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西归直指
西归直指
佛言。尔时法藏比丘。於彼佛所。发斯弘誓。应时大地震动。天雨宝华。以散其上。空中赞言。决定成佛。
如来得名
小本经云。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又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堂宇宝池
大本经云。阿弥陀佛讲堂精舍。皆自然七宝。相间而成。复有七宝。以为楼观栏楯。胜於此世界中。第六天上。天帝所居。百千万倍。其余菩萨声闻。所居宫殿。亦复如是。彼诸天及人。衣服饮食。微妙音乐。随意而现。所居宫宇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以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悉化现而成。然其宫宇。有随意高大。浮於空中者。有不能随意高大。止在宝地者。由其前世求道时。德有厚薄故。止有衣服饮食。则皆平等。宫宇内外。复有自然流泉。及诸池沼。若一宝二宝成者。其底沙亦以一宝二宝。如黄金池者。底白银沙。水晶池者。底瑠璃沙。若三宝四宝。以及七宝成者。其底沙亦如是。池中皆八功德水。清净香洁。味如甘露。其间复有百种异华。枝皆千叶。光色既异。香气亦异。芬芳馥郁。不可胜言。
天乐雨华
小本经云。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池岸华树
大本经言。诸宝池岸。有无数栴檀香树。吉祥华果。香气流布。又有各色莲华。弥覆水上。又有七种宝树行列。其纯一宝树者。根。茎。枝。叶。华。果。皆以一宝。二宝为一树者。根。茎。枝。叶。华。果。亦以二宝。如是行行相植。枝枝相准。华华相顺。果果相当。乃至周徧世界。不可胜视。
树网宣音
小本经云。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德水香华
大本经言。生西方者。若入七宝池中。澡雪形体。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至腰。至颈。亦复如是。调和冷暖。无不顺适。既出浴已。各坐莲华之中。自然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或作音乐。吹诸宝华。皆成异香。散诸菩萨声闻大众之上。极目明丽。芳香无比。及至小萎。自然乱风吹去。大众有欲闻法者。有欲闻音乐者。有欲闻华香者。有皆不欲闻者。各如其意。不相违忤。
鸟宣偈颂
小本经云。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又云。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景象殊胜
大本经言。剎中诸上善人。寿皆无央数劫。皆洞视彻听。遥相瞻见。遥闻语言。其面目。皆端正净好。无复丑陋。其体性。皆智慧勇健。无复庸愚。凡所存念。无非道德。形诸谈说。无非正事。各相爱敬。无或憎嫉。各通宿命。虽历万劫。己所从来。靡不知之。复知十方世界去来现在之事。复知无央数世界。天上天下一切众生心意所念。复知彼於何劫何岁。尽得度脱为人。得生极乐世界。
自然饮食
大本经云。阿弥陀佛剎中诸往生者。其饭食时。有欲银钵者。有欲金钵者。有欲水晶瑠璃钵者。乃至有欲明月珠摩尼珠者。皆随其意。化现在前。百味饮食。充饱其中。多亦不余。少亦不缺。食已。自然消散。无有渣滓。或但见色闻香。自然饱满。既已食讫。器皿自去。再欲食时。复现如前。微妙快乐。次於泥洹。
随宜修习
大本经云。彼国人民。有在地讲经者。有在地诵经者。有在地听经。思道。坐禅者。亦有在虚空中讲经者。有在虚空中诵经者。在虚空中听经。思道。坐禅者。於是未得须陀洹者。因此得须陀洹。未得斯陀含者。因此得斯陀含。乃至未得阿罗汉。及不退转菩萨者。因此得阿罗汉。及不退转菩萨。各随其质。欣然适意。
音容相貌
佛问阿难。譬如丐者。在帝王侧。形相容仪。可相类否。阿难答言。丐者羸陋丑恶。安可比拟帝王。佛言帝王虽贵。然较之转轮圣王。犹如丐者。转轮圣王。仅王四天下。然比忉利天王。又百千亿倍。不可以及。忉利天王。比第六天王。又百千万倍。不可以及。第六天王。比阿弥陀佛剎中。诸菩萨声闻。诸上善人。又百千万倍。不可以及。
作观见佛
十六观经载频婆娑罗王之后韦提希。因其子阿阇世王弑逆。不愿住此娑婆浊恶世界。求生西方清净佛土。佛告以修十六种观想之法。至第七观。遂见西方瑠璃宝地。遥睹阿弥陀佛。光明相好。伫虚空中。观音侍左。势至侍右。世尊遂授记韦提希。及五百侍女。皆生净土。此用观想之法以往生也。然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如来有异方便教汝。故得往生。所以莲大师云。观法深玄。祇应守约。守约者。持名之谓也。
