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二门枢要

  三业是能以能成所故有此门。
  △初标。
  十受润不二门者。
  此门乃以一性中道为不二体云受润者以四眷属得十利益故名受润依文句科差别有六第五受润以立今目当知受润有通有别别论唯在三艹二木闰而增长通论其地亦可受润今从法华一雨润於三艹二木之权及以一地之实故名受润若论受一雨之闰则受润二字已是不二今取所润草木与地权实不同故乃属二同是一雨方名不二此则能润不二所润是二又以所显能故雨亦二如妙记云今从所雨得差别名若尔与草木何别答艹木唯从艹木立名云雨乃从所显为能是故不同若约所闰之地以辩不二三草二木皆一地生地是无差之实草木而差之权以权异实故为二以实会权故不二此不二体或空或中今不约此以辩不二文中自约地与草木皆同四微故为不二是故四微通喻一性及以中道乃同向门非权非实为不二体故释权实与受闰者须知此意正取玄文悟理论开结诸权实即一权实亦不可得为不二矣复知圆教就位论开以位格量亦有三草二木之益究其所归圆只一地若以今门对前而拣前自他门虽亦该机乃以机应对辩不二未曾就机自论不二权实三业并就能应而辩不二。
  △二释二初受闰法理二初示。
  物理本来性具权实。
  物机之物道理之理从本以来有双非之性为能具而权而实为所具。
  无始熏习或实或权。
  然熏习之义起信广明辅行亦说今约二处文意而试辩之夫熏习者有能有所性具善恶为所熏也其能熏内外有事有理一者事理对论以平等一性为能熏即内熏也修中善恶为能熏即外熏也二者就事自论内外若约善法论内外者凡有其四一约智行以智为内以行为外二约正助正之智行为内助之智行为外二约依正正报六根而起修善为内熏历外六尘而起修善为外熏四约己他自己能於依正修善为内熏假佛菩萨力修善为外熏以善例恶亦通此四凡作恶者乃非无情必有识知但此之知是无明心为能熏者乃名为内(例同善中之智)因无明心起而为行行行其恶恶为能熏乃名为外(例同善中之行)余之三种皆可例说内外者也当知起善起恶必由此四而为能熏若事理相对事中四义皆为外熏乃以真如能具之理而为内熏良由体性常熏所具故在性时已有熏义外熏遇时即得生修中之性不见此意徒释今文然须复了前念为所熏后念为能熏若内若外即一实性以实性心熏实性境而显实性斯亦可云实心熏实境实熏次第生实实迭相熏自然入实理今文所云无始熏习者正约事中内外二熏而为能熏性具权实而为所熏由彼熏故全性成修乃得权实二益不同。
  权实由熏理恒平等。
  二益殊者由修熏发其能具性权实本一故云平等又所具权实人人有之由熏自异或一人成权或一人成实其实人人皆具权实故云平等。
  △二释。
  遇时成习行愿所资。
  释於前文无始熏习无始而来若遇机应相感之时则乃成习成习者内熏也行愿者外熏也此通智行内外并正助内外亦傍通依正内外由历外尘发行愿故乃知普贤观对皆起行愿。
  若无本因熏亦徒设。
  释前本来性具权实亦可得云若无熏习具亦徒设。
  遇熏自异非由性殊。
  释上权实由熏理恒平等科此一段而为释者释上示也得兹科意义已显然岂同诸师恐成烦沓文心已上所示之文但为内熏遇时习行但为外熏今谓未然上文只云无始熏习焉知但是内熏者耶圆通以无始对下遇时乃为今曰其亦未然只云遇时何定今曰正义以无始熏习为遇权实教也以遇时成习等为遇教即有解行也成习是解行愿是行此皆外熏以性具权实号为内熏今问指性具者为能熏耶为所熏耶若据正义云故知不明性善性恶则内熏尚昧故辅行云以内具故他境龙熏此则孤山乃以性具为所熏也若尔但有外熏熏於内具则内具自无能熏者耶若谓性具善恶为能熏者未审指何为所熏耶故知未善真如常熏内具之文返成内具常熏故今不取。
  △二明受闰感应有二初示感应二初总立。
  性虽无殊。
  牒上生下。
  必籍幻发。
  能发属应所发属机玄云弩有可发之机故射者发之签云众生如弩宿因如机佛如射之应如发之益如箭中文虽举应必有所发。
  △二释相二初释幻发。
  幻机幻感幻应幻赴。
  以性夺修故皆如幻意在即幻而为感应指理即事故机感应赴无不宛然。
  △二释无殊。
  能应所化并非权实。
