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中径又径

  又问曰。圆观之修。惟心之念。似乎上器之行门。华严十愿。宝积十心。亦乃大根之功用。倘根器之不对。则功行之难成。今吾自揣其根。观吾自好。惟在专持名号。暇则或加礼拜忏悔而已。师以为如何。答曰。善哉善哉。汝知量矣。观汝之言。政合善导专修无间之说矣。专修者。谓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号。政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修而修杂业以求生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相续报佛恩故。虽有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生净土故。无间修者。身须专礼阿弥陀佛。不杂余礼。口须专称阿弥陀佛。不称余号。不诵余经。意须专想阿弥陀佛。不杂余想。又若贪瞋痴来间者。随犯随忏。不令隔日隔夜隔时。常使清净。亦名无间修也。善导和尚者。天竺传中称为弥陀化身也。观其专修无间之说。要紧只在念念相续。故孤山亦云。不可等闲发愿。散乱称名。
  又曰。业报差别经云。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徧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慈云忏主云。称佛名时。以心缘历。字字分明。使心口相系。方能一念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若不然者。灭罪良难。若恐心散。须高声疾唤。心则易定。三昧易成故。怀感法师。决疑论中引大集日藏经云。小念见小佛。大念见大佛。论释曰。大念者。大声念佛也。小念者。小声念佛也。此皆圣教。有何惑哉。奉劝世人。厉声念佛。三昧易成。小声念佛。遂多驰散。学者方知。非常人能晓也。下品下生。临终十念。少时猛利。谛心决断。胜百年愿力。今人称佛。多不专精。散心缓声。遂使现世成功者少。临终感应事稀。故特示此法。劝念佛时。一心不乱。高声念佛。声声相续。则不久成功也。
  明空谷大师景隆曰。念佛一门。修行捷径。识破此身不实。世间虚妄。唯净土可归。念佛可恃。紧念慢念。高声低声。总无拘碍。但令身心闲淡。默念不忘。静闹闲忙。一而无二。忽然触境遇缘。打着转身一句。始知寂光净土。不离此处。阿弥陀佛。不越自心。然若将心求悟。反成障碍。但以信心为本。一切杂念。都不随之。如是行去。纵然不悟。没后亦生净土。阶级进修。无有退转。优昙和尚令人提云念佛者是谁。或云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谓是摄心念佛。参究念佛。今不必用此法。只用平常念去。
  莲池大师曰。或问今见世人念佛者多。生西方成佛者少何也。答。此有三故。一者口虽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说。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妻相敬。要至诚信实。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骘方便。要慈愍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小民。但有不好心起。着力念。定要念退这不好心。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二者。口虽念佛心中胡思乱想。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念佛之时。按定心猿意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如亲在西方面对。不敢散乱。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三者。口虽念佛。心中只愿。求生富贵。或说我等凡夫。西方无有我分。止图来世不失人身。此则不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却自不愿生。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念佛者。决意求生。休得疑惑。且如天宫富贵。福尽也要堕落。何况人间富贵。能有几时。若说你是凡夫。西方无分。则圣贤都是凡夫做。安知你不生西方也。便可发广大心。立坚固志。誓愿往生。见佛闻法。得无上果。广度众生。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又曰。夫学佛者。无论庄严形迹。止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来生。不如现在作福念佛。许愿保禳。不如悔过自新念佛。习学外道文书。不如一字不识念佛。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灭恶。如是念佛。号曰善人。摄心除散。如是念佛。号曰贤人。悟心断惑。如是念佛。号曰圣人。
  又曰。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属。俱是宿世因缘。暂时会聚。终必别离。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过一生。不念佛耳。今但万缘放下。回光返照念佛。即是一生要紧大事。更无多语。此外只管纯一念佛。其念佛。要字字心上照过。历历分明。时刻切心。不容些须妄想杂念。早晚礼佛时。恳苦发愿。求生净土。如此捱到临命终时。自然正念现前。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莲华化生。永离诸苦。
