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西归直指
西归直指
沈承先
昆山沈承先。住宣化坊。以木作为业。年七十余。持斋念佛。专修净土。手不停斧斤。而佛声亦不绝口。康熙十年三月。预知时至。三日前。徧别亲族道友。谓吾当往生西方。此后不复相见。告子媳曰。吾明日十五。将往生矣。明晨。浴毕更衣。向西端坐。取一净凡置前。凭而念佛。焚香趺坐而逝。
王孟邻
王孟邻。昆山儒家子也。一生授徒。诚实无伪。生一子。号湘臣。事亲甚孝。孟邻日间。惟以念佛为事。康熙四十一年。已七旬外。初冬有微疾。余於十一月初旬问之。孟邻曰。十七。世俗所谓弥陀圣诞也。予於是日行矣。余曰。届期。某当来送先生。至十七。清晨往候。虽卧病。神色怡然。余曰。先生当发菩提心。经云。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因以四弘誓愿。与之细论。孟邻首肯。余曰。某暂别。少停。再来。因密嘱其子湘臣曰。尊人倘谢世缘。切莫呼唤啼哭。迨饭后复往。孟邻已念佛脱化矣。
孟邻族中。有贞生者。余内戚也。其父彦敷。为昆庠善友。崇奉三宝。贞生美少年。能书。多习气。不甚信奉。一日得病。见有长大黑鬼。谓是前世冤仇。贞生怖甚。遂勇猛念佛。求生西方。念佛稍懈。鬼形遂现。由是往生益切。念佛益锐。念至数日。鬼不复现。临没时。气竭力尽。其声渐低。隐隐向西去。据理断之。虽无异香天乐。必定生於安养。
苏岐山
昆山苏岐山。名起凤。幼年矢志宗乘。徧参知识。有所悟入。一生戒杀。虫蚁不伤。晚年笃修净土。四威仪中。未尝间断。康熙己卯。年已八十。时值严寒。拥被而坐。十一月二十六日午间。谓其孙甸方曰。净土之缘熟矣。三日前。即见佛来。吾不欲显言耳。今夜子时。吾当往矣。更余。披衣而起。焚香燃烛。端坐向西。命家中亦各念佛。以助往生。将及三更。声音渐低。寂然而化。
吴敬山
吴敬山。与苏岐山居同里。为莲社友。年逾七十。发愿参学。善友苏甸方。以其年老。劝其专修西方。可以一生成就。吴信之。昼夜念佛不辍。未及一载。吴之至戚。来谓甸方曰。今早敬山。见护法神现。接引往生。临行时安然坐脱。特嘱我致谢。是以来耳。
王君荣
太仓王君荣。自幼持戒参学。见地超卓。后修净土。日课佛号万声。寒暑无间。康熙五十六年八月初二日。预知时至。请净名庵乾行长老至。欲令开示。兼作证明日方午。乾师曰。归期盍於后日。王曰。吾已决定今日矣。索笔作偈后。命其女备好龛。遂合掌念佛而逝。女抱以入龛。力不能胜。因默祷之。忽然轻举。世寿八十有一。
童子往生类
童子愿往
唐惟岸师。修净土忏法。精勤不倦。见观音势至二菩萨。现於空中。岸喜。惟觅画工图之。忽有二人。自言能画。画毕不见。岸乃告众弟子曰。吾今往生。谁偕行者。有童子愿往。岸令归辞父母。父母谓是戏言。不之信。顷之。沐浴更衣。先行坐化。岸因索笔作赞。书赞毕。亦兀然坐逝。
师赞
宋师赞。雍州人。为僧童。年十四。念佛不绝。忽遇疾暴亡。俄而复苏。谓师及父母曰。阿弥陀佛在此。当随行。邻人见空中宝台。五色异光。向西而没。
二沙弥
隋汶州二沙弥。同志念佛。长者忽亡。至净土见佛。白言有小沙弥同修。可得生否。佛言由彼劝汝。汝方发心。汝今可归。益修净业。三年之后。当同来此。至期。二人俱见佛来。大地震动。天花飘舞。二僧同化。
