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生无生论会集

  ○三结示净宗。
  是故求生净土者。信愿行三。缺一不可。
  弥陀要解云。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是故信愿为前导。持名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感应任运门竟。
  ○九彼此恒一门二。初偈颂。二论文○今初。
  若人临终时。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已受宝莲生。
  普贤行愿品云。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於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此中能不失正念者。正谓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也。此实在操之有素也。
  ○二论文分三。初举事。二显理。三引证○今初。
  论曰。往生传云。张抗。仕石晋为翰林学士。课大悲咒十万遍。愿生西方。一日寝疾。唯念佛号。忽谓家人曰。西方净土。秪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莲华上。见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拜嬉戏。良久念佛而化。翁儿。抗之孙也。
  石晋者。后晋也。高祖石敬塘。后唐明宗之壻。借辽兵而灭唐。有天下。改称为晋也。举事竟。
  ○二显理二。初克本体直示唯心。二就行人点示唯心○今初。
  所以尔者。盖西方极乐世界乃吾心中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中之一土耳。约土而言。有十万亿彼此之异。约心而观。原无远近。
  所以尔者。承上文西方秪在堂屋西边而言也。极乐者。乃吾心之净土。心净故所以土净也。娑婆者。乃吾心之秽土。心秽故所以土秽也。约土而事论。而有彼此之幻相。约心而理论。彼亦唯心。此亦唯心。原无远近也。直示唯心竟。
  ○二就行人点示唯心。
  但众生自受生以来。为五阴区局真性。不契心源。念佛之人。果报成熟。将舍现阴。趣生阴时。净土莲华。忽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来彼此之相。
  自受生以来者。谓从无始以来也。为五阴区局真性。不契心源者。被色受想行识。分隔真如实性也。谓六凡五阴。区局真谛性。不契性量之源。二乘五阴。区局俗谛之性。不契性具之源。菩萨五阴。区局中谛之性。不契性体之源。现阴者。现在五阴也。趣生阴者。趣净土清净五阴也。阴有四种。谓现阴。命终时。名死阴。死阴后生阴前。名中阴。投胎时名生阴。又名四有。大善大恶。不落中阴。今念佛人直趣生阴者。不落中阴也。舍现阴。趣生阴。故曰生则决定生。唯心境界。无有去来。故曰去则实不法也。显理竟。
  ○三引证二。初引经证。二引古证○今初。
  故首楞严经云。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大佛顶经云。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馐。口中水出。乃至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乃至心存佛国。圣境冥现。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云云)。未舍暖触者。即前文云。最后剎那。第八识趣生阴时也。善恶顿现者。乱心位也。纯想即飞者。谓纯是虚想。不能从坠也。若飞心中。谓上升心中也。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者。平日所修福慧。并发求生净愿也。自然心开者。一切境界无有障碍也。无障碍故。所求净土自现。随愿力往生也。下文还有一情九想。二情八想。乃至纯情无想。随情想二分。判其升沉。兹不具录也。引经证竟。
  ○二引古证。
  法智大师云。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已是彼国生阴。亦此意也。
  彼此恒一门竟。
  ○第十现未互在门二。初偈颂。二论文○今初。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因中已有果。如莲华开敷。
  莲华开敷者。喻因果同时也。华开莲现。故曰因中有果。功德不唐捐也。
  ○二论文二。初约心法圆融明互在。二约心性常住明互在○今初。
  论曰。圆顿教人。顿悟心性。无修而修。修彼乐邦。性中所具极乐。由修显发。而此心性。竖贯三际。横裹十虚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是以念佛之人。名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虽名为因。全修在性。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与所具果法。同居一念。心性圆融。无法不摄。故如莲华开敷。华中有果。
  顿悟心性。无修而修。修彼乐邦者。顿悟随缘不变之性。虽然无修。然而不变随缘之用。无所不修。以性中所具法身之极乐。由般若解脱二种修德而显发故也。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者。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也。由同居一念故。是以念佛之人。名为全法身之性德。起成般若解脱二种修德。全二种修德。仍在法身之性德中。约修德而论。虽名为因。约性德而言。因中有果。以因法果法。同居一念故也。理具三千因法。事造三千果法。同居一念。故曰心性圆融。无法不摄。犹如莲华开敷。华。喻因。莲。喻果。华开莲现。喻因果同居一时。故现未互在也。心法圆融明互在竟。
  ○二约心性常住明互在。
  况此心常住。无生灭去来。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当来华池受生之时。故说初发心人。极乐宝池。已萌莲种。若精进不退。日益生长。华渐开敷。随其功德。大小辉煌。其或懈退悔杂。日渐憔悴。若能自新。华复鲜丽。其或不然。芽焦种败。且此莲华。人谁种植。现未互在。斯言有归也。
  越国夫人王氏。宋哲宗从父荆王之妻也。专修净土。昼夜无间。导诸妾婢。并志西归。中有一婢。独懈慢。夫人曰。不可以尔一人。坏我规矩。摈之。婢悚悔。遂发愤精进。久之不倦。一日谓同事曰。吾其行矣。夜闻异香满室。无疾而逝。越宿。同事者告夫人。夜梦化去之婢。令致谢夫人。幸蒙训责。得生西方。感德无量。夫人曰。彼能入我梦。乃可信尔。其夕夫人梦婢致谢如前。夫人曰。西方可至乎。婢曰。可。遂导夫人行。顷之。见一大池。有莲华大小间错。或荣或悴。夫人问其故。婢曰。世间修西方者。才发一念。此中便生一华。勤惰不同。荣悴亦异。精进者荣。怠废者悴。若历久不息。念熟观成。形消神谢。决生其中。中有一人。朝服而坐。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夫人问曰。何人也。婢曰。杨杰也。又一人朝服而坐。夫人又问何人。曰。马玗也。两人俱修净业。事具本传。夫人曰。我当生何处。婢导之行。可数里。望见一华台。金碧晃耀。光明洞然。婢曰。此夫人生处。乃金台上品上生也。既觉。悲喜交至。其年遇生日。晨起秉炉焚香。望观音阁而立。诸眷方趣前为寿。视之。则已化去矣。现未互在门竟。

