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仪集注节义

  (八号)以藏等四教为当体体以真中二理为所依体。
  四教即教下之义真中即教下意玄签一上明秘密不定二教不出前七而月堂谓以三密四门之七为秘密不定当体体石坡云当以化仪之三化法之四唯除秘密不定一教余七为二教当体体今师但言以藏等为当体体以真中为所依体直截快当此亦与注家有同异处也。
  次说大涅盘。
  通论五时设化有具缺有无之别灯明迦叶大通皆说法华已即入灭今佛又说涅盘为二种人若弥勒当来只龙华三会尚不说小而多宝佛既施权已不说法华而即泥曰如云惟有庖休不会权也若大论中明须扇多佛更留化佛住世半劫说法度生则法何广长缘何无尽而将来楼至佛与日面佛皆朝出暮灭与物少缘犹有古然灯佛放光一十二劫竟无识者总不说法诸佛出世岂必定五时哉而注中云佛出净土不说涅盘亦非尽理之谈也四明涅盘玄记云若约扶律为涅盘者则唯秽土若约谈常为涅盘者则净秽皆说也。
  重将般若淘汰入大涅盘。
  智论九十三卷十三号空生闻法华一称佛名皆成佛道而般若不退品中又有退不退之说故问菩萨於法华得受记莂为复毕定不毕定以此证法华之后更说般若淘汰也而结集经家结归前分般若部内故在第四时耳。
  (二十三号)扶律谈常以律助常。
  此段作三科分先双标单复二十四号四行细注以律助常意也六字是错书於此应移於第十行常住也下文义俱足盖此处是标复门何得即注此六字耶若说如来毕竟入於涅盘据四相品云我之阎浮提示涅盘亦不毕竟入於涅盘梵行品云定不毕竟入於涅盘又云终不又云实不约义只应添一不字即足矣此复中既注清为扶律谈常则下单中理应注清以律助常意也六字彼处多六字有碍此处少六字义缺故也既扶律下乃是结证初结二名次义例云乃是双证以涅盘为寿证谈常非助不前是证助常文极清楚。
  (三十号)一生法界二生实相。
  大经末结益文中如来说三乘同观因缘而四智不同得菩提异四智者下中上上上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故得佛菩提此是通教共观因缘而通前通后故四种不同也说是语时十千菩萨得一生实相五千菩萨得二生法界章安云一生二生只是断无明一品二品以通教一真含二中佛果为别圆接出意也然亦不可毕定其属别属圆但据断惑多少以分利钝故且属两教是则以别圆二教判大经之文且尔分章须知法界实相二理只一也。
  (三十二号)若论方等亦通於前亦是其例者。
  既鹿苑只一三岁小教尚云密说弹斥四教俱具何况华严有别圆二教者耶二乘在座如聋若哑具四可知故云何须更论亦是其例者可以例般若涅盘皆具四明弹也即总结出意云既其一切俱通岂可方等不通前后哉。

  三卷

  苑师以小乘为能别之言等。
  谓不得亲近贪着小乘之三藏学者乃显尚有大乘之三藏学者当亲近矣明知三藏不唯属小而天台特名小乘有四失一滥涉大乘失二特违至教失三大无三藏失四不定失其如华严玄谈第二教藏所摄中乃云此师立义理致圆备(云云)此文直至第十二行成真佛故皆玄谈成文唯有据二字是玉师添入则以小乘为三藏不违至教不滥大乘可知矣。
  (八号)二乘理在正习外。
  乃言偏真有教无理火宅内说三车初元非有及至出宅亦何实证哉正灭尚非真三谛焉是方当灭有处即断正习还无处名外外但露地而坐而已此正三藏有教而无理也。
  (二十号)佛说四念处则说五念处等。
  此有两说论中明魔亦现作佛身为四众说五念三十八品等而修罗不知是魔及闻佛说四念处即谓佛前为诸天说五念今为我等说四谓佛心有偏曲也二修罗好胜增加妄说也。
  (二十二号)赡部翻秽树西洲翻牛货。
  赡部翻秽据秋深叶落下污池水为名须知其果甘美即当翻为无热树矣西洲依长阿含第十八卷世纪经阎浮提洲品云西瞿耶尼有大树名斤提广七十由旬高百由旬树上有石牛幢高一由旬又以牛羊而为货易则知注云树下宝牛为货易故含二义也。
  (二十七号)三禅三灾经劫多少等。
  凡感外灾必由内惑而劫有长短皆依三禅寿命不同如火烧至初禅由梵王劫半命故也光音八大劫寿故下七火后第八水淹遍净六十四劫故风刮三禅须第六十四劫方刮也如辅行二十卷中明又复小三灾只坏正报有情不坏依报无情大三灾只坏器界不坏众生须待各生上定或徙他方七日方出若有一蚁子有情在世七日不出又复三灾坏器界由正报中寿命亦据极长者而言不论梵民少净等寿也祗如一家之中有福德为主主者既没则栋挠屋坏长者出后火宅延烧一理也。
  (二十七号)诸天初生。
  诸天皆从父母膝上生或於父母卧处生若於女天膝卧处生只一父一母若於男天膝上卧处生则一父而诸天女皆是其母天初生时饮食即分上中下异或作白青赤等是也又诸天初生时亦知从何处来生此后受乐极遂都忘之如地狱三念受苦即忘一般。

