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生无生论会集
净土生无生论会集
○二明性量。
云何性量。谓此心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世界有边。虚空无边。虚空有边。心性无边。现在有边。过未无边。过未有边。心性无边。无尽无尽。无量无量。
三际者。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过去亦具三。谓过去过去。过去现在。过去未来。现在亦具三。谓现在过去。现在现在。现在未来。未来亦具三。谓未来过去。未来现在。未来未来。加根本一世。则成十世。古德云。十世古今。始终不离於当念。故曰竖穷三际也。十方者。约正报则为十界。约依报则曰十方。据华严经。此世界海。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能持宝光牟尼香水海。此香水海。出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此世界住在其中。此世界金刚轮围山内。所有大地中。有十不可说佛剎微尘数香水海。此香水海中。各有大莲华。一一莲华。各有世界种。於中安住。一一世界种。各有二十重华藏世界。次第布列。如此十不可说佛剎微尘数香水海虽多。不出一念心性之相分。故曰无边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故曰横遍十方也。世界有边等四句。释横遍义。谓上佛剎微尘数香水海中。重重世界虽多。总不出虚空外。故曰世界有边。虚空无边也。虚空有边。心性无边者。虚空有相。心性无相故。楞严经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又曰。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故曰虚空有边。心性无边也。现在有边等四句。释竖穷义。现在有边者。过去未来。乃现在之边际故。过未无边者。过未无尽故。过未有边。心性无边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生。乃过去边际。心灭。乃未来边际。故曰过未有边。心性本无生灭。故曰无边也。无尽无量者。总结也。上句结竖。下句结横。无尽者。谓非有尽之无尽。乃离四句绝百非之无尽。无量亦然。明性量竟。
○三明性具又三。初明假名。二明正报。三明依报○今初。而言假名者。乃十法界。各各名字。谓此名字。依正报实法而立。谓佛名字。乃至地狱名字。对实法而言。故曰假名也。
云何性具。谓此心性。具十法界。谓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修罗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此是假名。
释此假名又二。初略释假名。二略明法界。谓此心性具十法界者。谓具假名。实法。依报。三千法也。梵云佛陀。此云觉者。谓自觉。觉他。觉满。自觉异凡夫。觉他异二乘。觉满异菩萨。佛则三觉圆。万德备。故名觉者。梵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约自行。则虽然觉悟。而情念未尽。故曰觉有情。约化他。则为觉悟有情众生也。梵云辟支迦罗。此翻缘觉。而有二种。若出有佛世。修十二因缘。观悟道。名缘觉。若出无佛世。无师自悟。则名独觉。声闻者。大乘则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故曰声闻。小乘则闻佛四谛音声而悟道。故曰声闻。梵云提婆。此云天。天者。天然。为常受天然之乐。故云天。此摄六欲。四禅。四空。梵云阿修罗。此云无端正。男丑女美。又翻非天。谓似天而非天也。而有天人鬼畜四类。梵云摩[少/兔]舍喃。此云人。人者。忍也。谓能安忍违顺也。此该四洲。梵云底栗车。此云畜生。此该水陆空三种。梵云闪多。此云鬼。谓有财。少财。无财等。梵云泥犂耶。此云无有。谓无乐有苦。地狱。乃此方约义立名。谓地下之狱。故名地狱。此分大小寒热等不同。此略释假名。二释法界有三义。谓十数是能依。法界是所依。能所合称。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界。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混滥。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一一当体是法界。故言十法界。释假名竟。
○二明正报。
复有正报。谓佛五阴。菩萨五阴。乃至地狱五阴。此是实法。
正报者。谓无明为因。业为缘。所感名色。即指此名色乃正感之报。故曰正报。言名色者。谓第八识投胎时。识心无相。但有其名。故曰名。父精母血。有质之法。故曰色。五阴者。开名色二法而为五。开名。为受想行识四阴。色。即色阴。阴者。阴盖义。盖覆法身故。又名五蕴。蕴者。积聚义。积聚生死故。佛五阴者。非漏非无漏法性五阴。谓真善妙色。第一正受。无上妙慧。真性解脱。一切智见。菩萨五阴者。谓亦有漏亦无漏五阴。净不净色。乐无乐受。我无我想行。常无常识。缘觉声闻。无漏五阴。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人天。善有漏五阴。四恶趣。恶有漏五阴。此是实法者。对假名而言也。正报竟。
