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资粮全集
净土资粮全集
真如者。遣妄曰真。显理曰如。观和尚拂此义云。无法非真。何有妄可遣耶。则真非真矣。无法不如。何称理可显耶。故如非如矣。斯则无遣无立。为非安立之真如矣。此释甚妙。故信心铭云。良由取舍。所以不如。立即是取。遣即是舍。今无遣无立。道自玄会矣(上俱宗镜录)。
肇论曰。心亦不有。亦不无。不有者不若有心之有。不无者。不若无心之无。何者。有心。则众庶是也。无心。则太虚是也。众庶止於妄想。太虚绝於灵照。岂可止於妄想。绝於灵照。标其神道而语圣心者乎。是以圣心不有。不可谓之无。圣心不无。不可谓之有。不有。故心想都灭。不无。故理无不契。理无不契。故万德斯弘。心想都灭。故功成非我。所以应化无方。未尝有为。寂然不动。未尝无为。经云。心无所行。无所不行。信矣。
黄檗心要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无形无相。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量。唯此一心即是佛。
莲池禅师曰。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
(还)谨按莲师又云。言性有二。兼无情分中。谓之法性。独有情分中。谓之佛性。今云自性。且指佛性而言也。由此观之。已上诸篇所言者。法性也。法性与佛性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论性其无余蕴矣乎。
考证 传云。灵者灵觉。明者明显。日月虽明。不得称灵。今惟至明之中。神解不测。明不足以尽之。故曰灵明。彻者。通也。洞者。彻之极也。日月虽徧。不照覆盆。是彻而未彻今此灵明。辉天地。透金石。四维上下。曾无障碍。盖洞然之彻。靡所不彻。非对隔说通之彻。云洞彻也。湛者不染。寂者不摇。大地虽寂。不得称湛。今惟至寂之中。莹净无滓。寂不足以尽之。故云湛寂。恒者久也。常者。恒之极也。大地难逃坏劫。是恒而未恒。今此湛寂。推之无始。引之无终。亘古亘今曾无变动。盖常然之恒。无恒不恒。非对暂说久之恒。云常恒也。非浊者。云有。则不受一尘。非清者。云无。则不舍一法无背者。纵之则无所从去。无向者。迎之则无所从来。言即此灵明湛寂。不可以清浊向背求也。举清浊向背。意该善恶。圣凡。有无生灭。增减。一异等大哉二句。赞词。大者当体得名。具徧常二义。以横满十方。竖极三际。更无有法可与为比。非对小言大之大也。真者不妄。以三界虚伪。唯此真实。所谓非幻不灭。不可破坏。故云真也。体者。尽万法不出一心之体。体该相用。总而名之。曰真体也。不可思议者。上明而复寂。寂而复明。清浊不形。向背莫得。则心言路绝。无容思议者矣。不可思者。法无相想。思则乱生。经云。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是也。又法无相想思亦徒劳。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是也。故曰。心欲缘而虑亡也。不可议者。所谓理圆言偏。言不能尽。经云。一一身。具无量口。一一口。出无量音。如善天女穷劫而说终。莫尽。是也。故曰。口欲谈而词丧也。故用此四字。总结前文。盖是至极之名也。末句结归。言如是不可思议者。当是何物。唯自性乃尔。
龙舒净土文真性说曰。金刚经十七段。其大意。不过言真性皆无所有。如虚空然。此虚空谓之顽空。顽空者。直无所有。而真性虽如虚空。而其中则有。故曰。真空不空。顽空则可以作。可以坏。若此地实。掘去一尺土。则有一尺空。掘去一丈土。则有一丈空。是顽空可以作也。若此器本空。以物置之。则实矣。此室本空。以物置之。则实矣。是顽空可以坏也。若真性之空。则不可作。不可坏。本来含虚空世界。乌可作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未尝变动。乌可坏乎。真性中俱无所有。无得而比。故不得已而以顽空比之。是般若心经云。是诸法空相。谓诸法皆空之相。乃真性也。终之以空中无色。以至无智亦无得。谓真性中皆无所有如顽空中皆无所有也。既皆无有。然有一切众生者。乃真性中所现之妄缘耳。大槩言之。真性如镜。一切有生者如影。是真性中所现之影也。影有去来。而镜常自若。众生有生有灭。而真性常自若。生灭既除。真性乃现。盖生灭者妄也。真性者真也。故楞严经曰。诸妄消亡。不真何待。此性上自诸佛。下至蠢动含灵。初无有异。其异者皆妄也。
