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原人论解

  △后夺。
  推万法穷理尽性至于本源则佛教方为决了。
  此即显实教之用也亦应问云既三教皆可遵依又何必偏遵实教故今夺云推万法(云云)大意前言三教皆可遵行者但顺圣人随宜益物治已成之人身非欲穷究所以成人之源本欲穷其本则非了义教莫能尽之言推万法穷理尽性者推谓寻其本致穷谓极其根源尽谓竭其蕴底万法即色心等世出世法然穷理尽性语出周易彼系辞云穷理尽性以至於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彼注云理谓理数性谓性能命者生之极穷理则尽其能若穷其理数尽其性能则顺性命之理又儒宗以天所赋为命今佛教亦说理性故借彼文取意则异理谓道理真理性谓法性心性不取天赋故不言命谓真如一法横对诸事曰理广也竖贯一法曰性深也然在无情曰法性在有情曰心性亦曰佛性亦名本觉亦曰如来藏即下显性经中所说真性是也谓色心等法从缘而生无实自性全是真如随缘所成故此万法皆以真如而为本源故论主圆觉疏序云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圆觉此推万法至本源之谓也唯识亦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诸法实性亦此义也言至于本源者非离真性之外别有本源但约教诠浅深之异故有至不至尔起信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乃至云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又立义分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诸众生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於此心显示萨诃衍义故明教大师云人者天者圣人者孰不自性而出所以出者固其本也此本则万法之大本也注云人天与佛等三乘圣人谁不从此一性所出则知性者为万法之本源矣华严经云云何说诸蕴诸蕴有何性蕴性不可灭是故说无生分别此诸蕴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灭此是无生义众生既如是诸佛亦复然佛及诸佛法自性无所有则知不生不灭真如妙性实诸法之本源矣非一乘了义何以臻此言决了者谓决定了义亦决断显了也此言佛教别指显性。
  △三明造论二初总显余宗未了为造论之缘由三初总明。
  然当今学士各执一宗。
  此言学士即通指习三教者士即人也各执一宗谓习儒者唯执天命习老唯执自然等更不复博究圆畅。
  △次别明。
  就师佛者仍迷实义。
  或执业惑或执识变不信一乘实教设谈佛性定拣阐提纵说真如但云不变有所未悟故曰仍迷其犹众盲摸象岂识象之全躯坐井观天宁见天之无际。
  △后结责。
  故於天地人物不能原之至源。
  问此科与前别除诸宗何异答前就学人所知以显教之权实今约学人所执为造论之发端向使学人无封执之情则论主可以亡言矣。
  △二正明造论分三初先叙所凭。
  余今还依内外教理推穷万法。
  余者我也论主自称之词还依内外教理则见解圆融而无偏局之弊与夫未尝读佛书而辄议佛者相去远矣夫子云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主之谓欤。
  △次别示。
  初从浅至深於习权教者斥滞令通而极其本后依了教显示展转生起之义会偏令圆而至於末(末即天地人物)。
  言从浅至深者即指论初二门斥迷执偏浅也於中前前浅而后后深斥滞令通者即破执情而显圆解也极其本者指第三门显真源也极者至也后依了教下即指第四门显示展转等者即第四门中用显性了义会前所斥同一真理也。
  △后结名。
  文有四篇名原人也。
  可知。
  △大门第四释本文中分二初标列章门。
  斥迷执第一 斥偏浅第二 直显真源第三 会通本末第四。
  四门次第如向已说。
  △二正释四初释初章二释第二斥偏浅三释第三直显真源四释第四会通本末初中复二初牒门名。
  一斥迷执(习儒业者)。
  斥者排摈义唯韵云逐也远也谓驱逐令远去也迷谓惑而不悟执谓固守不移。
  △儒道下二正指儒道三就彼诘难四结显未了就次章中文分三段初正明所本二宗合辨。
  儒道二教说人畜等类皆是虚无大道生成余育。
  二宗合辨其义如前小有不同随文当示言皆是大道生成养育者即老氏意道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明皇云以通生表其德字之曰道以包含目其体故名曰大母者取其生育义也老氏意云我见一物混然而成出於自古非声非色卓然挺特不逐物移遍万物中安然坥荡众妙由之而出宜其为之母也故为强立名字曰大道焉又德经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彼疏云道降冲和之气陶冶万物万物得之以生故云道生之德得也畜养也谓万物得道用而能畜养斯形则约道畜养之处而受德名故云德畜之道生德畜品物流形故曰物形之道为万物作天时地利阴阳之势而物资之以成故曰势成之又云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彼疏云始之为生养之为畜令增进曰长字抚为育辅相曰成遂终曰熟资给曰养荫庇曰覆上之八字皆道德功用之谓也。
