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资粮全集


一生补处
  疏云。补处者。止此一生。次补佛位。即等觉菩萨也。钞云。止此一生者。此土修行。舍身受身。千生万生。未有穷已。乃至证三果者。犹尚有生。阿罗汉地。方断后有。不得成佛。今此唯余一生。次即补佛。前如护明。后如慈氏。

善根福德
  疏云。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正所谓发菩提心。而为生彼国之大因缘也。问。以持名为多善根福德。此经之外。别有证据否。答。历历可证。善根者。如大悲经。大庄严经论。华严第十四回向。皆以称名为善根。而今经持名。正回向无上菩提之善根也。以阿弥陀佛。即无上菩提故。是则善中之善。名多善也。证福德者。如大品般若经。称扬诸佛功德经。增一阿含经。及智论。皆以持名为福德之明证也。亦有二义。一者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不期於福。福已备故。二者以持念力。自然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以之修福。福易集故。是则福中之福。名多福也。又引宝积十九经。双显持名为多善多福之明证。诸经皆以文长不述。当於弥陀经疏钞考之。

一心不乱
  疏云。一心不乱。言执持之极也。是为一经中之要旨。详后念佛持法中考证○疏云。一心不乱下。有加二十一字。今所不用。以文义不安。盖上有执持名号四字。不可更着专持名号一句。上下重复。不成文义故。

我见是利
  钞云。此土修行。多劫升沉。不能解脱。今以称名往生。遂登不退。较其利害。明若指掌。利即诸乐。害即众苦。故当欣厌。

阿閦[鞥-合+(白-日+田)]佛
  疏云。此。云不动。法身不动故。

须弥相佛
  须弥。此云妙高。佛相如之。妙则三德圆融。高则逈出因位。

大须弥佛
  佛德高大如须弥。超过众生。

须弥光佛
  疏云。佛光广照。犹如须弥映蔽诸山。

妙音佛
  疏云。法音圆妙。说法称机故。

日月灯佛
  日月灯。表佛三智。

名闻光佛
  疏云。名称普闻。如光远照。

大焰肩佛
  疏云。肩表二智。焰喻照耀。钞云。二智者。权智照事。实智照理。

须弥灯佛
  疏云。须弥为灯。照四天下。佛光照亦如是故。

无量精进佛
  自利利人。未尝休息。

无量寿佛
  灵芝云。同名甚多。决非法藏所成之弥陀也。以是本佛。不应自赞故。慈恩云。设若弥陀自赞。於理何妨。谓称赞此法门。令众生深信。非自伐也。

无量相佛
  疏云。相好无尽故。

无量幢佛
  疏云。功德高显。喻之如幢。极其高显。名无量也。

大光佛
  相好殊特。如宝可贵。

净光佛
  净表法身。光表应化。

焰肩佛
  双照真俗。如肩发焰。

最胜音佛
  梵音深妙。超胜一切。

难沮佛
  佛德坚密。不可沮坏。

日生佛
  如日初生。无幽不照。

网明佛
  智明如网。徧覆十界。

师子佛
  如师子王。摧伏群兽。

名闻佛
  名称普闻无量世界。

名光佛
  名如日光。徧照一切。

达磨佛
  疏云。此云法。钞云。法者轨持义。以法轨持己德。成己法身。以法轨持他身。令诸众生皆证法身故。

法幢佛
  法相如幢。高出群有。

持法佛
  疏云。有二义。一者执中名持。不堕有无。善持中道妙法。二者执守名持。持此妙法。疏通三世。使不断绝。

梵音佛
  疏云。佛音清净。无杂染故。

宿王佛
  如月为宿王。众星所拱。

香上佛
  疏云。佛圣中圣。如香中香。最上无比。

香光佛
  疏云。其香发光。如断智二德故。断德者。香能辟恶。有灭秽义。智德者。光能破暗。有智慧义。

大焰肩佛
  大照发光。双照二边。

杂色宝华严身佛
  善行因华。如实庄严法性之身。

娑罗树王佛
  娑罗。此云坚固。喻法身无变易故。

宝华德佛
  四德如宝。如华开敷。

见一切义佛
  洞达诸法甚深义趣。

如须弥山佛
  如妙高山。众圣中尊。

恒河沙数诸佛
  恒河。亦云殑伽河。在中天竺无热池侧。其沙至细。与水同流。喻佛之多也。

广长舌
  如来三十二相云。舌大薄。覆面至发际。今云覆大千者。极言舌相之广长也○表无虚妄。无量劫来。口离四过。故感此相也。

三千大千世界
  俱舍颂云。四大洲日月。须弥卢欲。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名为中千。此中千千倍。名为大千。皆同一成坏。为万亿四天下。总为一佛土。

