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

  【科】故就缘起生灭事中建立赖耶。从业等种辨体而生异熟报识为诸法依。
  唯识第四云。诸心心所皆有三依。一因缘依。谓自种子诸有为法皆托此依。离自因缘必不生故。二增上依。谓内六处诸心心所皆托此依。离俱有根必不转故。三等无间依。谓缘前灭识诸心心所皆托此依。离开导根必不起故。释曰。根识同时名俱有也。前灭识等犹能开辟导引后生名开导也。然此三依言生转起别相云何生。约依种辨体而生。转约随顺与力令转起约由前开路令后得起。又云业无识种不亲辨体。识无业种不招苦乐。既有依托。故云从业等生。业即有支习气等等取我执名言二习气也。生死相续由诸习气。然诸习气总有三种。一名言习气。二我执习气。三有支习气。名言习气者谓有为法各别亲种名言有二。一表义名言即能诠义音声差别。二显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别因缘。二我执习气者谓虚妄执我我所种。我执有二。一俱生我执。即修所断我我所执。二分别我执即见所断我我所执。随二我执所熏成种令有情等自他差别。三有支习气。谓招三界异熟业种。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爱果业。二诸不善即是能招非爱果。业随二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故。论颂云。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此能引业即诸业习气。若无业种不招苦乐。如种无田终不生芽。故此名言由业引起方受当来异熟之果。异熟等者孔目云所熏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亦名异熟识亦名阿陀那识。以能积集诸习气故。习气者谓由现行蕰等令彼种子皆得增益。一切种子识者谓能生蕴等。诸法种子所积集故。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诸法种子故。又诸有情取为我故。异熟识者先业所生故。为诸法依者以赖耶是根本依故。诸识通依不唯七识。心所等法皆依此故。故云诸法依也。
  【科】方便渐渐引向真理。故说熏等悉皆即空。如解深密经云。若菩萨於内於外不见藏性不见熏习。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若能如是知者是名菩萨。如来齐此建立一切心意识秘密善巧。瑜伽中亦同此说。
  方便等者。孔目曰。理体辨成就。又云。当知阿赖耶识欲成就者会须通如来藏始可得成坚实依止。若但取其生灭相识即同七法不住。非究竟依也。彼就究竟归如来藏。此约初教。故云渐渐引向真理。乃至但云悉皆即空。如解下若菩萨者。梁摄论云。由此心识微细境界所摄故。不为声闻二乘说。为诸菩萨说。应有胜位为得一切智故佛为说。何以故。若离此智得无上菩提者无有是处。若菩萨於内外各别。不见阿陀那阿陀那识阿赖耶阿赖耶识者。此皆藏识之别名重言。阿赖耶阿赖耶识约能所藏义。阿陀那阿陀那识谓能数数令生相续持诸根等令不坏故。又能积集一切法习气故。清凉云。阿赖那此云藏识。能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阿陀那此云执持。执持种子及色根故。此名通一切位。此二即心之别名。论主意明心含染净。双举二名释一心义。其义云何若有我执则成阿赖。若我执亡则舍赖耶名唯阿陀那。持无漏种则妄心斯灭真心显现。故偈云。心若灭者生死尽即妄灭也。非心体灭而言菩萨。菩萨者拣非声闻菩萨缘觉菩萨。如来下如来不齐法住智建立心意识也。瑜伽云。如是菩萨离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於心意识秘密善巧。然诸如来不齐於此。施设心意识等广如唯识章具出。
  【科】解云既齐此不见等处。为立心意等善巧故。是故所立赖耶生灭等相皆是密意。不令如言而取故会归真也。
  是故下即前相成就从业等生灭相也。皆是下孔目曰但於生死之中辨因果相生道理。并是转理门无真实理。故云会归真理明即空也。始教有二门。相成就当於始门。理成就义当终门。
  【科】若依终教於此赖耶识得理事融通二分义。
  若依等者以此教中说如来藏不守自性。随缘成阿赖耶或名阿梨耶但梵音楚夏耳。阿赖耶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无断绝等。胜鬘云不染而染染而不染等。棱伽云。以七识染法为生灭。以如来藏净法为不生灭。此二和合为阿梨耶识。故得理事融通也。
  【科】故论但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梨耶识。
  不生灭者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动作生灭不相离故故云和合。非一非异者真如全体动故心与生灭非异。而恒不变真性故与生灭不一。此生灭不生灭即之义不一。离之心不异。目此二义。不二之心名阿赖耶识。