  四卷

  正报之色是清净色。
  止观还约欲界身例如欲界净色在诸根上有见闻之用者是也楞严云根元目为清净四天(云云)。
  (二号)四禅支林。
  具禅波罗蜜止观略明四禅发八触十功德五支相状乍得初禅如初开宝藏是觉是喜等又四禅皆以一心为定体而一心别相转明华严钞三十五之二云初禅离欲界生欢喜身心倚息倚美也乃轻安之相又三禅之乐如纯土山在一大池内内亦池外亦池乐徧身受。
  (五号)灭三种色。
  即大品过一切色相离可对相无种种相之三色而华严疏钞三十五卷之二第三地菩萨修四空定云超一切法想灭可对想不念种种想五十五起疏钞引论备释云亦即俱舍明五蕴中辨粗细门等(云云)今文云一可见可对色等乃大论二十一卷之文。
  无色界色各计不同。
  大经梵行品念戒云虽无形色而可护持疏云或者以为无作之戒然而小藏三宗各计不同一僧祇部谓无作戒无色但有心乃心聚二萨婆多谓无作是色即数人所用有无教假色乃色聚舍利弗阿毗昙亦云无色有色三昙无德部成论所用云无作是非色非心即非色非心聚是不相应行所摄虽复三家各计不同正义要以无色有色为正如涅盘中世尊灭后无色界天泪下如雨况无色成就细烦恼尚有八苦则虽无粗色而有细色明矣故下即引楞严经文以证成无色有色。
  (七号)人师尚不许引色无想天况总引四禅。
  辅行二十五卷云立世云非如四色及以三空故名非想非无想天及无心定名非非想人师尚不许引色无想天况立世总引四禅(云云)。
  (八号)如疮如痈如病等。
  此是内弟子用慧观以观三界皆无常苦空不净为四圣种复观四空如疮如痈等为对治法以生厌心易出三界名八圣种非住四空人肯观之为疮痈也盖内弟子与外人同修禅定而用心各别外人用六行观厌下忻上如屈步虫至颠而止内人以理观视为无常不净则虽历诸定而不耽着直出生死者也如辅行二十五明八圣种十烦恼云。
  (十号)如去不如去等。
  涅盘三十五卷憍陈如品破富那外道中文初明如去不如去等合成六十二见并是身是命身异命异合为六十二见是身是命属常见身异命异属断见。
  (十五号)问何故身边唯在苦耶等。
  此半纸正释明四谛下增减不同具如止观破见思徧中之文而今文中多有缺略初何故身边唯在苦此下少而不在集灭耶句答中先约起答云此见依身(云云)又见苦断故约断答问戒取何故唯在苦道下少而不在集灭句末行集灭异此答前何故身边唯苦而不在集灭之问十六号初行集灭非道句是答前戒取唯苦道而不在集灭问又复戒取在於苦道二谛下是约断答明以前云唯彼所起只约起而未约断故也。
  (十七号)思惑如十里水。
  思惑亦云如十里水者以有八十一品重数不一故也又云如毛一渧者以正三毒不横起狂澜重虑缘真势在必破而甚易故如一渧水水池喻经明。
  (二十六号)四正勤。
  此中所列四正勤与华严同华严疏钞三十五卷明第四地菩萨修三十七品亦先明未已恶灭后明未已善生。

