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贤首五教仪
贤首五教仪
续藏经 贤首五教仪
清 续法集录
引
天台贤首。随宜示法。说天台贤首法者。不自知也。后人起念便隔作两截。重天台失天台。重贤首失贤首矣。执相泥名。分河立帜。此末法大弊。通人宜无所拣择轩轾於其间也。贤首宗阙五教仪。百亭法师为补缀成之。以毒攻毒。以楔出楔。且凭楮墨施平等。莫向眉端安是非。殆不独为贤首宗之功臣矣。东南义虎。略见一斑。为两宗左右袒者。即勿寓目焉可也。
康熙庚申立秋日顺天府府丞钱唐戴京曾题
贤首五教仪序
华严称根本法轮。不唯为开渐之本。亦且为摄末之本。竺乾震旦。咸最尊尚。诸佛历祖。递代师承。自龙树依之判二种般若。天亲依之阐六相圆融杜顺依之而演三观。云华依之而开十玄。至贤首大师。则依此而立宗判教。离台家之四以为五。复得清凉宪章。启十门而会性相二教。圭峰祖述。叙五义而拣空性两宗。此皆神明天纵。博赡旁通。故能各骋辩才。宏敷妙趣。或造论。或释经。法界宗旨。灿然明备。而一大时教。已罄无遗蕴矣。厥后继圭峰而起者。虽代有哲人。而兼综条贯。洵蔑以加。莫能更赞一词。乃味者不察。读一不读一。废目而任耳。伐异以党同。或讥其伏断皆无。或指为教观两失。在台衡从上诸师。或虑两家末裔。滥以贤首之旨。混入己宗。故弗惜晓晓。而贬驳过当。何意曾玄辈。遂拾牙沈。逞狂盲。妄肆诋诃。横起攻击。不至饮水分河不止。噫。畴复知固有大谬不然者哉。先师宝轮大师。博极诸宗。尤於华严。宿有缘契。精研深入。心领神会。尝痛贤首未坠之绪。仅尔如线。誓愿振兴绝业。以继往开来。阐法后。力宏此宗。五教十玄。盖无时无处。不高提圆唱也。着五教解诮论。论贤首宗未知圆义解二篇。大旨谓贤首大师之离四以为五。非悖天台。实备天台之所未备。清凉绍隆之。即天台以清凉大师为大元勋。亦匪为过。中间晳两家之殊涂若镜悬。会两家之同归若璧合。且分铢不爽。纤累无偏。则又若衡平。向使悻悻者见此。应无从置喙矣。先师谓天台当以清凉大师为大元勋。(立)亦谓先师实天台元勋。不徒称清凉嫡裔也。(立)侍师有年。徒以脱臼也晚。尘封智锢。致望海惊心。入山空手。而慈云百兄法师。抱颕悟绝伦之资。亲承提命。往还咨决。遂得髓於言下。然深藏若良贾。年来杜门却埽。单与净满晨夕娱游。禅观之余。则取是宗教部。及诸祖着述。研磨对会。博观约取。先则支分条列。而派析之。后则彻委穷源。而汇聚之。录成一书。首分时。次叙仪。次立教。又次判宗。终以明观。时则有先后通别。仪有本末显密。教有始终顿圆。宗有小大性相。观则有方便。有因缘。有对法。有观门。有六相。有十玄。言简义详。理融旨显。信解行证。了然眉列。读之而犹谓之有教无观。得乎。犹谓之伏断修证俱无指示。得乎。今而后法界宗旨。将不终屈抑也已。然则是书也。法师固不负为先师嫡子。溯而上之。将为圭峰。为清凉。为贤首。以至龙树诸大师之元勋。亦并无歉於天台。彼悻悻寻贤首隙者。盖无容置喙。而平心以观可矣。乃命名曰贤首五教仪。法师自谓。窃比於高丽师。禀玄义而录出四教仪云尔。夫谁曰不然。兹将校梓。属(立)弁端。(立)甚喜华严根本法轮。俨揭天日也。遂合掌赞叹。不顾鄙陋而为之辞如此。
梅坞兴福教院法弟 真立和南 撰
序
孔子不可无思孟老子不可无庄周释尊不可无庆喜为道之须传也南岳不可无智者戒贤不可无玄奘达摩不可无慧可为教之须人也又智者不可无章安玄奘不可无慈恩慧可不可无僧璨为其授受有源而不竭奕叶相承而无尽也迨於贤首大师何独不然以言乎师则有杜顺云华开其先以言乎资则有清凉圭峰绍其后其立教也有始有终有顿有圆断则断其厚薄证则正其浅深位则品其高下行则定其远近显法相若然烛之朗明拣机益比析薪之分剖其判宗也有小有大有性有相相则妄相为相空则真空亦空顿则无所不绝似影离於天日圆则无所不融如像含於海空其分时也有先有后有别有通非先无以知其为开渐之顿非后无以知其为摄末之本非别无以见说法之次第非通无以见教理之圆融其叙仪也有本有末有显有密非本无以了一乘之顿实非末无以识三乘之权渐非显无以决择其一定非密无以测度其不定其明观也有方便有因缘有对法有观门有六相有十玄非方便无以辩修证非因缘无以明德用非对法无以解无尽非观门无以入法界非六相无以显圆通非十玄无以彰无碍何者凡夫见色为实色见空为断空故开真空绝相门使之观色非实色举体是真空观空非断空举体是幻色如是於理则见矣於事犹未也复开理事无碍门使观不可分之理皆圆摄於一尘本分限之事亦通遍於法界如是以理望事则可矣以事望事犹未也又开周遍含容门使观全事之理随事而一一可见全理之事随理而一一可融然后一多无碍大小相含则隐显施为神用不测矣教观既周时仪已备则判释诸佛