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清珠集
清珠集
形骸得失
天人礼枯骨偈云。汝是前生我。我今天眼开。宝衣随念至。玉食自然来。谢汝昔勤苦。令吾今快哉。散花时再拜。人世莫惊猜。又饿鬼鞭死尸偈云。因这臭皮囊。波波劫劫忙。只知贪快乐。不肯暂回光。白业锱铢少。黄泉岁月长。直须痛棒打。此恨猝难忘。此言化俗。则可以为诚。然则不可。何则人神托於形骸之中。所以用形骸者。皆神耳。故为天人者。前世善用形骸者也。为饿鬼者。前世不善用形骸者也。其得其失。皆在当时。及其受报。而礼之鞭之。亦何益。
二天人
经云。人生有二天人随人。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人常见人。人不见天人。此二天人岂非善恶二部童子之徒欤。人之举意发言。动步常念。此二天人见人而能无愧。如此修净土。则必上品往生矣。
小因果
有修桥人。有毁桥人。此天堂地狱之小因也。有坐轿人。有荷轿人。此天堂地狱之小果也。触类长之。皆可见矣。常如是省察其心。以修净土上品上生。
资生助道
在家菩萨念佛高流。日赴檀信之斋。坐享人天之供。皆非常道。不若治生。有意修行。岂妨作务。或田畴播种。或市井经营。或富有家资。或日求升合。应思勤则不惰。俭则有余。以此修身。方为佛子。若也奢华懒惰。生事萧条。虽欲修行。不可得也。信知治世资生。皆顺正法。工巧技艺。饶益群生。欲修净业。当以资生助道。
无苦
一切众生。未悟正觉。处大梦中。六途升沉。未尝休止。诸天虽乐。报尽相衰。修罗方瞋。战争互胜。旁生飞走。啖食相残。鬼神幽阴。饥渴困逼。地狱长夜。痛楚号呼。得生人趣。固以为幸。然而生老病死。众苦婴缠。唯是净方。更无诸苦。
寂用无碍
炽然在用。不动本际。如水起波。波全是水。净名云。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即寂而用。故舍秽究尽。取净穷源。用而常寂。故虽有取舍。而实无取舍。是故炽然念佛。与无念等。炽然往生。与无生等。於无见处。不碍见佛。於无生处。任运往生。以圆顿行人。语默动静。一切时中。皆如实际。故经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
离妄即真
真我本有。迷之而无。如云掩月。妄我本无。执之而有。如镜照花。要知心自无相。托境方生。性本是空。由心而现。若欲离妄即真。必须一心念佛。
迷悟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故知弥陀与众生。只在一念转移间。
无不是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三世诸佛。证此心佛。六途众生。本来是佛。只因迷妄。不肯念佛。智者觉悟。见性成佛。释迦世尊开示念佛。弥陀有愿。接引念佛。观音菩萨头顶戴佛。势至菩萨摄受念佛清净海众。皆因念佛。六方诸佛总赞念佛。祖师起教。劝人念佛。捷径法门。惟有念佛。历代祖师个个念佛。古今名贤。人人念佛。我今有缘。得遇念佛。念佛念心。念心念佛。口常念佛。心常敬佛。眼常观佛。耳常听佛。身常礼佛。鼻常嗅佛。香花灯烛。常供养佛。行住坐卧。常不离佛。苦乐逆顺。不忘念佛。着衣吃饭。无不是佛。在在处处。悉皆是佛。动也是佛。静也是佛。忙也是佛。闲也是佛。横也是佛。竖也是佛。好也是佛。恶也是佛。生也是佛。死也是佛。念念是佛。心心是佛。无常到来。正好念佛。撒手便行。归家见佛。一道圆光即性空佛。了此一念。是名为佛。常住不灭。无量寿佛法报化佛同一体佛。千佛万佛皆同一佛。普劝有缘。一心念佛。若不念佛。失却本佛。贪嗔嫉妬。自丧其佛。酒色财气。污天真佛。人我是非。六贼劫佛。一息不来。何处求佛。地狱三途永不闻佛。万劫千生悔不念佛。叮咛相劝。念自己佛。急急回光。休别觅佛。念念不昧。谁不是佛。愿一切人自归依佛。回向西方。发愿念佛。临命终时。观睹念佛。九品莲台。礼弥陀佛。得无碍眼。见十方佛。
