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庵法师语录


  念佛开示

  楼上念弥陀  楼下弥陀念  东房鱼子响  西房佛声现  吃饭与穿衣  涕唾大小便  一句阿弥陀  打教成一片  现在即西方  何必临终见

  示禅者念佛偈

  一句弥陀  头则公案  无别商量  直下便判  如大火聚  触之则烧  如太阿剑  撄之则烂  八万四千法藏  六字全收  一千七百公案  一刀斩断  任他佛不喜闻  我自心心忆念  请君不必多言  只要一心不乱

  念佛警策

  生生难脱  轮回难避  净念难纯  妄心难制  勿学虚头  勿谈杂语  奉劝诸人  切莫容易

  示吕居士偈

  念佛无难事  所难在一心  一心亦无难  难在断爱根  当观此身体  臭秽难具论  内外及中间  无一清净物  己身既如此  它身亦复然  深生厌恶心  慎勿生贪着  当观极乐国  纯是莲华生  不假父母胎  寿命原无量  一念念佛时  莲华即化生  若能无间断  决定生安养

  警世偈

  茫茫大梦中  长夜谁能寤  反恋梦中欢  将醒还重做  做得不如前  一错是百错  做得胜如前  依然空懡[怡-台+罗]  造了梦中业  从苦又入苦  劝君早回头  直走西方路  万缘都放下  勤修净业课  日夜望还乡  一心求觉悟  豁然心地空  即是真净土  弥陀忽现前  原来是这个

  释迦如来舍利宝塔赞

  我佛降迹  於彼中天  示现八灭  经於百年  有阿育王  造舍利塔  众香为泥  七宝为末  役彼鬼神  终夜告成  八万四千  遍四海滨  此震旦国  处有十九  唯兹四明  灵踪仅觏  西晋之世  地在并州  有一猎师  厥姓曰刘  示入地狱  大士告语  汝若忏悔  可求舍利  醒而出家  易名慧达  远来四明  寻求宝塔  忽闻钟声  从地而来  顶礼七日  山岩自开  千年圣迹  於兹显现  遂令有缘  佛身亲见  至今鄮峰  灵异非常  四方瞻仰  见相见光  图之刻之  以传四方  我作赞词  稽首法王

  阿弥陀佛像赞

  南无阿弥陀  何人不知念  虽念不相应  母子难相见  行住及坐卧  时将此心敛  念念自相续  念来成一片  如此念弥陀  弥陀自然现  西方决定生  终身无退转

  观音大士像赞

  大士法身  非男非女  身尚非身  复何所倚  以慈悲力  顶现化佛  以禅观力  手执如意  示现威德  身乘怒猊  折摄并运  慈忍双垂  普告佛子  不应取相  菩萨是汝  非画非像  又复应知  自他不二  能如是观  真不思议

  示现观音像赞(并叙)

  南郭顾善人家素事佛。丙申六月十九日。大士现像於竹帘上。仪容俨然。观者如堵。无何。有娆之者。相忽不见。善人追慕之。乃倩工绘其像。以申供养。焉。
  大士示迹  俯应群生  寒潭印月  空谷传声  众生本觉  皆观自在  逐色寻声  流转苦海  以苦为机  乃可得度  策之以信  驱之以悟  故我大士  游戏神通  於帘幙间  俨睹圣容  圣容非小  帘幙非大  片片真身  尘尘法界  此方之人  靡不惕虔  香花是奉  灯火恒然  应缘而来  缘尽则去  其应唯何  唯诚斯致  乃绘水墨  以申供养  爰作赞词  以传无量

  药山大师书空图赞

  太虚空中  了无形相  举笔作书  是何模样  字既无迹  笔亦非真  反求书者  复是何人  离纸无画  离画无纸  是纸是画  为一为二  拈此一义  以问药公  怡然不语  笑破虚空

  血书文殊像赞

  子以血为墨  画出文殊相  我以笔为舌  赞叹申供养  阁笔试问子  何者是文殊  为是血与纸  为复二俱非  子乃俛而答  文殊孰非是  笔笔皆文殊  纵横盈素纸  顶中现化佛  变化乘狮子  毫端入三昧  笔墨非游戏  呜呼吾与子  二者俱颠倒  若遇真文殊  哑然当一笑