又妄想说曰。楞严经第一卷。佛与阿难七次论心。终之以寻常所谓心者乃妄想耳。非真心也。真心即性也。圆觉经谓众生妄认六种尘缘为自性相。是寻常所谓心者。乃六种尘缘之影耳。谓此心本无。惟因外有六种尘缘。故内现此心。若外因有色。内则起爱色之心。外因有声。内则起爱声之心。外因有香味触法。内则起爱香味触法之心。盖真性如镜。六种尘缘如形。此心如影。若外无六尘。则内亦无此心矣。此心岂不为六种尘缘之影乎。形来则影现。形去则影灭。而性镜则常自若。故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三心皆妄想心也。故有过去未来现在。若真心。则无始已来。未尝变动。乌有过去未来现在者乎。不可得者。谓无也。此三心皆随时灭坏。故云不可得。
(还)谨按法性佛性。其性未始不一。而或真或妄。其机未始不同。故以龙舒之说总结之。
考证
七次论心
楞严经云。佛问阿难。汝心何在。答。在身内。如是七问七答。佛皆破其妄所。意在显真。
身内 身外 潜伏根里 开合明暗 随合处有 一切无着 中间
已上略举其目当於本经详考之。
明宗篇下
(还)谨按已上真妄之说。可谓明切矣。特其所以守真舍妄者。则未之详也。故列之如左。
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在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考证
观自在菩萨
宗泐曰。观自在者。能修般若之菩萨也。般若波罗蜜多者。菩萨所修之法也。菩萨用般若观慧照了自心清净圆融无碍。故称自在。此自行也。复念世间受苦众生。令其修习此法。离苦得乐。无不自在。此化他也行者修行此深般若者。实相般若也。非初心浅智。者所能观。故云深也。时者。菩萨修行波若时也。
五蕴皆空
龙舒净土文曰。五蕴。谓色受想行识也。色谓色身。受谓受用。想谓思想。行谓所行。识谓辨识。此五者蕴积不散。以壅蔽真性。故谓之蕴。又谓之五阴。谓阴暗真性也。一切苦厄。皆从五者生。若能照见色身为空。则不泥於色身而畏死亡。是度过此一种苦厄也。照见受用为空。则不泥於受用而贪奉养又度过此一种苦厄也。照见思想为空。则不泥於思想。而意乃无所着。又度过此一种苦厄也。照见所行为空。则不泥於所行。而可以息迹。是又度过此一种苦厄也。照见辨识为空。则不泥於辨识。而可以坐忘。是又度过此一种苦厄也。故照见五蕴皆空。则度过一切苦厄。此五者皆不是真实。乃真性中所现之妄缘。若六根。六尘。六识。十二缘。四谛。皆此类也。
色空
林氏曰。色。色也。夫既得而色之则亦可得而空之空。空。也夫。既得而空之。则亦可得而色之。此乃尘生尘灭。对侍之义。殆非吾之真心实地也。而吾之真心实地。本无色也。夫谁得而空之。本无空也。夫谁得而色之。色空都空。生灭多灭。此乃色空生灭之不到处也。故谓之真空。谓之真心实地。
金刚经曰。应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昧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考证
应生清净心
宗泐曰。如来告善现云。为菩萨者。应如是生清净心。乃非取而取。如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斯之谓也。若於六尘生着。不名清净。故又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坛经云。五祖与惠能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於是大悟。见性。
又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考证
不取於相
宗泐曰。如如者。法身之理也。无去无来。故云不动。一切有为法者一切。世间生灭之法也。虚假不实。故梦幻泡影露电为喻。应作如是观者观即般若妙智。以此妙智。观有为法。如梦幻等。能观既是妙智。所观无非妙境。妙境者。一观三谛。真俗中也。妙智者。一心三观。空假中也。即观有为之法。离性离想之谓空。无法不具之谓假。非空非假之谓中。谛者。审实不虚之谓。全谛发观。以观照谛。谛既即一而三。观岂前后而照。故云如是观也○林氏曰。色有色相。空有空相。而如如不动。我之真心实地。一切之现成也。真心实地。岂落於色空。尘生尘灭之二相耶。此说虽不言三观。其实一也。