称名见佛
世尊说大阿弥陀经。备言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告阿难曰。汝起整衣。合掌恭敬。面西为阿弥陀佛作礼。阿难如教作礼。白佛言。愿见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与菩萨声闻大众。说是语已。阿弥陀佛。即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世界。尔时阿难。见阿弥陀佛。容貌巍巍。如黄金山。会中四众。悉皆睹见。并见国土一切庄严。是时盲者皆见。聋者皆闻。哑者皆语。跛者皆行。地狱饿鬼。皆获安乐。诸天乐器。不鼓皆鸣。
持名往生
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又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此段乃一经之要旨。重在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上。
生非易事
佛告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前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故信为入门之要务。人若不信。便不能念佛。不能念佛。便是无善根。无福德。无因缘矣。如此甘露法门。乃竟於我无分。岂不痛惜。余每诵经至此。不觉毛骨悚然。有时泪下如雨。既复幡然自慰曰。只愁不欲往生耳。果能信得阿弥陀佛真。便是我之善根。果能发得菩提心切。便是吾之福德。果能念得如来圣号。便是吾之因缘。安有不往生之理。法华经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末后付嘱
佛告阿难。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人在三界中。如在围城内。急求出路。方能逃脱。乃幸而开得一门。可以直达家乡。机缘岂可错过净土法门者。透出围城。直达家乡之路也。释迦如来。大慈大悲。悯念被围之人。必受荼毒。所以开此捷径之门。招人速出。此段经文。是最后叮咛语。不独教人谛信如来自己之言。并示以信受十方诸佛之语。悲心亦甚切矣。吾辈身荷大恩。无由上报。唯有如说修行。立弘誓愿。求生净土而已。谨将修持法门等。开列於后。
修持法门
每日清晨。盥嗽焚香。合掌向西。(如有佛像即便向之)至心奉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顶礼。
娑婆世界本师释迦牟尼佛(或三拜或一拜) 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 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 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导师阿弥陀佛(或十拜或七拜) 南无观世音菩萨(或三拜或一拜) 南无大势至菩萨(或三拜或一拜)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或三拜或一拜)
菩萨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一拜) 烦恼无尽誓愿断(一拜) 法门无量誓愿学(一拜) 佛道无上誓愿成(一拜)
礼拜讫。即诵阿弥陀经。或平日所诵经。或平日所持咒。皆不拘多寡。但须至心持诵。诵毕。即回向西方 略停。即一心念佛。
念佛缘起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随念六字名号。或四字名号。或几百声。或几千声。各随其力。念完。即念观音势至二菩萨名号。即念回向文一徧。回向西方 若每日所课佛号。多至几千几万声。当分作几时念。每念一时。即回向一次 其回向文。有详有略。详者。云栖大师所定。略者。慈云忏主所定。最略者。即经偈十六句。(见后)各随其力。
十念法门(此为最忙者设)
每日清晨盥[口*敕]焚香。(若无香华须心上观想作无数香华供养三宝)合掌面西。至心顶礼。
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 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导师阿弥陀佛(三拜) 南无观世音菩萨(一拜) 南无大势至菩萨(一拜)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一拜)
