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
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
△二释图下原引之文。
【■备】初引妙乐。示判释纲目者。前四时中。顿等四教。可知。法华非顿者。明非隔渐之顿。正是会渐归顿也。故以顿等四教。为此宗判教之纲。既定纲已。后以藏等四教。详释五时。用顿等化仪之义。故为纲目。若消下。谓前四时。未经开显。但用藏等。各论当部。不举从顿施渐。会渐归顿。及秘密不定等大纲。犹可消通。若释法华。无顿等八。则五时之化仪难彰。偏圆之化法莫辨。相待。绝待。义俱不显。举止之失措也。宜哉。次引释签。明起教者。如来藏理。本一中实。但小机思息化城。令证偏空。谓之权也。虽分权实。理元是一。故曰同体。我佛依此。而起大悲。乃为实施权。不获已而用也。然既随机立法。则从实出权。已分真中之殊。复因诠真。分藏通。诠中。分别圆。故成四种差别也。
△次释序分二初序题。
天台四教仪集注序。
【■备】此玉师序集注所由作也。
△二序文。
天台四教仪者。实教门之要道也。
【■补】天台大师。以两种四教。判释如来一代。所说五时圣教。开本迹十妙。说止观十乘。依之修者。得道如林。大师灭后。章安大师。结集广本。有望洋之叹。高丽法师。於广本中。略录判释仪式。曰天台四教仪。由是学者。易得纲要。故玉岗师。标美乎序首也。仪注曰。教者。通指如来一代大藏也。教为入理之门。故曰教门。
自昔至今。注释者众。或略而不备。或博而太繁。矧又节去正文。但标初后。苟非精诵者。莫之能阅也。
【■补】昔指宋开宝间。至於元之元统时。三百余年。注释者。有苕溪。玄粹师。备释二卷。神智从义师。集解三卷。舜江弘济师纪要三卷。其间更有注作。故云众也。略者。文简而理不周。博者。辞紊而意不切。此集注所由作也。初后者。初。谓一节首。后。是一节末。谓但标每节首末之文也。背文。曰诵。对文曰读。但标每节前后。苟非熟诵者。莫能翻阅。何以导进新学哉。
今集诸部之文。注於其下。将无便於披览者欤。其间一二与诸家有同异者。盖述所闻於先德。非任胸臆也。若夫文末正修。初乘观法。文虽简略。理亦备焉。
【■补】诸部。谓采集经论及一家教部之文。言同异者。如释题之从通。分天台如来两种仪式。及文义二通。乃至辩同体。异体等。与诸家有异也。先德。指净慈志云师等。蒙润。南屏八世。桐州之孙。学法古源。承嗣竹堂。此书。既集诸部成文。及述先德所谈。故非胸臆说。罔欺后学也。若文末示观。意在起行。务从圆门深入。故於正修。唯明圆行。文虽敬纸。一念三千。空假中理已大备矣。夫一念三千。即佛知见。山家精髓。教观纲要。佛佛手授。祖祖心传。唯此而已矣。今但略举初乘者。十法成乘。以不思议阴境。为今正观。可摄下九故。
诸新学人。究心於兹。忘言忘思。筌罤俱掷。奚以是为。然能尔也。则无适而不可。亦岂离是云乎哉。
【■补】初则依言开解。继则行起解绝。设有毫发当情。即以四性推破。推之既久。情念自尽。圆具之理。一旦豁然。回超言思之表。是为不思议境。此惟观智所证。故曰忘言忘思。盖理既圆悟。如得鱼而忘筌。获兔而弃罤也。是。指仪文也。适。往也。
【■备】人能精研仪注。则於性。修。事。理。因果。自他。融会洞彻。由是集之约。以窥大本之广。复括大本之广。以归是集之约。依教二利。取舍自在。无往不可。然契理忘言之人。益知教观纲宗。不离是集。故序末深致意焉。噫。斯道之不明久矣。禅宗。不立文字。而目为毒海。教家。不务禅观。而逞彼唇枪。惟我玉师。阐解行同途之旨。揭性修一契之源。非斯人。吾孰与归。源师引藕益师语。作问答云。四教仪出。而台宗晦。如执死方医变症。此意如何。答。藕师策进学人。广探大部。不可守此自隘也。仪注一书。使初学者从约至博。为教观基址也。
时元统甲戌夏五。南天竺白莲华沙门蒙润谨序。
