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十要
净土十要
(我及众生无始常为三业六根重罪所障。不见诸佛不知出要。但顺生死不知妙理。我今虽知犹与一切众生同。为一切重罪所障。今对弥陀十方佛前。普为众生归命忏悔。唯愿加护令障消灭。○想已跪云)。
普为法界一切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忏悔。(叩想云)。
(我与众生无始来今。由爱见故。内计我人 外加恶友。 不随喜他一毫之善。 唯徧三业广造重罪。 事虽不广恶心徧布。 昼夜相续无有间断。 覆讳过失不欲人知。 不畏恶道。 无惭无愧。 拨无因果。 故於今日深信因果。 生重惭愧。 生大怖畏。 发露忏悔。 断相续心。 发菩提心断恶修善。 勤策三业翻昔重过。 随喜凡圣一毫之善。 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诸众生。从二死海置三德岸。 从无始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造众恶。今知空寂为求菩提。为众生故广修诸善徧断众恶。唯愿十方诸佛弥陀世尊慈悲摄受听我忏悔。 想已仍跪於地。复叩云)。
至心忏悔。我弟子(某甲)及法界众生。从无始世来无明所覆颠倒迷惑。而由六根三业习不善法。广造十恶及五无间一切众罪。无量无边说不可尽。十方诸佛常在世间。依正庄严法音不绝。妙香充塞法味盈空。放净光明照触一切。常住妙理徧满虚空。我无始来六根内盲三业昏暗。不见不闻不觉不知。以是因缘长流生死经历恶道。百千万劫永无出期。经云。毗卢遮那徧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是故当知一切诸法无非佛法。而我不了随无明流。是则於菩提中见不清净。於解脱中而起缠缚。今始觉悟今始改悔。奉对[○@叩]诸佛弥陀世尊发露忏悔。当令我与法界众生。三业六根无始所作。现作当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若忆不忆。若识不识。若疑不疑。若覆若露。一切重罪毕竟清净。我忏悔已。六根三业净无瑕累。所修善根悉亦清净。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普与众生同生安养。[○@叩]愿阿弥陀佛常来护持。令我善根现前增进不失净因。临舍命时身心正念视听分明。[○@叩]面奉弥陀与诸圣众。手执华台接引於我。一剎那顷生在佛前。具菩萨道广度众生同成种智。(应三说。次起倡和云)。
忏悔发愿已。归命礼阿弥陀佛及一切三宝。
(想导师处中为我作忏悔主。一切三宝同为证明。想偈已。次起立执炉。想上三宝畟塞道场。我身语意如影响焰。若一若多无杂无障。旋绕法座安详而转。称云)。
南无十方佛(悉称赞净土者) 南无十方法(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即法界海。十方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南无十方僧(此土西方十方一切僧宝悉趋向净土者)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三称。诵弥陀经诵毕复三称。称诵时随文入观历历分明。然名句文犹空鸟迹不可思议。故能徧十方界而作佛事。次归位置炉云)
自归於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 自归於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自归於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和南圣众(次别处西向如法端坐。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其观道略引要解於下)
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独觉菩提名少善根。人天有漏福业名少福德。唯以信愿持名。则一一声悉具多善因福缘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闻慧)。执持名号(思慧)。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修慧)。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要解云。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利根一日。钝根七日。中根二三四五六日。而得不乱(此初学要期法。亦是随乐克期之法)。又利根七日。钝根一日。中根六五四三二日。而能不乱(此久学炼习法。上二种若七日未办。乃至多七。一一七中咸分利钝。此长期克办之法)。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又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一心是所显。非所生。盖不论杂乱垢心。从来是一心。本不可乱。但迷强不显耳)。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盘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可臻其阈。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余如要解所明。须悉研之。
受持佛说阿弥陀经行愿仪
二行合跋
余向於观经妙典蕴四疑焉。机收三辈九品逆恶不遮。而境细观深唯收胜种。一疑也。经既有先当观之。观文解亦判为初入门之要术。而观道却在第十有三。二疑也。利人日观成就。仅齐下品下生。亦是凡夫。诸观中细境广高。凡夫如何注想。三疑也。利人已成十二胜想。复令作於杂想。何异压良为贱。虽为曲解终未恰然。且本观经文。何又专属心劣凡夫。四疑也。 坚师初门一出顿释四疑。而修此初门胜观决可成就。然后妙典不付空言。如昏夜中落日重出。兴成破暗有大功勋。至於弥陀行仪。只就小本具足若观若行。随文入观是真受持。随观归诚是真信受。述而不作厥旨愈彰。末世弘经罕有其匹。因手录二行为跋其后云。
戊申夏同邑弟子胡净睿谨识
净土十要卷第三
(菩萨戒弟子刘学志捐资合刻观无量寿佛经.初心三昧门及弥陀经受持行愿仪。为荐亡室杨氏.李氏。早生安养。广度众生。同登不退)。
灵峰藕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卷第四
述曰。列次净土十要。以教经居初。以行经居次二次三。皆尊经以明道也。若夫作论通经阐扬净土。则当以天台智者大师十疑论奉为頍弁。厥义有三。一。智者乃释迦后身人。是大圣故。二。陈隋之世接踵远祖。时亦在先故。三。此十问答统净宗一切疑问。振菩提大道之纲。断疑生信厥功最巨。故虽后世种种异见像季未生其间。破立未能尽应末法邪僻之病。而纲宗所被何疑不遣。故次教行二经。列当论部之首。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则无量矣。娑婆备诸苦。彼土则无苦矣。娑婆随业轮转生死。彼土则永证无生法忍。若愿度生任意自在。不为业缚矣。净秽寿量苦乐生死如是差别。而众生冥然不如。可不哀哉。阿弥陀佛。净土摄受之主也。释迦如来。指导净土之师也。观音.势至。助佛扬化者也。是以一代教典处处叮咛劝往生也。阿弥乘大愿船。泛生死海。不着此岸不留彼岸不止中流。唯以济度为佛事。经云。闻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临命终时。佛与圣众现在其前。是人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又经云。十方众生闻我名。忆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不果遂者不取正觉。祇洹精舍无常院。令病者面西作往生净土想。盖弥陀光明徧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圣凡一体机感相应。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中净土念念弥陀。吾以是观之。智慧者易生。能断疑故。禅定者易生。不散乱故。持戒者易生。远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瞋恚故。精进者易生。不退转故。不造善不作恶者易生。念能一故。诸恶已作业报已现者易生。实惭惧故。虽有众善。若无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者。则不得上上品生矣。噫弥陀甚易持。净土甚易往。众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众生何。夫造恶业入苦趣。念弥陀生极乐。皆佛言也。世人忧堕狱而疑往生。不亦惑哉。晋远法师与高士刘遗民等结社庐山。盖致精於此。尔后七百年。僧俗修持感应非一。见於传记岂诬也哉。然赞辅弥陀教观。其书山积。唯智者十疑论最为首冠。引圣言。决群惑。万年暗室。日至顿有余光。千里水程。舟具不劳自力。非法藏后身不能也。杰於都下获斯文。读示所知无不生信。自遭酷罚感寤益深。将广其传。因为序引。
