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警策


  示月庭居士

    楚山禅师
  夫格外真机。难容凑泊。初参之士。必假筌蹄。所谓梵语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觉即当人之自心。心即本来之佛性。是故念佛者乃念自心之佛。不假外面驰求。马大师所云即心即佛是也。或谓即心是佛。何劳更念佛乎。只为当人不了自心是佛。是以执相循名。妄生倒惑。横见生死。枉入迷流。故劳先圣曲垂方便。教令注想观心。要信自心是佛。则知念佛念心。念心念佛。念念不忘。心心无间。忽尔念到心思路绝处。当下根尘顿脱。当体空寂。始知无念无心。无心无念。心念既无。佛亦不可得矣。故云从有念而至无念。因无念而证无心。无心之心。始是真心。无念之念。方名正念。无佛之佛。可谓无量寿佛者矣。到此觅一毫自他之相了不可得。何圣凡迷悟之有哉。只这不可得处。即识心达本之要门。乃超生脱死之捷径。居士果能於此洞彻自心源底。始信火宅凡居。即为西方安养。举足动足。无非古佛道场。溪光山色。头头彰紫磨金容。谷韵风声。历历展红莲舌相。尘尘契妙。法法该宗不即不离。心心解脱。於斯领旨管取一笑而无疑矣。居士其尚勉乎哉。

  念佛警策

    古音禅师
  一句阿弥陀佛。宗门头则公案。譬如骑马拄杖。把稳生涯一段。不拘四众人等。持之悉有应验。行住坐卧之中。一句弥陀莫断。须修因深果深。直教不念自念。若能念念不空。管取念成一片。当念认得念人。弥陀与我同现。便入念佛三昧。亲证极乐内院。莲胎标的姓名。极功之者自见。亲见弥陀授记。便同菩萨作伴。自此出离娑婆。一路了无忧患。直至无上菩提。永劫随心散诞。依得此道归来。决定成佛不欠。

  答湖州董宗伯

    莲池大师
  心本不生。缘合而生。心本不死。缘散而死。似有生死。原无去来。於斯会得。生顺死安。常寂常照。如或未能。便当全身放下。密密持念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假使诸缘未尽。寿命未终。倍应念佛。有大利益。古云念佛法门。此金仙氏之长生也。

  答张百户广湉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所谓真积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针。炼铁成钢者定不诬也。入道多门。惟此一门最为捷径。不可忽。不可忽。

  与苏州刘居士

  曩启专以念佛求生净土奉劝。然此道至元至妙。亦复至简至易。以简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离一念。乃至世出世间万法。皆不离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实。若觑破此念起处。即是自性弥陀。即是祖师西来意。纵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极乐。且横截生死。不受轮回。终当大悟耳。愿翁放下万缘。十二时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

  与江阴冯居士

  七十古希。百年能几。今此暮景。正宜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但以一声阿弥陀佛消遣光阴。但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后当生西方。何幸如之。发大欢喜。莫生烦恼。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拨转心头这一声佛急急提念。却回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柰何与世人一般见识。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解脱法门也。

  与太仓王孝廉

  贵宅世修盛德。何为尊体遘斯剧疾。得无夙业使之然乎。疾病之繇多从杀生中来。故偏重放生也。今更有所陈。良以外僧代忏。与内心自忏。功德悬殊。愿空其心。尽罢一切诸缘。於空心中单念一声阿弥陀佛。所云念者。不必启口动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心心靡间。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顾念。经云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功德悬殊也。

  答闻谷广印

  问古人已禀单传直指。后修净业而欲往生者。为是悟后随愿起行耶。为是未悟二行兼修耶。若兼修者堕偷心岐路心。工夫那得成片耶。若已悟。则尘尘华藏。在在莲邦。十方无不可者。何独乐生西方耶。
  答真信净土决志往生者。不论已悟未悟。其从事单传直指而未悟者。虽日以参禅为务。不妨发愿往生。以未能不受后有。毕竟有生处故。不是偷心岐路心也。其已悟者古人云汝将谓一悟便可上齐诸佛乎。故普贤为华严长子。虽尘尘华藏。在在莲邦。而行愿品必拳拳以往生安乐为言也。已悟尚然。未悟可知矣。
  问参禅贵一念不生。念佛贵净念相继。兹参究念佛一门。意在妙悟而得往生也。今念时虽心佛分明。参时即二俱坐断。断故参功渐深。念力渐微。则他时焉得亦悟亦生耶。
  答一念不生。是禅非参。起念下疑。乃名曰参。楞严云又以此心反覆研究等是也。念时参时。俱属有念。亦不相悖。
  问即心即佛。不外驰求之理。信得及。见得彻了。为便随缘消业。勿造新殃。任运腾腾。以待夫识乾自得耶。为当更起疑情。穷参力究以求妙悟耶。
  答即心即佛。若真信得及。真见得彻。千了百当。更无疑滞者方可任运过时如其不然。未可放参。

