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资粮全集
净土资粮全集
附御魔法
菩萨所问经曰。譬如有孔隙处。风入其中。摇动於物。有往来相。菩萨亦尔。若心有间隙。心则动摇。以摇动故。魔则得便。是故菩萨守护於心。不令间隙。则诸相圆满。相圆满故。则空性圆满。是为菩萨超魔法门。
(振)曰。昔有禅师静坐。见有人擎尸哀号。师即取斧奋斫。不期自斫。又有一师坐禅。见一豕奔突来前。师即拽鼻唱叫。人见师自拽。此皆内心起见。遂感外魔来入。故万动皆摇。悉成魔业。一念不起。尽灭诸境。学者直挺金刚剑。高竖降魔旗。毋令诸魔乘隙而入也。
傅奥法师云。内有恶业。则外感邪魔。若内起善心。则外值诸佛。斯则善恶在己。而由人乎哉。是以西施爱江。嫫母嫌镜。实为痴也。故起信论云。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故云。心正可以辟邪。如日月正当天。草木无邪影。
莲池禅师疏曰。末世修行。多诸障难。一亏正见。即陷群邪。彼佛愿力威神。加被行人。大光明中。不遭魔事。能为护念。直至道场。故知泽图辟邪怪。宝镜遁妖。正念分明。无能娆者。
考证 疏云。多诸障难者。行人於禅观中。击发阴魔。如楞严开五十种。皆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故知正见稍亏。邪魔遂炽。今念佛者。以佛大愿摄受。大力匡持。威莫敢干。神不可测。虽有魔事。行将自消。经云。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以佛常护念故。从今发心。直至道场。自始至终。吉无不利。良由正念分明。纵魔来着。易识易遣。非比耽静着空。中无主宰。逢魔不觉。遂至入心者也。泽图宝镜者。有神兽名白泽。能人言。辨万物之情。诸邪望影而避。故曰。家有白泽之图。必无如是妖怪。又山精野魅。能变形种种。诳惑於人。而不能变镜中之形。喻念佛者。正念现前。智照精明。一切天魔心魔。不得便故。
又云。问临终佛现。亦有魔否。答。古谓无魔。脱或有之。贵在辨识。
考证 钞云。今谓念佛者。必无魔事。然亦有宿障深厚。或不善用心。容有魔起。固未可定。须预辨识。如经论行人见佛。辨之有二。一。不与修多罗合者。是为魔事。二。不与本所修合者。是为魔事。所以然者。以单修禅人。本所修因。唯心无境。故外有佛现悉置不论。以果不恊因故。今念佛人。一生忆佛。临终见佛。因果相符。何得槩为魔事。若或未能了决。但如前辨别察识而已。
止观禅要曰。行者觉知魔事。却法有二。一者修止却之。凡见一切诸恶魔境。不忧不怖。不取不舍。息心寂然。彼自当灭。二者修观却之。若见种种魔境。用止不去。即当返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谢灭。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心。勿生惧想。不惜躯命。正念不动。知魔界如。即佛界如。则魔界无所舍。佛界无所取。佛法自当现前。魔境自当销灭。愚人不了心生惊怖。及起贪着。因是心乱。失定发狂。非魔所为也。若诸魔或经年月不去。但当端心正念。当诵大乘方等诸经。治魔咒默念。诵之。存念三宝。若出禅定。亦当诵咒自防。及诵波罗提木叉。邪不干正。久久自灭矣。
王氏曰。静中境界。甚有多般。皆由自己识神所化。因静而引诱心君。岂不闻古人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若不动。见如不见。体用虚空。无处捉摸。自然消散。无境可魔。无物可坏也。
(还)谨按楞严论阴魔百种。法数论魔军十种。止观净名各论魔四种。虽曰因静而得。要皆平日之魔业相为感召也。噫。御魔者当预为之所矣。
考证
御魔法
宗镜录曰。坐禅时见诸魔事起。但了一心。境界自灭。可谓降魔妙术矣。
文殊菩萨降魔偈
归依西方阿弥陀佛。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弥陀佛。
波罗提木叉
发隐曰。此云保解脱。保卫三业得解脱也。亦云别解脱。持一事。得一解脱。别别不同故。
百种魔