  又曰。久乱之心。一时难定。念佛心不清。不必忧。只要工夫深耳。字字句句当心念。
  又曰。古云。杂念是病。念佛是药。念佛正治杂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不亲切也。杂念起时。即用心加功念佛。字字句句。精一不二。杂念自息矣。
  又示王广第曰。不如直下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尽心尽力念去。无丝毫异念。即是无字公案。其无字等话头。不必提。了纯一念佛。念佛上透。千处万处俱透。
  又曰。我出家后。到处参访。时徧融师门庭大振。予至京师叩之。膝行再请。师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求利。不要去攀援。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予受教和尚。行者大笑。以这几句话。那个说不出。千里远来。人道有甚高妙处。原来不值半文。予曰。这个正见他好处。我们渴仰企慕。远来到此。他却不说元说妙。凌驾我们。只老老实实。把自家体认过。切近精实的工夫。丁宁开示。故此是他好处。我至今着实遵守。不曾放失。
  又曰。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重者。亏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剎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
  又曰。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然高声觉太费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於唇齿之间。乃谓金刚持。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则不妨默持。或觉昏沉。则不妨高声。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鱼子。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摄心。
  又曰。尘缘中观法难成。不如直以学业。家业得暇之时。即便默默执持名号。只贵字字分明。句句亲切。心则自摄。若久之不退。三昧成就。即此是观。
  又曰。耆宿未见了了。不足恐怖。盖彼心力实不曾用尽耳。今既有疾。亦不必以勉强勇作。但依经中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一味省缘。可省便省。不得已者。然后应之。自应工夫得力矣。
  又曰。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此谓真积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针。炼铁作钢者。定不诬也。入道多门。惟此一门。最为捷径。不可忽。不可忽。
  又曰。法门无量。要在明心。明心要门。无如念佛。读作之暇。或心烦时。静坐念佛。甚有利益。一念在佛。杂念退休。心空境寂。妙当何如。愿无易而忽之。
  又与王智第曰。贵宅世修盛德。何为尊体构斯剧疾。得无宿业使之然乎。疾病之由。多从杀生中来。故偏重放生也。今更有所陈。良以外僧代忏。与内心自忏。功德悬殊。愿空其心。尽罢一切诸缘。於空心中。单念一声阿弥陀佛。所云念者。不必启口动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心心靡间。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顾念。经云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万亿劫生死重罪。故功德悬殊也。
  又钱广沾问此心放逸来久。虽以念佛摄持。暂得还失。如何保任。答。久反之地。非一战所可收功。惟在坚勇不退。直至心地开明。自然一得永得。
  又曰。寂寂治散乱。散去则生昏沉。惺惺治昏沉。昏去则生散乱。止观双持。昏散皆退。今只须精明念佛。念无二念曰精。念而返照曰明。精即止。明即观。一念佛而止观备矣。
  又曰。世人稍利根。便轻视念佛。谓是愚夫愚妇勾当。彼徒见愚夫愚妇口诵佛名。心游千里。而不知此等是名读佛。非念佛也。念从心。心思忆而不忘。故名曰念。试以儒喻。儒者念念思忆孔子。其去孔子。不亦庶几乎。今念念思忆五欲。不以为非。而反以念佛为非。噫。似此一生空过。何如作愚夫愚妇耶。而惜乎智可能也。愚不可能也。
  又曰。予昔在炼磨场中。时方丈谓众曰。中元日当作盂兰盆斋。予以为设供也。俄而无设。唯念佛三日而已。又闻昔有院主为官司所勾摄。堂中第一座。集众救护。众以为持诵也。亦高声念佛而已。此二事逈出常情。有大人作略。真可师法。彼今之念佛者。名为专修。至於祷寿命。则药师经。解罪愆则梁皇忏。济厄难则消灾咒。求智慧则观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阁。若无补於事者。不思彼佛寿命无量。况百年寿命乎。不思念彼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况目前罪垢厄难乎。不思彼佛言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界。况时人所称智慧乎。阿伽陀药。万病总持。二三其心。莫肯信服。神圣工巧。独且奈之何哉。
