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论

  首信愿根本门者。信弥陀愿力不可思议。故十念决定得生。信净土法门一切圆融。故世法决定不废。愿修持十念以显佛力。令众生同入净宗。愿不舍世法以证佛法。令众生同开圆解。必如是乃为自他兼利。菩萨发心。然后一切正行。无非庄严。一切助行。皆可回向。而往生有根本矣。
  十念为净宗最深密义。能信受者。乃入愿门。故慈云。幽溪。楚石。坚密。诸祖师。皆於常课外终身力行。并以劝众。今以晨起及临睡两时。为极少之定课。或量力酌加。或为杂缘所牵。不及照常记数念佛。即多加若干时。逐一记之。
  不废世法。乃真佛法。大本经劝修五大善。二千余言。悉是世法。今以三条约之。一重伦纪。如家门雍睦。一无间言。可逐日记之。如承事亲长。躬执劳役侍疾居丧。竭诚尽力。及料理亲族。戚友。医药。婚丧。等大事。乃至消释嫌疑。规过劝善等。均逐事记之。
  二畏王法。如劝息诤讼。遵完国课等。亦逐事记之。
  三勤生业。如安分营生。终日不闲宕。不偷懒。可逐日记之。三者皆本分内事。所谓庸行。故但记一事一日云云。不必着明何事。
  二正行庄严门者。以本宗诸行。庄严此信愿根本也。十念之外。专一持名。勿夹杂观想参究。亦勿论散心一心。但出口入耳。声声记数。各量日力。宁少念而有恒。勿贪多而费事。如有余力多念。归入加课记之。
  所列各条。略以前后分缓急。如不能宏利。即但经咒。不能经咒。即但忏礼。不能忏礼。即但念佛。又如不能礼愿。即但礼忏。乃至但礼三圣。不能诵大本全经。即但发愿章。乃至但诵小本。总之各随境遇。及所信乐。量力勤行。但能外不废事。内不偷安。即是当日圆满庄严。不在乎行之多少也。
  宏法。如校刊着述。施送一切藏经善书。及於三宝门中。一切护持。修建。供养。庄严之事。乃至为人讲说。随缘劝诫等。利生。如赈济饥寒。放生荐亡。(若追荐五服亲属。及宗族戚友等。应记重伦纪条下)及一切利人利物之事。乃至随手方便。随口劝赞等。皆不论其事之大小。及其已竟未竟。已成未成。但本日曾费心力即记之。此两条皆阴德。不可宣露。故亦但记数。不着何项。
  三助行回向门者。以余宗一切善法。回向此信愿根本也。三藏经典。皆可回向。今专取世所信乐。而又合於净土愿门者列之。行愿品。普贤愿王。导归极乐。药师经。仗彼佛本愿。送往西方。普门势至二经。显菩萨愿力摄受行人。大悲准提两咒。令行人满愿。往诣净土。而秽迹为本师大愿化身金刚。护持正法。摧灭一切邪魔秽恶。悉变清净。於末法时。在家菩萨道场。尤切要焉。
  此门各条。先经咒。后礼拜。与正行门不同者。缘既为助行。行者自以余力及之。无分缓急。余如儒门格言。善书。医方。算术。道家道德经。感应篇。及至斗忏。雷经。文帝。武帝。纯阳。紫阳劝善诸文。凡平实切近。有裨世法。不谤佛法者。苟所素习。不忍舍弃。但以念佛为本。勿论深浅雅俗。皆可回向。惟除修炼精气。遣召鬼神。一切丹经。符箓等术。即确有真传心得。亦必割爱。方是正知正见。深入净宗。
  四戒行培护门者。梵网经云。戒为诸佛本原。菩萨种子。此专指圣道门而言也。净土门。则以信愿为根本。故大本经言。虽不能大精进。持禁戒。要当作善。盖根本既立。还以五戒十善培养之。防护之。使日生日长。有进无退也。
  诸恶悉从邪见起。故净土诸经。皆但言临终感佛来迎。不许现生空谈妙悟。行者若稍存元妙见解。及希望奇感捷应之心。即是违背教理。生大邪见。障往生路。故应首戒。
  诸戒勿论已受未受。曾犯不犯。行者既依上来三门。求生极乐。则佛前求忏后。但自谨饬将来。不可空悔已往。自生疑障。且在家五戒本宽。但制粗述。惟杀戒必应严细。虽蝇蚊虮虱等微命。亦不得杀。当知物我一体。断无令物惨死。而自得乐生之理。故与邪见戒并重。特列专条。逐日检点。余四戒宽严粗细。或具或不具。量力自勉可也。