  净业堂铭

  堂名净业  其义唯何  唯精唯一  专念弥陀  心苟不一  业则不净  唯昏与散  适生厥病  咨尔众等  出入斯户  宜时捡察  为勤为惰  惰宜发愤  勤宜进步  尽此一生  弥陀决睹

  寸香斋铭

  尊客相逢  勿谈世谛  寸香为期  唯道是语  不近人情  不拘俗礼  知我罪我  听之而已

  斋堂铭

  粒米茎菜  皆从施得  分别未忘  一口难食  擎盂举筯  唯佛是忆  吃着真味  方能酬德

  东铭

  父母生汝  师友成汝  汝今负恩  不孝不悌  佛念未纯  妄心未制  汝即地狱  地狱即汝

  西铭

  施主造堂  檀那供食  资汝念佛  宜自尽力  切莫间断  最忌夹杂  策汝身心  慎勿放逸

  看经铭

  佛固当崇  法尤宜解  匪佛畴师  匪法奚范  是经所在  则为佛在  克敬克诫  勿昏勿怠  一念稍失  众魔纷然  散风动地  昏雾迷天  制之何由  念力是强  唯坚唯勇  昏散斯降  心原湛然  究竟清净  佛法双忘  非药非病

  浴室铭

  四大本空  将何为洗  一心叵得  念从何起  念尚不有  佛复何存  能如是念  决睹慈尊

  厕室铭

  大小便时  毋忘正念  九孔常流  此身可厌  何当弃舍  莲胎转变  念念弥陀  西方定现

  卧室铭

  昔人报怨  卧薪尝胆  廿载辛勤  大事斯办  生死为冤  受害已深  如何睡眠  纵恣身心  三界无安  不宜久住  勤修正观  早求出世  莲华佛国  其乐洋洋  归去来兮  无忘故乡

  舍利忏叙

  盖闻法身无象。因万物以赋形。道体无方。随众生而应迹。爰自双林示寂。中夜还原。玉毫敛影於人间。宝相潜辉於宇内。所遗舍利。三分攸分。乃造浮图。八国是奉。属当五天之地。经历一百余年。爰有圣君。厥名阿育。乘铁轮而应世。受佛记以为王。志在福田。心存佛法。甫闻舍利。始事请求。於是塞恒水之刀轮。机关不转。开世王之宝箧。油火才乾。(育王经云。阿阇世王取佛舍利。藏恒河中。作千岁灯供养。中安金箧。用盛舍利。外置刀轮。四面旋转。流水激之。轮无停晷。阿育王欲取之。殆不能得。有莲华比邱。教以掷柰塞之。轮即不转。乃下取舍利。才开金箧。油尽火灭矣)乃役鬼神之智力。载求罗汉之神通。集众香以成泥。碎七宝而为末。八万四千之佛塔。中夜造成。三千三百之人寰。即时分布。百神奋足。争驰五指之光。万鬼昂头。齐睹半空之臂。(育王志云。阿育王取佛舍利。令诸鬼神。以香泥七宝。一夜造成八万四千塔。请邪舍尊者。舒指放光八万四千道。诸鬼神各随一光尽处。安置一指。尊者於虚空中。以手障日。诸鬼神望之。普天之内塔。一日之中。同时下塔)塔庙於焉始盛。佛法由是大兴。彼居中夏。数乃众多。此属东方。处唯十九。阿育造塔之岁。则是周厉王之共和年也。自余诸处。圣迹罕存。唯兹四明。灵踪尚着。昔在西晋。年曰太康。有并州刘萨诃者。利宾菩萨也。愍众生之造业。示同类以化人。罹罪而入幽冥。惧苦而求救拔。梵僧指示。舍利是求。觉而发心。寻即改业。出身应世。暂为畋猎之民。大士出家。还作比丘之相。於是北背并汾。南游江浙。慕浮图而顾盻。念舍利以追寻。万里关山。岂惮驰驱之苦。数年道路。焉知跋涉之劳。由是登陟鄮峰。徘徊玉几。钟韵忽闻於地下。塔婆高涌於岩头。一片青山。显出千年之圣迹。数重盘石。长留万古之神踪。从兹建塔度僧。藉僧守塔。地号东南佛国。僧称累代人龙。迨乎有梁启运。兹山之额号始彰。大宗肇兴。厥寺之篇题重焕。嘉祥屡发。灵异迭生。或垂相好於塔中。或放光明於松顶。或数旬礼拜。慈亲离冥报之殃。或频月熏修。尊者获印文之瑞。乃至或然一臂。神归净土九莲。或舍全身。亲证念佛三昧。实贤自悲生晚。不能亲睹佛身。幸喜缘深。犹得躬逢圣迹。於己亥夏。特申瞻礼。恭诣此山。三月安居。六时悔过。但以凡诚浅劣。难叩慈悲。宿业深沈。未蒙感应。是以重述行仪。再申恳到。终身从事。毕命为期。不唯自省过愆。亦与人同忏悔。沈疴未起。每怜同病之人。浪子不归。频下思亲之泪。文无足观。义或可取。所冀障山翻倒。转成功德之山。业海乾枯。化为智慧之海。六根都摄。修净业於此身。三昧早成。见弥陀於即世。凡我同志。毋忘此心。同垂愿力於千生。共报佛恩於万劫云尔。

