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

  【■记】妙乐言。所诠无外。名法界。宗镜言。法界者。即一心之总名。万法之归趣。寂场。解本卷。三七日。如谓初七日。说前五会。以经首言。始成正觉三处。皆言不起前故。二七日。说十地等。以经初言。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日故。第九会在三七日后说。有舍利弗祗园等故。此据菩提流支。约不坏前后相言也。
  【■补】统纪言。旧以寂场。时长。尽未来际。法界。列为四种华严。又分前三属事。后一属理。此积代之弊。今论其义。只有三名。一。谓寂场。妙玄。引方便品。始坐道场。三七思惟。佛最初顿说是也。以首品。至三十六品。为前分二。谓时长。妙玄。引法性论。钝根三处入法界是也。三十七品去为后分。三。谓尽未来际。文句言。华严未席。始开於渐。妙乐说。此且寄娑婆一期设化。用通今意。应知华严尽未来际。即法华经常在灵山。何殊十方。更互主伴。虽有三名。而所说经。无非华严。所诠理。无非法界。此统纪破旧之词也。统纪复说时长。通三处者。谓般若华严海空。法华佛慧。涅盘莲华藏海。是也。
  【■备】志师。以三七思惟。收归寂场。则时。处。似未分。
  【□注】问。华严时长。为至何时。答。如妙乐云。义当转教时也。经家。取后分部类相从。结归前分华严部内。此即通五时文通之类也。若般若。明华严海空。及日若垂没余辉峻岭。与夫莲华藏海。通至涅盘之后。此於他部明华严义。不可结归本部。乃通五时中。义通之类。非时长也。
  【■记】转教。解本卷。后逝多林一会。部类相从。结归前分华严部内。是为五时文通。般若华严海空者。妙玄云。华严。别但在初。通则至后。故历劫修行。华严海空。法华会四佛慧。即是通至二经。又像法决疑经云。或见报身莲华藏世界海。为千百亿释迦牟尼佛。说心地法门。乃至日出。先照高山。日没亦余辉峻岭。故莲华藏海。通至涅盘后。以像法决疑。是涅盘结经。当知上说。乃他部明华严义。不可结归本部。是通五时中之义通。非华严文通之时长也。
  【■补】后分时长。指逝多林一会。文殊从逝多林出。舍利弗语六千弟子言。汝等见文殊威德相好等。乃至文殊语诸比丘。汝等善能成就十种大心。句记言。至般若来。方可得云。令诸比丘成十大心。此乃义当转教时也。又统纪言。由历劫修学般若。今发空智得入法界。观华严藏海。皆毕竟空。
  【■备】辨讹言。非时长。当改曰非文通。私谓。文通。义通。均有时长之义。但文通时长。齐至般若。义通时长。尽未来际耳。
  二。鹿苑时。说四阿含。
  【■记】小机於顿无益。故佛隐胜现劣。不动寂场而游鹿苑。保任劣机。权证小果。
  【□注】从处立时。说经虽多。同一处故。
  【■补】说四阿含。不局一处。且指初转法轮处言。
  【■备】辨讹曰。同一处三字甚局。当知诸佛始化。皆在鹿苑。故以立时。
  【□注】乃如来昔生垂化之地。缘如辅行上(七)。
  【■记】辅行引大论曰。波罗柰王游猎。见二鹿主。一是释迦菩萨。一是提婆达多。菩萨鹿主告王。若以供馔。当差次送每日一鹿。王。善其言次当达多群中。有母鹿。白其主言。我分当死。而我怀子。子非死次。屈垂料理。主怒言。谁不惜命。次来但去。母至释迦主所。具白。主言。若我不理。枉杀其子。若非次差。后次何遣。惟我当代。王。怪问。群鹿尽耶。主言。但有滋茂。为彼群鹿。归告於我。我悯之故。是身不久。必不免死。慈救苦厄。其德无量。王说偈言。我实是畜兽。名曰人头鹿。汝虽是畜生。名曰鹿头人。以理而为人。不以形为人。我从今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以无畏施。亦可安汝意。以是因缘。知是释迦昔生垂化之地也。
  【□注】群鹿所居。故名鹿苑。从树为名。亦名柰苑。二仙所居。亦名仙苑。
  【■记】柰苑。地多柰树故。仙苑。婆裟言。佛出世时。有阿罗汉大仙於彼处。已住。今住。当住。佛不出世。辟支佛住。无辟支佛。五通仙住。二仙。或是阿罗逻。迦兰。二仙。
  【■备】辨讹言从树者。指苑为树。非指柰也。犹言波罗柰之林苑耳。二仙两字。恐荆溪一时便写耳。以郁头。蓝弗。二仙。在摩竭提国。不在此苑。今注。虽引成文。似须改言仙人堕处。以五百仙人。空中闻音乐生染。失神足堕此处。
  【□注】阿含。翻无比法。
  【■记】谓圣人智慧。分别法义。莫可比并。
