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二部僧授戒仪式
二部僧授戒仪式
羯磨师合掌问云。
汝三人谛听。今是真诚时。我今问汝。有。当言有。无。当言无。汝三人不犯边罪耶(答)无 汝不犯比丘耶(答)无 汝非贼心为道耶(答)非 汝非坏二道耶(答)非 汝非黄门耶(答)非 汝非弑父耶(答)无 汝非弑母耶(答)无 汝非弑阿罗汉耶(答)无 汝非破和合僧耶(答)无 汝非恶心出佛身血耶(答)无 汝非非人耶(答)非 汝非畜生耶(答)非 汝非二根耶(答)非 (并令识相分明显答。以不解故。无由得戒也)汝字何等(答某甲)和尚字谁(答上某下某)大和尚。年岁满不(答)满 衣钵具足不(答)具 父母夫主听汝不(答)听 汝不负人债不(答)无 汝非婢不(答)非 汝是女人不(答)是 女人有如是诸病。癞痈疽。白癞。乾痟。颠狂。汝无如是诸病不(答)无(准僧祗律。二根。二道合。道小。大小便涕唾常出。不必问。谓难中已有故)汝学戒未(答)已学戒 清净不(答)清净(复应问余尼言某甲)已学戒未(余尼答言)已学戒 清净未(余尼答言)清净。
十三开道发心法
和尚云。
善女人。前无重难。后无轻遮。甚是净器。众僧同庆。当授汝戒。但深戒上善。广周法界。量等虚空。今欲进受。要须缘境发心。心境相容。方发无作。萨婆多论云。凡欲受戒。先与说法引导开解。汝三人。从无始以来。於一切境上。造诸恶业。恶徧法界。今欲受戒。翻前恶境。并起善心。故戒法所因。还徧法界。故我释迦如来随众生心。造无边之业。制无边之戒。戒随所制。故须缘境。境量虽多。举要而言。不出乎二种。一者情境。二者非情境。言情境者。上至诸佛。下至众生。十界正报。中阴有情。凡有心者。皆名情境。非情境者。十界依报。一切世间。山河大地。草木丛林。舟车屋宅。珍宝田园。地水火风。乃至虚空。佛说圣教。儒流文字。形像塔庙等。皆名非情境。善女人。既知境量如此宽广。当须依境发心。心有三品。中下二心。劣弱非胜。但能自度。不能度人。我今教汝发上品心。求上品戒。何为上品心。今於我诸师座前。立三种誓愿。一者。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二者。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三者。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发此三种大誓愿已。於白四羯磨言下。进受大比丘尼戒。不为但求声闻小果故。直欲成就三聚净戒故。趣向三解脱门故。正求佛果。求大涅盘。令法久住故。发如是上品心。受上品戒。次当开广汝怀者。良由戒法。体周法界。量等尘沙。终不以汝三人现前父母所生报得狭劣身心。而能容受。当作虚空器量之身。方能领纳尘沙戒法。故论云。若此戒法有形色者。入汝身时。当作天崩地裂之声。由是非色法故。令汝不觉不知。当起警怀之意。发上品殷重之心。领纳如来清净妙戒(鸣尺一下)。今正为汝等白四羯磨。受大比丘尼戒。汝等当眼观坛仪。耳听羯磨。一心谛受。莫余思余觉。羯磨师。先作一白。迭事告知。次秉三羯磨。量其可否。
十四正受戒体法
(羯磨师合掌云)。
性愿和尚大众。不吝慈悲。布施其戒。同心共秉。慎勿异缘。令此三人。感发圆宗戒体。将秉羯磨。听宣作白。
大德僧听。此本法尼(某甲)等。从和尚尼(某甲)律师。求受大戒。此(某甲)等。今从大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律师。(某甲)等所说清净无诸难事。年岁已满。衣钵具足。已学戒清净。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为(某甲)等。受大戒。和尚尼(某甲)律师。白如是。(问)作白成否。(七师合掌齐答云)成。
大德僧听。此本法尼(某甲)等。从和尚尼(某甲)律师。求受大戒。此(某甲)等。今从大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律师。(某甲)等。所说清净。无诸难事。年岁已满。衣钵具足。已学戒清净。僧今为(某甲)等受大戒。和尚尼(某甲)律师。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等受大戒。和尚尼(某甲)律师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成否。(如前答)成。
大德僧听。此本法尼(某甲)等。从和尚尼(某甲)律师。求受大戒。此(某甲)等。今从大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律师。(某甲)等。所说清净。无诸难事。年岁已满。衣钵具足。已学戒清净。僧今为(某甲)等受大戒。和尚尼(某甲)律师。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等受大戒。和尚尼(某甲)律师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二羯磨成否。(如前答)成。