  重建涅盘忏会叙

  盖闻觉王西逝。乃当周穆之年。像教东流。爰在汉明之世。由迦维而达震旦。计其道路。仅云十万八千。从正像以逮今时。算以春秋。几见二千七百。痛哉末世。孰挽頺风。伤矣吾徒。罔遵遗诲。仲春方届。畴兴鹤树之悲。白月既圆。谁效纯陀之供。实贤少慕尊仪。长思圣范。对金容而垂泪。读遗教以兴哀。曾於阿育王山。启建涅盘胜会。十年礼忏。频瞻我佛之真身。百味香馐。屡奉世尊之宝塔。兹念四方善信。跋涉唯艰。千里道涂。闲关莫致。以法从人则易。将人就法则难。由是舍难就易。取近置遥。人无劳苦之心。财省往来之费。兹约来岁仲春二月既望。恭就仙林讲寺菩萨戒坛。顶礼十日之忏摩。供献百味之饮食。续开佳会。移创法筵。伏望若缁若素。同到道场。乃释乃儒。咸臻胜地。摧邪辅正。必存外护之人。起弊扶衰。是在同袍之士。发心胜。则因果殊常。作事真。则人天感格。修行径路。舍净土则我将安归。改过法门。匪忏摩则人无自洗。应起难遭之想。勿存轻慢之心。所愿二忏同修。事观与理观双运。三身并念。他佛与己佛齐彰。无始昏迷。长风起而阴霾绝点。多生罪障。太阳出而冰雪俱消。三昧成於现身。九品生於后世。然后再兴悲愿。回入尘劳。挽既倒之狂澜。重归大海。捧已沈之佛日。复照高山。此诚不肖之愚意。愿与诸贤共勉云尔。

  涅盘会约叙

  尝读涅盘经。佛临涅盘。人天献供。大众悲哀。举身血现。如波罗奢华。至有不忍见佛入灭。先取灭度者。呜呼。何其悲哀恋慕。一至於此。今去佛日远。时当末法。出家之众。於佛涅盘曰。莫知献供。罔有悲哀。并不知是日为佛灭度之辰。噫。为佛弟子。岂宜如是耶。夫佛涅盘日。犹父母忌辰。为人子而不知其亲之忌日。可谓孝乎。於是日而不思致祭。可谓敬乎。世间出世虽有不同。所以致其孝敬之心则一也。盖世间父母。生我色身。养我报命。虽是重恩。有时而尽。虽然慈爱。亦有偏颇。虽复劬劳。亦有休息。出世父母则不如是。生我法身。养我慧命。推我以人天之乾。去我以三途之湿。咽我以无常之苦。吐我以常住之甘。哺我以定慧之乳。覆我以惭愧之衣。保持爱护。靡所不尽。昼夜殷勤。抚育其子。经无量劫。未尝休息。亦不念劳苦。唯知爱子为念。不顾於他。方其幼稚。则忧其堕落。及其成立。又忧其夭丧。所以慈悲爱念。无有已时。又不於善子而生爱。於恶子而生憎。心常平等。覆护无偏。但以诸子愚痴。悞服毒药。慈父於此。设为方便。留药远出。遣使还告汝父已死。而实不死也。毒者何。烦恼之谓也。药者何。佛法之谓也。方便者何。涅盘之谓也。遣使者何。舍利之谓也。当知如来怜愍我等。故方便示现入於涅盘。实不灭度也。佛於众生有此恩德。而诸众生冥然不知。可不哀邪。夫如来舍利。震旦国中虽有一十九处。圣迹罕存。唯鄮峰一处。至今尚在。灵异非一。岂非四明之人夙植善根。於末世中。得睹如来应化之事。虽诸佛法身徧一切处。而应身摄化。盖有其方。舍利所在。则为佛在。是故当知。虽居末世。有信则长奉慈颜。纵遇佛兴。无信则还同不见。是则我等之所当策勤精进。而生庆幸难遭之想者也。实贤根机下劣。德薄垢重。於现世中不获见谛。今与众等建立斯会。每年一举。毕世为期。顶礼七日之忏摩。奉献百味之饮食。敢云最后之供。实表恋慕之诚。所作功德。不为自利。普施众生。不求人天。但期净土。庶几为未来得度因缘。作往生见佛方便。用报佛恩於万一耳。然有始鲜终。圣人所诫。初勤后怠。人之常情。不以誓愿自要。何以保其永久。不以轧则为准。何以约束身心。於是斟酌事宜。设为规约。以告大众。如或事可通行。愿共相保守。如其不可。幸有以教之(规约别载涅盘忏后)。

