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中径又径

  憨山大师曰。念佛求生净土。先是要了生死大事。今人发心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了。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乃生死根株。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亦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自无始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何曾有一念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生死之根。尚且不知。何曾有一念断着。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佛全不得力。悔之迟矣。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者爱根。即日用现前。生家念佛。眼中见的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者一声佛。果能敌得者爱么。果然断得者爱么。若断不得者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故劝念佛人第一要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
  周克复净土晨钟曰。佛以贪嗔痴为三毒。贪毒在心而见之於身。则为盗。故或明或暗。皆谓盗取。五欲色为最。如来有言。使世间更有一事。如淫欲者。人之得道。盖亦鲜矣。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千生万劫。向此中来。故淫欲偏重。八难三途向此中去。亦惟淫祸最惨。楞严经云。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又云。汝以淫心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此经首借淫室立言。盖直从众生根本无明。首拈立案。然后向道有机。实是如来顶门针法。又四十二章经云。佛告诸沙门。慎无视女人。若见无见。慎无与言。若与言者。敕心正行。曰。吾为沙门。处於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所污。老者以为母。长者以为姊。少者如妹。幼者如女。敬之以礼。意殊当谛。惟观自头至足。自视内彼身何有。惟盛恶露诸不净种。以释其意。按此经语。实释氏最典则之训。不止沙门宜然也。
  彭尺木净土圣贤录王臣传论曰。王臣入道。视居士较难。急功名者。以进取为先。耽逸乐者。以静修为苦。非夫夙植善因。坚持正愿者。其有不自崖而反乎。若此诸公。不舍尘劳。同皈净域。斯可谓现宰官身而说法者矣。至如柳子厚。白乐天。苏子瞻。赵子昂。诸公。赞叹皈依。净因有在。而临当舍识。瑞应罕闻。良由智惑於多岐。病生於有爱。文人结习。自古固然。生死到来。决难侥幸。后之君子。当知鉴戒焉。

  饬终门

  平日积功累行。去爱绝非。本为末后临终作预办之计。若至末后临终之时。忽又畏死傍偟。中情惑乱。岂不大负初心。其时必须竭力把持。抛弃一切正念分明。方有趋向。是功行固在平时。而吃紧尤在末后也。辑饬终门。
  唐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知归子问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便属后世。一念差错。便堕轮回。小子累蒙开诲念佛往生之法。其理甚明。又恐病来死至之时。心识散乱。仍虑他人惑动正念。忘失净因。伏望重示归径之方。俾脱沈轮之苦。师曰。善哉问也。凡一切人。命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至称意之事。如脱敝衣。得换珍服。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着。凡遇有病之时。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可嘱家人及看病人。往来问候人。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之语。若病重将终之际。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之声。或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待气尽了。方可哀泣。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挂碍。不得解脱。