清珠集(终)
(附)结社文
葆光普元
夫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具有德相。本来周徧。无待乎庄严修证。而清净本然。忽生山河。一翳在眼。空华乱堕。由是真妄混淆。情想分等。以致三有六趣升沉轮转。僧祇劫来。靡所底定。大圣悲悯。应世垂慈。广施方便。随机拯济。诸三昧中。唯净土一门简易直捷。十方剎土。大心众生。发愿汇征。即证无生。非我本师摄受之妙力。何以致此。净名云。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以知心净是因土净是果。随因得果。咸应道交。则如水澄月现。祇在一念圆明而已。何等简易直捷哉。粤自东林创社。刘雷擅美。长芦建会。贤慧题名。弘誓深愿。咸臻常乐。故宋文潞公之愿结。西方十万缘大家齐。上渡头船。同一慈悲也。岁己巳冬。幻空上人集同志缁素于古灵山普光寺。仿古结社。一时英俊。莫不预会。缅追西湖净行之清规。媲美曹溪定慧之芳躅。以净愿锡名。是一大事因缘。为像季之盛举也。噫三界炎炎。宛如火聚。众苦交煎。难以淹留。且况两曜流迈。石火电光。四大危脆。草露风灯。倘或一失此身。万劫难复。其忍放逸。甘受沦坠乎。今既宿生多幸。遇此殊胜。即能如行氷凌。如救头然。回光返照。思专想寂。则不离当处。超脱苦轮。现证净智。普与法界。同生寂光。是幻空师结社之本愿也。自顾业重福轻。障深慧浅。然窃闻一切惟心。有愿必就。期与同社诸贤。仗此净愿。他日妙意世界香光池上。把手共行。云尔。
发愿文
芙莲性湛
稽首慈悲无量寿二土十方三宝尊。怜悯沉溺众迷流。必赐感通。垂接引。弟子等迷真起妄。背觉合尘。惑业无穷。苦果不息。纵修善而耽着有为。乐无为。而不知出要。幸因宿世福缘。遇斯归元真诀。惟我释迦慈旨叮咛。弥陀运悲广博。有愿必迎。无机不被。六八誓愿。愿愿度生。十六观门。门门摄化。爰发胜心。紏合同志。忏悔恶缘。恒住净戒。专念圣号。期生西方。劫石可移。此心不退。念念相续。无有疲厌。仰冀承佛慈光。三涂息苦。八难蒙化。四恩总报。群有齐资。一会大众。除微细之法执。悟无诤之真源。觐净土於现前。证菩提於当念。圆无边之三昧。示无量之神通。具种种之行门。兴重重之法化。情与无情。咸臻安养。虚空有尽。我愿无尽。
募缘疏
霁云圆明
夫今生受享。赖过去之善根。将来福基。藉见在之下种。然此则通计三生。犹属迂远。至於一念之善。景星庆云。一念之恶。黑风罗剎。是现前因果。如影随形。毫发无爽。敢不兢惧乎。噫众生之所以轮转六趣。良由人我障深。悭贪业重。我佛垂悯。特示檀波罗门。使之永除业根。即超净域。如执左契。岂不殊胜哉。然施有二种。无住而施。则施虽少。获福大。有相而施。则施虽多。感报劣。譬如田有良瘠。下种虽同。收获大异矣。且春种一粒。秋收万颗。栽植丝发。其茂十围。更何疑於因小果大。今或有人不下种。而望秋实。一何愚哉。雪岳道人幻空。已悟世相之如幻。现证性地之等空。荷担大法。不惜身命。严净毗尼。凛如霜雪。福慧双修。自他兼利。今於古灵山普光寺。与四方同志。结社念佛。以万日为期。决定西迈。值此末法希有胜会。普告善信。庸助供佛饭僧之资者。欲与诸君子。以无住心。下种福田。共结他日同跻乐邦。咸证法忍之缘。至祷。