  持斋不必论功德。现获三种利益。一断杀缘。二免秽浊。三省费用。然在家必不能终身长斋。佛制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及物自死。鸟兽残等。为五净肉可食。又正五九月。为四天王巡察人间善恶。名三长斋月。见梵网经。诵此经者应持。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为龙树菩萨六斋。修净业者应持。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为金刚十斋。又为准提斋。持此二咒者应持。他如诸佛菩萨。莲宗诸祖诞日。及天赦。天愿。等日。均宜斋素。各随心愿。多多益善。
  佛制已受戒者。当於望日晦日。诵梵网经。若不诵者。非菩萨。非佛种子。然十重戒。实人人所当力持。即当常诵。不嫌盗法。遗教经略说戒相。为本师临入涅盘。最后教诲。无量悲心。言尽於此。知有佛法者。皆应持诵。无分道俗也 此门实各条并重。其先后次序。为欲方便劝诱中下根耳。
  五方便忆持门者。如上世出世间。一切善法。行者既随分酌取。日有常课。自入弥陀大愿门矣。还当随缘进止。方便安心。使常与不常。不离念佛。方可一无违碍。从容到家。如为宏法。利生等事。及重伦纪条下等事。以致间辍一时多时。一日多日。不能礼诵。乃至不能念佛。及应斋不斋。而仅持十念者。於为法方便条下记之。如为客中主伴。异见生嫌。恐他谤佛。而间辍仅持十念者。於护嫌方便条下记之。如为公私急务。宾朋往来。应接不暇。而间辍仅持十念者。於随顺方便条下记之。至於病困之中。颠沛之际。礼诵固所不能。念佛正当着力。设实身心危殆。不得自由。亦可仅持十念。於调伏方便条下记之。当知此四方便。正为万不得已而心常忆持。故不为退惰。又当知记此一时随缘之方便。正以勤策终身不变之有常。故不为退惰也。
  净课月单。每届月终。汇集所记日课。随条填入。先以一纸。佛前焚化发愿。再填若干纸。分送同愿。彼此互易以相考校。并各於佛前代化发愿。同生极乐。妇女则令家属出名代送。不得自通。单末填明某某眷属字样。否则不收。
  一寸时光。一寸命光。诸同学但日自检点信愿真切否。诸戒不犯否。净课不退否。孝养无缺否。家门和顺否。国课遵完否。如是自心自问。或生欢喜。或生惭愧。便是佛光加被。性地开明。不必频相往来。向人讨消息。尤不可集会礼诵。致多杂缘闲费。翻招疑谤。
  净侣难得。气类难齐。苟非彼此熟识。勿相送单。至方外自有同参。虽或相识。亦勿攀引。单到不收。
  送单专为互相警策。一切人事应酬。向无者不必因此而有。向薄者不必因此而厚。惟生死事大。如本人生日。或父母生日。子女弥月。则各为念佛。或念消灾延寿药师佛。丧事则加经咒忏等。各随心愿。皆自於佛前回向发愿。不得会集道场。亦不得到本家礼诵。
  初次送单。各置一册。记明各人十念佛号两条各若干数。倘后单到数缺。而四方便条。并无所记。则是无故退惰。即各於佛前发愿。愿以日课若干。回施其人。策其精进。如是历三月不改。不复答单。改后再答。
  修世善法。归重伦纪。经有明文。如或过误。同学交深者。应随时善巧规劝。并於佛前。代为求忏。交浅者则但求忏。亦三月为限。如上条。
  单上作阿弥陀佛摄受接引像者。明所记各课。一一皆自心光。与彼佛光。互摄互入。无间无漏。故填单时。当作必蒙证明想。发殷重心。下作僧相者。明当人身在娑婆。此心早归极乐。他日往生。不论道俗男女。皆具足大丈夫相。法衣被体。故化单时。当作决定得生想。发欢喜心。弥陀愿力如是。应同信受也。
  伏读会典。详载。
  大内供奉 佛菩萨像。及一切典礼。备极尊崇。而定制万善殿僧众日课。尤以大本无量寿经为最多。仰见 列圣提持至意。实统世出世间。道法一贯。诸同学幸沐圣化。获闻斯经 国恩 佛恩。应早图报。爰据教理。公议规条。附列单首。庶几日省月察。常共遵循。尽此一生。同归极乐。
  (月单於上端年字下。填写某月字。年单。於年字下。分字上。填写全年字)。

