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义

  横竖破诸法遍者。即是其车高广也。事六波罗蜜者。即是众宝庄校也。誓愿修於六波罗蜜。能得一切三昧一切陀罗尼门者。是周匝栏楯也。成就四无碍辩者。即是四面悬铃也。真正发心无缘慈悲普覆一切者。即是又於其上张设[怡-台+宪]盖也。成就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者。即是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也。故大涅盘明慈。若不具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是声闻慈。能具如此一切功德。即是如来慈也。无作四弘誓愿缘众生横竖持诸功德。即是宝绳绞络也。神通转变四摄摄众生者。即是垂诸华缨也。因修於止发生观。练熏修诸禅功德者。即是重敷綩綖也。因修於观。观无明独空。得一行三昧。能显法性真理者。即是安置丹枕也。如前所说。四念处破无明八倒者。即是有大白牛也。四正勤习二种善法遮二种恶法者。即是肤色充洁也。四如意足定心功德满足者。即是形体姝好也。五根成就以为筋。五力成就以为力。是名有大筋力也。七觉调停为行步。中道双照为平正。故名行步平正也。善知位次。安忍成就。不生法爱。故得心心寂灭。入法流水。即是其疾如风也。
  从假入空。从空入假。二种止观出生三教无量方便功德智慧者。即是又多仆从而侍卫之也。
  三明能运至者。行者即是不思议因缘众生理即是大乘也。因理即故有名字名字即。即是假名发心欲乘大乘名观行即。正乘大乘欲出三界。乃至始出三界名相似即。仁王经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乘是宝乘游於四方者。开示悟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是为四方。皆名分证真实即也。直至道场名究竟即也。法华经就界外明二即之乘义。是故大车不在宅内。若是大品。通前四即六即并是大乘。故云是乘从三界出。到萨婆若中住。又大品经。是乘不动不出者。不思议众生即是大乘理即之义。故名不动。无修无证故名不出。是名真实大乘。如虚空无染.无戏论.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则为见佛。故大乘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大涅盘。大涅盘者即是不生。不生即是不可说。大品经云。若有能如是观十二因缘。即是坐道场。是为菩萨从初发心即坐道场。转法轮。度无量众生。当知如是菩萨为如佛也。是知末世出家在家菩萨欲学佛法。求不思议解脱者。不可出三观法门也。
  第五明三观摄一切诸法者。三观即是三智。三智即是般若。般若摄一切诸法。即是三观摄一切法也。今明三观摄七种法故。即摄一切佛法也。七种法者。一摄理。二摄结业。三摄依正二报。四摄智。五摄行。六摄位。七摄教。今略约七法摄一切佛法。罄无不收。
  一三观摄一切理者。一从假入空观摄真谛。二从空入假观摄俗谛。三中道观摄中道第一义谛。三观摄三谛之理。理无不周。三谛之外更无别理。但有时约因果为四谛。有时合为二谛一谛。已依前释今不重明。二明三观摄一切惑者。迷理之惑不过三种。若是见思取相之惑。九十八使皆从迷真而起。若说初观对破此惑。说药知病。即摄九十八使也。若说尘沙无知是迷俗之惑。为第二观之所治。说药知病即摄一切恒沙无知也。无明住地惑者。此从迷中道第一义而起见思别惑。若说中道第一义观。正治无明别惑之见思。说药知病。即摄无明界外一切别惑也。