何昙迹
元何昙迹。年十八。持菩萨戒。终日念佛。一日四鼓即起。人云太早。答云吾见金相凌空。旛花来迎耳。遂坐脱。
吴某
吴某。浙江人。祖父俱庠生。顺治元年。大兵围城。父母失散。吴被掠。送张将官标下服役。时方十三。自叹吾本儒家子。今下贱若此。必是宿业。遂於佛前立誓。持斋念佛。日诵金刚经一徧。回向生西。年十六。本官发粮充丁。即将粮银。买香供佛。跪诵阿弥陀圣号。至丁酉年十月二十二。忽告本官。欲往西方。本官不信。诃为妖言。次日。又到提督前乞假。提督怒。批送本官捆打十五。毫无怨言。又向各营作别。自限十一月初一日归西。是日五更。沐浴焚香拜佛毕。仍至本官船上叩辞。本官大怒。差兵随至焚身之所。见其西向三拜。端坐说偈。偈毕。自吐三昧火出。焚化其躯。合营官长。皆遥望罗拜。本官合门斋戒。
赞曰。身披铁甲。足步金莲。愿诸将士。各着一鞭。
妇女往生类
隋皇后
隋文帝后独孤氏。虽处王宫。深厌女质。常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八月甲子辞世之日。异香满室。一切音乐。自然震响。帝问阇提斯那。是何祥瑞。答曰。皇后专修净业。得生其国。故有斯瑞。
温静文妻
唐温静文妻。并州人。久患在床。夫劝以念佛。乃至心称念者一年。一日忽见净土圣境。告其夫曰。吾已见佛。后月当去。并嘱父母亦生西方。言讫。吉祥善逝。
李氏
宋胡门李氏。上虞人。夫丧后。日夜高声念佛。及诵弥陀经。十余年不替。一日见僧覆以绯盖。曰汝十五日子时往生。问师何人。曰是汝所念者。李乃徧别姻亲。端坐而逝。众见异香光明。照耀夺目。七日焚化。六根不坏。舍利不可数计。次日焚化处。生一花。状如白罂粟。
郑氏
宋郑氏。钱塘人。日课观音经。念佛不辍。后病中索浴。浴毕。向西坐。问家人闻磬声乎。佛与菩萨且至。已而喜曰。佛菩萨皆至矣。合掌而化。
王氏夫人
宋荆王夫人王氏。专修净业。晓夕勤至。给侍之人。无不则效。惟一妾懈慢。夫人责之。遂悔悟精进。忽无疾而逝。后致梦他妾云。蒙夫人诲。已生安养。夫人未信也。未几。梦与妾同游宝池。见一华天衣飘扬。题曰杨杰。一华朝服而坐。题曰马圩。复见金台。光明晃耀。妾指曰。此夫人生处也。既觉。弥加精进。年八十一。庆诞之晨。左右方献寿仪。而夫人手秉香烛。向观音大士前立化矣。
陆氏宜人
宋宜人陆氏。朝请王玙妻也。常诵法华。笃意净土。每一礼忏。必念佛万声。如是者三十年。一日忽闻天鼓自鸣。人方惊异。即面西端坐。双手结印而逝。
龚氏
宋钱塘龚氏。昼夜念佛。诵弥陀经。后有疾。请亨律师指示。陈说未终。端坐而化。老妾于氏。亦念佛不辍。一夕梦龚氏告云。我已生净土。汝七日当生。至期。果无疾而逝。
项氏
宋项氏。名妙智。寡居有二女。悉令为尼。精勤念佛。终时异香满室。西向结印。微笑而脱。
裴氏女
宋汾阳裴氏女。专志念佛。寒暑无间。报尽日。索火焚香。言佛以莲台迎我。我当往生。已而天花飞坠。安坐而终。
沈氏
宋沈氏。自幼茹斋念佛。归章氏。济人冻馁。因小恙。念佛尤力。忽见菩萨诸天圣众。普现目前。即日吉祥善逝。
孙氏
宋四明孙氏。寡居念佛。三十年不懈。后微疾。梦同八僧礼忏。既觉。沐浴更衣。请僧礼忏。於大众前。端坐诵经。至一心不乱。左手结印而逝。远近皆闻空中乐音。
楼氏
