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性善恶论
性善恶论
客曰。云何名为真如不变十界冥伏门。余曰。此论诸佛众生。自无始劫前。未有识心时。而真如妙心不迁不变。清净广大。常住坚凝。华严称为一真法界清净法身。法华称为诸法实相。圆觉称为有大陀罗尼门。楞严称为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又称为空如来藏。庵摩罗识。真如佛性。大圆镜智。起信论称为本觉。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常住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而此本觉性具十界。五阴实法。依报国土。十界假名。毫无亏欠。又复具足三因佛性。一正因即法身德。二了因即般若德。三缘因即解脱德。涅盘谓之三因佛性。正因法身。取其竖穷横遍义。了因般若。取其当体照明义。缘因解脱。取其清净无染义。但此本觉。虽具十界依正。以未随缘故。冥伏於一性之中。未曾彰显。以本具十界依报言之。则楞严所谓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水火风空。莫不如是。清净本然。周徧法界是也。以本具十界正报言之。则楞严所谓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性识明知。觉明真识。莫不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也。圆觉经则曰。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间尘清净。间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於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此亦明众生本有圆觉妙性。具十种法界故。至果成证得诸幻。灭十界事中影像。使得性具十界。莫不清净不动遍满。以复真如不变之三德也。然则十界即三因也。三因即十界也。虽然相即。而有性善性恶之殊。本具九界三因。名为性恶。本具佛界三因。名为性善。而此十界善恶三因。既居於一性之中。即之弥分。派之常合。华严称为一微尘中具足大千经卷。首楞严称为捣万种香为丸。若烧一尘。具足众气。净名称为入此室者。惟闻诸佛功德之香。大集称为如人入海浴。已用诸河之水。即此义也。恐於此义未了。复示之图。俾读此书者。观像以得意焉。
真如不变十界冥伏之图
客曰。云何名为真如随缘十界差别门。余曰。前引华严。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者。正以法界圆融之体。真如不变之性。如君子不器。善恶皆能。圆顿教旨无功用道。极要紧处。全在此能之一字上建立。若它别教所宗但中佛性。惟具善而不具恶。其於文经为善之事。或者能之。若於武纬征伐之事。则不能之。何足以称才无不具。艺无不就。成德之士哉。若圆顿教旨所明。真如不变之体。既具十界善恶之性。故未随缘时。则居然不变。若随缘时。而有十界染净之用。谓能随染缘造九法界。随净缘造佛法界。十种法界既是性具。又是能事。惟彰己能。何过之有。非比淳善之人。一切恶事。本非所能。被恶人逼。强令作恶。虑其名德俱丧。则惭恧无地。斯为过矣。然此一门。宜分因果。因论方修。果论感报。方修之因。复有二种。一起念名造。二构作名造。起念名造者。如世人日用根尘相对。凡起一念。必属一界。一界生起名事造。九界冥伏为理具。以冥伏故不有。以现起故不无。全造而具。故不有而恒有。全具而造。故不无而恒无。不有不无。实相理显。故善观一念者。三智一心中得矣。二构作名造者。依此真如所起一念。渐渐增长。构造染净二因。成业性故。现起冥伏。义同上说。是故能善观一心为界者。三智亦一心中得矣。果论感报者。约三世论。方修之因若在过去。则感报之果在现在。若方修之因在现在。则感报之果在未来。又方修之因有转不转。感报之果有定不定。转则不定。不转则定。如一念贪心起。为地狱因。若能改格前非。惭愧忏悔。或转为人天。或转为四圣。在其用心励行之不同。下当列图具明其相。使阅者有所照非成是焉。
