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

  此十门为首至成无尽也。
  释曰皆各总摄等者谓如初一门中具十十中取一此一亦须具十具百具千以不相离故如一既尔十门各十亦然递互成无尽也又无尽者一事之中有多事故一境之中亦有多境一智之中复有多智等更相涉入亦无尽也。
  二言解释者至以显无尽。
  释曰上之立义既是大缘起法该摄无穷今此玄门但於本法之上洞明玄妙展转难思故言解释。
  问何以得知至显无尽义。
  释曰准经立数十十无穷故法无穷而知无尽也。
  一者同时具足至同时显现成矣。
  释曰则具教等十对同时相应具足圆满故曰无有前后此约当门中具也具足一切下明具余门此亦释成总义若唯具当门不成总故然九门具教等虽同於义各别谓相容门即十皆相容谓教相容义相容义理相容事相容等若相即门即十皆相即下例然故曰参而不杂此依海印等者彰缘起实德之本也妙严品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
  二者一多相容至重重无尽故也。
  释曰初法二喻三例余谓此门中约用明相入义故舒己一法徧入一切法中即摄一切令入己内舒摄同时无有障碍是故镕融应成六句一或唯入以一入一切故二或唯摄以一摄一切故三即入即摄同时无碍故四非入非摄以入即摄故非入摄即入故非摄五或具前四以是解境故六或绝前五以是行境故行起解绝故如彼下喻明可知一事既然余事皆尔故云余一一门中等。
  故此经偈云至功德故能尔。
  释曰此是晋经引证一多相容不同之义初句一入多次句多入一是相容义后二句明不同义仍示德相若唐经则云以一剎种入一切一切入一亦无余体相如本无差别无等无量悉周徧。
  然此一多至思之可解。
  释曰结显也初结相容仍体下结不同所由下出因故同体则互徧相资异体则诸缘各异揽此之因故得一多相容不同也。
  三者诸法相即至自在无碍成耳。
  释曰此上诸义等者指十对法废己同他举体全是彼一切法而恒摄他同己令彼一切即是己体一多相即混无障碍是相即义以上相入则此彼互存如两镜相照但约力用交彻明耳今此约有体无体故言废己废己则己无体也同他则他有体也解行境别六句同前一者一即多二者多即一三者亦一即多亦多即一合上二故此之三句皆是一多多相即四非一即多非多即一亦由一多相即互相夺故成俱泯句五或具前四以是解境并照明故六义绝前五以是行境言亡虑绝故下诸门句数准之。
  若约同体门至悉在初门中也。
  释曰克因显示也即自具足摄一切者谓前一缘所具多一亦有有体无体之义故亦相即以多一无体由本一成多即一也本一有体能作多一令一摄多如一有多空既尔多有一空亦然然此自下明同体入义谓一缘有力能持多一多一无力依彼一缘是故一能摄多多便入一一入多摄反上故相入重重也在初门者总中也。

  华严一乘分齐章义苑疏卷第九
  华严一乘分齐章义苑疏卷第十

    霅溪普静沙门 道亭 述
  故此经云至尽义者是也。
  释曰解前发心功德称性德而无涯一证一切证故云一切一切如彼下指喻何况下以多法例多喻意显法无边而略如其喻也。
  所以尔者至穷终方原始。
  释曰此显位上下相即也由是下以法显人故皆始终一齐耳。
  如上同时至佛者即其事也。
  释曰初例总显别又云下引地经与十住偈文皆明相即十信下以人显法是以贤首品谈德业该收故十信道圆一念该於佛地斯之谓欤。
  问如同体至属因陀罗摄。
  释曰矧兹同体法既交参义非一准是故炳然齐现犹比芥瓶交映重重若帝珠之互入此是具别门之义也。
  余义即同至门中亦准思之。
  释曰此辨本门相即之义仍随下亦具余门法本如然非同应化故云旧来如此也。
  问若一门中至摄一切无尽故。
  释曰此问蹑前答辞而起答约隐显相夺而酬。
  问此同体中至中一切耶。
  释曰自他之义显然有异岂有断自复容於他耶。
  答既摄自至穷其法相也。
  释曰自他皆摄者穷其缘起方尽难思耳。
  何以故圆融至不可说其边量。
  释曰初句征余皆释释中并用所因圆融法界者法性融通故无尽缘起者缘起相由故此但论法界等者唯心回转故末句结答问宗。
  故此经偈云至俱齐无前后别。
  释曰初偈约时显法前三句言时劫不可尽乍可尽第四句正况缘起之法决不可尽也次二偈约依正显法谓正报众生心行差别是最难知今亦可知碎利为尘尘不可数此亦可数虚空无边一毛无间乍以无间之毛端度量无边之虚空若是菩萨发心功德不可测量良由下出其所以则一证一切证因果该彻故也。
  故地论云至此事不疑。
  释曰因果不二为大缘起仍以六相融通故自他相即明知下亦因果圆融历历齐现故云互为主伴深须下劝诫也。
