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西归直指
西归直指
智者勿以短命自待
人身初未尝有死。死之名。乃从肉躯得之。盖肉躯虽有变更。吾性本无变更。譬诸远行之人。或乘舟坐轿。或驰马驱车。舟车轿马。肉躯也。乘舟车轿马者。真性也。就肉躯论。长者不满百年。若言吾之本来面目。岂止天长地久。静言思之。何等快乐。今之不信后世者。知有肉躯而不知有真性也。是明明以短命自待也。亦见之谬矣。
有智者不可隘其见闻
农夫心眼中。不知富翁境界。富翁心眼中。不知帝王境界。同在人类中。而大小悬殊矣。况其由人而天。复由天而至於佛国乎。人谓读书之人。见闻必广。岂知越是读书人。见闻越小。由其执着先入之言。牢固不拔耳。盖彼所见闻者。不过此间一国土。而不知世界之多。不可穷尽。日月之多。亦不可穷尽。但知厥初生民。始於盘古。不知劫初自大平等王开创后。目下已经第九小劫。但知此处号为中华。不知就阎浮一洲中。其自号为中华者。已有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万小国。但知人生七十。便号古稀。不知劫初之人。皆从八万四千岁而始。但知此方衣食之源。必由耕织。不知天宫佛土。皆念衣衣来。想食食至。但知金银财宝。此方得之甚难。不知十方佛土。大地皆七宝所成。但见此方文字。止有苍颉所造六书。不知自开辟后。书法已有六十四种。但知左国史汉。些微典籍。便称艺苑之宗。不知普光明殿上秘笈琅函。同於山积。但知人类肉躯。必从男女精血而成。不知质托莲胎。生於上妙香洁之处。可以不由女人之腹。但知娶得一位黄瘦妇女。便爱之惜之。珍之玩之。唯其言之是听。岂知转轮王临御时。除玉女外。尚有二万妙丽夫人。至於忉利天王。其玉女之多。动以万亿计。每一玉女之旁。化一天王以受娱乐。但知人为万物之灵。谓可赞化育。参天地。不知人类不过六道中之一道。四生中之一生。十法界中之一法界。但知奉得一位两位圣人。便谓其尊无对。其余一应天神地祗人鬼。皆不足信。一应未曾目击之事。皆谓荒唐。岂知每一国土。即有几位圣人。主持教化。人类之多。阎浮提中。共有六千四百种。不独此间一处有圣人。嗟乎此种境界。岂声色货利之徒。所能窥其毫末哉。譬如蚯蚓。但知尺土中食泥之乐。不知苍龙跃於大海。突浪冲波。譬如蜣螂。但知粪壤内转丸之乐。不知大鹏扶摇九万里。风斯在下。是故学佛人当须大着眼。
藏经不可不读
鸡犬牛羊。能鸣而不能语。较诸能言之人。人之能言者贵矣。一字不识之人。但能以口言语。不能以手言语。而略识几字者。能以笔通信於千里之远。则略识几字者贵矣。略识几字者。虽能以手代口。终不能化一手为百千手。并不能留其手以至百千年。若能博通古今。着书垂后。则能一书刷印百千书。一书留至百千年矣。其人不更贵乎。虽然。此犹世间之书也。若於儒书外。更能博览佛藏。则一应天上天下。前劫后劫。以及龙宫海藏。皆可略知其槩。见闻不更广乎。虽然。见闻固广。若不得捷径之方。超出三界。则於菩提种子。犹无分也。倘能博通三藏。复遇净土法门。能笃信而奉行之。斯其福德智慧所由来。非三世五世之事矣 或曰。龙宫海藏之文。虽系如来诚实之语。其如儒者之不信何。曰尧舜禹汤文武之事。若以告之不识字人。彼亦以为荒唐也。是故佛书诚不可不读也。
奘师善於启发
世俗或以僧无戒行。故轻之而不信净土。谬也。是以道士不肖而轻老子。士人不肖而轻孔子也。智者尚不以人废言。况可以其徒而轻其教乎。昔唐太宗谓玄奘法师曰。朕欲斋僧。但闻僧多无行。奈何。奘法师曰。昆山有玉。混杂泥沙。丽水生金。宁无瓦砾。土木雕成罗汉。敬之则福生。铜铁铸就金容。毁之而有罪。泥龙虽不能行雨。祈雨须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修福须敬凡僧。太宗恍然曰。朕自今以后。虽见小沙弥。犹如敬佛。嗟乎。太宗固自有宿福。一拨便醒。奘师亦可谓善於启发矣。
当於肉躯生厌离心