  【科】以许真如随熏和合成此本识。不同前教业等种生。
  孔目云。随熏梨耶具四德方堪受熏。一坚谓理实故坚。二无记义方得受熏。何以故。无记者即是无分别义。如来藏中方有此法。三可熏者唯如来藏不守自性。随诸法缘起成似义故是可熏。四与能熏相应者唯如来藏有应诸法义。余法即无。何以故。以不守自性故。然能熏亦有四义。一者净法名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三者妄心名为业识。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於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真如净法实无於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等。清凉云。今法性宗亦七识等而为能熏。八识为所熏。其第八识中以如来藏随缘成立。含有生灭不生灭义故熏第八即熏真如。相宗所熏四义。一坚住性。若法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乃是所熏。二无记性。若法平等无所违逆。能受习气乃是所熏。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坚密。能容习气乃是所熏。四与能熏共和合性。若与能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所熏。能熏亦有四义。一有生灭。二有胜用。三有增减。四与所熏和合而转。但彼相宗赖耶唯是生灭。是故所熏第三能熏第一正拣无为非能所熏。即不熏如来藏。遂成两宗不同。备如问明钞。不同下拣前生灭识也。
  【科】故楞伽云。如来藏为无始恶习所熏。名为识藏。又云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又云如来藏名阿赖耶识而与无明七识俱。又起信云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成染心等。如是非一。
  如来藏即所熏也。恶习能熏七转识也。藏识第八异名。密严经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识海常住。藏即赖耶识。此明守权拒实诃为恶慧。又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生常生不断。起信论云。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其文非一也。
  【科】问真如既言常法。云何得说随熏起灭。既许起灭。如何复说为凝然常。
  唯识论释真如云。真谓真实拣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前说常法。云何起灭。又若起灭。何谓凝然常耶。动静相违故须问释。
  【科】答既言真如常固。非如言所谓常也。何者圣说真如为凝然者。此是随缘作诸法。时不失自体。故说为常。是则不异无常之常。名不思议常。非谓不作诸法。如情所谓之凝然也。
  经论说真如常。非彼世间如言所对之常。何者征圣教所说真如为凝然者。是随缘作生灭。时不失自性。如水作波时不失湿性。故说为常。由不变故始能随缘。由随缘故方能不变。何者若变自体将何随缘如无湿性。将何随缘如无湿性。将何随风而成波浪。即由此义说真如随缘。若不随缘。体即不变。缘中既无。何成不变。
  【科】故胜鬘中云不染而染者。明随缘作诸法也。染而不染者明随缘时不失自性。由初义故俗谛得成由后义。故真谛复立如是。真俗但有二义。无有二体。相融无碍。离诸情执。是故论云智障极盲暗谓真俗别执。此之谓也。
  不染下上即不变随缘。下即随缘不变。由随缘故俗谛得成。由不变故真谛复立。然此二义竟无二体但是一法。故说相融。未破所知。别执真俗是盲暗也。
  【科】此真如二义同前始教中约法相差别门。故但说一分凝然义也。此终教中约体相镕融门。故说二分不二之义。此义广如起信义记中说。
  同字当作内字。此真如随缘不变二义内前始教就法相差别门。但说不变一分之义。此终教深细。故就体之与相镕通二分无二之义。起信义记即古疏也。
  【科】又如十地经云三界虚妄。唯一心作。摄论等约始教义释为赖耶识等也。十地论约终教释为第一义真心也。又如达摩经颂摄论等释曰此界等者。界谓因义即种子识。如是等实性论约终教释云此性者即如来藏性。依此有诸趣等者如胜鬘经说。依如来藏有生死。依如来藏有涅盘等。乃至广说。