  涅盘会约第二叙

  余自幼出家。每于大僧众中。叩诸长老曰。如来涅盘为在何时。众皆罔对。或有指陈。进退无据。心窃疑焉。又频见僧俗营斋供佛。多不如法。往往以人所不堪食者。陈列几筵以为供养。非唯无福。且招慢佛之过恒用慨然。及长。游历讲肆。按览藏文。闲读涅盘经。始知如来于二月十五日。日初出时。放光集众。自言今日当般涅盘。大众蒙光。一时普集。当此之时。献供如云。挥泪如雨。幢幡际天。殽膳布地。尽世间之六味。极天上之五尘。无一不备矣。呜呼。何其盛邪。又尝读净觉法师礼赞文。见其偈赞。次第摹写如来涅盘相貌。如在目前。备极恋慕之意。则知古人亦有同吾心者。第近世罕有举行之耳。己亥春。从西泠渡江。恭诣四明阿育王山。瞻礼释迦如来真身舍利。遂即其处度夏礼塔。安居既竟。然一指供佛。心犹歉然未足也。既而往永福水陆期中。偶与同辈论及供佛之事。一时发心者即有数人。寻往苏杭买供。采访百味。贸易香花。次年春。复还此山。于佛涅盘日。鸠集数子。首创斯会。盖主于为佛忌日。追远报恩。以申恋慕之意。供虽不丰。务存精洁。食须三德。不乾不湿菜须六味。非生非冷。果须珍异。非贱非粗。于中首日供佛。依礼赞文。次日礼忏。则自述仪轨。至第七日。忏事既毕。以念佛回向终焉。众皆叹曰。此未曾有也。四明天下胜地。舍利吾佛真身。今四方善友一时来会。成此胜举。是非小缘。此不可以辄已也。今而后当每年一举。毕世为期。此为佛弟子分内所必当为之事。不得与寻常应期礼忏。受施讽经。同日而论也。余告众曰。此会难事有三。如求舍利。震旦国中虽有一十九处。岁月既远。圣迹湮没。唯鄮阴一处至今现存。旷劫有缘。幸得瞻仰。一难也。如来灭度二千余载。涅盘献供。在古则有。在今罕闻。今与众等宿缘所追。千里相值。四方来会。七日同修。此世界中。岂非希有。二难也。诸方结社起期。所在皆有。然佛家弟子。但闻礼忏得财。未闻舍财礼忏。道念未生。利心先起。今则不然。诚敬发于心中。财物舍诸身外。惭惶不暇。敢厌勤劳。报答未能。实怀恋慕。如此心念。非佛不知。三难也。言未既。有难于傍者曰。吾闻诸佛法身徧一切处。本无出世及以涅盘。既无涅盘。安有忌日。至于禅宗门下。单提正令。佛祖尚无安立。焉有所谓埽塔献供之事乎。今乃于无生灭中。妄见生灭。罗百味以供之。集四众以礼之。又不于所居庵院。致献尊仪。而必远诣鄮峰。偏崇舍利。岂非舍近求远。着境迷心。不达理性耶。予曰。子之所言理也。今吾以事问子。子以实答之。可乎。对曰。可。因问之曰。子有二亲在否。曰。少也不幸。早从见背。久失恃怙矣。曰。子父母身亡。神其亡否。曰。神则未尝亡也。又问曰。神有定所否。对曰。神既无形。又安有定所乎。曰。然则岁时致祭。亦上父母坟墓否。曰。某虽不孝。于兹礼数。尚不敢阙。予曰。予过矣。子父母而神在。则未尝死也。未尝死而祭之。是灭其神也。祭已灭之神。谁为受飨者。又神既无形。无有定所。则不局坟墓中。一念至诚。必能通格。何必近离家室。远赴坟庐。仆仆道途。舟车往返。以为祭埽之规乎。对曰。虽知父母神在而形骸不存。故飨其神。神虽不食。犹食也。譬如梦中得食。饥饱宛然。不亦类是乎。虽神无定所。必有依凭。故为之坟墓以祭埽之。所以慰死者之神。而尽生人之道也。余曰。如知此。