  又此经云至广如经文。
  释曰初发心菩萨与诸如来依正等说法等身量等智慧等度生等又云下略明初心正觉之相也。
  问此等叹因至故非因也。
  释曰此之问意由前广叹初发心之功德故以果德例而难之答中以一乘缘起因果同源故因是果家之因得初即得其后也若不得者非果之因非缘起之因也。
  问上言果分至得果法耶。
  释曰亦由上文因即果故便引果海难思而辨果也。
  答令言作佛至不可说也。
  释曰此中答意约其三生於第三生因圆果满犹带言诠故上广辨作佛才臻位极则没同果海唯证乃知故不可言议此之三生在于一念故清凉云一生不克三生必圆。
  此如龙女至应准思之。
  释曰示圆机证果也虽女人五障此女乃道成转身如法华中辨余皆当经详矣。
  问上言一念至与彼何别。
  释曰介尔成佛权实皆宗故成此问。
  答三乘望理至具足一切耳。
  释曰三乘望理为一念者谓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今此一乘等者谓缘起一念一多混融是故此成即是彼成故与众生同时作佛言十同时者无尽之时同趣一念故也后皆新新断惑者旧佛新成促不碍延也亦不住学地而成正觉等者因该果海逆顺等者以玄门而状证相十信终心具诸位者果彻因源也应用六相通之。
  然此一念至自在门讫。
  释曰一念同劫者延促无碍由法融通故时无尽也直须思之者示劝修忌落其识情耳。
  第四因陀罗至互现重重无尽。
  释曰此上诸义体相自在等者谓以一事称性故能摄一切余法亦皆称性何有一法而不摄即是故重重互相涉入如天帝殿珠网覆上一明珠内万像俱现珠珠皆尔此珠明彻互相现影复现影而无穷尽梵云因陀罗此云能天帝十门唯此从喻受名若就法立应名重珠现无尽门。
  故此经云至即三世间也。
  释曰初偈尘中现诸佛智正觉世间也次偈尘中现佛土器世间也后偈尘中现三道六趣众生世间也。
  又云一切至无量广如经辨。
  释曰初偈主伴同会普法圆彰次偈依正容持分圆无碍末后举一例余。
  此等并是至如量境也。
  释曰结示本法由法智圆明皆悉无尽也。
  其余变化至去情思之。
  释曰其余变化等者拣三乘应现也何以故下征释本法离本法离见超情耳。
  问上一尘至宜准思之。
  释曰问中约一尘一剎平徧而难答中据尘剎相含重重互徧而说也。
  问若据此文至因陀罗成也。
  释曰问责瀚漫焉辨始终答藉智成虽重重交涉不碍历历齐彰故论主伴耳如上教义等者示法法皆有主伴也及前等者指前二互若乃隐映互现展转无穷皆此门摄故云皆悉如是等。
  五者微细相容至无不明了。
  释曰炳然同时齐现等者炳明也如瑠璃瓶盛多芥子隔瓶顿见然微细者总有三义一所含微细犹如芥瓶如毛孔能受彼诸剎诸剎不能遍毛孔故以毛据称性却如瑠璃之瓶剎约存相故如芥子在内二约能含微细以一毛一尘即能含故如下引经证三约难知微细微尘不大而剎不小而能广容即难知义一能含多即曰相容又法法皆尔故云相容一多不坏故云安立。
  犹如束箭至可如理思之。
  释曰菩萨於一念中从兜率天等者即如十微细中八相之中一一各具余之七相之义又云下依正相含炳然之相故皆言安住也。
  问是义与上至宜细思之。
  释曰此之答意但以诸法同时相容显现与展转摄入重重故分二玄之别更无别义也。
  六者秘密隐显至俱时成就也。
  释曰此上诸义隐覆显了者谓一事能摄彼多则一显多隐一切摄一事则一隐多显二隐不俱二显不并隐显显隐同时无碍故曰俱成。
  故此经云至秘密授记等。
  释曰於此方入正受为显他方三昧起为隐以此但入定不见起故眼根入正受即是显色尘三昧起即是隐下之隐显例可知矣然兹隐显皆就二法形对言之应成多对一此彼方隅对二根尘能所对三男女左右对四尘毛依正对五往返度生对六现灭流通对七显授冥记对此上多对皆显密同时无有前后耳。
  如上第一至此准思之。
  释曰一中多显故一钱中十钱为显了多中十隐故第二钱望第一钱中十即为秘密何以故下征释隐显则见此不见彼彼名隐此名显亦如一人身上六亲所望虽各不同然各全得亦不杂乱由此隐显体无前后不相妨碍名秘密俱成问此隐显门与前相入相即何别耶答若摄他他现是相入门若摄他他不现即相即门若摄他他不尽不现即隐显门故如八夜月晦明相并隐显同时矣。
  第七诸藏纯杂至故名为杂。
  释曰初标名次释义若以人下释纯又即下明杂斯二同时故云具德。
  又如菩萨至俱时成就也。