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若依此者。决定超生。即无疑也。又问曰。求医服药。还可用否。答曰。求医服药。初不相妨。然药者。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命若尽时。药岂奈何。若杀物命为药。以求身安。此则不可。余多见世人因病持斋。方获少愈。复为医者以酒食血肉佐药。其病复作。信知佛力可救。酒肉无益也。又问曰。求神祈福如何。答曰。人命长短。生时已定。何假鬼神延之耶。若迷惑信邪。杀害众生。祭祀鬼神。但增罪业。反损寿矣。大命若尽。小鬼奈何。空自慞惶。俱无所济。切宜谨之。当以此文贴向目前。时时见之。免致临危忘失。又问曰。平生未曾念佛人还用得否。答曰。此法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决无疑也。余多见世人於平常念佛礼赞。发愿求生西方。甚是勤拳。及至临病。却又怕死。都不说着往生解脱之事。直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十念鸣钟。恰如贼去关门。济何事也。死门事大。须是自家着力始得。若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若无事时。当以此法精进修持。是为临终大事。
  宋仲明法师居山阴报恩寺。素无戒检。偶因感疾。谓同学道宁曰。心识散乱。何药可治。宁曰。但随息念佛为上药。明依法念之。至七日困甚。宁又令观想佛像久之。忽言二菩萨至。已而曰。佛来也。瞑目而化。
  龙舒净土文曰。下品下生者。乃临终时地狱形相已现。能至心十念南谟阿弥陀佛。则变地狱形相为莲华。亦生净土。此佛慈悲至深。威力至大。故能如此。是所谓十念者。乃生前自十声念阿弥陀佛。非谓身后请人念也。生前自念者。临命终时。佛与菩萨自来迎接。故必生净土。身后请人念者。未可知也。经云身后人为作功果。七分得一。生前自作者。得千百倍报。人何苦不於生前每日十声念佛。必待死而请人念乎。
  又云。譬如铁石虽重。赖舟船力。可以渡江。一针虽轻。不赖舟船。江不可渡。盖谓人有重罪。仗佛力者。可生净土。罪恶虽轻。不仗佛力。亦不得生。又如平生为恶。一日招安。遂为良民。仗佛力而消罪恶者。亦复如是。又如虮虱万死万生。不能一里。若附人身。千里可至。仗佛力。而生净土者。亦得如是。切勿疑也。有罪恶念佛而不可以往生。但起见佛得道。还度一切冤亲之心。则无不生也。或云。人平生为恶。杀害众生。苦虐人民。临死念佛。亦得往生。其所杀所苦之众生。怀冤枉之心。何时而可解乎。答曰。生净土得道之后。皆度脱一切冤亲。岂不胜冤冤相报。彼此无出期者乎。
  天如法师净土或问。问曰。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带业得生。又无退转。此弥陀愿力。诚乎不可思议矣。然则我於生前且做世间事业。直待临终。然后念佛。可乎。答曰。苦哉苦哉。何等愚谬之言也。砒礵酖酒。毒中之毒。今汝此言。毒於砒礵酖酒者也。非特误赚自己。又且误赚天下若僧若俗。善男信女。皆此言也。向所谓逆恶凡夫。临终念佛者。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缘。方遇知识。方得念佛。此等侥幸万万人中无一个半个。汝将谓人人临终有此侥幸哉。岂不见群疑论云。世间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无劝念之理。二者业苦缠身。不遑念佛。三者或偏风失语。不能称佛。四者狂乱失心。注想难成。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诚。六者遭遇豺狼。无复善友。七者临终恶友。坏彼信心。八者饱食过度。昏迷致死。九者军阵斗战。奄忽而忘。十者忽坠高岩。伤坏性命。如此等十种之事。皆是寻常耳闻眼见。不论僧俗男女。人皆有之。或宿业所招。现业所感。忽尔现前。不容回避。你又不是神通圣人。有宿命通。能知临终有业无业。又不是有他心天眼。能知临终好死恶死。如上十种恶缘。忽然遭着一种。便休了也。便做手脚不得了也。便有知识活佛围绕。救你不得了也。便须随业受报。向三途八难中受苦受罪。到那时要闻佛名不闻了也。直饶你无此恶缘。只是好病而死。亦未免风刀解体。四大分离。如生龟脱筒。螃蠏落汤。痛苦逼迫。怕怖慞惶。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无病而死。又或世缘未了。世念未休。贪生怖死。扰乱胸怀。若是俗人。又兼家私未明。后事未办。妻啼子哭。百种忧煎。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死以前。只有些少病痛在身。忍疼忍苦。叫唤呻吟。问药求医。祈祷忏悔。杂念纷飞。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病以前。只是年纪老大。衰相现前。困顿龙锺。愁叹忧恼。只向个衰老身上左安右排。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老以前。政是少壮之日。政好念佛之时。稍或狂心未歇。