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指归集
净土指归集
十种无碍
即心观佛。托境显性。心心绝待。法法全真。有不达者。横生疑谤。故有执内心是佛而不许外求者。执自己之佛而不须他佛者。执诸法皆空而不信有佛者。执一切现成而不假修证者。但是不遵圣教。不达理体。随有所执。皆成邪见。拨无因果。纵任妄情。认砾为金。蒸砂作饭。今以十种无碍。显净土之圆融。荡涤执情。发明正信。
一心境一如。行人一念是能观之心。弥陀净土是所观之境。以心外无法故。诸佛净土全是自心。以法外无心故。此心全是诸佛法体。心境叵得。心境宛然。互泯互存。绝思绝议。故经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二修性不二。唯心净土。是本具之理。全修在性也。发愿往生。是随缘之事。全性成修也。以修性不二故。诸佛净土虽本来成现。必由净业成就乃可往生。故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三因果理同。以众生诸佛同一体故。诸佛已悟。众生在迷。迷悟虽殊。性常平等。是故念佛者。即是念一切众生之本性。故经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四真俗双泯。诸法本空。纤尘叵得。随缘建立。法法宛然。以一切法空故。心佛叵得。以一切法假故。心佛宛然。以一切法中故。心佛不二。非有非空。绝思绝议。故经云。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又经云。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五依正互融。国土庄严依报也。佛及菩萨正报也。一心具一切剎。一一微尘现一切佛及九界众生。以体性本同故。是故落日及氷国土庄严。唯心发现。水鸟树林皆演妙法○六胜劣同体。诸佛法身从真起应。如镜现像。妍丑在机。如水起波。随风大小。由机有利钝故。应有胜劣。而法身之体。本来不动。故经云。阿弥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七一多相即。一即多故。一心一尘遍一切佛剎。多即一故。一切佛剎全在一心一尘。为令心专一故。易成就故。故令专念一佛。而一佛即一切佛。故经云。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八广狭自在。以十方法界不离一微尘故。一尘至微。量同法界。佛剎虽广。不离一尘。十万遐程。不逾方寸。故经云。阿弥陀佛去此不远。如於镜中自见面像○九古今无间。以三际不离一念故。前际不可得故。无过去后际不可得故。无未来中际不可得故。无现在以世相迁流本常住故。经云。观彼久远。犹若今日。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十寂用无碍。谓炽然在用。不动本际。如水起波。波全是水。净名云。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即寂而用。故舍秽究尽。取净穷源。用而常寂。故虽有取舍。而实无取舍是。故炽然。念佛与无念等。炽然往生与无生等。於无见处不碍见佛。於无生处任运往生。以圆顿行人语默动静一切时中皆如实际故。经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之谓也○如上十种无碍法门。并是圣教明文。金口所说。了达斯旨。於无碍法。犹尚不着。何况随世妄情而生执着耶。如斯念佛。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念他方佛即是念自己佛。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生一净土即是普生一切诸佛净土。而无所生也。
举一全收
真歇了禅师曰。或曰。唯心净土。人人本具。何不直下承当。反求之於十万亿剎之外耶。答曰。若会得唯心净土。岂但十万亿国微尘剎土亦未为远。岂不见普贤菩萨於一毛孔中行一步过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李长者云。无边剎海。自他不隔。於毛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於当念故。弥陀世尊直示心中之一佛耳。若指心之全体。不但唯心净土地狱天宫唯心所现。经曰。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又曰。既是圆融无碍。如何定指西方。答曰。只为法界圆融故。法法不离本位也。极乐遍在一切处。乃举一全收也。如帝释殿千珠宝网。千珠光影咸入一珠。一珠光影遍入千珠。虽珠珠互遍。而此珠不可为彼。彼珠不可为此。参而不杂。离而不分。虽一一遍。亦无所在。弥陀净土即千珠之一。十方国土一一皆十珠之一。三乘人天。地狱鬼畜。一一无非千珠之一。圣人善巧方便专念阿弥陀佛。乃千珠直示一珠。见一佛即见十方诸佛。亦见九界众生微尘剎海十世古今一印顿圆无余法矣。