  释曰此约古立如一施行一切皆施名纯施中具於诸行名杂即事事无碍新云广狭以大师意云万行纯杂有通事理无碍及单约事说故废之可谓同一法界故纯不坏事相故杂此即事理无碍也一行长行故纯不妨余行故杂此但约事也故昔废之而立广狭若欲会取即事同理而徧故纯不坏一多故杂即亦有事事无碍义耳如上人门取者是也妙严品说诸众生海各各唯得解脱门纯也普贤菩萨得不思议解脱门杂也又如善财所求诸善知识各言我唯知此法门纯也皆推进云如诸菩萨种种知见种种修行种种证得者此杂门也自言知一推他有多自他虽异然属一身此亦纯杂无碍门也。
  如是繁兴至宜准思之。
  释曰缘起无涯普周法界纯一无二各不坏本位故曰无不具足者矣。
  八者十世隔法至不相离故。
  释曰三世区分名为隔法而互相在即是异成此上诸杂义徧十世中者以时无别体依法以立法既无碍时亦如之同时者一念之总别异者九世之别以时下出十世融通所以如见华开知是芳春茂成结果知是朱夏凋落为秋收藏为冬皆因於物知四时也今时相入知法之融通故不相离。
  言十世者至得即入也。
  释曰各有过去等者取意以立即离世间品意文云菩萨有十种说三世何等为十所谓过去说过去过去说现在过去说未来现在说过去现在说平等现在说未来未来说过去未来说现在未来说无尽为九世又三世说一念即是总句言无尽即未来未来欲彰无穷故云无尽现在平等即现在现在谓现在可以目睹例同过未故云平等不言一念亦名九世摄归一念故云十世总别相资互为缘起。
  故此经云至浑融成矣。
  释曰念劫圆融延促无碍故经偈云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知念亦无念如是见世间又十地品第十地云菩萨知种种入劫智所谓一劫入多劫多劫入一劫乃至云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等此亦以时而显智也思之。
  又此经云至广如经文。
  释曰引此诸经意显时处无碍初尘现时剎二尘现时众三尘现时化事四尘中转无尽法轮。
  此普摄上至宜可思之。
  释曰结前十对之法与十世而融通者矣。
  九者唯心回转至故异三乘耳。
  释曰言唯是一如来藏清净心转者谓心能变境境须似心心既无碍境亦无碍况真心所现拣异妄心故言清净真法具德故能即入重重无碍故云但性起具德异三乘耳然此一门虽异三乘盖宗因亦举犹有带理之言故大师新改为主伴圆明具德门移此回心为立门之所以。
  然一心亦具足至等者即其事也。
  释曰十心之义如心识中辨。
  所以说十者至无穷种种德耳。
  释曰结德彰圆重重无尽也。
  此上诸义门至宜思释之。
  释曰指法唯心出宗所以不可率情故宜思择。
  十者托事显法至一切法门。
  释曰谓见一事即是见於无尽法界非是托此别有所表故金色世界即是本性弥勒楼阁即是法门胜热婆罗门火聚刀山即是般若无分别智等故曰别显别法者也。
  如此经中至如经思之。
  释曰云标十种表法乃三虽上诸义即是等尽法界但随一义以名目之如显可重圆明即名为宝称性自在即称为王无心沾润即名云等龂腭者谓云之腾貌为沾润之根。
  问三乘以有至宜可如理思之。
  释曰初问二答答中三乘托异事相表显异理等者谓三乘中衣表忍辱室表慈悲等今此一乘所托之事等者谓今明一事即法即人即依即正具无尽德从无尽因之所生故。
  此上十门等至大见闻心中。
  释曰融成一致成大缘起也言十门与本文十义皆悉同时者谓每一门既带同时等十门具此十门皆各具教义等十义一门既尔门门皆然重重取之乃至无尽故成缘起普眼境界言谛观察等者约智修入则无心体极无间常行一生不克三生必圆斯之谓矣。
  然此十门至缘起义耳。
  释曰初诸门相摄二六相圆融三结归一乘言随一门即摄余门者此虽相摄不俱次绪乃依至相也以大师新立有次第故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以是总故冠於九门之初二广狭门别中先辨此者是别门之由由上事理无碍中事理相徧故生下诸门且约事如理徧故广不坏事相故狭故为事事无碍之始三由广狭无碍所徧有多以己望多故有一多相容相容则二体俱存但力用交彻耳四此容彼彼便即此由此徧彼此便即彼等故有相即门五由互相摄即互有隐显谓摄他他可见故有相入门摄他他无体有相即门摄他他虽存而不可见故有隐显门以为门别故此三门皆由摄而有相入则如二镜互照相即则如波水相收隐显则如日月相映六由此摄他一切齐摄彼摄亦然故有微细相容七由互摄重重故有帝网无尽八由既如帝网随一即是一切无尽故有托事显法九由上八皆是所依所依之法既融次辨能依能依之时亦尔故有十世门十由法法皆然故随举其一则便为主连带缘起便有主伴门此据新立故改门而次绪有异於古也非谓古失盖欲学者展转精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