  【□注】妙玄十初云。增一。明人天因果。中。明真寂深义。杂。明诸禅定。长。破外道。而通说无常。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记】报恩经言。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集为增一。劝化人习。为利根众生。说诸深义。名中阿含。学问者习。说种种随禅法。是杂阿含。坐禅人习。破诸外道。是长阿含。分别功德论曰。阿难复思惟。契经文义混杂。宜当以事理相从。大小相次。第一增一。次名曰中。第三名长。第四名杂。以一为首次至十。随事增上名增一。中者。不大小长短等事。处中道也。长者。说久远事。历劫不绝。本末元由。事经七佛圣王七宝也。杂者。诸经断结。难诵难忆。事多杂碎。令人喜也。然经虽四。所诠同是无常。何则。世间有漏苦果。由惑业集因所感。出世间无漏寂灭。由正助道品所得。众生不知苦。故不断集。不慕灭。故不修道。故世尊段段说。一切行无常。不久住法。速变易法。不可倚法。欲令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也。
  【■补】真寂深义者。无见思虚妄。曰真。离生死迁流。曰寂。乃出世法。故曰深义。长破外道。明正因缘生法。破邪。无二种因缘。
  三。方等时。
  【■记】小机保证偏真。故佛广启褒叹之方。等施弹斥之法。令羞劣慕胜也。
  【□注】广谈四教。均被众机。说经既多。处亦不一。故约法立时也。
  【■记】四教并谈。曰方。三根普被曰等。处亦不一。如王舍城。舍卫国。灵鹫山。泥连河等。
  【□注】若普贤观称方等者从理得名。如释签六(十五云)此以理等。名方等典。若止观二(六云)四门入清凉池。曰方。所契之理。曰等。此约行理合论。今是生酥调斥之方等。义应属事。
  【■记】四门。即有门空门等。
  【■备】统纪言。旧释方等立名。但分事理。未尽其义。今为委释。光明经言。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光明玄云。方等之教。通於三乘。新光明经言。欲生人天。欲得四果。支佛。欲得佛。皆应忏悔。灭除罪障。安处方等续遗记云。方等之名有二义。若大经从酪出生酥。譬修多罗出方等。此约第三时。名方等。即被一乘四教机。若普贤观称方等。乃直明圆理。今以所引。恐谓同普贤观从理立称。故引三乘忏悔文定名。的从部教。不专事理也。按旧立论。有三说。一。从事。大经从修多罗出方等。无量义经。次说方等。释签生酥。调斥方等。光明经。读诵大乘方等。光明玄。方等教通三乘。此皆指第三时教。二。从理。普贤观经。此方等典。是诸佛眼。三。事理并通。止观曰。般若有四种方法。谓四门入清凉池。方也。所契之理平等大慧。等也。故第三时准四明立义。的从部教定名。不专事理也。今玉师。以统纪方等。从部教说。部教兼於事理。不若以生酥调斥。乃佛化事。从事立名也。然旧立三说内。观经方等从理。调斥方等从事。并同。今注方等从事理一解。亦小异。以四门入池属行。故曰此约行理合论辨讹言。生酥调斥。何曾离理。若单属事。似离理外别有事方等。且觉方等部。有收经不尽之难矣。私谓化事断不离理。玉师且顺旧解。重调斥边。判属於事。亦不至有难词。来哲虚心融会可也。调斥者。调停三乘之心。令得通益。诃斥焦芽败种。令心慕大。
  说维摩。
  【□注】具云维摩诘所说经。人法立题。此云净名。亦翻无垢称。
  【■记】凡夫染有。二乘染空。菩萨染中。皆不得净名。居士二边不着。中道不安。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如莲华出水。不为所溷。故净名名焉。此据迹释。若据本。乃金粟如来现身。万恶尽消。众善溥会。净亦不可名。於不可名中。以净名名也。无垢。即净。称。即名。
  思益。
  【□注】具云思益梵天所问经。网明菩萨答。
  【■记】经曰。过东方七十二恒河沙佛土。国名清洁。佛号日月光明如来。有菩萨名思益。由我佛宣说寂庄严光明。遂放是光。普照十方佛土。故思益梵天来此土。说偈赞佛。兴端请益。网明以佛身相。超千万日月光明为问。故佛放光。思益梵天来。与诸菩萨互相问答。然经明文殊等行。迦叶空生诸圣。皆有酬唱。今独指网明者。发起是经故也。
  楞伽。
  【□注】翻不可往。
  【■记】楞伽。城名。在摩罗那山顶。华严论云。其山下瞰大海。上大下小。无路可上。城乃众宝所成。光映日月无门可入。而此山城。为摩婆罗大夜叉王所据。具大神通者。方能升往。喻自觉圣智境界。非言思可到。非寂嘿可通。惟不思议者证入也。