楞严经论色受想行识五阴之魔。各二十种。共百种也○初门曰。此为阴者。以阴覆为义。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长生死。集散不绝。故名为阴。一。色阴。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色有十四种。所谓四大五根五尘。并是色法也。二。受阴。领纳所缘名为受。受有六种。谓六触因缘生六受。但境既有违顺。非违非顺之别。故六受亦各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之异也。三。想阴。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想有六种。所谓领六尘之相为想也。四。行阴。造作之心。能趣於果。名为行。行有六种。大品经中说有六思。思即是行。谓於六想之后。各起不善业善业之二业也。五。识阴。了别所缘之境为识。识有六种。即是六识。
十种魔军
法数曰。一贪欲。二忧愁。三饥渴。四渴爱。五睡眠。六怖畏。七疑悔。八嗔恚。九利养。十自高慢。是为十种魔军。
止观四魔
止观禅要云。魔有四种。一烦恼魔。二阴入界魔。三死魔。四鬼神魔。上三种。皆是世间之事。及随人自心所生。鬼神魔。相有三种。一者精魅。十二时兽变化。作种种形色。恼惑行人。各当其时而来。二者堆剔鬼。亦作种种异相。来恼行人。三者魔恼。是魔多化作三种五尘境界相。来破善心。一作违情事。则可畏五尘。二作顺情事。则可爱五尘。三作非违非顺事。则平等五尘。动乱人心。令失禅定也○大集经云。断集谛。是降烦恼魔。知苦谛。是降阴魔。修道谛。是降天魔。证灭谛。是降死魔。但彼云鬼神魔。此云天魔。天魔尚能降之。况鬼神乎。
净名四魔
一欲魔。二身魔。三死魔。四天魔。什曰。得无生忍。烦恼永断。故降欲魔。得法身。则更不得身。故降身魔。无身则无死。故降死魔。无三魔。则波旬不得其便。故降天魔。什又曰。波旬。秦言杀者。常欲断人慧命。故名杀者。亦名恶中恶魔王最甚也。
净土资粮全集卷之六(终)
净土资粮全集(后集) 净土资粮全集后序
复真居士未艾年。遂厌人间事。修出世间法。因禀教于莲池上人。得如来正印。一念皈依净土。既稀龄矣。每睹其乡人。邪修诡证。忘以大乘为名。至混真理。心切悯之。于是衍其师说。作净土资粮全集。振咸英而惊瓦缶。揭日月而摈磷萤。将令邪魔外道顿省前非。同趣极乐。此之用心。傥亦接引导师慈悲无量之心欤。盖桐邑于嘉禾。最为僻壤。不若通都大邑。多有十方圣贤。络绎往来。故其居人不闻正法。而易为异说所动。众盲火坑。此居士所深悯也。是书出将桐之人悚然悔。翕然趋乎。经云。为人说法竟。己事已毕。居士其有是乎。虽然余闻修持净土之法。悟与未悟。皆所当遵。故大菩萨如马鸣龙树。大善知识如慧远永明。斤斤自度。忉忉度他。历有明征。同跻胜果。信苦海之舟航。化邦之公据也。直利桐人已哉。是序。
万历岁次癸巳秋九月吉盐官古印居士仇云凤和南撰
净土资粮全集后序
余三刻资粮。与昔人之居室略相似。初刻者始有而合。再刻者少有而完。终刻者富有而美。然则是三刻也。始有少有者。果劣於富有。而富有者。果优於始有少有乎。是不然。观於华严纶贯之言而可知矣。彼云佛道贵圆融。而圆融有二义。一者因该果海。二者果彻因源。如始有少有者。以最上乘之理。详着於三乘之后。是谓果彻因源。富有者。於三乘之中。而徧具最上乘之理。是谓因该果海。其为圆融则一也。尚何优劣之有哉。是虽文有详略词有精粗。修净业者。苟能会其圆融之义。而不贵於多见多闻。则虽始有少有。均为适道之资。所谓最上乘者。不外此而得之矣。若徒侈其文。夸其词。而乏体会力行之功。则虽富有者。不免於空数他宝。於最上乘竟何俾哉。故曰。三刻无优劣。顾人所修何如耳。若昧圆融之义。而妄有取舍於其间。多见其识之陋矣。唯善学者当自知之。
万历岁次戊戌冬十月吉旦复真居士庄广还识
净土资粮全集跋