宋楼氏慧静。适寺簿周元卿。尝披玩传灯。发明见地。尤以净土为指归。念佛不辍。晚年有疾。忽见莲花紫色。化佛无数。异香满庭。语家人急助我念佛。俄顷坐逝。
秦氏
宋秦氏净坚。厌恶女身。与夫各处。精持斋戒。阅华严法华。光明般若经无虚日。晨昏修弥陀忏。礼佛千拜。久之。见有光明入室。面西安坐而终。
梁氏
宋梁氏女。居汾阳。两目俱盲。遇沙门劝令念佛。越三年。双目开明。后忽见佛菩萨旛盖来迎。既日坐脱。
蒋氏
兴化蒋氏。年四十岁。夫亡。葬毕。向子泣曰。无常到来。莫能替代。譬如我今亦死。汝亦无奈。从今以后。我发心持斋念佛。不管闲事矣。子顺母命。宅旁盖一茅舍。禁足念佛。寒暑无间。经历五载。至顺治庚子年。五月二十日。忽向子云。可买木作龛。吾於二十三日午时。西方去矣。遂往邻家辞别。届期。念佛而逝。自放三昧火。以焚其龛。
贺氏
毗陵贺氏。善士潘向高之室也。向高雅好佛。贺与夫同修净业。日诵金刚经。晨夕。则礼拜念佛。回向西方。康熙庚申七月。有疾。预期二十九日午刻辞世。届期子女毕集。又请诸善友至。齐声念佛。合掌而逝。
陆氏
太仓陆氏。大西关外张季思妻也。年十七。即长斋念佛。且诵金刚经大悲咒。回向西方。见杀物命者。即发愿救度。康熙四十二年九月。空中见舆舟往西。其肩舆运舟者皆僧。不三日。安然念佛而逝。时为九月二十六。
恶人往生类
张善和
唐张善和。杀牛为业。临终见群牛。作人语索命。於是大怖。唤其妻云。速延僧为我忏悔。僧至。谕之曰。观经中说临终恶相现者。至心念佛。即得往生。和云。地狱至急。不暇取香炉矣。即以右手擎火。左手拈香。面西专切念佛。未满十声。自言佛来迎我。即化去。
莹珂
宋莹珂。虽经出家。不忌酒肉。自念我为僧人。如此作事。将来堕落。奈何。令同住取往生传读之。每读一传。辄一首肯。乃向西而坐。绝食念佛。越三日。梦佛告曰。汝寿尚有十年。当自勉。珂白佛言。阎浮浊恶。易失正念。所愿早生安养。奉事众圣。佛言如是。后三日。当迎汝。至期。请众诵弥陀经。乃曰佛及大众俱至。寂然而化。
仲明
宋仲明。居山阴报思寺。素无戒检。因感疾。谓同学道宁曰。我今心识散乱。何药可治。宁教以随息念佛。明如所教。至心持念。至七日。力已困惫。宁又令想目前佛像。久之。忽见二菩萨。次复见佛。瞑目而逝。
恶人往生者。须是念佛之心。百倍勇猛。方能十念成功。不然。稍一泛缓。失足三涂矣。
恶趣往生类
龙子
菩萨处胎经云。有一龙子。谓金翅鸟曰。我自受龙身。未曾杀生。触挠水性。寿终之后。当生阿弥陀佛国。
鹦鹉
唐贞元中。河东裴氏。畜一鹦鹉。常念佛。过午不食。临终十念气绝。火化之。得舍利十余粒。炯然耀目。僧慧观者。建塔以旌之。成都尹韦皋为之记。
鸲鹆
宋黄岩正等寺观公。畜一鸲鹆。能言。常念佛不辍。一日立化笼上。穴土葬之。未几。舌端出紫莲华一朵。
又
潭州有人。养一鸲鹆。常念佛既毙。以棺葬之。忽生莲华一朵。发其根。乃自其口中出。
莲大师曰。鹦鹉鸲鹆。人教以念佛。盖常事耳。今胡不见往生。噫譬诸世人。均闻念佛之教。有信心念者。又轻心念者。是以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彼鹦鹉鸲鹆。何独。不然乎。
胜莲罗居士传(附)