圆觉经曰。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云何无明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空实无华。病者妄执故。由此妄有轮回生死。故名无明。一切众生。於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自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宗镜录曰。一翳在目。千华乱空。一妄在心。恒沙生灭。翳除华尽。妄灭证真。
楞严经曰。佛言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宗镜录曰。欲塞烦恼之窟穴。截生死之根株。但能内观一念无生。则空华三界。如风卷烟。幻影六尘。如汤沃雪。廓然无际。唯一真心矣。
考证
常住真心
成佛心要曰。顿教一心者。谓绝待一心。本来清净。华严经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盖令诸众生反妄归真。了达色身。山河大地。世间诸法。全是一味妙明真心。即绝待真心也。
又曰。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见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於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宗镜录曰。一。心生灭门二。心真如门。生灭门者。只如三界循环。斯皆妄识。四生盘泊。并是惑心。荣辱迅譬石光。古今驶过拍鞠。此则生灭门也。真如门者。只如摩罗净识。湛若太虚。佛性明珠。皎同朗月。隐显虽异。肤内更明。染净缘分。法身澄止。此则真如门也。
考证 楞伽经论识有二。一曰藏识。又谓之真识。属於诸佛。即后第九阿摩罗识是也。一曰事识。又谓之六识。又谓之波浪识。属於众生。即后六识。第七末那识。所谓根尘识心者此也○宗镜录曰。识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此八种识。具三能变。一异熟能变。即第八识多异熟性故。二。思量能变。即第七识恒审思量故。三了别能变。即前六识了境粗相故○又曰。第八识。广容周徧。为万法根原。故称第一微细体性。此体不可说。微妙最难知。周徧法界而无住心。任持一切而不现相。又云。此阿赖耶识。即是真心。不守真性。随染净缘。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此约有和合义边说。若不和合义者。即变常不变。故号真如又云。第八识。以任运之缘。合恒常之道。不为垢法之所染。宁为净法之所治。非生死之所羁。岂涅盘之能寂。是以称为识主。故号心王。尔后因一念无明。起七识波浪。又云。异熟。因有漏善不善业为异熟。异。谓是别异。属因。熟。谓成熟。属果。异因居过去。熟果即现在○末那识是染法。障碍圣道。隐蔽真心○六识者。法数曰。眼识玄黄不真。耳识苦乐异音。鼻识观气旋光。舌识掉说邪正。身识随机现仪。意识缘虑旋空。谓之六识○又藏论九识品云。第九阿摩罗识。释阿摩罗有二种。一者所缘即是真如。二者本觉即真如智。此二并以真如为体。染净无染○总论云。前六分别事识。是名取境心。第七现识。是名无明熏妄心。第八藏识。是名心清净。第九真识。是名体性不改。要之第七识是妄。第九识是真。第八识。可真可妄。然而真妄俱隐而未形。故曰心清净。修心者能力持之。即第九识矣。
法宝坛经曰。我此法门。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於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於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於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故立无念为宗。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
考证
无念为宗
成佛心要曰。若念起时。常起觉心。故七祖云。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惟在於此。又云。拟心即差动念便乖。但栖心无寄。理自玄会。又古德云。实相言思断。真如绝见闻。此是安心处。异学徒云云。此但任其本性自然。更不起新生慧解。故贤首云。若起心作凡行圣行。非是真行。不作一切行。行心无寄。是名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