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资粮全集
净土资粮全集
又曰。人有见目前善恶未有报者。而遂以因果为不足信。殆不知善恶未有报者。非无报也。但迟速耳。佛尝谓阿难云。人有今世为善。死堕地狱者何。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恶已熟也。今世为恶。死生天堂者何。今世之恶未熟。前世之善已熟也。熟处先受报。譬如欠债。急处先还。左氏谓栾武子(名书)。有德可以庇其子。故其子黡。虽为恶而可以免[示*固]。黡子盈为善。而黡之恶乃累之。故盈虽善及於难。止於世间目前可见者言之。善恶之报尚有如此者。况隔世乎。岂可以目前未见果报。而遂不信因果。因以不信净土也。
(还)谨按此文。前论因果之常。后论因果之变。今人於其常者。忽之而不信。於其变者。藉之以为口实焉。宜其恣行十恶而弗顾也。哀哉。
考证
一粒万颗
藏经云。昔有恶生王游观林苑。见一金猫入西南地。遣人发掘。获一铜盆。盛金钱。渐至五里。皆是金钱。王见奇事。应当问佛。佛即答言。是王宿生福报。昔毗婆尸佛时。有一比丘。於大道衢安钵。而作是言。若复有人。能舍财宝入此钵中。当来大富。有一樵人得三文钱。闻此语已。生欢喜心。诚心发愿。舍入钵中。去舍五里。转加欢喜。时樵人。今王是也。缘施三钱。福报获五里金钱。又得国王位。受福无尽○宗镜录云。如阿那律。供辟支佛之一食。后盖空器而百味具足。获金人而用尽还生。又如金色王。施辟支佛一饭。后满阎浮提。於七日内。唯雨七宝。一切人民。贫穷永断。由此三事观之。余可类推矣。所谓种一粒。收万颗。斯言讵不信乎。
晋栾氏
左传。晋栾盈被愬出奔。过周。辞于行人曰。昔陪臣书。能输力於王室。王施惠焉。其子黡。不能保任其父之劳。大君若不弃书之力。亡臣犹有所逃。若弃书之力。思黡之罪。臣戮余矣。将归死於尉氏矣○盈奔齐。齐人纳诸曲沃。其令尹胥午。伏之而觞曲沃人。午言曰。今日得栾孺子何如。对曰。得之而为之死。犹不死也。皆叹有泣者○由是观之。则武子之德。与黡之恶。可槩见矣。黡之汰侈嗜酒。又何足言哉。至於盈之善足以感人。其或泣或叹者。又可征也。然则武子之德。足以庇黡。黡之恶。所以累盈。不从可知乎。
小因果说曰。有修桥人。有毁桥人。此天堂地狱之小因也。有坐轿人。有荷轿人。此天堂地狱之小果也。触类长之。皆可见矣。常如是存心以修净土。上品上生。复何疑哉。
宗镜录曰。玉食锦袍。鹑衣藜藿。席门金屋。千驷一瓢。皆因最初一念而造。心迹才现。果报难逃。以过去善恶为因。现今苦乐为果。丝毫匪滥。孰能免之。犹响之随声。影之随形。必然之理也。唯除悟道。定力所排。若处世幻之中。焉有能脱之者。经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则才命论云。贫者无立锥之地。刁[(雪-雨)/粉/大]则田逾千顷。饿者无担石之储。李衡则木号千奴。无礼必毙。跖何事而独寿。行善则吉。托何事而早终。
考证
才命论
史记云。孙叔敖尽忠於国。及自没。其子无立锥之地○汉书云。刁[(雪-雨)/粉/大]官尚书郎。不修德行。有田万顷奴婢千人○魏志云。华歆效官清贫。家无担石之储○晋书云。李衡植橘千株。号为木奴千头○庄子云。盗跖从者九千。横行天下。侵暴诸侯。而享寿考○论语疏云。项托七岁为孔子师。而早夭焉。
慈心功德录曰。佛言善恶报应有二种。一者果报。今生作善恶业。来世受苦乐报也。二者花报。今生作善恶业。今生即受苦乐报也。
(还)谨按果报。人所难知者。故冥然罔觉。花报。人所目睹者。而亦悍然不顾焉。谓之何哉。噫。可悲也夫。
论十业善报
净名经曰。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僧肇曰。命不中夭。不杀报也。大富。不盗报也。梵行。不淫报也。所言诚谛。不妄语报也。常以软语。不恶口报也。眷属不离。善和诤讼。不两舌报也。言必饶益。不绮语报也。恚嫉邪见。心患之尤者。故别立三善。
(还)谨按恚嫉邪见。失不贪欲。必阙文也。肇云别立三善。其义未详。或曰。三业不行。邪变三善。未知是否。
论十业恶报
楞严经曰。佛谓想爱女色。心结不离。故有淫欲。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绝。是等则以欲贪为本。食爱血味。心滋不止。故有食肉。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食余众生。亦复如是。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若此。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穷百千劫。常在缠缚。此杀盗淫三者为之根本。以是因缘。恶业果报。相续不已。
华严经曰。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