戒忏疏
本如性空
窃惟戒者一切师也。如造宫室。先固基址。能摄一心。具足万善。建千圣而为佛母。治众病而为药王。爰思自度。复念迷流。甫决志以奉持。誓克期而证修。无奈尘缘缠深。又复宿习偏强。临事触境。每犯律仪。虽或猛厉警诃。亦更纡回自弛。悠悠岁月。罪与业而俱增。罔罔襟期。志与形而并迈。奚但出离之无路。恐负利他之弘愿。克己省躬。惭惧实深。是与同社诸益。虔秉丹衷。洗心涤虑。发露忏悔。乃自庚午之春二月为始。第以渐修之意。各随根堪。分受五戒。或持十斋。每至月终。以行勤怠。各自恣陈。勉励惩新。逆顺境上。誓不负约。抑愿从兹以往。信根永固。业障顿除。大小毗尼。一念圆就。为灯烛於昏衢。作舟航於苦海。普令一切见闻者。尽觉戒性入佛地。
以此奉祝 圣寿万年 八域宁谧 庶物咸亨 无量慈力 徧满法界 普接有缘 悉发菩提 业障消除 妙明开悟 众戒具足 万善圆成 福智二严 寂光上品 随求即得 如愿必就 报四重恩 济三涂苦 十方赞叹 一切回回 情与无情 同往安养 蒙佛授记 即证无生 回入娑婆 广度九有
清珠集跋
古德云。清珠下於浊水。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乱心。心不得不佛。此喻念佛之念与佛无间也。西天有宝曰清珠。此珠投於浊水入一寸。则一寸之浊水便清。自寸而尺。以至于底。随处澄湛。盖清珠喻念佛之净念。浊水喻散乱之业识。当业识散乱之际。能念一声佛。即散乱远离。随念寂静。且移念入第二声。如清珠之入水二寸也。自最初一念。乃至百千万念。念念清净。念念纯真。如经所云净念相继也。然要知此一声佛。非但今生不能念。溯向多劫。未曾一心正念。故滚到于今。不能纯熟。方勉强念。得两三声。疑心顿起。杂虑横生。以若所为。求佛相感。何异吹网而欲满也。噫发愿未深。操志无定。虽曰念佛。其实念与佛不相应也。若能信心纯至。生死念切。万缘外息。百虑内寂。举起一声佛号。直下更无异见。久久念到。念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念。身心一致。能所两忘。可谓证修神术。到家捷径也。幻空老人。抄录净土要语一百二十则。以示净社法侣。庸为社约。余曾叩筹室。亲承绪余。窃取天目中峰和尚语。以广师清珠名集之意。云尔。
门人六然居士 净信 熏沐谨跋
夫法界珍宝。多般名称。而奚独以清珠。名此集也。此一卷书。虽因纸墨。而不拘文字。寔由乎人人鼻孔撩天。个个脚跟点地之处。则其为范也。至大至广。其为模也。至巧至密。开眼者一触。如得鬓中之珠。有耳者才闻。似探衣里之珠。所以者何。三十七处引证。无非先觉二利圆成之宝鉴。真是后觉三十七助道品之璎珞也。百二十则分科。无非行者三教通方之正路。实是法身一十二修多罗之真金也。全部虽无分类。宛有警策启信等十门。智行体用。互相隐现。寂照不二。理事无碍。尽是万行。十十无尽。重重交映之梵网摩尼也。吁以余观乎述者之意。特以清珠题此者。岂不是耶。窃惟是珠不可以方圆长短之形。青黄赤白之色。比观亦不可以利口之辩。分别之识拟论。宜乎此珠强名以清也。处染常净。沦变靡殊。在六凡而恒照。届四圣而常寂。兹岂非幻空道人无碍珠。葆光居士净愿珠。虚舟上人普光珠。三有含灵。如意珠哉。性湛法侣袖示请一语。余辞拙。不获深感普益三根之愿。而为之跋。
是岁之夏佛国翁三沙书于古灵山普光寺之妙意斋菩提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