  示大同

  古人教亲近明师。求善知识。而善知识。实无口传心授秘密法门。只替人解粘去缚。便是秘密。今但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此八个字。即是解粘去缚秘密法门。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续。自成三昧。莫更他求也。

  警众

  入道要门。信为第一。恶事非信。尚不成就。况善事乎。譬如世间盗贼。时乎败露。官府非不以极刑绳之。迨后释免。依旧不悔。所以者何。他却信得者条门路。不赍一文本钱。自获利无算。所以备受苦痛。决不退悔。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谛信。不要说不信净土。只如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者一句话。於义理不是难解说。你们眼里亲见。耳里亲闻。经过许多榜样。如今要你信得者句话。早是不能勾也。你若真实信得者句话。则念佛法门。不必要我费尽刀气。千叮万嘱。尔自如水赴壑。万牛不能挽矣。
  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者。亏者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剎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
  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高声觉太费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於唇齿之间。乃谓金刚持。然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则不妨默持。或觉昏沉。则不妨高声。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鱼子。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矣。所以念佛能摄心。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轻视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不同小可因缘。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却多少人不要说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无一个。其有自负修行者。祇是不失人身而已。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门。功过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不足为报。

  念佛警策卷上
  念佛警策卷下

    菩萨戒弟子 彭际清 纂

  紫柏老人集

    达观大师
  僧海州参。师问曰。汝出家为甚么。曰。为求出苦。师曰以何法而求出苦。曰。我资钝。但念佛。师曰汝念佛常间断否。曰合眼睡时。便忘了。师震威呵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念一万年也没干。汝自今而后。直须睡梦中念佛不断。方有出苦分。若睡梦中不能念佛。忘记了。一开眼时。痛哭起来。直向佛前。叩头流血。或念千声。或念万声。尽自家力量。便罢。如此做了三二十番。自然大昏睡中佛即不断矣。且世上念佛的人。或三二十年。或尽形寿念佛。及到临时。却又无用。此是睡梦中不曾有念头故也。人生如觉。人死如梦。所以梦中念得佛人。临死自然不乱也。
  念佛法门。最为简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无定志。所以千百人念佛。无有一两人成就者。这一句佛。一切菩萨。一切天。一切人。若生西方者。莫不因此这一句阿弥陀佛。而度苦海。然念佛心真不真。勘验关头。直在欢喜烦恼两处取证。其真假之心。历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人。於欢喜烦恼中。必然念念不间断。是以烦恼也动它不得。欢喜也动它不得。烦恼欢喜既不能动。死生境上自然不惊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弥陀佛便撇在脑后。如何能得念佛灵验。若依我念佛。果能於爱憎关头不味此句阿弥陀佛。而现在不得受用。临终不得往生。我舌根必然破烂。你若不依我法行。则念佛无有灵验。过仍在汝。与我无干。嘉靖初。蒲之万固寺背七里许。有剎曰赞叹。其中老衲义秀者。温里人。精进敦实。日课阿弥陀佛十万余声。朝夕无间。五十余年。至於经行之所。砖砌成漕。或穿及底。人试补之。久复成漕。今犹在也。初有贫寒子不能自活。来依秀。秀纳之。久之见其动静弗佳。因呵曰汝真贼也。无何。果约其党。乘夜击秀。初击秀称佛声犹洪。再击秀称佛声弗断。然亦微矣。因死。噫。当垂绝之时。佛声弗断。至於股折。能跏趺而逝。非五十年志气坚强劲正。乌能至此。

  示念佛切要

    憨山大师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原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直至今日。翻思从前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断着。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佛全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中见得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念不是生死活计。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者一声佛。果能敌得者爱么。果能断得者爱么。若断不得者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疎。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毕竟主张不得。故欢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知生死的时节也。岂更有别妙法哉。

  示净心居士

  往老人过吴中。净心居士参礼请益。老人示之以念佛法门。以念佛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以净心为道号。别数年矣。今书来云念佛难成一片。复请开示。老人因示之曰。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尝返省。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所谓滴水救积薪之火。岂有是理哉。若果为生死心切。念念若捄头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告诉不得他人。全要自己着力。若但将念佛做面皮。如此驴年无受用时。直须勇猛。莫更迟疑。