○三明依报。
复有依报。谓佛国土。菩萨国土。乃至地狱国土。
依报者。乃十界众生所依住故。又依正报所感故。佛国土者。谓佛所依常寂光净土。菩萨国土分三。若圆别菩萨。无明破者。居实报国土。亦分入寂光国土。若见思尽者。依方便国土。若未尽者。依人天住。通菩萨惑尽者。依方便国土。未尽者。依人天住。藏菩萨。依人天住。声闻缘觉惑尽者。依方便住。未尽者。依人天住。天依宫殿住。人依地住。修罗依海底海畔住。畜生依地水空住。鬼依粪秽火住。八寒八热。乃地狱国土。此上十界。界各具十共。成百界。又各具十如是。共成千如是。复有假名一千。正报一千。依报一千。共成三千。又理具三千。事造三千。两重三千。同居一念。故曰性具也。明性具竟。已上分别三德竟。
○二融会三德。
令易解故。作此三种分别。得意为言。即性具是性体性量。性体离过绝非。即性具十界离过绝非。性体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不坏。性具十界亦然。性量竖穷横遍。无尽无尽。无量无量。性具十界亦然。正报五阴。同性体性量。清净周遍。依报国土亦然。
融者。和也。谓和会三德也。释此又二。初会假名。二例依正。初又二。初总。次别。令易解故。作此三种分别。得意为言。即性具是性体性量。此乃总融会也。下乃别会。又二。初融会体具。次融会量具。文云。性体离过绝非。即性具十界离过绝非者。此显现前事法界一切诸法。随拈一香一华。乃至一微尘一芥子。皆是性体。皆离四句。皆绝百非也。性体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不坏。性具十界亦然者。乃显随拈一香一华。乃至微尘芥子。皆是常乐我净四德也。此乃融会体具。下融会量具。性量竖穷横遍。无尽无尽。无量无量。性具十界亦然者。乃随拈一香一华。皆竖穷横遍。无尽无量也。此足显事事无碍法界也。此融会假名竟。下例明依正也。正报五阴。同性体性量。清净周遍。此乃例明正报也。谓十界正报五阴。乃至地狱极恶五阴。亦是性体离过绝非。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不坏。亦是性量之竖穷横遍。无尽无量也。依报国土亦然者。例明依报也。谓乃至地狱极恶依报。随拈一法。皆是性体离过绝非。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不坏。亦是性量之竖穷横遍。无尽无量也。故偈云。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也。此融会三德竟。
○三会同三谛。
此之三法。亦名三谛。性体即中谛。性量即真谛。性具即俗谛。
谛者。谓自性不虚。故称为谛。又见此三谛。得不颠倒觉。故称为谛。又能以此示於他。故称为谛。中谛者。统一切法之谓也。故下文云。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也。真谛者。泯一切法也。故下文云。一切俱非也。俗谛者。立一切法也。故下文云。一切俱即也。会同三谛竟。
○四引经证明又二。初引三藏文证。二引七大文证。初又三。初引空如来藏。二引不空如来藏。三引空不空如来藏○今初。
故楞严经云。而如来藏妙明圆心。非心。非空。非地水火风。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眼界。乃至非意识界。非无明。乃至非老死。非无明尽。乃至非老死尽。非苦集灭道。非智。非得。非檀那。乃至非般剌若。非怛答阿羯。非阿罗诃。非三藐三菩。非常乐我净。此即性量无相。是为真谛。
大佛顶文句云。此正显心性。正随缘而成十界染净诸法。而染净法中。随拈一法。皆即竖穷横遍。无尽无量之圆融大真谛也。一切俱非者。即藏性如实空义。正随缘而常不变也。言如来藏妙明圆心者。随缘不变名为如。不变随缘名曰来。唯是一心名曰藏。不可思议故曰妙。性自灵知故曰明。竖穷横遍故曰圆。重在圆字。为显性量。然此三谛。有横有竖。竖。则即横论竖。横。则即竖论横。今云一切俱非。乃即竖论横也。首言非心者。即指心法。次非空。乃至非般剌若。指众生法。次如是乃至非常乐我净。即指佛法。意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约真谛而论。故曰一非一切俱非也。若即横论竖。竖中亦具三谛。众生法中。非空。至非意识界。是六凡法。属俗谛。非无明。乃至非老死。非无明尽。乃至非老死尽。是缘觉法。非苦集灭道。非智非得。乃声闻法。此二属真谛。缘觉法中。非无明。乃至非老死。乃流转门。非无明尽。乃至非老死尽。乃还灭门。声闻法中。苦集灭道。乃生灭四谛。非智非得。乃声闻之果。非檀那。乃至非般剌若。及六波罗蜜。是菩萨法。非怛答阿羯。至非常乐我净。乃佛法。此二属中谛。梵云怛答阿羯。此云如来。阿罗诃。此云无生。三藐三菩。此云正徧知。今一切俱非。所谓一空一切空。假中皆空。不思议大真谛也。空如来藏竟。
○二引不空如来藏。
而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水火风。即六凡。即二乘。乃至即如来常乐我净。此即性具十界。是为俗谛。