  又曰。结社念佛始自庐山远师。今之人主社者。得如远师否。与社者。得如十八贤否。则宜少不宜多耳。以真实修净土者。亦如僧堂中人故也。至於男女杂而同社。此则庐山所未有。女人自宜在家念佛。勿入男群。远世讥嫌。护佛正法。莫斯为要。愿与同衣共守之。
  又放生社。亦宜少不宜多。以真实慈救生灵者。亦如佛会中人故也。愚意各各随自所见。随力所能。买而放之。或至季终。或至岁终。同诣一处。会计所放。考德论业。片时而散。毋侈费斋供。毋耽玩光阴可也。愿与同衣共守之。
  又阿弥陀经疏钞序曰。着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注曰。谓着事而信心不切。固无足论。假使专持名号。念念相继。无有间断。虽或不明谛理。已能成就净身。品位纵卑。往生必矣。所谓士人作榜尾。登科亦不恶。但恐榜上无名耳。安得以守愚病之。乃至执理而心实了明。亦不必论。假使骋驰狂慧。耽着顽虚。於自本心。曾未开悟。而轻谈净土。蔑视往生。为害非细。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者也。
  又疏钞序曰。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者。心本无念。念起即乖。而众生无始以来。妄想惯习。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病愈宼平。则舍病体。更无自身。即宼盗。原吾赤子。注曰。起信论云。心体离念。而起念念佛。岂不反扰其心。佛藏经曰。无觉无观。名为念佛。无想无语。是名念佛。而起念念佛。岂不反背於佛。今谓灭诸觉观。实相念佛。理则诚然。但以心虽离念。而无明染心。念念相续。如七年之病。久乱之民。故曰惯习。兹欲勉强遏捺。立使空寂。而止动归止。止更弥动。纵粗念暂息。细念犹存。便谓相应。错谬非小。既居凡地。未能绝虑忘缘。何不即缘虑而作修进。故以念还攻於念。念一佛名。换彼百千万亿之杂念也。而妄从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体。非於念外别得菩提。故云万法虚伪。唯是一心。了悟自心。触目菩提矣。唯如病体瘳时。便名健体。乱民定后。即是良民。去念而求心。是医必灭身而疗病。将必屠国而安民也。岂理也哉。
  又曰。十方世界皆有净土。何为独示西方。教生彼国。良由道以多岐亡羊。射以专注中鹄。心无二用。功戒杂施。
  幽溪大师净土法语曰。称名如小本弥陀经。七日持名。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若口称佛名。系心在缘。声声相续。心心不乱。设心缘外境。摄之令还。此须生决定心。断后际念。拨弃世事。放下缘心。使此念心渐渐增长。从渐至久。自少至多。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毕竟要成一心不乱而后已。此事一心也。苟得此已。则极乐之净因成就。而垂终之正念必然。身无病苦。不受恶缠。预知时至。身心欢喜。吉祥而逝。坐脱立亡。亲见弥陀。垂光接引。若理一心者。此无他法。但於事一心中。念念了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际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无去无来。不生不灭。现前一念之心。便是未来净土之际。念而不念。无念而念。无生而生。生而无生。於无可念中炽然而念。於无生中炽然求生。是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
  明憨山大师德清。精修净业。有海阳禅人求授戒法。因问修净土之要。清曰。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门。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捷要。此法门。乃佛无问自说。三根普被。四众齐收。非是权为下根设也。经云。若净佛土。当净自心。今修行净业必以净心为本。要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恶业。乃三涂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须三业清净。则心自净。於此清净心中。厌娑婆苦。发愿往生安养。立念佛正行。然念佛必要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拈匙举筯。折旋俯仰。动静闲忙。於一切时。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时。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是为得力时也。又有净心居士者。问念佛不能成片。请开示。清示之曰。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能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尝反省。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所谓杯水救舆薪之火。有是理哉。若果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头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不求成片。而自成片矣。此事全要自己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