俗务相关。东攀西缘。胡思乱想。业识茫茫。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清闲自在。有志修行。稍於世相之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断。忽遭些子境界现前。一个主人随他颠倒。念佛不得了也。你看他老病之时。少壮清闲之日。稍有一事挂心。早是念佛不得。况待临终时哉。何况你更道且做世间事业。你真痴人。说此痴话。敢保你错用身心了也。且世间事业。如梦如幻。如影如响。那一件有实效。那一件替得生死。纵饶广造伽蓝。多增常住。攀求名位。交结官豪。你将谓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如来不体道本广造伽蓝等戒。岂不见道。有为之功。多诸过咎。天堂未就。地狱先成。生死未明。皆成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时。方知平生所作。尽是枷上添枷。锁上添锁。镬汤下增柴炭。剑树上助刀枪。袈裟下失却人身。万劫难复。铁汉闻之。也须泪落。祖师如此苦口劝人。曾许你且做事业。待临终方念佛乎。当思人生在世。能有几时。石火电光。眨眼便过。趁此未老未病之前。抖擞身心。拨弃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临命终时。好死恶死。我之盘缠预办了也。我之前程稳稳当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思之思之。
  优昙大师曰。凡修念佛之人。欲生净土。每念世间一切无常。成必有坏。生必有死。若不亲闻佛法。则舍身受身。轮转三界。四生六道。无解脱期。我今有缘。得闻正法。得修净业。唯佛为念。舍此报身。当生净土。入彼莲胎。受诸快乐。永脱生死。不退菩提。此乃大丈夫平生之能事也。才有疾病。正要向前坦荡身心。莫生疑虑。直须西向正坐。专想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及无数化佛。现在其前。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不绝。於诸世间。一切事务。不得思念。不得贪恋。若或心念起来。但要急称佛号。於急急中除灭罪障。只此一念。决定往生净土。命若未尽。自得安宁。慎勿妄起留恋世间之心。当存自存。当死须死。但办往生。何须疑虑。若解此理。如脱敝服。以着上衣。一舍凡身。便登佛地。岂不伟哉。
  大佑指归集曰。华严贤首品偈云。又放光明名见佛。此光觉悟将殁者。令随忆念见如来。命终得生其净国。见有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於佛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前四句言菩萨放无量光。其间一种名为见佛。放此光明。能令命终之人。见佛往生。后四句言此菩萨因申劝临终人念佛。又令瞻敬佛像。故得此光明也。大智度论云。临终少时。能胜终身修行之力。以猛利故。义和法师无尽灯。载西域祗垣精舍西北角。日光没处置无常院。造一立像。面向西方。执五彩旛。安病人在像之后。手执旛脚。作随佛往生之想。瞻病者烧香散华鸣磬。助称佛名。资助病者。若有垢秽。随即除之。决取往生。若游心法界。去来无碍者。不拘此法。
  莲池大师曰。古人有言。病者众生之良药。则人於病中当生大欢喜。一切不如意处。莫起烦恼。又言生死有命。则人於病中当生大解脱。任其死生。莫起恐怖。又过去如幻。现在如幻。未来如幻。尽情放下。单持正念而已。病中千万忍耐。莫怀速愈之躁心。乃所以为速愈之良方也。
  又曰。将家事处置了却。放下万缘。空空地心上。只念六字佛名。刻刻不忘。自然业障消灭。业障既消。自然夜卧安宁。身心康健矣。念佛人要发愿。舍此恶世。生彼乐邦。
  又与朱西宗曰。尊恙至是亦甚危矣。宜以所欲言事。尽底书付令郎及尊堂。令胸中都无牵挂。一心正念。若平日於念佛法门信得及。便可心目内照。四字佛名。历历明明。无间无断。从其今日明日去亦可。设或不去。活到一百二十岁亦可。此为要紧语。朋友平生相交。正在此处。他皆小事。不暇及也。切不可贪生怕死。而误大事。
  又与王大琸曰。贵恙宜将身外事。并此身四肢百骸。尽情放下。使空无一物。若必不可歇者。权且歇下。待后处之。妄想炽不能制。当念佛数声压伏之。世间荣华富贵。不过片时间事。厄难苦恼。亦不过片时间事。倐忽便无。且万般皆属前缘。非人力所能奈何者也。尽情放下。一心念佛。至嘱至嘱。
  又曰。一人问。有人一生精劝念佛。临终一念退悔。遂不得生。有人一生积恶。临终发心念佛。遂得往生。则善者何为反受亏。而恶者何为反得利也。噫。积恶而临终正念者。千万人中之一人耳。苟非宿世善根。临终痛苦逼迫。昏迷瞀乱。何由而能发起正念乎。善人临终退悔。亦千万人中之一人耳。即有之。必其一生念佛悠悠之徒。非所谓精勤者。精则心无杂乱。勤则心无间歇。何由而生退悔乎。是则为恶者。急宜修省。毋妄想临终有此侥幸。真心求净土者。但益自精勤。勿忧临终之退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