人生在世。八苦交煎。而人不自知苦。反以为乐。宜乎以苦入苦。永无出期也。且以生苦言之。人在母胎。住肝膈之下。大肠之上。由膜而疱。渐渐成形。胞胎裹住。不得自由。母啖热食。如灌镬汤。母饮冷水。若卧寒冰。所居乃不洁之处。所食皆不净之血。其住胎也。不满三百日。其受苦也。同於数十年。迨至弥月。便倒悬其体。头向产门。形质渐大。欲出无由。自毙之道。在此一刻。杀母机关。亦在此一刻。此时蓐母牵之。痛如车裂。所以一出胞胎。无不放声大哭。出胎之后。屎溺狼籍。不知羞愧。所谓大富大贵者亦如此。所谓大圣大贤者亦如此。人惟习为固然。所以不知不觉。若能清夜一思。岂不可哀可耻。如来大圣怜悯世间。教人求生净土。莲华化生。免此患难。奈何耽染沈迷。不生厌离之想。
大孝人不愿入胎
神识投胎。不独自己受苦。即为母者亦大受其苦。无论在胎十月。度日如年。到出胎之际。为母者痛苦万状。惭惧难言。刻刻与鬼为邻。念念求生不得。幸而难过重生。便爱婴儿若宝。由是推燥就湿。顾复提携。一生精血。暗里消磨者多矣。昔有七岁沙弥。出家得道。自识宿命。因叹曰。吾之一身。累五母悲恼。为第一世母子时。邻家亦生。吾独短命。母见邻子长成。即生悲恼。为第二母子时。吾复早夭。母若见人乳儿。即生悲恼。为第三母子时。十岁即亡。母见他儿饮食类我。即生悲恼。为第四母子时。未娶而死。母见同辈娶妇。即生悲恼。今当第五世七岁出家。吾母忆念。复生悲恼。吾念生死轮回。累亲如此。所以精进修道。今街上摩肩接踵。往来不绝之人。大抵遗累於亲者多。能报亲恩者。曾有几人。夫托胎一世。即累一父母。则托胎百千万世。即遗累百千万世父母矣。若能超然出世。莲华化生。永远不累父母。岂非大孝之大孝乎。乃今之谤佛者。反谓出家不孝。是甘心常住胎中。而累及其亲者也。
大贵人须知自惭
所谓贵人者。非爵尊位显。学富五车之谓也。谓其能去乎贱态也。谓其能去同乎禽兽之贱态也。贱何在。曰贪。曰淫。曰杀。曰盗。是也。此禽兽所同有也。其外尚有可羞可恨者。莫如腹中化粪一事。无论珍羞百味。一入咽喉。便同津唾脑涎。随之而下。胃中即有黄色长虫。屈伸宛转於其内。经一昼夜。钻啮消化。流注大肠。臭不可近。积之既多。遂从大小便。分道涌出。丑恶之状。同与犬豕。此种贱态。偶一为之。已是可羞。何堪日日如此。若有此贱态。不自觉知。不求厌离。便与禽兽无异。故必自怨自艾。刻刻欲去此贱态。方是大贵之人。六天之中。虽食天须陀味。然皆香洁轻清。无纤尘渣滓。身上香云。涌现自在。百千万国。倐忽去来。无有涕泪痰涎。大小便利之秽。故天人一爪甲。价值阎浮提地。然不可称为大贵人者。以犹不免於轮回也。是必超然出世。莲华化生。而后可永绝此贱态也。此非孔孟之力。所能救吾也。
蚕茧喻
蚕之作茧也。亦既左之右之。上之下之。尽吐腹中之所有以成之。方谓常住其中。可安然无恙。岂知所以自经自营者。适所以自缠自缚乎。岂知彼方恃其所吐以卫身。人即利其所吐以杀身乎。万万千千痴虫。谁得免於沸汤者。然彼方子复传子。孙复传孙。以入沸汤也。则惨莫惨於此也。世间两片大门内之家茧。亦复如是。竭毕世之经营。刚刚为妻子谋衣食。设机械。结冤雠。无所不至。迨家业粗成。而此身已束缚其中矣。万万千千痴人。谁得免於偿报者。然彼方将子复传子。孙复传孙。以偿报也。则奇莫奇於此也。所以四十二章经云。人系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
簖篮喻
渔人设簖中流。使鱼不得越过。其傍浮以水草。示以可藏匿状。而密埋能进不能出之篮於草下。於是鱼争投之。以为可以栖托。而不知已在篮中矣。爱河中之簖帘亦复如是。人但知无病无患时。家舍可安。妻子可托。悠悠忽过。不觉不知。一旦阎老之篮忽起。而平日最爱之父子夫妻。一一被其登簿勾取。思之岂不可恨。徒恨无益。唯有使其不敢勾取。乃为高着。
马喻
马有四种。其最上良马。见鞭影而驰。不待驱策。次则一鞭即走。又次之。鞭轻不走。鞭重方走。其最下驽马。鞭重亦不走。必锥入於肤。痛极而始走。人亦如是。有智慧者易於醒觉。百里内闻人死。即当骇曰。百里内有人死矣。吾亦人也。死必及我。作速修行。以求解脱。此见鞭影而驰者也。其次则见亲戚死而觉悟。又其次见逼邻人死。而后觉悟。若待自己年老。或自己有病。而后觉悟。已是锥入肤而后走者。倘或年老犹不觉悟。或已病犹不觉悟。岂非并此而不若者乎。
野狐喻