说诚实言
  净土或问云。释迦见在世时。为弟子说弥陀经。预知末法众生。少能信向。故引六方佛出广长舌。以起其信。以破其疑也。

不可思议
  想心不能及为不可思。情识名言不能及为不可议。

护念
  护。为覆护。不使魔娆。念。谓忆念。不令退失。

称赞诸佛
  释迦称赞阿弥陀佛。今言称赞诸佛者。以佛佛体同。是故称赞弥陀。即是称赞诸佛。

亦称赞我
  弥陀亦同诸佛称诸释迦也。

五浊
  楞严经云。譬如清水。投之沙土。土失流碍。水亡清洁。汩然浑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略解云。人寿二万岁时。即入劫浊。四浊增剧。聚在此时。瞋恚增剧。刀兵起。贪欲增剧。饥馑起。愚愔增剧。疾疫起。三灾起故。烦恼倍隆。诸见转炽。众浊交凑。见浊者。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五利使。乃至六十二见等也。烦恼浊者。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乃至八百烦恼等是也。众生浊者。搅五阴见慢果报。立此假名。命浊者。剎那生灭。催年促寿命也○宗镜录曰。居此浊乱之时。遮障增剧。境飘识焰。烧尽善根。业动心风。吹残白法。着瞋魑魅之鬼趣。堕痴罗剎之网中。为贪爱王之拘留。被魔怨王之驱役。孰能顿悟。效此圆修。

天人阿修罗等
  略解云。别举三善道者。多受化之机故也。天谓梵释欲色等天。阿修罗。此云非天。富乐同天而多謟诳。无天行故。等者。等於八部鬼神。见第四卷大力鬼注。

难信之法
  疏云。净土法门。一切世间之所难信。佛以恶世得道。复於恶世说此法以度众生。又难中难也。难信有十。详见钞中。
  (还)谨按此考证。势难博采。略举其要耳。欲悉其义。当於弥陀经疏钞考之。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南无阿弥多婆夜(一)哆他伽哆夜(二)哆地夜他(三)阿弥利都婆毗(四)阿弥利哆(五)悉耽婆毗(六)阿弥利哆(七)毗伽兰帝(八)阿弥利哆(九)毗伽兰哆(十)伽弥腻(十一)伽伽那(十二)枳哆伽利(十三)莎婆诃(十四)
  考证

往生咒
  龙舒净土文曰。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不令冤家为害。现世安稳。命终任意往生。或者疑云。无量众生念此真言。佛岂能一一徧住其顶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日。普现一切水中。岂不自然哉。

陀罗尼
  此云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成佛心要云。自古诸师。皆说陀罗尼。因位圣贤不能晓解。但信而持之。灭障成德。又云。陀罗尼。是如来秘密心印。岂可以凡夫妄情筹量。不须强释。惟宜谛而信之耳。

曩谟
  又云柰麻。即南无也。上俱取声不取字。此翻皈命。或翻恭敬。

南无阿弥陀多婆夜
  净土指归云。此云皈命无量寿。

哆他伽哆夜
  此云如来。

哆地夜多
  此云。即说咒曰。以下方是密语○哆字与带字同音。方得其正。地字读作逮字○略解云咒。是梵语。中国之人持诵。不经师授。讹谬实多。此咒载养字函。书者节句差误。后人沿袭。遂失其正。龙舒净土文。乐邦文类等。不原其所以。执之为是。而反以正为悞。谬之甚矣今依正本。刊印行矣○莲师亦以略解句读为是。疏云。诸本句读稍异。今依古本。经咒相联。正显密圆通义。兼持。则双美毕具。单举。亦交摄不遗。故曰。圆通。若专持佛名号。尤胜持咒。详见疏钞。

  赞佛偈

  阿弥陀佛真金色  相好端严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无西生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五百声或三百声)
  南无观世音菩萨(十声)
  南无大势至菩萨(十声)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十声)
  考证 净土指归曰。业报差别经曰。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魔。二天魔惊怖。三声徧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又大集十藏经云。小念见小佛。大念见大佛。释云。大念者。大声念佛也。小念者。小声念佛也。奉劝世人。励声念佛。三昧易成。小声念佛。遂多驰散。学者方知。非常人能晓也○念佛持珠手法当结佛印见造像经可考。

  回向文(见龙舒净土文 若欲全备念西方愿文见誓愿章)