  机应如幻并非权实点事即理故性无殊。
  △二明性具三初示。
  然由生具非权非实成权实机佛亦果具非权非实成权实应。
  生之与佛同一妙性故皆具权实以成机应。
  △二释二初释权实。
  物机应契。
  物以权实为机应以权实而契。
  身土无偏。
  生之与佛各具权实各有身土今文通二一者克体在下三土由应机故二者随具亦乃该摄寂光法身此有三义一者以实报中有分证故二者极品寂光以被机故机虽在下法乃究竟三者由机通得妙觉益故例如约观约[仁-二+亡]论断约位而论在妙觉位得妙觉益机成益相能成在机在因所成在佛在果以生与佛权实一同故云无偏非谓权实自相即故云无偏也。
  △二释双非。
  同常寂光无非法界。
  皆归一性故云同也土同寂光身同法身无非即同义法界即法身。
  △三结二初结感应。
  故知三千同在心地与佛心地三千不殊。
  两处心地结上生佛具非权实两处三千结上成於权实机应。
  △二结机感受闰不二。
  四微体同权实益等。
  实之一地权之草木皆具四微其四微者正喻不二之理性也以中道一性而有四德故喻四微权实益等者合法也得权益者亦一性四德得实益者亦一性四德是故受闰则不二矣若以今文约於三千喻四微者几许悞哉。
  △三结。
  此以权实不二门成。
  由说权实之法故有受闰之机。
  △三结二初结能申。
  是故十门门门通入色心乃至受润咸然。
  十门为能申十妙并经乃是所申故能申之门门门通入以不二观照不二心入不二理三千一念咸空假中即三是一以为不二故此不二即为能观即为所观能所一如全体是入非谓入他。
  △二结所申又二初所申十妙从文分说玄文十妙为能申经之妙名为所申今牒此能所皆为所申即以十门为能申也从意而说玄文十妙即经妙名今总言之皆所申名故次科中方是所申经之别文 初又二初所申十妙理一又二初标。
  故使十妙始终理一。
  由能申不二故所申理一如色心申境乃至受闰申眷属利益色心中云一切诸法无非心性内外中云唯一实性无空假中修性中云达无修性唯一妙乘因果中云因果无殊始终理一染净中云由了染净空中自亡依正中云依正既居一心自他中云本谓一性三业中云界尚一念三业岂殊权实中云权实相冥百界一念受闰中云权实由熏理恒平等以能显所十妙咸一。
  △二释。
  如境本来具三。
  境妙。
  依理生解故名为智。
  智妙。
  智解导行。
  行妙。
  行解契理三法相符不异而异假立浅深设位简滥。
  位妙。
  境智行等所论三者由今释法故名三轨然此三轨即一实性是故三轨通於始终不须於此以辩离合法体既圆离合之旨蕴乎其中当顺文意且辩始终理一者也而云行解契理者行三解三各皆契理由契理故理同故即不可分别位之高下不异而异辩位高下故云假立。
  三法祇是证彼理三。
  三法妙也证无别法即是证於境妙理三此约三为自行因果。
  下之五章三法起用。
  感应等五起三法用三法在己为自行因果三法为物为化他能所。
  △二揽妙成观又二初示三法不出一念。
  三法既是一念三千即空假中成故有用。
  成即自行五妙故玄文云前五自行成也用即化他五妙故自之与他皆即一念。
  △二示一念即摄本迹。
  若了一念十方诸佛之法本迹非遥。
  能了一念即开显之道备矣十方诸佛本迹三千不离当念故曰非遥。
  △三示十门所申归趣。
  故重述十门令观行可识。
  玄文已释十妙今复述此十门故云重述又签文依玄释十妙竟今复十门以述妙旨故云重述所述一念三千意在观行明了。
  △二结所申经文。
  首题既尔揽别为总符文可知。
  十妙妙字即首题之名以总类别别文符合旨在观行故云可知。

  十不二门枢要卷之下(终)


  本讲智涌和尚尝为门学敷演此文穷深极微符轨合辙核诸章藻虽则建大义立宗旨各据其所得至於决择考较不能无同异短长之论诸生请为注解遂成一家之书示寂日付之小子呜呼古人所谓百年影殂千载心在故不可不传於将来谨命工镂板庶与诸家钞记争辉并耀君子不党四方明达之士必将有鉴於斯。
  绍兴壬戌七月晦日门生与咸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