【■补】此纪时也。元统。元。顺帝年号。南天竺。杭州山名白莲华庵。在天竺玉几峰侧。传云。法师讳蒙润。字玉岗。海盐人。年十四。依舅古源师。授天台止观诸书。即了大意。源师寂。事竹堂传师嗣焉。出世主海盐之当湖德藏。迁杭。上演福。下竺。诸剎。后居白莲庵。专修念佛三昧。着有四教仪集注十卷行世。辩讹云。夏五。出春秋。不言月者。史阙文也○逸叟云。余。久欲发明圆图序注。不藏法侄。持憩师讲录来。乃芟繁存要。附於辅宏记前。以惠后人。示三师云。余自乾隆丁丑。觅辅宏记。癸巳方得原记。错悞者。录较补正。其间旁引仪注。注及先德细标训释。更其题曰。注辅宏记。仅成稿耳。圆图序注。乃云栖憩西文所述。陶径逸叟。复加删补。为素莲老大师所珍藏。今复得之。汇入注辅宏记前。将非尽善也夫。
【■备】憩师圆图序注。详加删润。原本复有释此题玄义一篇。所判体宗用教。勘非切要。故删之。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一之上
高丽沙门谛观录
南天竺沙门蒙润集注
清比丘性权汇补辅宏记
清三宝弟子钱[、/(、*、)]庵较订
天台嫡裔比丘谛闲编科参梓
△将释此文总分为二。初释题二。初标注题。
天台四教仪集注。
【■记】初标题。天等四字。标大师所立之教。仪字。乃谛师略录之文。五字原题。又为润师所集。注。即注题也。名集注者抄集典章。注解要义也。盖大师。纵无碍辩。说教观诸书。其词丰。谛师。录大部文心。成一卷仪式。其文约。润师。复集诸文。而加注之。乃有十卷仪注行焉。
南天竺沙门蒙润集注。
【■记】次标人。天竺。应云印特迦罗。此翻月。有东南西北中。五天竺国。
【■补】然此。非印度之南天竺。隋。真观师。於杭州龙井。立精舍。名南天竺。后玉师居之。以成集注处也。沙门。解本卷。
【■记】师。取法雨润彼群蒙意立名。法华云如彼大云。雨於一切。如其种性。具足蒙润是也。
【■备】注家题。乃记者所标。记者厥功最伟。惜轶其名氏无从考列篇首。辅宏者。拟附止观辅行传弘而立。谓博搜详记。以辅成集注。弘传利物也。示三师。讳性权。住武源集福院。遍抄汇补。勤苦累载。传法支派。亦未及备考。今题。标辅宏记。及列示师汇补下。特加辅宏记三字者。不敢没记者苦心也。较订者。虚衷细较。删冗阐真。订成以备考定也。
△二释仪题。
天台四教仪。
【■记】初标题。此有通别二义。天等四字是别。盖西土有龙猛四教。东土有光宅四教。苑公四教。晓公四教。玄签判教章广明。今云天台四教。是别题也。仪字是通。如补助仪。放生仪等。通以此立名。
【■备】言龙猛四教者。即龙树菩萨。以阿含小乘为有门。大品般若为空门。深密等诸大乘经。说有谈空。互相无碍。为亦有亦空门。中论等说一切法。皆即空之有。是非有。即有之空。是非空。互泯互融。即第一义。为非空非有门。光宅四教者。以羊车比声闻。鹿车比缘觉。牛车比菩萨。白牛车。拟大乘菩萨。唐。元晓公四教者。一。三乘别教。谓四谛缘起经等。三乘共学。内二乘未明法空。是别相故。二。三乘通教。般若深密经等三乘共学。於中说诸法空。即是通相。三。一乘分教。梵网经等。不与二乘共学。名为一乘。於中未显法之周普。名为随分。故名一乘分教四。一乘满教。如华严经等。具明法界圆融周普故。苑公四教者。即唐贤首。藏公弟子苑公。因宝性论有四种众生。不识如来藏立四教。一。迷真异执教。谓凡外迷真。广起异执。二。真一分半教。谓二乘。如不变随缘二义。但得随缘。不得不变。故名一分。於随缘中。唯说生空。不说法空。故名为半。三。真一分满教。谓初心菩萨。但得不变。不得随缘。故名一分。於不变中。双辨二空。故名为满。四。真具分满教。谓菩萨具随缘不变二义。显真实理。识如来藏故。
【□注】天台。山名也。天者。颠也。元气未分。混而为一。两仪既判。清而为天。浊而为地。此本俗名。且依俗释。台者。星名也。其地分野。应天三台。故以名焉。如辅行一(上十七)。
【■记】颠者顶也。高无上也。元气未分为太极。清浊已判为两仪。所谓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是也。此从儒释。若据佛经论。光洁。自在。神用。名天。又身胜。乐胜。名天。如三卷天道中释。星者。散也。二十八宿。列位布散。各有分属之野。故云分野。其地既上应三台之星。故山亦以天台名焉。
【□注】此山即大师栖身入寂之所。盖以西方风俗。称名为尊。此土避名为敬。故以此处显其人也。复以人命家。则天台为宗矣。今题意在焉。