净土十疑论
隋 天台 智者大师 说
第一疑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秪应愿生三界。於五浊三涂中救苦。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生。舍离众生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答。菩萨有二种。久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未得忍已还及初发心凡夫。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於恶世中救苦众生。智度论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无忍力。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於今日。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故维摩经自疾不能救而能救疾人。智度论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无方便力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取筏乘之悉皆得脱。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生。为此当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生如得船者。又论云。婴儿不得离母。离母或堕坑井渴乳而死。鸟子翅羽未成。依树傅枝不能远去。翅翮成就方能飞空自在无碍。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以业成故。临终敛念得生决定不疑。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已。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任意自在。故论云。游戏地狱行者。生彼国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教化地狱受苦众生。以是因缘求生净土愿识其教。十住婆沙论名易行道也。
第二疑
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岂不乖理。经云。净土先净其心。心净即佛土净。此云何通。答。释有二义。一总答。二别答。总答者。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是舍彼着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又转计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则断灭见。金刚般若云。汝若作是念发阿耨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发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二别答者。夫不生不灭者。於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体亦不可得。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又。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维摩经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又云。造立宫室。若依空地随意无碍。若依虚空终不能成。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真无生。此谓心净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瞋他求生净土。几许诬哉。此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也。
第三疑
问。十方一切净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净土。今偏求一佛净土。与平等性乖。答。一切诸佛土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系一境。三昧难成。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专至。得生彼国。随愿往生经。普广菩萨问。十方悉有净土。何故偏赞西方。佛告普广。阎浮提众生心多浊乱。偏赞一佛净土。使专心一境即得往生。若总念一切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不得生。又求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佛法性故。为此念阿弥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净土即生一切净土。华严经。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又云。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应现一切剎。佛身无有二。智者以譬喻得解。能达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体无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无二故。炽然念一佛。说即是念一切佛也。
第四疑
问。十方佛土。随念一土随得往生。何偏念弥陀佛。答。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释迦一代说法。处处圣教唯劝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数十余部殷勤指授。故偏念也。又弥陀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又观经。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徧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又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等云。释迦佛说经时。皆有十方恒沙诸佛舒舌相覆大千世界。证成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当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偏有因缘。无量寿经。法灭之时特驻此经百年。在世接引众生往生彼国。故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其余净土虽一两经略劝。不如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劝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