慈心功德录曰。因果录云。杀生有三种恶报。一者正报。受三涂身。二者余报。若生人中。多病横死。三者冤报。若所杀众生。在毒虫中。必遭其螫。在人中。必遭其杀。
又曰。问。昔有众生常在刀山剑树之上。支节断坏痛毒辛酸。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宰杀为业。故获斯报。昔有众生。尝被牛头以铁叉。叉入镬中煮之令烂。还即吹活。而复煮之。何罪所致。佛言。前世屠杀众生。汤灌燖毛。故获斯报。
龙舒居士净土文曰。唐张锺馗。杀鸡为业。忽见一人着绯。驱群鸡来啄目四畔。两目流血。受大痛苦。又唐张善和。杀牛为业。临终。见牛数头。作人言云。汝杀我。善和大恐。告妻云。便入地狱也(虽有僧劝念阿弥陀佛。即便徃生。此宿有善业所致。不可观为常法)水忏云。二戒偷。众生作贼。常在雪山。寒风所吹。皮肉剥裂。
律仪要略云。经载一沙弥。盗常住果七枚。一沙弥。盗众生饼数番。一沙弥。盗众生。石蜜少许。俱堕地狱。故经云。宁就断手。不取非财。噫。可不戒欤。
楞严载宝莲香比丘尼。私行淫欲。自言淫欲非杀非偷。无有罪报。遂感身出猛火。生陷地狱。故经云。淫欲而生。不如贞洁而死。噫。可不戒欤(上身三业恶报)。
华严经曰。妄言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敝恶。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争讼。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语不明了。
化书口业诗云。人生口业报非轻。莫把邪言作课程。妄言以虚为实事。绮辞增百作千名。血从砭石流无已。罪积阴司贯已盈。犂舌不须求地狱。眼前公案甚分明。
考证 本传云。龟城之民。祝期生。有口才。人小有过恶。则既传扬之。又增饰之。以无为有。以一为十。以疑似为端的。以偶然为故犯。以不得已为优为。以错悞为情实。至於面折之。众辱之。所习既久。不知其非。中年得舌黄之疾。使人砭刺出血。一岁之间。疾五七作。每作。出血一二升。率以为常。一日与其徒。语鬼神奠酹之事。皆诃骂之。忽自以手探舌出。以爪犂之。涎血淋漓。如屠猪狗。观者千百。乃自宣其过曰。人之口业不可作也。如此月余。舌枯。遂不能食而死。
律仪要略曰。经载沙弥轻笑一老比丘。读经声如狗吠。而老比丘者。是阿罗汉。因教沙弥急忏。仅免地狱。犹堕狗身。恶言一句。为害至此。故经云。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噫。可不戒欤。
四十二章经曰。佛言。有愚人。闻佛道守大仁慈。以恶来。以善往。故来骂佛。佛默然不答。愍其狂愚使然。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其礼如何。曰持归。今子骂我。我亦不纳。子自持归。[示*固]子身矣。
(还)谨按沙弥之事。则经言岂不信然。噫。以恶口加人。其[示*固]如此。以妄言绮语两舌加人。其罪如之何哉。夫恶口加人。人所明知。犹知所避。以妄言绮语两舌加人。人所不觉。其中人必深。而[示*固]之不从末减可知矣(上口四业恶报)。
华严经曰。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嗔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长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常被他人之所恼害。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
龙舒净土文曰。有官员二人。求梦於二相庙中。以问前程。其夜一人。梦见有人持簿一扇。揭开版云。此汝同来官人前程也。视之。乃自小官排至宰相。仍有勾者。问勾之者何也。答云。此官人爱财。世间不义取一项。此间勾一项。若急改过。尚可作监司。其人闻。更不敢妄取财。其后果至监司。又何仙姑时。有一主簿家。忽有天书降。不识字画。往问仙姑。仙姑言。主簿受金十两。折禄五年。以此观之。不义之财。诚可畏也。
又曰。昔有二僧同修行。一人作福而多嗔。一僧常戒之。不从。后多嗔者死。戒之者。附客舟至江上[邱-丘+共]亭。其庙神甚灵。能与人言。谓戒之者曰。我是汝同修行僧。以多嗔故。堕於此为神。有人施绢十疋。可为我作追荐。次於洪州西山上见我。僧如其言。果於西山上。见死蟒一条。长一二里。嗔恨之报如此。
吕氏集云。昔有一人。与吕公同访一僧。其僧适卧床上。见一小蛇。从僧顶门出。顷之。复入顶门中。问。何为有此蛇。吕公答云。此人必性毒多嗔恨者。毒气已化成此蛇。身殁之后。其为蛇无疑矣(上意三业恶报)。