  △二明生起次序。
  谓道法自然生於元气元气生天地天地生万物。
  道法自然一句全是道经彼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云人谓王也为王者先当法地安静既尔又当法天运用生成既生成已又当法道清净无为令物自化人君能尔即合道法自然之性也又云自然者妙本之性性非造作故曰自然道者妙本之用道与自然体用之称非谓道法效於自然也今论正用道法自然一句者不取人君法则之义但明自然之道在天地之先而已恐欲知源故具引之言生於元气者取道经意彼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前序中已引但今论中生於元气即彼道生一元气生天地即彼一生二二生三天地生万物即彼三生万物盖变其文势贵异前耳而意则同然前叙中混沌即儒者之说此言大道即老氏之意前后互举显二宗之大同也。
  △三约人显本二初约从本起末。
  故愚智贵贱贫富苦乐皆禀於天由於时命。
  愚谓诸情暗钝智谓慧解高明贵谓名位尊荣贱谓身职卑下贫谓资生阙乏富谓财用富饶苦谓逼迫心形乐谓诸根适悦然愚智约性贵贱约位贫富约资苦乐约受亦应言吉凶寿夭妍媸病健等触类可推矣此皆人中品类不同言皆禀於天由於时命者儒宗泛说多止天命时与命皆数也论语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孟子云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后约原始反终。
  故死后却归天地复其虚无。
  天地者儒宗所归虚无者老氏所复道经云夫物芸芸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云云)言万物既禀天地元气而生如草木依根而得荣茂死则复其本始如草木凋落精脉还其本根是复其所禀之性命从天地生复归天地者如邵子云上天生我上天死我一听於天有何不可此之谓也。
  △四明立教大旨。
  然外教宗旨但在乎依身立行不在究竟身之元由所说万物不论象外。
  言外教者谓佛法之外也言依身立行者儒宗五常百行老氏保雌守弱皆以修饰其身而已大学云自天子达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老子云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等不在究身之元由者不言此身因何而有何故得为人何故为畜等纵若说者不过大道元气而已言象外者象谓物之形象易系辞云夫象圣人以以见天下之颐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如乾卦三连以象天纯阳坤卦六段象地纯阴亦如丹青图画肖物形容故唐太宗圣教序云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又世俗说天圆地方则知天地皆有形象也今世教所谈至大者不过天地而已而人畜万物皆在天地之中故其所论不出天地之外故云所说万物不论象外庄子云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则知天地之外孔老非实不知但以世人智浅未足与议论语云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况象外乎。
  △五释通妨难二初正释通妨难。
  虽指大道为本而不备明顺逆起灭染净因缘。
  恐有问言彼宗亦说大道元气等生成万物大道元气即是身本那言不究故今释云虽指大道(云云)论文略举且言大道实兼元气天命父母等也然元气父母等但是生身之具而非即是身本譬如孩穉见母笼甑取饼啖之便知是饼笼甑所成后来索饼即指笼甑岂知笼甑但是成饼之具岂是饼之所本哉今元气天地等笼甑之谓也执为身本孩穉之见而已而不备明下正显所迷顺逆起灭者谓内教所说十二因缘迷则从无明起行展转乃至有生老死即顺生死起动而成流转也悟则从生死逆观乃至无明遂起智断无明由明明灭故行灭乃至生老死灭即证圣果此明逆生死而还灭也此十二支通大小乘义门繁广非略可尽言染净因缘者有二一约小乘其说又二一者如前十二有支由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是染因缘由无明灭行灭乃至老死灭是净因缘二者约苦集灭道四谛谓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由造集谛因感苦谛果名染因缘由厌苦故起道谛智断彼集因苦果不生证灭谛理名净因缘故净名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众生病愈我病亦愈二约大乘亦二一约法相宗谓藏识法尔包摄三乘及三性名言种子而一切众生有无不同若有三乘种子者遇缘熏习修行断障当得三乘圣果名净因缘(此且三乘总说应别明之)若无三乘种子但有有漏三性等种即造三种业(福非福不动)三界流转名染因缘二约法性宗真妄和合成黎耶识若迷之时染法有力净法无力向缘下转沉沦三界名染因缘悟时净法有力染法无力背缘上转成四圣位名净因缘广如下引此等法义外教岂知况能备明。