大德僧听。此本法尼(某甲)等。从尚和尼(某甲)律师。求受大戒。此(某甲)等。今从大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律师。(某甲)等。所说清净。无诸难事。年岁已满。衣钵具足。已学戒清净。僧今为(某甲)等受大戒。和尚尼(某甲)律师。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等受大戒。和尚尼(某甲)律师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三羯磨成否。(如前答)成。
僧已忍。为(某甲)等受大戒竟。和尚尼(某甲)律师。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十五示记时节法
(作持云。所以本法羯磨。但作方便。未是示。语时节者。非正受具故。又二部僧不满二十众故)。
和尚语言。
白四羯磨已竟。汝三人已得比丘尼戒体了。记汝受戒年。月。日。时。以便本部中。好分上中下座。汝三人得戒。在干。
康熙(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受具足戒。第(几)坛。
十六传授戒相法
族姓女谛听。此是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说八波罗夷法。若比丘尼犯一一法。此非比丘尼。非释种女。
第一。不得作不净。行。行淫欲法。若比丘尼。意乐作不净行。行淫欲法。乃至共畜生。此非比丘尼。非释种女。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第二。不得盗。乃至草叶。若比丘尼。偷人五钱。若过五钱。若自取。教人取。若自断。教人断。若自破。教人破。若烧。若埋。若坏色。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能持。 第三。不得故断众生命。乃至蚁子。若比丘尼。故自手断人命。若持刀与人。教死。赞死。若与非药。若复堕人胎。厌祷咒咀杀。若自作。教人作。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第四。不得妄语。乃至戏笑。若比丘尼。非真实。非己有自称言。我得上人法。我得禅。得解脱。三昧正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天来。龙来。鬼神来。供养我。此非比丘尼。非释种女。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第五。不得身相触。乃至共畜生。若比丘尼。有染污心。与染污心男子。身相触。从腋以下。膝以上。若捺。若摩。若牵。若推。若逆摩。顺摩。若举。若下。若捉。若急捺。此非比丘尼。非释种女。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第六。不得犯八事。乃至共畜生。若比丘尼。受染污心男子。捉手。捉衣。入屏处。共立。共语。共行。身相近。共期。犯此八事。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犯八事故。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第七。不得覆藏他罪。乃至突吉罗。恶说。若比丘尼。知他比丘尼。犯波罗夷罪。若不自举。不白僧。若众多人。后於异时。此比丘尼。若罢道。若灭摈。若遮不共僧事。若入外道。后便作是说。我先知有如是。如是事。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覆藏重罪故。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第八。不得随举比丘。乃至守园人。及沙弥。若比丘尼。知比丘为僧所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随顺。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而随顺。是比丘尼。谏是比丘尼言。汝妹知不。今僧举此比丘。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随顺。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汝莫随顺。是比丘尼谏是比丘尼时。坚持不舍。是比丘尼当三谏。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由随举故。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五分律云。说八重已。总说四喻。应如是告言。