说法仪式至矣尽矣无复加矣以此自修无法不通以此教他无机不被是以三帝归崇两朝悦服李长者论赞於前崔学士传美於后至於海内海外莫不扬其化天上天下靡不仰其徽质诸千古以上之圣贤而无讹俟诸百世以下之俊杰而不惑遂令法门隆盛代有哲人长水流布於东吴苍山崛起於西蜀云栖敷演於南海交光发明於北岭猗欤休哉奈何今义学家不得其门而入见其教部广大意旨幽深即如贤首大师着述凡有一百余卷清凉国师现流传者约有四百余卷圭峰大师疏注总有九十余卷浮狂者诋为葛藤愚钝者视为砂石谁复能探其微窥其奥哉幸我乳峰得水大师自弘法以来朝夕提撕时为演唱特未布诸方策普令一切见闻耳(续法)虽忝轮下性极颛蒙昼夜参随日渐熏熟窃谓此皆贤家所传心法若不传於后叶在己则有吝法之愆在他安得正眼之益爰将先师常所乐说者录之复寻诸大部中所切要者集之十余年间考阅再三穷思至四始成六卷名之曰五教仪庶得华严宗旨弥播於尘寰法界心印重光於昔日灯灯相续化化无穷矣谨述颠末冀见此衷至於知我罪我所不暇计焉。
时康熙十四年岁次乙卯秋仲望日
古杭慈云灌顶行者 续法 题
贤首时仪教观图
法界观境普融无尽图
贤首大师。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不出右图三观。初祖杜顺。集成五教。二祖云华。草创仪等。四祖清凉。添足宗等。五祖圭峰加拣。今图标三祖贤首一师者。盖教观由三祖而圆备。宗仪由三祖而建兴。述作功德。推尊独在。故不举余祖耳。后之学法者。务知开宗立教之主。余祖自该显矣。
云山灌顶行者续法识
贤首五教仪条个
卷第一 序 时教图 法界观图 别三时 先照 转照 还照 问答三时名义 通三时 一念时 一化时(华严 阿含 方广 般若 法华 涅盘 通妨)卷第二 三际时 同类时 异类时 念摄时 重收时 异界时 摄入时 收末时 通恒说妨 通涅盘妨 通诸教妨 通相遍妨 通余佛妨 通诸教妨 十仪 本末差别 依本起末 摄末归本 本末无碍 随机不定 显密同时 一时顿演 寂寞无言 该通三际 重重无尽 五教名义 五教所诠 小教十门 相十门空五门 始教十门 对相空十五门 顿教十门 圆教十门 五教断证 小教谛障 小教行位 小教辟支佛果 小教佛果卷第三 始教执障 始教断证 终教断证 顿教断证 圆教断证 五教机益 小教机益 始教机益 终教机益 顿教机益 圆教机益 五教通妨 五教妨难 释名义妨 释分判妨 立五所以 所以会通 会通诸教 会通相收 五教相收卷第四 六宗 法执 后五宗 拣性相滥 拣空性滥 拣空相性 拣空性相 拣性相空 拣始顿滥 拣终同滥 拣同别滥 总申开合 别通妨难 三观方便 外缘内障 发大心 受佛戒 修胜行 明心镜卷第五 拣观智 止观性缘 止观入住 止观渐顿 止观均齐 止观缘境 魔名 魔境 治魔觉悟 治魔识责 治魔止观 治魔经咒 治魔正念 病相 治病 显果善根 显果辨伪 显果长养 显果证境 三观十对 教义 理事 境智 行位 因果 依正卷第六 体用 人法 逆顺 感应 圆融无尽 真空观(四句十门) 无碍观(理遍事十门) 周遍观 十观 十玄相 十玄事 十玄喻次 十玄开立 十玄圆融 十因心法 十因缘起 十因缘性 十因法性 修观益 拣修 教观依持 结指
贤首五教仪条个(终)
贤首五教仪卷第一
清浙水慈云沙门 灌顶续法 集录
贤首大师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不出三时十仪五教六宗三观。
言三时者有别有通。
别三时者一日出先照时二日升转照时三日没还照时。
华严云或日初分时入或日中分时入或日后分时入法华谓初善中善后善是也。
第一日出先照时者。
△华严经云譬如日出先照须弥山等诸大高山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成就无边法界智轮常放无碍智慧光明先照菩萨摩诃萨等诸大山王。
△若约所说教相者。
△经云尔时世尊於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时。
△普见一切众生皆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皆般涅盘。
△普见一切众生贪瞋痴慢诸烦恼中有如来身智常无染污德相备足。
△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我欲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於自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如我无异。