○法相门第三
诸佛所证。唯一理而已。究而言之。理尚叵得。而法相何有焉。虽然亦一往之语耳。祖师曰。性虽是一。而无定一之性。故使三千色心。相相宛尔。昧者不达。执一理而破差别者有焉。是亦拨波而求水也。若知差别即一理。一理而不碍差别。如大福人执石成宝。何所择焉。经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之谓也。
道有难易
龙树菩萨毗婆沙论云。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难行则久乃可得。是堕声闻缘觉地者。或有勤行精进。以信方便易行疾至。应当念佛。称其名号。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必定得阿耨菩提。是故常应忆念。偈曰。
若人愿作佛 心念阿弥陀 即得为现身 故我皈命礼 若人欲疾至 不退转地者 应以恭敬心 执持称名号 若人种善根 疑则华不开 信心清净者 华开则见佛
十疑论云。难行道者。在五浊恶世。求阿毗跋致。甚难可得。略说有五。一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无赖恶人破他胜德。三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四声闻自利障於大慈。五唯有自力。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易行道者。谓信佛教念佛三昧。乘阿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如人水路行船。须臾千里。亦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轮王力也。
定散二业
天台大师观经疏云。根有利钝。行有定散。观佛三昧名定。修余善业。说以为散。散善力微。不能灭除五逆。大本就此。故云不生。此经明观。故得往生。山堂彦伦法师云。诸大乘经劝生净土。因通二种。一定二散。定谓即心观佛。想彼西方依正主伴。唯心本具。当处皆空。全体即假。二边叵得。中道不存。三谛圆融。一心具足。故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乃至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是如来亲示。唯心三昧。圆常观体。了彼净土。依正色心。悉我自心。性具功德。即境为观。心外无佛。性外无土。观之不已。证无生忍。二者散善。用纯实心。信有西方。一心不乱。系念弥陀。一日七日声声不绝。念念无间。经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临命终时。佛及圣众现在其前。唯事想彼国。但无三观。名散善耳。故三种净业回向愿生。咸登极乐。若定若散。利根钝根。皆净土因。咸趣无生。永无退转。
拣示西方
此方儒典。以佛为西方大圣人。言释迦出天竺国。而教流中夏也。在昔法显玄奘往西天求法。皆指五天竺国而言。或云乾笃印度。梵音赊切也。居阎浮之中汉地在阎浮东。偏但相去数万里耳。阎浮在须弥海南。兼余三洲。为一四天下一世界也。如是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名大千世界。总是娑婆化境。为一佛土。若经典所言极乐世界。在娑婆世界之西。过十万亿佛土。一佛土者大千世界也。彼极乐国。梵语须摩提。华言安养。或云清泰。弥陀在彼现在说法。修净业人。发愿往生。即此处也。虽远在十万亿剎之外。而不离自心。佛神力故。一念即生。实不远也。世之学佛者。不谙此说。皆言。西方去此十万余里。但指天竺国耳。加以八千乃无稽之言。唯柳子厚白乐天记文。言之颇详也。
二土苦乐
无为居士曰。一切众生未悟正觉。处大梦中。六道升沉未尝休止。诸天虽乐。报尽相衰。修罗方瞋。战争互胜。旁生飞走。啖食相残。鬼神幽阴。饥渴困逼。地狱长夜。痛楚号呼。得生人趣。固以为幸。然而生老病死众苦婴缠。唯是净方更无诸苦。莲苞托质。无生苦也。寒暑不迁。无老苦也。身非分段。无病苦也。寿命无量。无死苦也。无父母妻子。无爱别离也。上善人聚。无怨憎会也。华裓香食珍宝受用。无求不得。无穷困也。观照空寂。无蕴苦也。悲济有情。欲生则生。不住寂灭。非二乘也。智照生死。得不退转。非凡夫也。三界荡然。譬如四裔。丘陵坑坎。秽腐所积。溪壑阻绝。孰为津梁。乃有狂人。迷路於此。恶兽魑魅。恼害杂居。刀兵水火。或时伤暴。风霜霹雳。凌厉摧慑。罔知城域可以庇覆。饮食衣服未或充足。甘受是苦。不求安乐。有佛释迦。是大导师。指清净土。是安乐国。无量寿佛是净土师。尔诸众生但发诚心。念彼佛号。即得往生。若生彼土。则无诸恼。不闻知者。固可哀怜。