族姓女听。如来无所着。已说八波罗夷。又说四种譬喻。若犯八重。如断人头已。不可复起。又如截多罗树心。不更生长。又如针鼻缺。不堪复用。又如析大石分为二分。不可还合。若比丘尼。犯八重已。不得还成比丘尼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能持。
十七后说四依法
(又应告言)。
族姓女听。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说四依法。比丘尼依此得出家。受大戒。成比丘尼法。
第一。比丘尼依粪扫衣。得出家。受大戒。成比丘尼法。汝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能持。
若得长利。檀越施衣。割坏衣。得受。
第二。比丘尼依托钵乞食。得出家。受大戒。成比丘尼法。汝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能持。
若得长利。若僧差食。檀越送身。月八日食。十四日食。十五日食。若月初日食。若众僧常食。若檀越请食。应受。
第三。比丘尼依树下坐。得出家。受大戒。成比丘尼法。汝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能持。
若得长利。别房。尖头屋。小房。石室。两房一户。得受。
第四。比丘尼依腐烂药。得出家。受大戒。成比丘尼法。汝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能持。
若得长利。酥。油。生酥。蜜。石蜜。应受。
律中因比丘尼。独住阿兰若。有难事起。佛已遮不听树下坐。今仍以旧文说者。令彼知四依法故。
汝三人受大戒已竟。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和尚如法。阿阇黎如法。二部僧具足满。汝当善受教法。应劝化作福。治塔。供养众僧。若和尚阿阇黎一切如法教授。不得违逆。应学问诵经。勤求方便。於佛法中。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汝始发心出家。功不唐捐。果报不绝。余所未知。当问和尚阿阇黎。一拜起具。上殿礼佛。
(新戒执具。从西南角至坛后而下。第二坛。乃至末坛。亦如是次第受已)。
和尚云。
受戒已竟。大众同音。念佛回向。
(新戒执具下坛。尼十师先下座分立)。
十八回向出坛法
引礼云。
一齐向上排班 闻磬声顶礼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问讯 分班。
(坛上九师。分排两班。前五。后四。尼十师亦向上排班。前一后九。向上顶礼三拜。或一拜。问讯已。尼十师退出檐下。坛上十师末后先行。从右级下坛。向东北绕至坛前。第一师前一班。九师次之。尼十师又次之)。
维那举偈云。
受戒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师同一拜) 普愿沉溺诸有情 速往无量光佛剎(同前)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同前) 摩诃般若波罗蜜(二十师问讯分班对立)
(和尚转面南立。二引礼师。先引新戒末后先行。新戒走完。尼十师末后先行接上。大僧九师亦末后先行接上。引礼双鸣引磬在和尚前行。新戒至方丈前。两行合掌面面对跪。候诸师行过。仍起双行至方丈班列。和尚面南。十九师向上排班三拜。或一拜。八字分开)。
引礼呼云。
一齐向上排班 闻磬声礼谢三拜(师具合掌)撩衣(拜已)起具 问讯 分班。
(和尚入室。诸师各散。新戒再礼谢引礼师已。然后次序归堂)。
二部僧授戒仪式卷下(终)
跋
是仪式也。目之极易。而行之实难。若非具大根器。得大忍力者。不能信是法也。佛谓女人惑乱。多诸烦恼。或因瞋起。而障精进修持。或因慢生。而障如法授受。因此烦恼。惑乱心田。便障圣道。所以佛姨母大爱道。与五百释种女诣祇桓门外。求度出家。佛不听许。大爱道等。步涉脚裂。尘土坌身。悲泣不去。阿难见愍。三请如来。佛慈为彼。制八敬法。语言。若能尽寿行持。听汝出家。阿难依教传宣。爱道等三答顶戴奉行。而尼部自斯建立。后制二十僧尼。白四受具。故论云。由尼等奉行八敬。能令如来正法不减也。於戏。末法受戒尼。如麻似粟。若欲觅个知八敬者。尚不可得。何况行持。梵网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作佛。大涅盘云。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又云。女人得佛性者。即为女中丈夫。今巨源和尚是其人也。能行八敬。依律师人。复同其兄翰屏周居士。请绪此仪。以寿梨枣。吾知二公。不自为也。欲令人人如法授受。久住毗尼者矣。其为法之心。当共垂不朽。
二月二日。阁笔故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