  五卷

  (五号七行)念佛互有存没。
  此只拣念佛存没一端初明没念佛问凡修行人禅定中必有境界或师子虎狼来吞或身入水火大山等逼迫行人障之不得修定既有此障全赖念佛三昧功德治之今不立念佛倘然障起何观以对治之耶答开三因缘中二世代界方便替出界方便以代念佛三昧破境界逼迫障以念佛与界方便同治逼迫障故也然则虽没念佛而逼迫障仍破不碍禅定者也又四念处下明存念佛三昧问界方便已破逼迫矣倘又立念佛则界方便置於何地耶答将二世仍归因缘界方便自对着我念佛自对逼迫障初无妨碍也文中云五度门六度门者五观治五障即六度度六蔽一理也。
  (十四号)列图如共因(俱有依因)者。
  上一名是大论所立左一名是俱舍所立右一名是成论所立如品[、/(、*、)]列者便於会通故也二相应因下注依论应云心以心数法共相应故名相应因此句是心王作主率彼心数为伴共成事法也次多一心字应云心数法以心相应为因为相应因此句心数法作主反去率彼心王同已作事成相应因如昭公时刘子以王猛居皇入於王城之以字也盖此相应因凡成一事决无不相应而能成就者理之必然故成论不立不对耳○共因出大论俱有出俱舍依因出成论名共生因乃各共生因○自种因种即种子之种字依论应云过去善种与现在善法为因上三个法字皆是种字於义方明徧因乃利钝等使凡有为事法成就皆此利钝使之亦遍诸法之中故成论不立不对不可妄有异论也○增上缘别无有法但他人所作诸事我不去障碍於他即为增上如人事成八九因缘皆偶忽一障起即不得成故但无障处即增上缘也。
  (十五号)释因缘生法。
  大论三十五卷十一号去广明因缘明因缘已即论因缘生法文甚广长今岗师略撮要义注此意在令人染指知味明六因四缘生法之旨而已故不尽引天溪老人备简中委录好博者检之可知。
  (四行)乃至云复次下明生法先明四缘生法。
  诸余心数不相应行及色从二缘生者初数字是衍文诸余二字对色不相应说盖与色不相应即类於心矣○余有为法劣故余字是衍文。
  (七行)报生心心数法从五因生下是明六因生法。
  除徧因者报生是五阴实法未论起利钝诸惑故也○无漏心心数法从三因生无漏上少一初字此指初果夫无漏须相应因者如通菩萨於七宝树下得一念相应慧方成佛初果上下八谛十六行八忍八智共得力故能一剎那见理是须共因虽修无漏若遇违缘即难入道故须无碍为增上缘也。
  (九行)十二秪是四六而已。
  下释明开十二为四六先以十二对六因若四缘以下对四缘无明行即同类一也行必四相即俱有二也四相者生住异灭耳共行共感即共因三也招识等异熟即异熟因四也徧行五也此中少一相应因者凡一切事法中必有心心数法相应故不别立如四缘中但对因缘增上二种其次第缘缘该在其中亦不必别立别对也。
  (二十一号)中忍三十一周减缘行。
  减缘减行名义如文可解再推须上下遍观分减之意只是小乘钝根先须遍观三界苦集逆境心生厌恶复观道灭心生忻羡苦乐之境一一备尝则忻厌之心亲切故知此等三十二行之心缘心谛理较之悠悠凡夫妄想六乱虽胜三分然犹是有为有漏之心特借此以息恶忘耳今恶妄既息此等有为之心亦不可留故从后渐渐减去至三十一周则减之将尽惟有最初苦下一行断此一行须用两心初心用工断处名忍后心断已名智即得引入见道位也此二剎那即下三十二号中料简但作二心观於一行之忍智二心也由此修行断四谛下惑时一一有忍智二心之因故至见道妄心一断时上下四谛一一皆发忍智二果推因知果验果知因世出世事未有无因之果者也但在修时何等艰难肯綮若至果成一发一切莫不自在此亦九日滩头坐一日过九滩之意也又复应知中忍上下三十一周减缘行其实只在欲界凡夫身中定内工夫非劳身仆仆上下纷驰之谓也。

  六卷

  (三号)罗汉待时及缘具入道。
  大经会疏三十三卷云比丘众缘不具不得入涅盘如佛在舍卫国时有一比丘从阿难求办四事庄严佛令阿难办与即得入道盖以所须缺乏则妨乱其心故不得入也。
  (四号)余三谛见随修断乃是钝根。
  如教行录四明大师答日本难明彼问璎珞经舍利弗六住犹退起大邪见为复属在何教六住答别六住耳然别教初住已断见尽云何六住更起邪见如娑沙初住只断二十八使余六十使修道断别人至七住方尽见思与藏通极果同级今只六住则思既未尽见亦余残故至六住犹有退见也。
  二果断欲界九品思前六品。
  楞伽三卷集法品明须陀洹人三等不同下根七生断欲惑中根三生或五生断上根即此生断若上根者不唯断欲惑九品并断上惑得罗汉果也。
  (十号)天三人二天二人一者。
  欲天一生断惑些些是一生然后生到人间一次不算又生至天上断惑为二生次至人间不算又生至天上断惑尽名第三生是为天三生之不等家家也若二生者生在天上断惑是一生次至人间一次不算又生至天上断惑尽名二生天不等家家则三生家家并人间共五生二生家家并人间共三生也。
  (十一号)备九种根性。
  天平等家家天不等家家人平等家家人不等家家共四位并后五为九种家家之名虽一而天人多少灼有四种不同也。
  (十四号)七种般。
  大经会本三十三卷迦叶品明恒河七人列云一中般二受身三行般四无行般五上流般六现般七无色般止观大论中列与大经同以大论是一家宗骨故。
  (十五号)色界十八天全超图内。
  大经三十三卷云是四禅中复有二种乐三昧者入无色界乐智慧者入五净居有五阶差别谓下中上上胜上极修五种夹熏禅以两无满心夹一有漏心熏此一念有漏亦成无漏共十五无漏心成方圆色究竟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