娑婆十难
慈云云。五浊得道为难。净土修行则易。今以娑婆十难净土十易。而拣示之。十难者。一不常值佛。三界险道。佛为导师。众生业重。生不值佛。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贤圣隐伏。邪法增炽故。二不闻说法。像季浇漓所有言说。惟谈外道邪恶之论。不闻正法故。三恶友牵缠。邪恶伴侣。希求利养。扇惑行人。堕恶道故。四群魔恼乱。九十六种外道恶人坏乱正法。使修行者不成就故。五轮回不息。循环六趣。如汲井轮无休息故。六难逃恶趣。往来三界。随业受报。虽生天上。未免沦坠故。七尘缘障道。汩没尘劳。为出世法之障碍故。八寿命短促。人生百岁。夭横者多。光阴迅速。菩萨大道难成办故。九修行退失。此土修行断见思惑。方能不退。初心行人未免退堕故。十尘劫难成。如大通佛世闻法之徒。退大执小。经尘点劫。住声闻地。虽涉长时。未成大道故。
净土十易
净土十易者。一常得见佛。无量寿佛成道以来。经十大劫。常住不灭故。二常闻法音。佛及菩萨树林水鸟常宣妙法故。三圣贤会集。观音势至为其胜友。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故。四远离魔事。虽有天魔。皆护佛法。令修行人速成就故。五不受轮回。莲华化生。无复轮转生死苦趣故。六永离恶道。彼佛国土无三恶道。名字尚不闻故。七胜缘助道。琼楼玉殿。珍衣美馔。皆为助道之资具故。八寿命无量。众生寿量。与佛齐等。人天凡夫尽其智力。莫知其数故。九入正定聚。众生生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无退转故。十一生行满。常随佛学。一生常得无上菩提故。
皆正定聚
妙宗云。此土博地凡夫。属邪定聚。发心修行。未得不退者。属不定聚。已得不退者。属正定聚。若生安养。不论高下五逆罪人。临终十念。得往生者。亦得不退。故云皆正定聚。
横竖二出
桐江法师论横竖二出。竖出者。谓三乘行人依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历涉地位。如取科第。须有才学。如历任转官。须有功效。横出者。念佛求生净土。如人荫叙。功由祖父。他力不论学问有无。又如覃恩普转。功由国王。不论历任。浅深於横出中。有定散二善故。善导立专杂二修杂修者。谓散漫修诸善业。回向庄严也。专修者。身须专礼阿弥陀佛。不杂余礼。口须专称阿弥陀佛。不称余号。意须专想阿弥陀佛。不修余观。若专修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杂修者。千百人中。不得一二。今见世人。有日礼弥陀三千拜者。日课弥陀十万声者。有昼夜习坐专想弥陀者。并有感应。斯可验矣。
显密二修
诸佛法藏。有显有密。显谓十二部经三藏圣教。密谓坛场作法诵持秘咒。决取神效。如净土法中往生神咒等是也。大藏衡字函。有无量寿观行仪轨一卷。金刚手菩萨说无量寿陀罗尼。坛法依法修习者。往生上品。证入初地。并无量寿如来心咒根本咒拳印真言等。洎诸部秘密。大悲尊胜等咒。功德甚多。如经所说。修净业人。依法诵持。皆生乐土。
乘戒缓急
大涅盘经云。於戒缓者。不名为缓。於乘缓者。乃名为缓。戒谓止恶行善。乘谓解第一义。缓者怠墯。不精进也。祖师於此立四料简。一戒急乘缓。以戒急故。生人天中。如箭射空。力尽还坠。以乘缓故。虽闻大法。如聋若哑。二乘急戒缓。以戒缓故。生恶趣中。以乘急故。常闻大法。如华严会上八部鬼神是也。经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三乘戒俱急。则生人天中。而常闻大法。四乘戒俱缓。则堕三恶道。而永不闻法。观二部大乘之意。则知以闻法得旨为难。戒善特助道耳。故曰。宁可学提婆达多常处地狱。不愿如郁头蓝弗暂得生天。学大乘者可不审乎。
魔佛真伪
楂庵法师引大集经云。断集谛是降烦恼魔。知苦谛是降阴魔。修道谛是降天魔。证灭谛是降死魔。涅盘经云。佛去世后。五百岁中。魔道渐兴。坏乱佛法。然火就燥。水就湿。邪不干正。一生之中。以淳净心。坚固谛信。至诚礼诵。悔过发愿。吾知此人。若身若心。则与弥陀气类交接。智论云。如风吹树。势向西倾。及其倒时。必从西偃。设使愿力微薄。罪业深重。临终相现。称佛求救。以佛力故。魔无能为。若彼行人多杂魔业。倚恃佛法。邀名射利。外现清白。内唯臭腐。诈伪欺罔。吾我自高。截他人千尺之长为半分。扬自己一勺之水为万斛。此人气分。与魔交接。命终之日。不堕恶道。得生魔宫。斯亦幸矣。当知万法唯心。心净佛迎。心垢魔接。於理易晓。何须致疑辨魔。佛之真伪。唯教眼明白者识之。悠悠之徒。命终之时。风刀解体精神霍乱。怕怖慞惶。又何暇辨魔佛之真伪哉。世有贪慢溢腹。是非填膺。平居之时。四魔之中。三不能识。临终之际。恐落魔宫。口言降天魔。而心存坐脱之法。愿於豪贵家。托生为人。一何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