此文略。若约全文云。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等也。以是俱非世出世者。结上起下。非六凡。故非世。非四圣。故非出世。由其一切俱非。所以一切俱即。即者。是也。此显染净诸法。随拈一法。无不具足三千实相。是圆融俗谛。一切俱即。即藏性如实不空义。正随缘而常不变也。元明心妙。重一妙字。为显性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即。一切俱即。又三谛俱即。所谓一假一切假。空中皆假。不思议大俗谛也。不空藏竟。
○三引空不空如来藏。
而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此即性体统摄。是为中谛。
文云。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等。以是俱即世出世故者。结上起下。由其俱非。而又俱即。所以即妙明心元。此显十界染净诸法。随拈一法。无不皆是离过绝非。圆融中谛。一切双遮双照。即藏性遮照同时义。正随缘而常不变也。妙明心元。重一元字。为显性体统摄。离即离非。乃双遮上文。是即非即。乃双照上文。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遮照。一切遮照。又三谛俱遮俱照。即所谓一中一切中。空假俱中。不思议大中谛也。引三藏文证竟。
○二引七大文证。
又云。如来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地水火风空见识。莫不如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即性具也。清净本然。性体也。周遍法界。性量也。又地水火风空。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依报国土性体性量也。见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正报五阴性体性量也。
此中文分二节。又云如来藏性色真空。至莫不如是。乃引经文。下乃释义证成。经中地大则曰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空大则曰性觉真空。性空真觉。见大则曰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总摄闻觉知。识大则曰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周遍法界。文虽少差。不出二谛。故曰莫不如是也。下乃释成。又二。初总。次别。地水火风空见识。乃总十法界依正二报。故曰性具也。七大各各清净本然。离过绝非。故为性体。各各周遍法界。故为性量也。下乃别释。谓别其依正各具三谛也。引经证明竟。大科征释具德已竟。
○二征释受名。
云何受无量名。举要言之。此之心性。或名空如来藏。或名真如。佛性。或名庵摩罗识。或名大圆镜智。或名菩提。涅盘。性体性量名空如来藏。即性具十界五阴国土名空如来藏。性体性量名真如佛性。即性具等名真如佛性。性体性量名庵摩罗识。即性具等名庵摩罗识。性体性量名大圆镜智。即性具等名大圆镜智。性体性量名菩提涅盘。即性具等名菩提涅盘。
文分二段。初略引七名。一法不立。名空如来藏。不妄不变。名真如。离过绝非。名佛性。洞照万法。名大圆镜智。诸佛所得。名菩提。寂静无为。名涅盘。分别一切而无染。名庵摩罗识。此云清净识。二融会七名。性体性量名空如来藏。即性具等名空如来藏者。谓性具十界依正。随拈一法。皆名空如来藏等也。又既论十界。必分六即。谓理即空如来藏。乃至究竟空如来藏。故下文明初后心也。真如佛性等准知。第二别释竟。
○三结成。
故曰。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大科立义竟。
○二防难又二。初问。二答。初又二。初双开二心。二初后互难○今初。
问曰。此一真法界。为初心是。为后心是。
初心者。理即位。后心者。究竟位。言六即者。六明事相。因果无差。即显理性。初后体同。无机子曰。痴禅任性。滥上圣以矜高。狂慧随情。居下凡而自屈。由是天台大师明六即佛。破二种见。拣其太过。六分因果之事殊。收彼不收。即显圣凡之理等。六即颂曰。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此颂理即佛也。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此颂名字即佛。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徧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此颂观行即佛。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华红。此颂相似即佛。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此颂分证即佛。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此颂究竟即佛。今双开二心。乃以事难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