  十地经下经通也。摄论下清凉云。二异熟赖耶名为一心。拣无外境故说一心。此约始教义。十地论下论异也。清凉云。三如来藏性清净一心。理无二体故说一心。此约终教义。前说由熏习力变现三界依正等报。后说举体随缘成辨之事。探玄大疏经文广说十门以显一心。恐繁不录。又如下演义云。此通指大乘经为对法经耳。经颂云。无始时来界为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摄论下等取瑜伽杂集。彼论释云。无始者初际无故。界者因义即种子也。是识因种谓一切法。此唯杂染非是清净。彼一切法等所依者能任持故。非因性义。所依能依性各异故。第三论云此中闻熏习为是阿赖耶识自性等。论答云。此闻熏习随在一种所依转处寄在异熟识中。与彼和合俱转。犹如水乳。然非阿赖耶自性。是彼赖耶对治无分别智种子性故。明知赖耶但是生灭非真性成故云界是因义等实性下即法性宗论第四论云。无始时来性。作诸法依止。依性有诸道。及证涅盘果。无始时来性者如经说言。诸佛如来依如来藏说诸众生无始本际不可得知故。所言性者如圣者胜鬘经言。世尊如来说诸如来藏者是法界藏。出世间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法身藏自性清净如来藏故。作诸法依止者如胜鬘云。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住持是建立等。论云依性有诸道者。经云。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世尊。有如来藏故说生死是名善说[占*ㄆ]及证涅盘果者。经云。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证涅盘。故云界者性义等。
  【科】是故当知二门别也。
  二门别者始终二门也。
  【科】若依顿教即一切法唯一真心差别相尽离言绝虑不可说也。
  即二祖摄相归性以显一心。以八识皆无自体。唯是如来藏平等显现余相皆尽。故云一切等也。不可说者论云。一切虚妄如石女儿。用炎水浴。被龟毛衣。着兔角屣。戴空华冠。入乾闼婆城共幻化女戏义。言但起心见法并皆非有。如上所谕。当知圣教所现道理。诸法非有唯一真如。无我实性以为究竟。此是三乘义。故云离言不可说等。
  【科】如维摩经中三十二菩萨所说不二法门者。即是前终教中染净镕融无二之义。净名所显离言不二是此门也。
  二教不同真如章等累作此判。分教处引此亦证成。
  【科】以其一切染净相尽无有二法可以融会。故不可说为不二也。
  不可说者以无二法可以指诉说二不二也。
  【科】若依圆教。即约性海圆明法界缘起无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主伴圆融。故说十心以显无尽。
  即二祖后之三门所显唯心之义。十心用显无尽。
  【科】如离世间品及第九地说。又唯一法界性起心亦具十德。如性起品说。此等据别教言。
  离世间及九地所出一广心二深心三胜心四净心五利心六坚心七无染心八希有心九智慧心十无边心。唯识章引地论云。是菩萨如实知众生诸心种种相心杂相。乃至无量百千种种心差别相皆如实知。性起品云。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心。佛子。如来心意识俱不可得。但应以智无量故知如来心。譬如虚空为一切所依而虚空无所依。探玄广释。
  【科】若约同教。即摄前诸教所说心识。何以故。是此方便故。从此而流故。余可准之。
  问摄前诸教者。未审摄何等教。若言即前所列诸教。别教亦列乎前。岂亦摄耶。若云但摄前四。何不如余处列乎别教之前。答无可无不可。言无可者如余处列之於前但摄前四。以是一乘之方便故。无不可者前五总融为同教故。如建立中同教之内亦列别教一乘。三一和合中以大白牛车望三乘为义故。探玄十门唯心中云。初三门约初教说。次四门约终教顿教说。后三门约圆教中别教说。总具十门约同教说。则别教亦摄是为同教。故亦前亦后也。问探玄云。华严初成顿说。无权可会。如何令说摄前诸教是此方便耶。又华严从初至极唯谈一乘更无异说。如何前教从此流耶。答祖云华严一部唯是不共。未有末之可摄也。法华乃摄末归本归华严故。故为本也。是故诸祖皆判法华为同教一乘。摄前诸教归华严矣。又此经是开渐之本。非本无以垂末。二乘在座如聋如盲。故兴一代渐经。无权者以对普机。故与渐者为别机故。
  【科】问云何一心约就诸教得有如是差别义耶。
  问心性是一。云何教有种种差别。
  【科】答此有二义。一约法通收。二约机分齐。
  答法具五门约机得别。
  【科】初义者由此甚深缘起一心具五义门。是故圣者随以一门摄化众生。
  初义下即缘起理实一法界心也。随应摄化故有多种。
  【科】一摄义从名门如小乘教说。二摄理从事门如始教说。三理事无碍门如终教说。四事尽理显门如顿教说。五性海具德门如圆教说。
  一者得名而不得义。依小乘但有六识义分心意识。余如小乘。二者如杂集论以八义建立阿赖耶识。孔目云。据此文相阿赖耶即在事中。但得一分生灭之义。三者真理随熏遍在缘中成赖耶故。四者楞伽云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据此经文。虽知是识。由不免戏论。如上所喻。当知圣教所现道理诸法非有唯一真如无我实性以为究竟。此是三乘义。五者如是等法为无尽教摄性海融融具德无尽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