△即於三七日中遂为此等众生於菩提场称於大方广法界敷演万行因华以严本性令成万德佛果。
△其有往劫与我同种善根曾得我於劫海之中以四摄法而摄受者。
△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
△乃至逝多林内我入师子频申三昧大众皆证无尽法界。
△此一时中为圆顿大根众生转无上根本法轮名为直显教令彼同教一乘人等转同成别所谓初善或日初分时入也。
△故法华方便偈云我始坐道场时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信解偈云尔时长者处师子座眷属围绕诸人侍卫出内财产注记券疏穷子见父驰走而去即勅使者追捉将来穷子惊唤迷闷躄地。
△其所说经即华严梵网等也。
第二日升转照时者中有二义先总后别。
△先总明者华严经云但以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如来智轮亦复如是随诸众生根欲不同智慧光明种种有异楞伽亦云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分部诸法。
△若约所说教相者。
△经云除先修习学小乘者着相憍慢不信法者及溺贪爱水着於五欲者深入诸邪见生死险道者如是等众生诸根悉暗钝着乐痴所盲云何而可度。
△我於三七日思惟如是事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彼即没苦海毁谤不信故疾入於恶道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进退难为遂。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始知过去佛皆以三乘引然后令悟入究竟一佛乘故我所得道亦应说三乘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一切诸佛而用方便力我闻慰喻音随顺诸佛意始往波罗奈转四谛法轮赞示涅盘法度陈如五人渐渐诸处乃至千万亦为求缘觉者说十二因缘亦为求大乘者说六波罗蜜中间为说方广般若诸甚深法淘汰如上声闻缘觉引进权乘诸小菩萨。
△此一时中为下中上三类众生转依本起末法轮名为方便教令彼三类人等转三成一所谓中善或日中分时入也。
△故法华方便偈云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
后别明者於日中分照有三转谓初转时中转时后转时也。
初转时者华严云次照黑山如来智轮次照声闻缘觉谓佛初於鹿苑为钝根下类众生转小乘法轮说一切诸法皆因缘生以破外道自然性等又说缘生无我翻彼外道实有我执此一转时唯就境明实有依他然犹未说大乘法空真如妙理由是名之为隐实教令彼凡夫外道转凡成圣也。
故法华云长者知子愚痴狭劣即以方便更遣余人眇目矬陋无威德者汝可语之云当相顾除诸粪秽倍与汝价穷子闻之欢喜随来为除粪秽净诸房舍。
其所说经即提胃阿含等也。
中转时者华严云次照高原如来智轮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其心器示广大智谓佛次於中时为中根一类众生转三乘法轮说一切诸法皆唯识现以破小乘心外有法从因缘生又说缘生假有翻彼小乘实有法执。
此一转时始约心说尽空遍计然犹未说一乘真空法性妙理由是名之为引摄教令彼二乘人等转小成大也故法华云长者有智渐令入出经二十年执作家事其所说经即方广深密等也。
后转时者华严云然后普照一切大地如来智轮然后普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为作未来利益因缘令成熟故谓佛又於后时为利根上类众生转一乘法轮说一切诸法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以破权乘不了心境俱空无性又说缘生即空翻彼权乘二无我执此一转时直据性显中归圆成然犹未说一乘佛性生佛平等究竟真常实相妙理由是名之为融通教令彼三乘人等转权成实也故法华云尔时长者自知不久示其金银真珠玻璃诸物出入皆使令知。
其所说经即般若妙智等也。
第三日没还照时者此乃义取出现经意说云如日没时还照高山如来智轮最后还照菩萨摩诃萨等诸大山王。
十定品云譬如日天子周行照曜昼夜不住日出名昼日没名夜菩萨亦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