  三摄正依二报者。正报即是一切五阴众生。依报者即是一切国土所依。若说从假入空观。即摄一切二十五有界内有为缘缚众生凡圣同居依报国土。若说从空入假观。即摄一切方便有余五种正报无为缘缚众生有余依报国土也。若说中道第一义观。即摄一切三贤十圣自体缘缚众生实报无障碍国土。三观圆极。三谛理净。即是毗卢遮那常寂光土也。四明摄智者。三观即是三智。三智摄十智。一切诸智不出三智。三智之外无别胜智也。譬如摩黎山。余无出栴檀树。除此三智。虽有种种世间之智。皆为一切智方便所摄也。此义类前说。今不重明。五摄行者。所谓摄一切行。如一行三昧等四种一行三昧。三观往摄一切一行。若摄二行。如二圣行等一切二行。若摄三行。如三三昧等一切三行。若摄四行。如四念处等一切四行。若摄五行。如五根等一切五行。若摄六行。如六波罗蜜等一切六行。若摄七行。如七觉分等一切七行。若摄八行。如八圣道等一切八行。若摄九行。如九次第定等一切九行。若摄十行。如十一切入.十波罗蜜等一切十行。如是摄百千万亿阿僧祇等行行慧行一切诸行。三观往约四种道谛。一一释诸法门所摄。[声-耳+正]无不收。
  六次明摄位者。若明初析假入空观。即摄七贤七圣位二十七贤圣。约二谛明三观。摄三藏佛位。体假入空。约二谛明三观。摄通教三乘之位。别相三观但摄别教五十二心贤圣之位。一心三观摄圆教一切五十二心位。至下明四教断障判位中更当开说。七摄教者。明诸佛菩萨因修三观得入圣位。为利众生起教益物。虽言教无量。并为三观摄也。所以者何。第二第三观即摄华严经。初析假入空观即摄三藏经。析假体假入空观。第二第三观摄一切方等经。若但说体假入空之初观。即摄摩诃般若经。若但说中道第一义谛观。即摄法华经。若析体二种入空观。第二第三观即摄涅盘经。故云是大涅盘即是诸佛法界。料简与方等经同异之相。已如四悉檀义分别。是故举三观观无明一念因缘所生之法。如一微尘摄三千大千经卷尚不足疑。何况前所摄经也。
  第六约断结清净释维摩诘义者。三观断结。教门不同。略有三种。一者断三谛惑证三谛理。智证理时。断德成就。惑障俱亡。此同拙度之相。非此经所明不思议之断惑也。二明不思议三观。见不思议三谛之理。不断见.思.尘沙无明之惑。与三谛之理相应。一心三观之智不碍烦恼。烦恼不障一心三观之智。智不断惑。与理谛相应。即是不断烦恼而入涅盘。故此经云。不断痴爱起诸明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之法门也。菩萨住是解脱。能以须弥内芥子。种种示现。三正用三观释毗摩罗诘栗致净无垢称义者。净名居士因缘所生之心。三谛之理。性常皎然。目之为净。不断三谛惑障。能起一心三观三智之智。明解脱。智明解脱。虽处三惑之内。不为三惑所染。故称无垢。一心三智会三谛之理。大用无方。称机而化。故名为称。故云净无垢称义也。
  第七用三观释此经一部义者。略为二意。一释经玄五义。二正用三观通释此经文。一释玄五义者。初用三观释净名之号。已如前说。二次释经体。第三观显不思议正道之理。即是真性之体显也。三释经宗者。三观断三谛之缘缚。即是四种佛国之因行。行成得四种净土之果也。四释经用者。三观破三谛之惑。即是析伏之义。摄三谛之理善。即摄受义。即经之用也。五明教相者。此经约三观明教。与余有同有异。具如前释。即判教相也。二正约三观释此三卷经文者。即为三意。一释室外。二释室内。三释出室。一释室外四品。三观成佛国因果之义也。已如明宗所说。即是释佛国品也。次析体二种入空。释方便品诃诸国王长者。体假入空第二第三观。释弟子品诃十大弟子之意正在此也。次第三中道第一义观。释菩萨品诃四大菩萨也。次明入室六品。若问疾品。净名空室以疾而卧。即表中道第一义谛观。相应种智。依常寂国现空室相也。慰喻有疾菩萨自调伏其心者。即用三观慰喻有疾菩萨。有疾菩萨亦用三观以调三谛之疾也。不思议解脱品即是第三观。种智之果住於正道。双照二谛。种种示现也。次释观众生品者。即是正用初观释也。次释佛道品者。即是用第二观释也。次释入不二法门品者。即是用第三观释也。次释香积品者。即是还用第三观双照二谛。垢净俱游释也。次释室外。菩萨行品见阿閦佛者。即是用三观通释佛国因果。同前佛国之意也。次释法供养.嘱累二品。是流通室内室外三观析伏抑诃之意耳。譬如诸树林。华叶或生落。如是诸佛剎。成败亦复然。如依种种树。有种种果生。如是种种剎。有种种众生。种种差别故。果实生不同。行业若于故。佛剎种种异。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若能如是解。彼人见真佛。

  维摩诘经三观玄义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