随合掌面西。至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要一心不乱者尽十口气。谓之十念。然不可因记数之故。反分其心。宜手执数珠。心自不乱。手但记数。约念三串四串或五串十串亦可。念毕。随念十六句回向偈 偈曰。
我今称念阿弥陀 真实功德佛名号 唯愿慈悲哀摄受 证知忏悔及所愿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我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剎 我既往生彼国已 现前成就此大愿 普愿沈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剎
报恩法门
修净土者。静想吾一生以来。受恩最深者。莫如父母。自十月怀胎。三年乳哺。以及教训养育。此恩此德。何能上报。又念吾从无量劫来。托生之数。不可穷尽。则父母之恩未报者。亦不可穷尽。此无量宿世父母。现今必有在地狱中。烧煮屠割者。必有在饿鬼中。饥火焦燃者。必有在畜生中。负重牵犂者。吾若不信有此。是犹母鸡被杀。而小鸡不信也。吾若不思救度。犹小鸡虽见母杀。而不知所以救度也。兴言及此。便当涕泪悲泣。举身接地。代为宿世今生父母。及受恩师长眷属。发菩提心。至心称念圣号若干声。念念中先免其八十亿劫死生重罪。俟我往生之后。回入娑婆。然后尽行度脱 若有至亲骨肉。新遭丧亡者。亦回向在内。
助缘法门
修净土者。每日清晨。观想一阎浮提。推至大千世界中。所杀牛羊犬豕。禽鸟鱼鳖之类。每日无算。积其尸。可以过高山之顶。收其血。可以赤江海之流。此等异类。止因宿生造业。不知有西方。故受轮回之苦。吾当代其发菩提心。至心称念佛号若干声。念念中先免其八十亿劫死生重罪。俟我往生之后。回入娑婆。然后尽行度脱。
又
又观想一阎浮提。推至大千世界中。一切饿鬼。为饥渴所逼。咽喉出火。骨节出声。受苦无量。又念八寒八热大小地狱中。斩砍烧磨。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受苦无量。止因宿世广造恶业。不信有西方。故受轮回之苦。我当代其发菩提心。至心称念佛号。念念中先免其八十亿劫死生重罪。俟我往生之后。回入娑婆。然后尽行度脱。
又
修净土者。每日之间。随力随分。所行善事。如布施贫穷。斋僧塑像。买物放生之类。一毫之福。即代为十方受苦众生。回向极乐世界。
西归直指卷之一
西归直指卷之二
玉峰 怀西居士周梦颜安士氏汇辑
娄东 胜莲居士罗万忠允枚氏梓劝
疑问指南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故八万四千法门。无不从信而入。人若不信。便如焦芽败种。无药可施。何况念佛往生。尤为难信之法乎。往昔禅宗长老。暨博学鸿儒。皆有阐扬净业。设为问答之词。如天台智者大师之十疑论。天如老人之净土或问。王侍郎之决疑集。袁中郎之西方合论。其外复有为集为文。目不胜赏。无非欲人坚固信根。同归安养耳。兹特统汇群编。撮其领要。间亦窃附管窥。补所未逮。总名之曰疑问指南。敢曰制锦以成章哉。聊云酿花而作蜜尔。
第一疑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秖应愿生三界。於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专为自利。舍离众生。毋乃阙大慈悲。障菩提道耶。
答。菩萨有二种。一久修行菩萨。已曾亲近诸佛。悟得无生法忍者。一初发心菩萨。未尝亲近诸佛。未得无生法忍者。久修行菩萨。有大神通。有大威力。故能为天为仙。为帝为王。为鬼为畜。出入生死。广度众生。若初修行人。力量浅薄。虽发菩萨之心。犹住凡夫之地。自疾不能救。焉能救他人。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浊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五浊世中。声色货利。刻刻纠缠。烦恼冤家。重重密布。略一失足便成堕落。纵使得生人中。难逢有佛之世。纵使有佛出世。难生信向之心。幸而信向佛乘。修行出家。转生若遇大富大贵。未免耽着尘缘。广造众恶。从此一失人身。何时更当解脱。所以有智慧人。将欲度生。先求见佛。果能一心不乱。念佛往生。业已为金刚不坏之身。然后可行随类度生之愿。譬如救溺。须自乘舟筏。方能引人出水。若徒从井救人。未有不与之俱溺者。非阙慈悲也。正善用其慈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