  净土法语

    幽溪法师
  杨次公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夫爱有轻焉重焉。厚焉薄焉。正报焉。依报焉。历举其目。则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室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不可以尽。有一物之不忘。爱也。有一念之不遗。爱也。有一爱存於怀。则念不一。有一念不归於一。则不得生。或问轻爱有道乎。曰。轻爱莫要於一念。一念有道乎。曰。一念莫要於轻爱。盖念不一。由散心异缘使然。散心异缘。由逐境纷驰使然。娑婆有一境。则众生有一心。众生有一心。则娑婆有一境聚缘内摇。趣外奔逸。心境交驰。爱若尘沙。故欲轻其爱者。莫若杜其境。众境皆空。万缘都寂。万缘都寂。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则爱缘俱尽矣。曰。杜境有道乎。曰。杜境者非屏除万有也。亦非闭目不观也。即境以了其虚。会本以空其末也。万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万法空而本性现。本性现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强。楞严所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原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是以欲杜其境。莫若体物虚。体物虚则情自绝。情绝则爱自不生。而惟心现。念一成。故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去一留。不容转侧。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学道之士於此宜尽心焉。曰。轻爱既闻命矣。一念柰何。曰。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愿。不疑之谓信。苟有疑焉。心不得一矣。是以求生极乐。以敦信为始。必须徧读大乘。广学祖教。凡是发明净土之书。皆须一一参求。悟极乐原是我惟心之净土。不是它土。了弥陀原是我本性之真佛。非是它佛。大要有二。悟妙有徧周徧具。以为欣净之本。悟真空圆离圆脱以为舍秽之原。第二修行者。敦信如目视。修行如足行。信而不行。犹有目无足。行而不信。犹有足无目。是故信解既备应当念佛修行。如目足兼备。能到凉池。行门有二。一正。二助。正行复二。一称名。二观想。称名如小本弥陀经七日持名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若口称佛名。系心在缘。声声相续。心心不乱。设心缘外境。摄之令还。此须生决定心。断后际念。拨弃世事。放下缘心。使念心渐渐增长。从渐至久。自少至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毕竟要成一心不乱而后已。此事一心也。苟得此已。则极乐之净因成就。垂终之正念必然。身无病苦。不受恶缠。预知时至。身心欢喜。吉祥而逝。坐脱立亡。亲见弥陀。垂光接引。得生净土必矣。理一心亦无它。但于事一心中。念念了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际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无去无来。不生不灭。现前一念之心。便是未来净土之际。念而不念。无念而念。无生而生。生而无生。于无可念中炽然而念。于无生中炽然求生。是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二观想者。具如无量寿经境有十六。观佛最要。当观阿弥陀佛丈六之身。作紫磨黄金色像。立华池上。作垂手接引状。身有三十二种大人相。相有八十种随形好。作此想者亦有事理。事则以心系佛。以佛系心。初观足下安平如奁底。次观具千辐轮相。如是次第逆缘至顶中肉髻。复从肉髻顺缘如足底。了了分明。无分散意。理一心者。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应当系念彼佛。此义具明微妙三观。如观经疏妙宗钞中说。然此二种正行。当相须而进。凡行住睡卧时则一心称名。凡趺坐时则心心作观。行倦则趺坐以观佛。坐出则经行以称名。苟于四威仪中修之不间。往生净土必矣。二助行。亦有二。一世间之行。如孝顺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杀。具诸戒律。一切利益之事。若能回向西方。无非助道之行。二出世之行。如六度万行种种功德。读诵大乘。修诸忏法。亦须以回向心而助修之。无非净土行也。更有一种微妙助行。当历缘境。处处用心。如见眷属当作西方。法眷想。以净土法门而开导之。令轻爱以一其念。永作将来无生眷属。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瞋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瞋。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第三愿者。夫净土舟航。要以信为柁。行为篙橹樯缆。愿为风帆。无柁则无所指南。无篙橹樯缆则不能运行。无风帆则不能破浪疾到。故次行以明愿也。第愿有通别。有广狭。有徧局。通如古德所立回向发愿文。别则各随己意。广谓四宏上求下化。狭谓量力。决志往生。局如课诵有时。随众同发。徧则时时发愿。处处标心。但须体合四宏。不得师心妄立。大率所发之愿。别胜於通。通恐随人语转。别则自己标心。然随通文而生决志。虽通而别。若於别文而生滥漫。别亦成通。又广胜於狭。广则发心大。克果胜。狭则悲愿浅。获果劣。又徧胜於局。局则数数间断。徧则念念圆成。如此三法。可以期生净土。速觐弥陀。一切净土法门。举不外乎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