传授三坛弘戒法仪

  诸佛子等。我今为汝初番羯磨已成。十方诸佛。诸大菩萨。悉皆欢喜。默然许可。从脐轮中。放大宝光。照汝身心。令汝得戒。十方世界妙善戒法。闻羯磨声。悉皆运动。堪受戒法。令此戒心。孝顺奉行。世世生生。坚固不退。此是初番羯磨已竟。至再叮咛。理取第二番羯磨(师又出位作梵。白云。同前。已毕。复就位。抚尺云。上亦然。又云)。
  诸佛子等。我今为汝二番羯磨已成。十方诸佛。诸大菩萨。悉皆欢喜。默然许可。从胸卍字。放大宝光。照汝身心。令汝得戒。十方世界妙善戒法。闻羯磨声。悉皆举集虚空之中。如云如盖。在汝顶上。盘旋不散。堪受戒法。令此戒心。孝顺奉行。世世生生。坚固不退。此是二番羯磨已竟。至再叮咛。理取第三番羯磨。
  (师更出位焚香作梵。白云。亦同前。毕。师更就位。抚尺云。亦同上。师又云)。
  诸佛子等。我今为汝三番羯磨已成。十方诸佛。诸大菩萨。悉皆欢喜。默然许可。从肉髻中。放大宝光。照汝身心。令汝得戒。十方世界妙善戒法。闻羯磨声。如瓶泻水。从汝顶门。流入汝等八识田中。永为菩提种子。从此修行。直至成佛。永无退转。堪受戒法。令此戒心孝顺奉行。世世生生。坚固不退。此是三番羯磨已竟。
  (师抚尺。又云)。
  诸佛子等。上来三番羯磨已竟。十方诸佛。诸大菩萨。悉皆欢喜。默然许可。汝等现在心即是佛。当来决定作佛。向去真参实悟。得法相应。恒住性戒。究竟不动。更当摄相护持。我依梵网经中。授汝十种无尽清净戒法。汝当至诚顶受。(师云)我(某甲)。
  第一不得故杀。是菩萨戒。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二不得故盗。是菩萨戒。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三不得故淫。是菩萨戒。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四不得故妄语。是菩萨戒。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五不得故酤酒。是菩萨戒。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六不得故说四众过。是菩萨戒。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七不得故自赞毁他。是菩萨戒。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八不得故悭惜加毁。是菩萨戒。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九不得故嗔心不受诲。是菩萨戒。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不得故谤三宝。是菩萨戒。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师复抚尺云)。
  诸佛子等。从第一不得故杀。乃至第十不得故谤三宝。此是大乘菩萨十重无尽清净大戒。一一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师云)。
  诸佛子等。既受戒已。应当顶戴受持。不得违犯。菩萨戒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和尚又云)。
  诸佛子等。汝称法名。我为汝说传授锡杖法。汝当至诚顶受。(师云)我(某甲 师举锡杖云)。
  善男子等。还见么。(师振杖云)汝还闻么。(又云)既见既闻。是个什么。(又振杖云)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原无物。体用何妨分不分。永嘉云。降龙钵解虎锡。四钴金环鸣历历。不是标形虚自持。如来宝杖亲踪迹(师举杖与羯磨。或教授。一一传去咒。众当随和。待传毕。方止) (咒云)。
  唵那[口*栗][口*替]那[口*栗][口*替]那[口*栗]咤钵底那[口*栗]帝娜夜钵儜吽癹咤(开导云。作礼三拜 师云)
  诸佛子等。我已说法竟。汝已得戒了。从今下坛已去。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广化众生。齐成佛道。既为佛子。当报佛恩。更当记取于(某)年月日时(某)处(某)和尚。圆菩萨大戒。胜事既成。当生庆幸(开导云。作礼一拜起身)。
  (师举回向偈云)。
  圆戒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有情  速往无量广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开导云。不劳起具。至诚顶礼坛上诸师。三拜起身。问讯分班。开导大展三拜。毕。又云。末后前行。师举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迎至方丈前。戒子转身长跪合掌。候师入室敷座。开导拜毕。起身傍立云。一齐起身。向上排班展全具。开导召云新受菩萨戒弟子某甲。众齐称名。闻磬声。至诚顶礼九拜。讫。起具问讯分班。后前行。至法堂前。钟鼓齐止。诸戒子。听开导师教诫。或归堂。或巡寮。戒子须知开导师劳苦至极。恩过诸师。凡此三坛大戒。始终[仁-二+天]事。须当至诚礼谢。不得慢意。珍重珍重)。
  斯戒本者。大约有六。一者。立言之作。诚非细事。山中一时应机。只可宜于山野之间。非闻见于大方者也。凡诸方传戒诸师。当依三峰古撰为佳。万一於我同志者。依此传授亦可。何故聻。法无定相。遇缘即宗。二者。此本乃三坛戒之正文。其余羯磨教授尊证开导。诸般佛事。俱依弘戒法仪。看众之多寡。期之短长。院之大小。时之否泰。取而用之。兹不重录。三者。凡传戒。当依佛祖心行。为戒定慧之传。弟子当依佛祖心地。为戒定慧之受。如是授受。是为真受。能令三宝种。永无断绝。四者。戒期开导之职。非浅薄者所任。须慈爱谦和。方便接物为心。经云。我与众生。作不请之友者。是也。五者。新戒须知开导恩过诸师。凡此一期。语默定动。诸般法则。莫不皆由开导而成。但凡佛事之后。为首者率众。称名礼谢。不得轻易忽慢。当宜珍重。六者。求戒诸子。当依十事。一痛念生死。二生大惭愧。三至心发露。四俱诚忏悔。五发菩提心。六作大誓愿。七生难遭想。八生恭敬心。九至诚受戒。十知恩报恩。凡此十条。缺一不可。果如此教。善莫大焉。愿世世生生。同为法侣。知我罪我。我无辞焉。
  时大清康熙贰拾漆年。岁次戊辰。结冬制期。侍者海聪。盥沐焚香稽首。谨书于蟠龙紫云阁轩。(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