  楞严三昧。
  【□注】楞严翻健相。三昧。翻调直定。亦云正心行处。
  【■记】智论云。楞严。秦言健相分别。谓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也。菩萨得是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调直定。四教义云。通言三昧。名调直定。真谛三昧。离爱见为调直。俗谛三昧。以称机为调直。中道三昧。无二边曲为调直也。正心行处。智度论云。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三摩提。此言正心行处是。心无始来。常曲不端。得正心行处。则端直也。源洪师言。大佛顶首楞严经。翻一切事究竟坚固。当智者时。经尚未来。此指首楞严三昧也。
  金光明。
  【□注】金。即法身。光即般若。明即解脱单法立题。
  【■记】玄义言。金光明。分即三德。皆约性体。具金光明真实名义。谓法性可尊可贵。当体名金。寂而常照。当体名光。大悲益物。当体称明。
  【□注】玄文顺古。复约譬喻一释。格他譬法不周。
  【■记】此因玄文。复约譬释。故今释之。玄文明古有三家释题。一。数论家。金。比法身。光。比般若。明。比解脱。大师破曰。数论但明真应二身。若以二释三。於论不便。若取经文。无处明三德。若便作义解。何义不通。而独譬三德。既违已论。又不会经。非今所用。二。地人言。金质有光明之能。如法性从体起用。自有般若解脱之力。但作体用二义。不须分光明异也。大师破曰地论幸明三佛。三佛释题。於义自便。而弃三身。从体用者。则非论义。若新旧两本。并说三身。不道体用。亦违己论。复不会经。进退何之。非今所用。三。真谛三藏言。金光明。譬三种三法。谓三身。三德。三位也。譬三身者。金体真实比法身。光用能照。比应身。明能遍益。比化身。譬三德者。金。有四义。一。色无变。二。体无染。三。转作无碍。四。令人富。比法身常乐我净四德。光。有二义。一。能照了。二。能除暗。比般若照境除惑。明有二义。一。无暗。二。广远。比解脱众累永尽。普益有缘。譬三位者。金性先有。如道前正因位光融体显。如道中了因位。明无瑕垢。如道后缘因位。大师破曰。三三之释。三义不了。且有三过。一。因缘不通。二。有乖圆别。三。不称法性。破已而即顺之。约譬释言。当知金光明三字。徧譬一切横法门。乃称法性无边之说。徧譬一切竖法门。乃称法门甚深之旨。方合经王一切遍收。此义渊博。且寄十种三法为初门。谓三德。三宝。三涅盘。三身三大乘。三菩提。三般若。三佛性。三识。三道。此之三法。该括始终。甚深无量。是谓约譬一释。格他不周也。拾遗记言。譬喻一释。为诸师解金光明。为世物象用。譬如来深法。诸师虽用譬显法。其实不知法相圆融。随名局解。故不能遍喻诸法。大师欲示金光明海。无法不备。无法不融。故顺之。以金光明三字。为譬具足。比佛所游。是则略而十种。广则一切法门。一一互融。皆不思议。此乃格他譬法不周。广显性体圆具诸法是也。
  【■补】记中以二释三。己宗则坏。于论不便。此破违宗。若取经文。无处明譬三德。此破乖经。因果不通。因与果相违也。十种三法者。三道。苦。惑业。三宝。佛法僧。三身。法报化。三涅盘。一性净。即实相。二。圆净。即惑净理圆显。三。方便净。即善巧净。三德。法身。般若。解脱。三菩提。一。真性菩提。以此真性为道。二。实智菩提。即能照之智。三。方便菩提。谓善巧化用自在。三佛性。一。自性住佛性。谓真如自性常住。二。引出佛性。谓性由修显引出。三至得果佛性。谓证得果位显发。三识谓七识。八识。九白净识。又一。真识。谓真心。二。现识。变现根身世界。三。分别识。三大乘。一。理乘。谓理性。二随乘。即智随理运。三。得乘。即得果。自解脱。得机。令他解脱。三般若。一。实相。即实体。二。观照。即照智。三。方便。善巧化用。
  【□注】其如经题。是法非譬。
  【■记】或谓。大师既顺古以喻显法。何又自立附文当体二种释题。故今释之。如记言。虽然顺古以喻显法。其如经题是法非譬。故后自立附文。当体三种解释。斥彼推喻疎远。依经就法。方为亲切。斯由大师。深解法性。具金光明真实名义。究竟成就也除法性外名言。皆无实义。是金光明三种法门。举一即三。全三是一。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不横。绝思绝议。是秘密藏佛所游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