真如随缘十界差别之图
佛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一佛法界者
慈云大师法界图说云。若人因读圆满修多罗。及闻善知识所说。起净信心。信己一念三道之性。即三德性。苦道即法身。烦恼即般若。结业即解脱。法身究竟。般若清净。解脱自在。一究竟一切究竟。般若解脱亦究竟。一清净一切清净。法身解脱亦清净。一自在一切自在。法身般若亦自在。即一而三。即三而一。非纵非横。亦非一异。法身常住。余亦常住。乐我净亦如是。是则常乐四德秘密之藏。遍一切处。一切诸法。悉是佛法。既信是已。以境系心。以心系境。心境念念相续不断。必见法性。设未相应。当依一实无作四谛。起四大誓。无所求中吾故求之。依前苦道即苦谛。发一誓愿。未度者令度。烦恼及业即集谛。发一誓愿。未解者令解。苦通即法身。即是灭谛。发一誓愿。未涅盘者令得涅盘。烦恼即菩提。即是道谛。发一誓愿。未安者令安。四弘不入。当巧安心止观。如是次第具修十法。必入五品六根。及分证位。名佛法界。
释曰。若约佛界。论方修之因转不转。感报之果定不定者。佛果既是究竟三身。则惟是定。无不定义。若方修之因。二种中正以佛界现起。则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随外熏缘强弱不同。如初起一念佛界之心。名造居凡夫。不定聚者。人分两品。一者若人发佛界心已。其志坚固。念念在道。一入永入。此则更无退转。二者是人虽始发心求佛。然而立心不固。弘誓非坚。或逢逆境。而退为偏乘。或遇顺境。而即兴凡念。人天善道。逐境漂流。恶道三途。逢缘堕落。起念之造既然。构作之修亦尔。不退转者。如善财南求。常啼东请。割内贸鸽。至死而不退。投身喂虎。委骨而无移。以进例退。应亦多人。不足为训。故其录少出耳。
菩萨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二菩萨法界者
法界图说云。若观根尘。为迷解本。迷故则有十界苦集。悟故则有四圣灭道。缘此无量四谛。起无量誓愿。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得涅盘者令得涅盘。善巧度生。慈眼视物。所集福业与众生共。如是起一念者。名菩萨法界。
释曰。若约菩萨法界。论方修有转不转。果报有退不退者。此中明转不转。复有进不进。退不退二义。言不转者。惟修此菩萨道而已。转者复二。有转心为佛道进而不退者。有虽转而不进者。果报中复有转不转二义。转者。别教菩萨。登初地。破无明惑。有转入圆教二住者。此即教行二道。虽则不圆。至於证道。证与圆同是也。不转者。则始终三道皆别也。然而既登初地。则惟进无退。故无不退义也。若约人论退转者。如舍利弗尊者。往劫之先。修菩萨道。因外道婆罗门。乞施其眼。菩萨曰。眼施何用。可乞它物。外道曰。余无所需。必欲眼尔。菩萨未具忍力。勉强剜施。外道得眼。嗔而掷地曰。我谓菩萨之眼。必香洁清美。故来乞之。若仍臭秽。与庸人何异。不须此物。以足践踏而去。菩萨曰。浊世众生。刚强乃尔。无用之物必欲求之。得之贱辱。真难可度。不如舍菩萨道。修於声闻自出生死。由是渐退堕为凡夫。释论云。舍利弗修菩萨道。经六十劫。於六心中退。又如法华会上。诸声闻众。於尘点劫前。大通智胜佛。十六王子所。同听法华。发无上心。修菩萨行。有不退者。久已作佛。有退转者。舍大取小。退为凡夫。小乘机熟。今为二乘。直至今生。如来更以五时说法。而成熟之。方得受记。当来作佛。故知修行佛道。与菩萨道。俱有退不退异也。
缘觉法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缘觉法界者
法界图说云。若根尘念起。了之从无明生。生故有行。行招名色。乃至老死。三世相续。如舞火轮。因缘本空。幻化不实。求自然慧。乐独善寂。观空心。重。耽住寂定。虽得道果。不慕化人。复有观物荣落。悟世非常。闻空得道。名为独觉。如是行者。名为缘觉法界。方修之因转不转。果报退不退。於下声闻法界中共论。
声闻法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声闻法界者
法界图说云。若根尘因缘。随有一念。依色心故苦。由烦恼故集。厌苦断集。非对治如何。遂依四谛。修十六观三十七品。如救头然。由四善根。得入无漏四沙门果。证二涅盘。会偏真理。不得佛法。不慕化人。如獐独跳不顾后群。如此一念。名声闻法界。