胜莲居士者。娄东罗子允枚也。初号无偏居士。曷以复称胜莲也。康熙四十年秋。允枚病且革。将作偈辞世。忽闻空中语曰。胜莲居士。尚余寿一纪。偈可无作。自此顿痊。亲戚咸异之。以故群目为胜莲居士也。居士处胎时。父梦有僧来寄居。厥明遂产。早知具夙根。年四五岁。犹忆前世父母容貌里居。一日绕柱走。头晕仆地。母挞之。哭而寐。醒而遂不复忆。乃知史称羊叔子。董青建。苏东坡。己事诚不妄就傅后。不事游戏。无少年童子习。既而学日益进。咸拟为科第中人。而父席之。以其多病。怜爱之。不令应试。居士善体亲心。虽从事诗书。不求闻达。惟手一编以自娱。所着有黄叶草。以心性宗旨。发为李杜文章。由其少时留心导引之术。继参檗岩老人。透彻宗门一着故也。席之中年后。居士即仔肩门户。不以家务累亲。尽劳尽养。没齿不衰。君子莫不贤之。五十二年秋。居士复病。屈指一纪之数已满。人方忧之。居士绝不介意。先是州中修净业者少。居士倡莲社三四处。自是人多念佛。一日梦人告曰。汝劝人修净。厥功甚大。寿犹未尽。今且勿来。疾复顿愈。由是人益异之。居士性慈乐善。凡放生育婴赈饥诸善事。无不领袖乐助。实心举行。康熙己丑。道殣相望。当事知其贤且能。聘以襄事。於是大中丞于公。给匾示奖。居士却之不得。乙未冬。有同里二人。从居士贷百金。质以与之。其人欲往崇川收花。舟至天妃宫。视银已失。同舟七人皆返。将拟赴官廷鞠。居士恻然曰。到官必夹讯。此极刑也。盗者犹可。如未盗何。且七人中。尚有嘉兴二客。如此严寒羁禁。谁为送食。必有因而陨命者。於是遂许贷者以勿偿。而寝其事。其他立心制行。类多若此。今岁端阳。居士见余往晤。大喜曰。某欲着西归直指。劝修净业。非先生之笔不能。幸为我速成。以光梨枣。余诺之。乃徧采净土经书。并附以鄙意。编作四卷。至六月十四日告竣。望后赍书到娄。而居士已於书成之刻。端然坐脱矣。居士之西归也。於六月初二日。即徧别亲友。订初六日午刻辞世。处分后事甚悉。复嘱其子刊行西归直指一书。至期。沐浴端坐。说偈而逝。已阅踰时。而眷属号泣。呼唤不已。忽然开目曰。奈何累我更迟七日耶。十四日黎明。复曰。今日吾必行矣。是日有乾行长老。暨道友数人。各称佛号。以助其西归。至辰刻。忽耸身曰。大士来矣。遂合掌向西。念佛而脱。嗟乎。世人万事皆可伪为。独死生不可伪为。居士临行之际。如此安详。岂一朝一夕之故哉。居士有子一人。曰兆址。原配媳沈。继配媳朱。皆贤孝。孙三人。已翩翩露头角。
附辞世偈
七十一年 拖着皮袋 今日撇下 何等自在
玉峰年家眷同社弟周梦颜顿首拜撰
西归直指卷四(终)
玉峰周安士先生着述。传於世者。计有四种。一曰阴骘文广义。二曰万善先资集。三曰欲海回狂。四曰西归直指。凡有见者。莫不欢喜信受。以故各处刊板。流通最广。西归直指一书。经吴门江铁君删改。非复周氏原制。江君以为纲要一卷。撮举王龙舒所辑大弥陀经。及四十八愿等。今已先将魏译无量寿经。及二林居士所着论。合刻流行。则纲要可以不列。不知周氏此书。全从各家撰集中摘来。若以他本所有者。概不重出。则此书不至删除净尽不止也。今於虞山朱君保之处。得胜莲居士施刻原本。见者庆喜无量。咸谓周君愿力所持。特留此本嘉惠后学也。亟授手民。以复旧观。周君有云。愿将东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惟冀展转流通。以相传於无穷耳。
光绪十二年春正月 金陵刻经处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