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信杂说


  蚕茧喻

  蚕之作茧也。亦既左之右之。上之下之。尽吐腹中之所有以成之。方谓常住其中。可安然无恙。岂知所以自经自营者。适所以自缠自缚乎。岂知彼方恃其所吐以卫身。人即利其所吐以杀身乎。万万千千痴虫。谁得免於沸汤者。然彼方子复传子。孙复传孙。以入沸汤也。则惨莫惨於此也。世间两片大门内之家茧。亦复如是。竭毕世之经营。刚刚为妻子谋衣食。设机械。结怨雠。无所不至。迨家业粗成。而此身已束缚其中矣。万万千千痴人。谁得免於偿报者。然彼方将子复传子。孙复传孙。以偿报也。则奇莫奇於此也。所以四十二章经云。人系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

  簖篮喻

  渔人设簖中流。使鱼不得越过。其傍浮以水草。示以可藏匿状。而密埋能进不能出之篮於草下。於是鱼争投之。以为可以栖托。而不知已在篮中矣。爱河中之簖帘。亦复如是。人但知无病无患时。家舍可安。妻子可托。悠悠忽过。不觉不知。一旦阎老之篮忽起。而平日最爱之父子夫妻。一一被其登簿勾取。思之岂不可恨。徒恨无益。唯有使其不敢勾取。乃为高着。

  马喻

  马有四种。其最上良马。见鞭影而驰。不待驱策。次则一鞭即走。又次之鞭轻不走。鞭重方走。其最下驽马。鞭重亦不走。必锥入於肤。痛极而始走。人亦如是。有智慧者易於醒觉。百里内闻人死。即当骇曰。百里内有人死矣。吾亦人也。死必及我。作速修行以求解脱。此见鞭影而驰者也。其次则见亲戚死而觉悟。又其次见逼邻人死。而后觉悟。若待自己年老。或自己有病而后觉悟。已是锥入肤而后走者。倘或年老犹不觉悟。或已病犹不觉悟。岂非并此而不若者乎。

  野狐喻

  野狐黑夜入厨房。饱食睡去。天明不能逃窜。乃佯死而待人弃去。未几果有欲弃之者。一人曰。狐尾甚佳。待我割之而后弃。狐闻而惧。忍痛而听其割。俄有童子来。欲取其两耳。狐闻益惧。然思两耳犹无关於性命。仍复忍之。俄复有人曰。皮可补裘。狐大骇曰。若取我皮必至断头剖腹。其可忍乎。於是奋然跳起向外狂奔。而此狐竟走脱矣。人在三界牢狱。无异厨房。业已托胎为人。已难逃於一死。只有念佛往生。乃可死里逃过。错过强壮之时。狐尾已经割去。若到桑榆迟暮。已将断头剖腹矣。苟非立宏誓愿。奋不顾身。其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乎。

  归咎冥王

  一人死见冥王。据业受罪。其人曰。早知如此。大王何不先通一信。冥王曰。通过信矣。汝发渐黄。是第一信。汝齿渐摇。是第二信。汝力渐衰。是第三信。汝之耳目渐昏瞶。是第四第五信。信之通也屡矣。有少年者泣曰。彼信通矣。我犹未也。冥王曰。通於尔亦多矣。尔犹忆某少年有病死疫亡者乎。某少年有刀伤缢死者乎。某少年有水溺火焚狼吞蛇螫者乎。皆汝信也。岂必呼名而告也。任汝有拔山盖世之勇。掀天揭地之才。其能免於此间之对簿乎。独有超然事外。不唯免於此间之对簿。并能使冥王。敬而礼之者。则唯念佛往生之人。

  扑灯蛾

  灯蛾之死於油火也。非死於油火也。死於见也。人方怜而驱之。彼必乘隙而投之。以为我之所见者必不谬。是以一往无前。死而后已也。人之嗜声色。嗜货利。嗜赌博者。亦因彼之所见者。止在於此。是以一往无前。直至死而后已也。何不借鉴蛾也。

  窗内蝇

  痴蝇之在窗也。有盘旋往复。竟日不能出者。由其拘於所见。不能作一退步耳。若能翻然作一退步。处处海阔天空矣。娑婆世界。是一个大窗槅。自古及今。不知关闭多少痴蝇於内。吾今幸而忽作退步。向西飞去也。向西飞去也。快哉。

  调马四法

  佛世有调御良马者。佛问其用几法。答言用四法。一恩。二威。三先威后恩。四先恩后威。佛言四法不调。将如之何。马师曰。便当杀之。世尊教化众生。当用何法。佛言亦用四法。其一用恩者。谓善信之人。教以修行学道。其二用威者。谓造恶之人。示以三途轮转。三则先教以修行学道。四则先示以三途轮转。马师曰。四法不化。将如之何。佛言。我亦杀之。马师曰。如来大慈。何以行杀。佛言四法不化。教亦无益。遂不与言。不与之言即杀之矣。

  眼药

  世尊之将入涅盘也。摩耶夫人。(净饭王之后)在忉利天宫。得数种恶梦。内一梦云。梦下界日轮忽没。举世黑暗。有无数罗剎。手执利刀。挑去世人之眼。摩耶叹曰。此必吾子释迦如来入涅盘之兆也。俄而阿那律尊者。果然升天来报矣。世间毁谤三宝之书。皆挑去人之眼目者也。末劫之人。福力愈浅。则此种书籍愈多。智慧愈微。则奉此种书籍者愈众。故有福之人。必须早自觉悟。不被其挑。固为上也。倘或已经挑伤。宜速以妙药涂之。药何在此。书亦其一也。