  佛说阿弥陀经礼想仪

  愿此香烟云。徧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阿弥陀世尊。当来独留经。世间难信法。观音与势至。及诸上善人。普熏诸众生。皆发菩提心。
  一心顶礼。娑婆世界。五浊恶世。说难信法。本师释迦牟尼佛。(一)  一心顶礼。四维上下世界。称赞本师。说难信法。恒河沙数诸佛。(二)  一心顶礼。东方世界。出广长舌。劝发正信。护念持名。恒河沙数诸佛。(三)  一心顶礼。南方世界。出广长舌。劝发正信。护念持名。恒河沙数诸佛。(四)  一心顶礼。西方世界。出广长舌。劝发正信。护念持名。恒河沙数诸佛。(五)  一心顶礼。北方世界。出广长舌。劝发正信。护念持名。恒河沙数诸佛。(六)  一心顶礼。下方世界。出广长舌。劝发正信。护念持名。恒河沙数诸佛。(七)  一心顶礼。上方世界。出广长舌。劝发正信。护念持名。恒河沙数诸佛。(八)  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成佛至今。现在说法。阿弥陀佛。(九)  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神通变化。宝树灵禽。宣流法音。阿弥陀佛。(十)  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光明普照。念佛众生。阿弥陀佛。(十一)  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十劫成佛。寿命无量。名称普闻。阿弥陀佛。(十二)  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摄受持名。临终现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接引往生。阿弥陀佛。(三称三拜。十三十四十五)  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大愿摄持。已今当愿。皆得不退阿耨菩提。应愿往生。阿弥陀佛。(十六)  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说经法。及此娑婆世界。当来独留。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十七)  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宝栏楯边。宝罗网下。宝行树间。具受诸乐。一切菩萨摩诃萨。(十八)  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莲华池内。宝楼阁中。一切菩萨摩诃萨。(十九)  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黄金地上。盛华供佛。一切菩萨摩诃萨。(二十)  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灵鸟树下。闻音正念。一切菩萨摩诃萨。(二十一)  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阿罗汉果。声闻弟子。及诸菩萨摩诃萨。(二十二)  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观音势至。一生补处。诸上善人。菩萨摩诃萨。(二十三)  一心顶礼。文殊弥勒诸大菩萨。舍利弗等诸大弟子。及无量诸天。一切圣众。(二十四)  一心顶礼。结集流通。迦叶阿难。舍利弗等。诸大比邱。护法天人。一切圣众。(二十五)
  礼经必二十五拜。令经文完全。若作礼忏用。则除去末一拜。缘忏须发愿。恭对三宝。与礼经不同。故不必观想流通分也。礼二十四拜后。接唱慈云忏主忏愿原文。谨附於后。
  右参酌坚密大师。及玉峰师所辑本。据经增损。使广略适宜。约有六善。一显弥陀三身。谓第九为报身。第十为化身。第十一十二为法身。第十三为应身。亦即报即法即化也。二显诸佛接物。俱有四益。弥陀独多名号一益。谓第九说法为声益。第十变化为神通益。第十一光明为光益。第十三现前接引为身益。而第十二寿命为名益。以大本直称无量寿佛。观经下品下生文中。亦明云应称无量寿佛也。所以者何。犹之光寿同是法身。而寿可赅光。光不可赅寿。故无量寿为通称也。三散心一心。皆得往生。弥陀本愿如是。大本及观经。具有明文。而本经结重。亦全在此。故特据唐译本。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二句。增入礼想。以释行者自疑。令平日熟习。临终任运往生。感应倍捷也。四种种依报庄严。据经撮略。次第唱念。令观想易熟。倍生殷重。宛似神游。又令不能读经者。不啻全读。读而不解者。亦渐能解也。五不依忏法常仪。兼及十方三世三宝。显极乐净土。即赅恒真净土。极乐世界。圆摄华藏世界。亦令行者专想易成也。六据大本。增入当来独留此经。又据贤护经。增入弥陀所说经法。以大本虽据当经。而宗旨归重一向专念。正与此经同其力用。贤护明载弥陀法语。亦正此经。现在说法之证也。以上六者。在两师本。或显或隐。且一则令行人拜时。广想种种依正庄严。似非初学杂乱垢心。所能猝办。一则令拜时但想经文。以代妙观。似较简易。而文句长短不齐。前后颠倒不全。恐亦难为通轨。今尽取什师奘师两译本。并大本经种种依正。[(隐-工)/木]括纲要为句。令拜时曼声唱念。随声入观。则观拜会一。身心会一。并向来常仪能礼所礼性空寂等句。亦不必更举。似较简捷圆融。日课单中。有礼经一条。特拟此公诸同好。又培护门中。特提杀戒最重。故并拟忏愿偈一章附后。

  戒杀忏愿偈

  稽首本师释迦佛。西方阿弥陀世尊。稽首净土修多罗。诸佛本源毗尼藏。稽首清净海会众。愿同摄受我今愿。我闻无量寿经言。诸欲往生极乐者。虽不能大精进戒。要当作善首戒杀。又闻观经九品章。慈心不杀是诸戒。及与回向发愿心。皆得上品上生记。又闻在家五戒相。能净一戒即生天。若回天业求净土。应愿往生蒙接引。因兹发愿依教持。第一杀戒期严净。等慈一切众生类。常勤救护令安稳。复依在家修斋法。内量身力外护嫌。或正五九月长斋。或六斋与十斋等。余日但食九净肉。兽毛蚕吐衣亦净。更依龙舒忏愿法。日课加持佛名号。若经若咒若礼忏。回施所食所衣众。及一切时一切处。不见不闻误杀者。愿悉承斯忏愿力。多生杀因缘业果。尽此一报偿无余。先我往生安乐剎。当来同我上善会。亦同我愿入娑婆。广宣如是戒功德。庄严我佛大愿海。令诸有情咸发心。以慈忍力证净乐。如是一念戒光明。毕竟无作无受者。三宝一体自证知。决定现生满我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