【■记】此明大师始终缘着此山。故以此命题。辅行云。西方称名为尊。如子之名。兼於父母。佛当生彼。预设此仪。使慕德称名故也。此方避名为敬。故以所居。显其人也。
【■备】辨讹曰栖身。应云栖真。以大师避世守玄故也。律中。西土亦以避称为敬。如曰。不得称二师名。人问。当示一字。若更问。当曰义因缘故。名某甲。又根本有部。乞戒词曰。我因事至。说邬波驮耶名。邬波陀耶。名某甲。古师准此。故有上某下某之称。至佛菩萨。万德洪名不讳者。如此土称谥号无异。又当别论也。予。按阿难陀。罗睺罗。皆名非谥。然律中。有是词避称之。义亦有之。双存可也。
【□注】四教者。别文明化仪。化法。有乎八教。今但言四教者。以通名立题。义摄两种。盖非化仪无以判。非化法无以释。一书之旨。莫越於斯。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亦诠理化物为义。
【■记】今题标四教者。谓顿等。化仪四教。藏等。化法四教。虽有仪式方法之殊。总不出四字通名也。盖如来一代时教。化仪以判定。化法以分释。故题以四字通名。摄两种四教也。被下之言为教者。佛菩萨大悲益物。言普被於当时。教普被於后世也。诠理化物为义者。谓鉴机谈理。转化物心。故化仪。有顿诠渐诠之别。化法。有诠真诠中之殊。四教义云。此四通言教者。以诠理化物为义。大圣於四不可说。用四悉檀赴缘而说。说能诠理。化转物心故也。
【□注】问。或约化仪立题。乃据签文。化仪四教。文义整足。任运摄得三藏等四为证。或谓颁宣藏等。以为顿等。谓化仪无体。又谓顿等四教。古师亦用。藏等四教。起自天台。以此为化法立题。今何以从通名耶。
【■记】此料拣从通立题。
【■备】设问有三。一谓四教之题。的约化仪。盖据释签。解秘密不定中云。且寄三法。以出其相。何者。以此顿。渐。不定。三法对秘密故。则化仪四教。文义整足。任运摄得藏通等四故也。二谓四教之题。的约化法。盖据辅行。明判教文云。如来权巧。善达物机。颁宣藏等。以为顿等。可知藏等化法有体。顿等化仪无体故也。三谓四教之题。在天台。的约化法。盖化仪四教。古师亦用。妙玄云。南北地师。通用三种教相。一顿。二渐。三不定。华严为化菩萨。如日照高山。名顿教。三藏为化小乘。先教半字。名有相教。十二年后为大乘。说五时般若。乃至常住。名无相教。此等俱为渐教也。别有一经。非顿。非渐。而明佛性常住。胜鬘光明等是也。此明偏方不定教。此之三意。通途共有。惟藏等四教。天台独创。故以化仪立题。有滥古之讥。以化法立教。有专家之美故也。今从通名何耶。
【■补】任运者。如顿。则摄别圆。渐。则摄四教。颁宣者。谓颁布宣扬。颁宣藏等四法为渐。颁宣圆别二法为顿。颁宣藏等同听异闻。为不定。互不相知。为秘密。故化仪无体。
【■备】释签。寄顿渐显露不定三法。以出其相者。秘密说法。其相难出。故寄三法。对秘密而夹出之。则秘密之相可知。而四教整足。妙乐云。秘密不传。降佛以还。非所述故。因后叙出。乃可传耳。又古师。但立不定等三种。今云四教亦用者。以显露秘密二种。同属不定摄也。偏方二卷解。
【□注】答。化仪。化法。有体无体。或彼此相摄。文各有意。皆不为此立题而设。况古师所立顿等。与今不同。故妙乐以题等藏等。为天台一家判释之纲目。今此一书。既明判释。立题四教。岂偏属乎。
【■记】化法二句。牒辅行意。彼此相摄。牒签文意。各有意者。
【■补】签以玄文。但举顿渐不定。对显秘密。故不举藏等。辅行颁宣藏等。以为顿等。申用教意。显教门纲格。不举顿等。是知二文。各有攸归。皆不为此立题设也。古立不同者。妙玄云。南北师。通用三种教相。如日照高山。名顿等。签曰始自华严。终至法华。皆有顿义。显露中。唯除鹿苑。余部。皆有顿故。名顿教。不定。亦复如是。乃至明鹿苑初成。亦有顿义。况诸经部。
【■记】南北诸师。通用三种。所立不定者。专指胜鬘。及金光明。今家判。味味之中皆有不定。如玄文云。一时。一说。一念中。备有不定。不同旧义。专属二部也。是知大师。不独创化法四教。即所定化仪。良亦回与古殊。故妙乐云。顿等四教。是此宗判教之大纲。藏等四教。是一家释义之纲目。今仪文。既判释俱明。宜从通名立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