(还)谨按上士修行。善无不为。恶无不去。虽不昧因果。於因果奚容心哉。今净名之善报。所以为求福者告也。华严之恶报。所以为惧[示*固]者告也。其皆中下之信士乎。至於小人。则以不信之心横於中。无忌惮之行肆於外。拨因果而排罪福。善报不能为之劝。恶报不能为之惩。吾末如之何也已。噫。可慨也夫。
考证
不昧因果
明宗集曰。百丈禅师时。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众退。唯老人不去。师问汝是何人。曰。某非人也。於过去迦叶佛时。曾在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身。师曰。汝问。老人曰。大修行还落因果也无。师曰。不昧因果。老人於言下大悟。遂脱野狐身。
净土资粮全集卷之二
净土资粮全集卷之三
古杭云栖寺莲池禅师 袾宏 校正
檇李桐邑净业弟子 庄广还 辑
净土誓愿章
论修净业人宜发愿(梵网经有不发愿戒)
归元直指曰。慈照宗主云。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无愿无行。空住阎浮。有愿有行。直入无为。此乃佛祖修净业之根本也。何以故。理由智导。行由愿兴。行愿得均。理智兼备。夫愿者。乐也。欲也。欲生西方净土。乐见阿弥陀佛。必须发愿。乃得往生。若无愿心。善根沉没。华严经云。不发大愿。魔所摄持。一切佛事。从大愿起。欲成无上道。故须得愿波罗蜜。所以普贤广无边愿海。弥陀有六八愿门。是知十方诸佛。上古先贤。皆因愿力成就菩提。
考证 阿含经云。须弥山南有天下。名阎浮提。其土有大树。名阎浮。此树下有阎浮那檀金聚。以此胜金出树下。故因以名树名洲○新娑婆论。又名赡部。其土南狭北广。此土有大树。名赡部。其叶上广下狭。地形象之。故名赡部。
经曰。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还)谨按此经。乃发愿之大纲。后愿文。备诸节目耳。纲以立其体。目以达其用。发愿其庶几哉。
考证
三归
初门曰。归依佛者。归以返还为义。返邪师。还事正师。故名归。依者凭也。归依佛者。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外天神也。归依法者。返邪法。还修正法。凭佛所说。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归依僧者。返九十五种邪行之侣。归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及出三界生死○发隐曰。按折伏罗汉经云。忉利天子。寿终当受猪身。诣佛求救。佛教归命佛法僧。於七日七夜。精勤三归。得免猪胎。为长者子。又木槵子经云。佛告琉璃王。穿木槵子称三宝。当断结业。得无上果。故知三宝。一切众生归依处也。
人天福报
经云。人天路上。作福为先。广修善事。是名作福。必有福报也。
声闻
四教仪与发隐相参○声闻位分二。曰凡。曰圣。凡有二。外凡内凡。身居有漏。圣道未生。皆号曰凡。外凡则未见法性。尚在理外。内凡则渐见法性。心游理内故也。外凡中。自分三。初。五停心。多贪不净观。多嗔慈悲观。多散数息观。愚痴因缘观。多障念佛观。二。别想念处。即四念处。身念不净。受念是苦。心念无常。法念无我也。三。总相念处。念身不净。亦念身是苦。身无常。身无我。受心法皆然也。已上三科名外凡。内凡四者。谓暖。顶。忍。世第一。暖者。从总相念生暖善根。具观四谛。修十六行。发相似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如钻木先热。将春先和。名曰暖也。顶者。用观同前。转更明朗。如登高远视。名曰顶也。忍者。堪忍。又忍可义。分下中上。下忍遍视八谛。修三十二行。中忍渐减。乃至上忍。惟有一行三剎那在。名曰忍也。世第一者。从上忍二剎那心。一剎那尽。余一剎那犹在忍。更一剎那心尽。即入世第一。有漏名世。世间最胜。名第一也。此四位为内凡。此七方便。入圣之阶。过此。则圣位教义。圣位分三。一。见道。初果。二。修道。二果三果。三。无学道。四果。一。须陀洹。此云预流。此位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见真谛。故名为见道。二。斯陀含。此云一来。此位断欲界九品思中。断六品思尽。后三品犹在。故更一来。三。阿那含。此云不来。此位断欲界残思尽。进断上八地思。此二位名修道。四。阿罗汉。此云无学。此位断见思俱尽。子缚已断。果缚犹在。名有余涅盘。此名无学道。声闻如此○永嘉集曰。因声教而悟解。故号声闻。原其所修。四谛而为本行。见苦常怀厌离。断集恒畏其生。证灭独契无为。修道惟论自度。大誓之心未普。设化之道无施。六和之敬空然。三界之慈靡运。因乖万行。果阙圆常。六度未修。非小何类。如是。则声闻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