  生无生论会集(终)
○旧跋

  幽溪大师。中兴天台教观。以性具圆理。阐净土法门。着为生无生论。初开演於新昌石城寺。每一登座。天乐盈空。大众同闻。事非虚诳。诚可谓离五浊之大津梁。登九莲之胜方便。正知於丁巳年春。归依大师。即蒙相授。旋梓流通。后因板寄慧庆。遂复久置高阁。今与十疑。宝王。重梓。合成净土三论。伏愿见闻随喜。尽断狐疑。遂成三昧宝王。顿悟无生法忍。亲觐弥陀。等蒙授记。
  比丘正知识

跋语

  原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唯识是开闭阃入涅盘。趣无生之关钥也。教乘云。法不孤起。假因缘凑巧而生。古今 佛祖同一鼻孔出气。无非拯拔众生为大事因缘。故种种粗言细语。循循善诱。导归觉岸。获无生忍之意也。 天台幽溪老人造论。发挥净土。布列十门。彰显妙有之宗。演唱无生之曲。言简义周。事确理圆。性相融通。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托底掀翻。究竟极谭。可谓皓月悬於晴空。无暗不烛者也。题名会集者。乃红螺 亮座主。为法情深。婆心切切。咸繇时当末劫法运。垂秋后进。根浅机钝。智力微弱。妙义难达。上不契 佛祖之圣意。下不领会於自心。故此以善巧妙智。采荟经教。撮集祖语。随时应症。染指即效九品金地。如在掌中花池宝所。似现目前。诚能救济贫乏之良方也。苟能公诸同好。若将此书。执持勤拨。展转流通。庶不负亮公大师苦心。不昧热血无乾。阐扬法道。永不坠落。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去则不远西方极乐胜庄严者。乃生无生论会集也矣。
  时於道光二十九年季冬红螺山二有丈室莲村氏敬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