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极信录
净土极信录
诸方长老。普赐恩准。哀切祷切。
再启者。何谓世间之极苦最惨者。莫大於死之命已夫。静而研思。之将死未死之际。犹生龟之剥壳。似活蠏之入汤。四大一时分张。八苦同时交煎。此痛苦难嗷之情。真正一言难尽。有口难剖。试问孰能体其酸。察其苦知其痛。救其是难耶。纵有孝顺子孙。贤徒德友。亦莫能替。呜呼。虽莫能替。诚有极妙一济。谓亡者之尸。若有分毫未冷。则主人翁。必定未去。既主翁未去。须任其倚靠。坐戤。仰卧侧眠。或伸屈。或挂脚。或盘腿。种种现诸式样。必须听其自然。切弗勉强挪移。何则谓只个时际。真乃性命交关。既求生而不得。又求死亦不得者。正似活禽被以笼蒸。生兽遭以焰逼。实情极惨。苦不可言之至矣。是以应当细心看守。待他冷尽之后。方可料理。按梵网经云。看顾病人。尚然是第一福田。况此事乎。所以纵遇炎天。亦当稍停几时。料理端正。即请在旷野。或置窑间。停到第八日早晨。可再焚化。然而目睹心酸之如是情形。孟子所谓宁见其生。不忍见其死也。既不忍见其死者。尤宜悲恤。唯有专心。助他念佛为最。不论人众多寡。贵以近在床前。设一香炉。有佛像。无佛像皆可。只消用引磬小[木*鱼]。徐徐念南无阿弥陀佛。其声不可太高。防其神识惊慌。须平和念去。令其亡者。心安神稳。如罪之遇赦。渡之遇舟。极为欢悦。纵有五无间罪。及大苦痛。遵地藏经云。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於是罪中。亦渐消灭。所以者何。因其藉佛之愿力。及众助之念力。如罪者已近王身。弱者得其力士。何愁不离苦难。不达清泰耶。若此。岂非结最胜之良缘。助莫大之善事乎。再者论有所云。平日行其善者。热气从下至上。行其恶者。从上至下。如其通身冷尽。热气归顶者圣道也。至眼者天道。至心者人道。至腹者饿鬼道。至膝者畜生道。至脚底板而出者。地狱道也。偈云。
顶圣眼天生 人心饿鬼腹 傍生膝盖离 地狱脚板出
嗟乎生死二字。孰人能免。经云任汝一生行善。临终动一恶念。即堕恶趣。若一生造恶。后能改悔而发诸善心。临终再能念佛者。便生善道。噫末右一关。乃真正吃紧的。极大要事。故无论僧俗贵贱。一世为人。便重在只个时候。岂可大意害彼。致令堕落者。可不悲乎。可不慎乎。
憎嫌病时。屎尿污秽。身体不净。不敢念佛说。
夫念佛。果贵乎清净。故无病无事之中。正宜趁早念佛。整顿自己资粮。若一经大病。屎尿在床。知秽污身体。恐有罪过。便不敢念。而防又有痛苦。不能作主便不能念。呜呼殊不知大病将死。正犹撑上水之船。务在努力撑篙绁纤。方能有济。一到溜头之间。篙若稍停。而纤若稍歇者。其舟必定倒覆。是以将死未死之际。全贵乎一心读佛。管他尿屎秽污。遍体不净。只要汝不可怕死。努力肯念。次则我抵章他死。竭力[拚-ㄙ+ㄊ]命念去。休顾他死活。咬定牙关。尽管尽力念到他。一口气似断了。庶几可已。若怕其秽污而不念。痛苦而不念。凄惨而不念。无力调治忧愁亦不念。无人当值心酸亦不念。乃至妄想不念。贪恋不念。情爱不念。昏迷无知而不念者。岂非一生可惜。枉名缁衣。枉为做人耶。再若念如不念。毫无信愿恳切。悠悠然者。即念到慈氏下降。亦难生彼。故必须平日信愿精确。临终益加恳切。如出廐良骥。顺水张帆。捷之甚矣。次则平日信愿俱切。临终复请知识。助以念佛。令其佛声入耳。纵有痛苦自不能念。宜知其为我念佛助程。令我自性入於佛号之中。随佛光明摄引其灵。带业往生亦实未见得。切忌不可怕秽污。而不敢念佛。何者。佛既称为大慈大悲。定无不济之理。譬如中日悬天。宁分高下贵贱。海纳百川。安论清净垢秽。而佛无苦无拔。无难不救。只愁尔信愿不切。心又颠倒者。其苦不可言矣。若信愿行俱切。临终再能正念分明。则必定随愿往生。设不然者。诸佛与阿弥陀佛。便为妄语。试问有此理乎。是以华严云一切惟心造。但愿尔心造如此深信。发愿笃行可也。舍此皆名戏论。我若不是剖心诚实之语。令我戒香。永世无有舌根可也。宜深信之。力行之。
光绪四年夏安居日净业学者祖授碧谭仰台等敬刻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