  △后约人显宗。
  故习者不知是权执之为了。
  孔老所说但是权宜不执则为入道之缘固执则为障道之损圭峰云儒资戒律道助禅那此其缘也入难之中世智辨聪反成为难此其损也宜自择焉。
  △二就彼诘难二初总标。
  今略举而诘之。
  △后别难有四初难道生二初牒彼所立。
  所言万物皆从大道而生者。
  此唯老氏所执诘者问也假立宾主难疑答问论之式也所言万物至而生者此句牒彼所立下皆准知。
  △后正申难二初道常物亦应常难二初按定。
  大道即是生死贤愚之本吉凶祸福之基。
  彼以长生久视为道故作此难之初二句按定基谓基址亦曰镃基尔雅云基初也。
  △后正难。
  基本既其常存则祸乱凶愚不可除也福庆贤善不可益也。
  道既是常物亦应常如世子孙还类父母则祸乱应常祸乱非人力可以剪除福庆应常福庆非积善可能增益故李思慎云老以生与死命也悉是道之所为圣与不肖性也但是天之所与天与不可逃道为不可捍知天道之不可逃捍者则能安处长生守金性情(云云)。
  △后反质破。
  何用老庄之教耶。
  恐云设如祸福不可增损复有何过故今难云如此则孔老设教遂成无用良以圣人见善有益可以致福故劝令为善见恶有损可以致祸故教令远恶则知吉凶祸福由我致之既道使然於我何预勉之修善曾何所图。
  △二祸福倒置非尊难。
  又道育虎狼胎桀纣夭颜冉祸夷齐何名尊乎。
  育谓鞠育胎谓含孕互举为文虎狼害人之兽岂道畜之而使害人桀纣暴虐之君岂道孕之而使虐民必曰道生道何不道桀者有夏十七世君名履癸谥法云贼虐多杀曰桀刘恕通鉴外纪云桀为无道暴戾顽很贪虐荒淫残伤百姓天下颤怨伊尹佐汤伐之桀战不胜奔於三朡之国汤又伐之放於南巢而死纣者殷三十世君帝乙之子名受谥法云残义害善曰纣外纪云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因宠妲己作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用炮烙之刑剖比干囚箕子周武王举兵伐之纣不胜遂自焚而死夭短折也颜即颜回字子渊冉即冉耕字伯牛皆孔子弟子四科中德行科也论语云贤哉回也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又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云云)先儒谓伯牛有恶疾将死夫子叹之夫以二子之贤而不享年故曰夭颜冉祸谓凶祸夷齐谓伯夷叔齐先儒云孤竹君之二子也父丧兄弟让国不绍武王伐纣二子谏之不从耻食周粟饿死於首阳山下以夷齐之贤而致饿死故云祸也若云万物皆是道之所为者道乃富愚夫而祸贤士何足敬哉且世有好贤恶不肖人必谓之君子妬贤嫉能人必谓之小人君子也人皆敬之小人也人皆鄙之道经云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使道之所为诚如前说则不足敬也故曰何名尊乎。
  △二难自然二初牒彼立义。
  又言万物皆是自然生化非因缘者。
  亦道教所执儒宗亦执天为自然若内教说一切万法从因缘生谓亲能发起为因疎能助起为缘然一切万法不出内外外者如草木等从种子生名曰亲因水土人时名曰疏缘内则人畜等从业惑生名曰亲因父母二气名曰疏缘若委细说具如下文今对外宗且略叙又谓彼儒道既执自然则不推因缘故庄子云不知所以然而然名曰自然又云鹤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言皆自然也儒宗执者如司马君实无为赞云治身以正保躬以静进退有道得失有命守道在己功成则天天复何为莫非自然。
  △后正申难二初自然即应无端难。
  则一切无因缘处悉应生化谓石应生草草应生人人生畜等。
  谓既不待因缘则石非草等因缘应能生草草生人人生畜等以皆非缘故论略举以例其余故置等言即等一切非缘之事如火应生草木木生鱼鸟凡是一切不应生处皆能生也正取人不待父母缘忽自生人等如西方无因外道亦作此计瑜伽第七云何因缘故彼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答谓见世间无有因缘或时歘尔大风卒起於一时间寂然止息或时忽尔暴河弥漫於一时间顿即枯竭或时郁尔花木敷荣於一时间飒然衰悴由如是故起无因见立无因论清凉云与此方儒老所计颇同又涅盘经中衲衣梵志求佛论议佛问云汝宗何故知非因缘彼云我见牛生便能[口*束]乳龟生便能入水知非因缘佛言若言[口*束]乳非因缘者俱非因缘何不[口*束]角若言入水非因缘者俱非因缘何不入火梵志辞屈投佛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