则子之所难通矣。盖亦思之哉。子知法身常住。而不知应迹云亡。知法体徧周。而不知应迹有所。不有应迹。安显法身。不有舍利。谁知应迹。既言法身常住。岂有闲于应身。既曰法体徧周。宁独隔于舍利。子欲拨事求理。弃有谈空。事相尚迷。况通理性耶。昔大迦叶将入鸡足山。待弥勒佛。必往天上龙宫。及于世间。徧礼诸塔后方入定。夫迦叶宗门之鼻祖也。岂其不达理性而然耶。当知如来涅盘不可思议。非常非断。离有离无。不应以偏见而生分别。以子所执法身常住。不达如来善权方便。利益众生之事。良由不深明理教而致然耳。如经所说。譬如婴儿。母常在侧。于母不生难遭之想。母方去时。便生渴仰思恋之心。如来涅盘。意盖如是。吾子其知之耶。或曰子之所言是矣。然吾闻孔子曰。二簋可用享。礿祭胜于杀牛。奚取于百味乎。曰。孔子之言。盖昭明德为重。不以厚祭为尊。非谓定于二簋也。如赞武王周公之孝。曰。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言时食。谓四时之食各有其物。则非二簋明矣。又赞大禹曰。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观夫致孝之言。则自奉虽俭。祭神必丰。又可知矣。至若菩萨供佛。则尽世甘美。犹不为多。况区区百味乎哉。或又曰。普贤行愿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今我子不修法供。专事有为。岂菩萨用心乎。子曰。子又错解经旨矣。经意以为香华供养。一一皆从菩萨大悲大愿之所流出。大行大力之所成就。盖是即财论法。事理圆融。故称法供。如子所解。则普贤种种庄严供养。皆是有为。则为自毁矣。岂经意乎。当知敬佛虽主内心。亦兼外物。必若有心无力。则物虽轻而亦重。如其有力无心。则物虽重而犹轻。与其有力无心。宁贵有心无力。必心力两尽。内外交资。则事理双融。然后为得也。今也内无诚敬。外又吝财。浪说唯心。心将安在。大抵末世人情。贵俗贱真。重人轻佛。待宾客则广设嘉肴。供圣贤则略陈粗馔。其自奉也朝朝每择肥鲜。其事佛也。旦旦不存甘旨。言香则祗要心香。不须苏合。言果则唯尊道果。岂重庵罗。法供为上。何必世财。禅悦自资。奚须段食。悭囊固塞。借佛语以饰凡情。善种薄栽。立慢幢而增见刺。又或见贵人则趋走逢迎。对佛像则倚卧不起。暂时闻法。则便起昏沈。终日剧谈。则曾无懈倦。嬉游杂务。百忙中尽有工夫。供佛烧香。片刻闲略无闲暇。贪名逐利。则频年道路。不惮驱驰。礼忏诵经。则暂入坛场便生劳倦。才念佛则曰口酸。适礼拜又云腰痛。此皆举世之通病。我辈所当深思而痛戒者也。予不肖。不能克践古人。担荷斯道。为法门之罪人。无所逃责。今建斯会。窃欲上报佛恩。下救时蔽。而人微德薄。不自知其不可也。吾子尚不以人废言。幸加察焉。于是难者悚然自失。赧然自愧。曰。我过矣。我过矣。今而后吾不敢复议矣。复再拜稽首曰。子既善其始。当图善其终。不有规约。何以行诸久远乎。因徇社友之请。略陈条例如左。并论次其语弁诸简端。以为后来者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