  有愿必遂

  宋吕文正公蒙正。字圣功。太宗时。举进士第一。封许国公。每晨兴礼佛时。必祝云不信佛者勿生吾家。愿吾子孙。世食天禄。护持三宝。后从子夷简。封申国公。每遇元日拜家庙后。即叩礼广慧禅师。申公之子公着。亦封申国公。於天衣禅师亦如之。左丞好问。於圆照禅师。亦如之。左丞之子用中。於佛照禅师。亦如之。世世贵显。奉佛果符公愿。夫文正所期不过世愿。犹能成就。何况发菩提心。愿生安养。而不遂其所求乎。

  为僧者不可不修净土

  宋青草堂禅师。素有戒行。年九十余。曾氏常供养之。屡施衣物。僧感其德。许以托生其家。后曾氏妇人生子。使人看草堂。已坐化矣。所生子。即曾鲁公也。以前世曾修福慧。故少年登高科。后作贤宰相。又如明末浙江僧大成。为寺中收盏饭供众。道经饭店史家。其家奉佛。僧来化斋者必留。大成收饭回寺。史见其日饭少。辄以其饭凑满。史家素无子。后其妻忽有孕。分娩时。亲见大成走入卧房。急追问之。不得而分娩者。竟产一男。是日。大成僧不见来取饭。造寺问之。乃知即於是日谢世。於是即以大成名之。其子幼年。聪慧孝友。茹胎斋。终身不破戒。以顺治乙未。大魁天下。自世俗观之。此两公者。皆富贵而享大名。若修行人观之。两僧之自误者多矣。向使两师知有西方法门。以其所修者。回向净土。纵或不能上品。犹或可以中品。何至仅以状元宰相。竟其局哉。

  高僧亦宜修净土

  隋相州释玄景。宗教俱通。道风遐播。大业二年六月。将欲示寂。沐浴端坐。两目上视。忽自言曰。吾欲生兜率内院。见弥勒菩萨。云何乃作夜摩天王。众问之曰。非尔所知也。顷之。又云天上甚忙。宾客甚多。遂坐而逝嗟乎。师修行时。固发心见弥勒。到此不能见弥勒。而转作天王者也。自世俗观之。其位已在上帝之上矣。然较之生於西方。则远不逮也。是知高僧亦不可不修净土也。

  不可甘心作鬼

  大千世界一切人类。不问贵贱智愚。老幼男女。临终之后。若不出世。未有不为鬼者。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是劝世人。不去为鬼也。小儒不信佛法。反从而谤之。不唯自己甘心为鬼。并欲劝一切世人为鬼矣。其现在不为鬼者。特暂耳。目下林林总总一切人。即转盼后林。林总总一切鬼也。人惟不知甚暂。所以疲形劳神以求富贵。无论不得富贵。纵使极富极贵。当临去之候。手内不能赍分文。一鬼呼之而辄去。安在其为富贵耶。独有念佛之人。到此无疾无灾安然脱化。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恶鬼睹影潜踪。阎老闻名顶礼。岂非超然出世之大丈夫乎。人惟如是而后始能不作鬼也。则夫不作鬼者。诚非易也。

  九类皆当往生

  九类者。所谓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也。九类。则尽乎贵贱幽明。及天上天下之数矣。九类之中。最苦者三恶道。最乐者。三界二十八天。止因未出生死。所以轮回六道。是苦者固苦。乐者亦苦也。纵使长寿诸天。现享无涯之乐。然而天福报尽。仍堕三途。岂若极乐国土之永脱轮回。长辞六趣乎。余尝於文昌。关帝。东岳。庙中进香。礼拜之后。必祝云。愿帝君尊信三宝。发菩提心。往生西方。行菩萨道。又尝顶礼斗母尊天。及昊天上帝。虽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之后。亦愿至尊念佛往生。行菩萨道。广度一切。何以故。祇因有智慧人。看得世间极高明事。无如念佛。最有福事。莫若往生。念佛往生。非一切福德所可比拟者也。斗母尊天。即经中摩利支天菩萨。昊天上帝。即经中所称忉利天王。世尊每说法时。忉利天王。无不恭敬礼拜。侍立左右。今日闻此默祝。必然欢喜。断无反开罪戾之事。吾辈幸而遇此法门。不思勇猛精进。回向菩提。岂非如来所称最可怜悯者乎。

  念佛无枉用之力

  世俗之事。谋而不成。则前功尽弃。独有念佛。纵有始无终。而从前所念。亦决不枉费。昔有樵夫。遇虎登树。一称南无佛。多生多劫后。犹赖之以出家。渐至成佛者。何况精诚一世乎。即或现世不能往生。来世必出生死。非如世俗之读书不就。枉费精神。经营不就。反亏赀本也。

  人间胜事无如念佛

  譬喻经云。昔有夫妻二人。祷天求子。妇即怀娠。生四种物。一旃檀米斗。二甘露蜜瓶。三珍宝锦囊。四七节神杖。其人叹曰。吾本求子。何用此种物。天神问曰。汝欲得子何为。其人曰。吾欲得子。将来望其养育耳。神曰。斗中之米。取之复盈。甘露瓶中。能消百病。珍宝之囊。用之不竭。七节神杖。以备凶暴。人间孝子。岂能如是。其人大喜。遂致殷富。其后他国闻之。遣兵往夺。其人擎杖。飞行击退。保之终身。世人孜孜汲汲。无暇修行者。不过为一妻子耳。然妻子纵极趋奉。安能若此四物哉。至於往生西方。则超出生死。万福庄严。所求如意。又岂四物之所可较量哉。故天上人间。第一胜事无如念佛。

  启信杂说(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