(男)闻净土着述。简册相望。而大人犹惓惓於资粮全集者。何也。盖学人之纂辑。博采非难。而摘要为难。摘要非难。而兼备为难。惟兹众生。品类不一。其根利者。直透玄机。其根钝者。须由渐次。非可槩而论也。故摘要者。必本末兼资。贤愚咸获而后可。如黄檗心要等书。排斥诸法。而大阐厥宗。於探玄剧懿者得矣。然语上而遗下。在中下者无仰攀之益。如中峰三时系念等书。专修净业。而礼诵有方。於循序渐进者得矣。然语粗而遗精。在上智者有下抑之羞。以是而称全书。未也。唯是资粮之集也。观日课诸篇。则中下乘之事。是心要等所未备也。而可为下学者之渐门。诵兼禅之章。则最上乘之理。是系念等所未及也。而可为上达者之顿悟。合上下。贯精粗无所不备。无所不该。如睟盘示儿。任其意之所取。随其力之所及。而利钝者咸有获焉。可谓全书矣。可谓全书矣。岂徒以傍搜博采而后谓之全集也哉。吾知净土着述。通之人人而可行。推之世世而无弊者。必是其选也。是为跋。
男芳林稽首和南书
直音略训
净业弟子 沈广近 考订
前集
裓
(音革衣衽也)。
剎那
(上绰下奴须臾也)。
杂
(与杂同)。
璎珞
(上英下落身饰也)。
酥酡
(上疎下徒牛酥酒也)。
涅盘
(上业下盘佛示寂也)。
娟
(音捐)。
箧
(音怯藏书匣也)。
购
(音垢与赎同)。
拈
(音严揭示也)。
啻
(音翅不止如是)。
枵
(音嚣虚也)。
咄
(音得咨语也)。
砥
(音底砥柱也)。
锓
(音侵梓刻也)。
扞
(音汗阻格)。
檇
(音醉)。
偈
(音忌颂也)。
檗
(音栢黄檗也)。
吻
(音刎口角也)。
剞劂
(上其下掘梓匠)。
第一卷
梵
(音犯西域名)。
迦
(加音)。
伽
(笳音)。
眴
(音愃目摇也)。
蛸
(音消飞虫也)。
蠕
(音需虫行貌)。
讹
(音俄差讹也)。
悭
(音刊吝也)。
羼
(音斩忍辱也)。
恚
(於避切恨怒也)。
般若
(上百下喏智慧也)。
噬
(音逝咬也)。
阎
(音严王名地名)。
赜
(音责烦也)。
昙
(音潭释姓瞿昙)。
嚣
(音熇自得貌)。
哂
(音审微笑也)。
担
(音檐负荷也)。
翛
(音消飞羽貌)。
殒
(音允灭也)。
圩
(音于人名)。
幻
(音患幻化惑也)。
衒
(音眩人名)。
翊
(音弋辅卫也)。
鄞
(音唫县名)。
幢
(音床幢旛也)。
龛
(音鼾棺类)。
榻
(音塔床也)。
跏趺
(上加下夫坐法也)。
歘
(许勿切暴起也)。
楯
(音循栏干也)。
痴
(与痴同)。
嚚
(音银语声顽嚚也)。
喑
(音阴声哑也)。
第二卷
辊
(音滚)。
汩
(音骨汩没也)。
趂
(春去声赶趂也)。
喆
(与哲同人名)。
刷
(音说刷印也)。
汞
(烘上声水银也)。
啖
(音但食也)。
筌
(音千捕鱼竹器)。
殑
(音擎掣缩也)。
镬
(胡郭切鼎釜)。
饲哺
(上慈下步与食也)。
诋诃
(上抵下呵谛诽也)。
镌
(音煎刻也)。
第三卷
耨
(乃豆切)。
翘
(音乔首望)。
沥
(音立)。
愍
(音悯)。
寐
(音妹目闭)。
灌
(音贯)。
爇
(如劣切)。
炷
(音注)。
第四卷
舛
(音喘乖舛)。
错
(仓各切乖误)。
睟
(音燧)。
啖
(音淡)。
黻
(音弗)。
攘
(音瀼物自来而取)。
较
(音觉)。
藉
(音谢)。
韬
(音滔藏也)。
湎
(音免沉沉淫佚)。
愤惋
(上忿下宛)。
髓
(音洗骨髓)。
踞
(音句)。
眵
(充支切眼眵)。
屎
(音矢粪也)。
尿
(鸟去声小便与溺同)。
[((寿-工+中)-士+(举-与))*鬼]
(音丑)。
茖
(音格切山葱也)。
厕
(音次坑厕也)。
瞥
(音撇暂见)。
贷
(音态借也)。
犒
(音靠赏赐)。
挽
(还上声)。
戮
(音六杀也)。
礿
(音狭薄祭)。
牺牲
(上希下生)。
鳄
(音谔食人鱼也一生百卵及成形有为蛇为龟蛟者)。
蠢
(春上声)。
蹋
(摊入声)。
毳
(音翠细毛褥)。
饫
(於据切食过多)。
玷
(音斟)。
囹圄
(上令下语狱也)。
剐
(音寡割也)。
贸
(音茂)。
滤
(音利)。
焰
(眼去声火焰也)。
詃
(音艳诱也)。
卮
(音支酒器)。
赃
(音庄贼赃)。
瞰
(悭去声窥视)。
弭
(音米)。
抛
(披交切掷也)。
缄
(古咸切束箧也)。
讹
(音娥谬也)。
斗遘
(上闻同下古候切)。
犷
(钩猛切犬不可附也)。
颊
(音荚面旁)。
窒
(贞入吉)。
撼
(音岸)。
憧
(音冲意不定也)。
栾
(音鸾)。
黡
(音演)。
馗
(音夔)。
[邱-丘+共]
(音恭)。
蟒
(模朗切大蛇)。
耽
(下含切耳大垂也又乐也)。
泐
(音勒法师名宗泐)。
讦
(音决攻人阴私)。
澶
(音专池名)。
饕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