野狐黑夜入厨房。饱食睡去。天明不能逃窜。乃佯死而待人弃去。未几。果有欲弃之者。一人曰。狐尾甚佳。待我割之而后弃。狐闻而惧。忍痛而听其割。俄有童子来。欲取其两耳。狐闻益惧。然思两耳犹无关於性命。仍复忍之。俄复有人曰。皮可补裘。狐大骇曰。若取我皮。必至断头剖腹。其可忍乎。於是奋然跳起。向外狂奔。而此狐竟走脱矣。人在三界牢狱。无异厨房。业已托胎为人。已难逃於一死。只有念佛往生。乃可死里逃过。错过强壮之时。狐尾已经割去。若到桑榆迟暮。已将断头剖腹矣。苟非立弘誓愿奋不顾身。其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乎。
归咎冥王
一人死见冥王。据孽受罪。其人曰。早知如此。大王何不先通一信。冥王曰。通过信矣。汝发渐黄。是第一信。汝齿渐摇。是第二信。汝力渐衰。是第三信。汝之耳目渐昏瞶。是第四第五信。信之通也屡矣。有少年者泣曰。彼信通矣。我犹未也。冥王曰。通於尔亦多矣。尔犹忆某少年有病死疫亡者乎。某少年有刀伤缢死者乎。某少年有水溺火焚狼吞蛇螫者乎。皆汝信也。岂必呼名而告也。任汝有山拔盖世之勇。掀天揭地之才。其能免於此间之对簿乎。独有超然事外。不唯免於此间之对簿。并能使冥王敬而礼之者。则唯念佛往生之人。
扑灯蛾
灯蛾之死於油火也。非死於油火也。死於见也。人方怜而驱之。彼必乘隙而投之。以为我之所见者。必不谬。是以一往无前。死而后已也。人之嗜声色。嗜货利。嗜赌博者。亦因彼之所见者。止在於此。是以一往无前。直至死而后已也。何不借鉴於蛾也。
窗内蝇
痴蝇之在窗也。有盘旋往复。竟日不能出者。由其拘於所见。不能作一退步耳。若能翻然作一退步。处处海阔天空矣。娑婆世界是一个大窗槅。自古及今。不知关闭多少痴蝇於内。吾今幸。而忽作退步。向西飞去也。向西飞去也。快哉。
调马四法
佛世有调御良马者。佛问其用几法。答言用四法。一恩。二威。三先威后恩。四先恩后威。佛言四法不调。将如之何。马师曰。便当杀之。世尊教化众生。当用何法。佛言亦用四法。其一用恩者。谓善信之人。教以修行学道。其二用威者。谓造恶之人。示以三途轮转。三则先教以修行学道。四则先示以三途轮转。马师曰。四法不化。将如之何。佛言。我亦杀之。马师曰。如来大慈。何以行杀。佛言四法不化。教亦无益。遂不与言。不与之言。即杀之矣。
眼药
世尊之将入涅盘也。摩耶夫人(净饭王之后)在忉利天宫。得数种恶梦。内一梦云。梦下界日轮忽没。举世黑暗。有无数罗剎。手执利刀。挑去世人之眼。摩耶叹曰。此必吾子释迦如来入涅盘之兆也。俄而阿那律尊者。果然升天来报矣。世间毁谤三宝之书。皆挑去人之眼目者也。末劫之人。福力愈浅。则此种书籍愈多。智慧愈微。则奉此种书籍者愈众。故有福之人。必须早自觉悟。不被其挑。固为上也。倘或已经挑伤。宜速以妙药涂之。药何在。此书亦其一也。
有愿必遂
宋吕文正公蒙正。字圣功。太宗时。举进士第一。封许国公。每晨兴礼佛时。必祝云。不信佛者。勿生吾家。愿吾子孙。世食天禄。护持三宝。后从子夷简。封申国公。每遇元日拜家庙后。即叩礼广慧禅师。申公之子公着。亦封申国公。於天衣禅师亦如之。左丞好问。於圆照禅师亦如之。左丞之子用中。於佛照禅师亦如之。世世贵显奉佛。果符公愿。夫文正所期。不过世愿。犹能成就。何况发菩提心。愿生安养。而不遂其所求乎。
为僧者不可不修净土
宋青草堂禅师。素有戒行。年九十余。曾氏常供养之。屡施衣物。僧感其德。许以托生其家。后曾氏妇人生子。使人看草堂。已坐化矣。所生子。即曾鲁公也。以前世曾修福慧。故少年登高科。后作贤宰相。又如明末浙江僧大成。为寺中收盏饭供众。道经饭店史家。其家奉佛。僧来化斋者必留。大成收饭回寺。史见其日饭少。辄以其饭凑满。史家素无子。后其妻忽有孕。分娩时。亲见大成走入卧房。急追问之。不得。而分娩者竟产一男。是日。大成僧不见来取饭。造寺问之。乃知即於是日谢世。於是即以大成名之。其子幼年。聪慧孝友。茹胎斋。终身不破戒。以顺治乙未。大魁天下。自世俗观之。此两公者。皆富贵而享大名。若修行人观之。两僧之自误者多矣。向使两师知有西方法门。以其所修者。回向净土。纵或不能上品。犹或可以中品。何至仅以状元宰相竟其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