  (众某等)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为脱娑婆苦报。求生净土。满菩提愿。发至诚心。修行净业。愿以礼念如来圣号。讽经诵咒。众善功德。投入如来誓愿海中。承佛慈力。诸罪消灭。净因增长。我若临欲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痛苦。心无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持金台。异香天乐。来迎接我。如一念顷。生极乐国。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即证无生。广度有情。同归净土。惟愿如来特垂救济。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考证 净名经曰。志常安住。方便回向。僧什曰。万善无常。随意所成。故须方便回向佛道。如瓶沙王被系在狱。狱孔中遥见佛於山上往来。心大欢喜。应生兜率天。在路中。闻毗沙门天王食香。自以饥饿而死。心甚乐着。我今当往生彼食处。即时於毗沙门楼上化生。小既回向。大亦宜然。人之回向净土者。有不生净土哉○宗镜录曰。经云。佛言有三种回向。何等为三。谓过去空。当来空。现在空。无有回向者。亦无回向法。亦无回向处。作是回向时。三处皆清净。以此清净功德。与一切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回向。无有凡夫及凡夫法。乃至亦无有佛。及回向者。何以故。法性无缘。不生不灭。无所住故。愚按忏悔有理有事。今回向亦然。龙舒之文。事回向也。宗镜之说。理回向也。二者固不可偏废。但下学而未能上达者。事回向尤不可缺矣。

般若
  宗镜录曰。万行皆由般若成立。若万善无般若。空成有满因。不契无为果。故知般若。是险恶境中之导师。迷暗室中之明炬。生死海中之智檝。烦恼病中之良医。碎邪山之大风。破魔军之猛将。照幽涂之赫日。警昏识之迅雷。扶愚盲之金鎞。沃渴爱之甘露。截爱网之慧力。济贫乏之宝珠。若般若不明。万行虚设。
  南无阿弥陀佛(一称一拜四十八拜或二十四拜)
  南无观世音菩萨(三称三拜)
  南无大势至菩萨(三称三拜)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三称三拜)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一拜)
  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藏经。智慧如海(一拜)
  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晨昏二课毕诣释迦佛前称云。
  南无娑婆教主大慈大悲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
  考证

娑婆
  此翻能忍。言此土众生。能忍三毒诸烦恼故。又真谛三藏翻为忍土。谓劫初梵王名忍。为世界主也。

大慈大悲
  初门曰。佛住大慈心中。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实与一切众生世间乐。及出世间乐。故云慈能与乐。若四无量中慈。唯心念与乐。而众生实未得乐。故不名大也○佛住大悲心中。以大悲善根力故。能实拔一切众生世间苦。分段生死苦。及变易生死苦。故云悲能拔苦。前四无量中悲。虽心念救苦。而众生实未得脱苦。故不名大也。

释迦牟尼
  华严注云。此翻能仁寂默。能仁。姓也。寂默。字也。昔有轮王姓甘蔗氏。听四妃之[赞-贝+日]。摈四太子。至雪山。自立城居。以德怀人。父王悔忆。遣使往召。辞过不还。乃三叹我子释迦。因此命氏。此说与折疑论不同。未知孰是○本行经云。诸释种立性憍慢。及见太子。悉皆默然。王曰。宜字牟尼。故名○妙明折疑论曰。汉西数万里。有国曰迦维罗。王姓释迦。父名净饭。太夫人曰摩耶。佛本居兜率天宫。以先佛迦叶般涅盘后。佛补处。名曰护名。实以三祇位满。万德果圆。宿念未周。示同生灭。驾日轮香象。托荫王宫。以太夫人摩耶为母。以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四月八日。毗兰园中。右胁而生。即能纵行七步。目顾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惟吾独尊。具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行好。年十九。壬辰二月八日。呼车匿鞁朱骔。游看四门。逢僧了法。不乐王宫。亟欲修心。迨夜之央。净居天人报曰。太子可出宫。今正是时。於是跨犍陟。仆车匿。天人捧驾。飞空而去。投身雪岭之上。趺坐盘石。静思六年。遂成佛果○颂曰。十九逾城六苦行。五岁历三十城。说法度生五十年。是则共当八十寿○又梵网经云。悉达七岁家出家。三十成道。发隐曰。大藏经谱。文各稍殊。而疏主於斯。又无明释。七岁三十。义极难辨。然则竟谁从乎。曰十九出家。六年成道。兹为近。吾从众○佛至周定王癸酉年。二月十五日入涅盘○佛有正法。有像法。有末法。正法住世五百年。始於周定王甲戌年。终於周贞定王癸巳年。像法住世一千年。始於贞定王甲午年。终于梁元帝癸酉年。末法住世一万年。始于甲戌。至癸丑满一万年。月光菩萨出此方。说法度生。满五十二年入涅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