释曰。若约缘觉声闻二法界。论方修有转不转。果报有退不退者。亦以一界既起。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随外熏缘强弱。性不可定。余义同於菩萨转不转中。复有进不进。退不退二义。言不转者。惟修二乘之法而已。转则有二。一发心转为菩萨。二发心转为佛界。转此二界。复有二心。有一转之后进而不退者。有虽转而不进者。果报复有转不转二义。不转者。即定性声闻缘觉是也。转者。即藏教二乘人。为通教大乘所接。或通教为别圆二教所接。或从空入。假学菩萨法。或空入假中。修行佛道是也。
天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天法界者
法界图说云。若念心起。多忻天乐。笃其善心。希於来报。斋戒纯净。饭食沙门。造立塔寺。及佛形像。书写大乘。济惠贫病。於十善法。止作具修。自然成性。或关禁六根。使六情不荡。六尘不入。得欲界禅。及色无色定。身心寂静。三业调良。如此一念。名天法界。
释曰。约天法界。论方修有转不转。亦以一界现起。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随外熏缘强弱不同。或修下天之福。而转为上天。或转为出世间禅。或减上天之福。而转为下天。转为人界。转为修罗。与夫三途。初不可定。果报有退不退者。不退则长时受天之报。或更升上天。或因修欲定。未到地定。或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定。而进升上界。此则不独不退。兼之有进者也。若天福既尽。而为人道修罗。所谓降德贬坠是也。或天福既尽。而先世恶种正萌。而竟堕三途。如郁头蓝弗。利根聪明。能伏烦恼。得无想定。八万劫天报既尽。命终之后。堕为飞狸之身。或将崩而升。转其果报。免於恶趣。生於善道。如三十三天五衰相现。中阴相起。应作猪身。帝释教其修三归依法。得免畜生之报。生於舍卫国长者之家。闻法入道。故逐心生。相随心转。初无定体也。
人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人法界者
法界图说云。若其念念。以无常立德。五戒修身。於国惟忠。於家惟孝。谦损居众。中正存诚。推德於人。引咎向己。尊上恤下。给孤济贫。惭愧是坏。慈和为性。深信三宝。崇重三归。精修齐戒。建立塔寺。但希世乐。无升出心。贪惜自身。恋着眷属。如此一念。名人法界。
释曰。约人界论方修转不转。果报退不退者。亦以一界现起。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随外熏缘。强弱不同。复不可定四洲人道中。惟此南洲。人心黠慧。易可化度。心极易转。如论方修起念。於日用中。根尘相对。而有念生。於十界中。必落一界。未闻大道者。善亦不过於人天。恶则坠堕於三途。如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而竟为之。生前不失为人中之大圣。死后不失为上界之天曹。人皆可以为桀纣。而亦竟为之。生前则失位而殒身。死后必三途之为报。岂非人道转。而为人中之圣。天中之圣乎。故人天六道。转与不转。未始离乎方今日用之一念也。其若曾闻大道。或浅悟偏乘。或深信真如。正方修人道也。而或转为出世偏乘。或转为涅盘大道。故佛世之得度成道者。类是人王宰官。长者居士。此方之成佛作祖者。悉系人中俊杰。儒道英豪。果报定不定者。若将因验果。以果证因。贫富贵贱。业有前定。其或相逐心生。报随业转。亦不可定。如报本贫贱。苟有一德之格天。则转为富贵者有之。身当富贵。有一行之失德。则转为贫贱者有之。如裴度之还带。宋祁之度蚁。皆其事也。
阿修罗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阿修罗法界者
法界图说云。若其念念。虽好修善布施斋戒。而多猜嫌。狐疑进退。所修福业。多为胜他。见人修善。情多嫉忌。贡高我慢。珍己轻人。欲彼归从。不耐谦损。如鸱高飞下视。外扬仁义。内无实德。众前谈论。引长於我。不循理正。不媿贤能。如此行心。是阿修罗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