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十要


  二净信者

  智度论。有信清净。能入佛法。无信不能入。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又经说信为手。入宝山自在能取。无手不能取。昔王仲回问无为子。如何念佛得无间断。曰。一信之后更不再疑。即是不间断。回欣跃而去。未几得生。还来致谢。是故若未能顿悟。当深植信根。不惊不动。一信金口诚言决定当生。二信自心广大具有如是清净功德。三信因果如形影决定相随。四信此身形识及一切世界如阳焰空花无所有。五信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六信一切法唯心如忆梅舌酸。七信念力不可思议如业力。八信莲胞不可思议如胞胎。九信佛无量身无量寿无量光不可思议。如蚁子身蜉蝣岁萤火光。十信此身决定当死。若具如是信根。举足下足无非念佛。故知信之一字通上中下。若无甚深信力。如无羽之鸟定不得飞。

  三净观者

  众生无始垢秽徧一切法。如面入沙金在矿。修净业者当加种种观行。磨炼习气为白法之坛壝。作往生之津梁。一净观。观佛相好如十六观经说。二不净观。观身心不净器世界不净生厌离。三无定观。观一切法无定。如一美色。淫人为乐。妒妇为苦。观行人观之。种种恶露异类如土木。四和合观。观身及世界并见闻觉知。如积木为屋。积土为垒。积杂彩为画。无实体。五对治观。观自身何结最重。当用何法对治。如药草等於此病为药。余病非药。如是观察对治。六惭悔观。观一切众生无量劫来互为父母兄弟姊妹男女。递相淫毒曾不觉知。如枭獍杀父母。牛羊鸽雀配其亲。彼不自知。诸佛菩萨见於我等亦如是。当生大愧恨。七念念观。观一切时中几许忆念佛心。几许利生心。几许垢净沉掉心。八平等观。观一切色一色无好丑。一切声一声无誉毁。一切受一受无恩雠。一切义一义无浅深。九微细观。观佛念法念起於何来。去於何往。十法界观。观一毛一尘皆具无量净佛国土。行者以第一净观为主。余九为伴。如石中觅珠。若不破石无缘得珠。

  四净念者

  一行三昧惟在决定。若不得念即有散漫。三昧不成。一摄心念。一切处摄念不忘。纵昏寐亦系念而寝。不隔念。不异念。二勇猛念。如好色人闻淫女所在。磷途虎窟必往不怯。三深心念。如海深广必穷其底。觉路遥遥不竟不休。四观想念。念念中见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五息心念。息一切名心宦心欲心世间心贪恋心贡高心遮护心人我是非心念佛。六悲啼念。每一想佛。身毛竖。五内裂。如忆少背慈母。及多慧亡儿。七发愤念。如落第孤寒负才寂寞。每念及殆不欲生。八一切念。见闻觉知及毛孔骨髓无一处不念佛。九参究念。念佛一声不能晓了佛与念之分剂。十实相念。了此一念从本以来不是有心不是无心。不是亦有无心。不是非有无心。是为上品念佛门。如是念者现生必得见佛。

  五净忏者

  经云。前心起罪如云覆空。后心灭罪如炬破暗。又云。百年垢衣可於一日浣令鲜净。是故欲除重障。当勤忏悔。一内忏。忏心意识不净因。二外忏。忏一切色声等不净法。三事忏。忏十八界.二十五有.八万四千尘劳结使障。学阿僧祇劫见佛利生诸行业。四理忏。忏入道以来所得狂解。所学经论。所闻奥义。作止任灭等病。障佛无漏智。五过去忏。忏无始世界所作黑业。如今生纵不淫盗不谤法妄语。但所求不如意即盗业未尽。但值不随意眷属即淫业未尽。但言出人疑信相半即谤法妄语业未尽。於一切果中察一切因。当知前生无恶不造。一一当忏悔。六未来忏。一切恶法即今便止。尽未来世永不相续。七现在忏。忏现世所有生老病死种种苦业。种种烦恼业。举足下足业。起口动心业。一切微细不可称量业。八剎那忏。一念中九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一生灭一忏。九究竟忏。等觉位一分无明犹如微烟。誓究竟净。十法界忏。法性无我无人无今无古。普为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平等忏悔。若能如是真实忏者。一切障碍悉得消灭。不离道场得见诸佛。

  六净愿者

  智度论。菩萨见诸佛世界无量严净。发种种愿。有世界无众苦。乃至无三恶名。菩萨见已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亦如是。有世界七宝庄严。昼夜清净光明。有世界众生皆行十善。有大智慧。衣被饮食应念而至。有世界纯诸菩萨。如佛色身光明彻照。乃至无声闻辟支佛名亦无女人。皆行深妙佛道。游至十方教化一切。如是种种严净愿皆得之。故名愿受无量诸佛世界。问。行业清净自得净报。如田家得谷岂复待愿。答。作福无愿。无所标立。如销金随师作。金无定也。佛说有人不知禅法。修少施福戒福。闻人中富乐及欲天色天心愿乐者。命终各生其中。菩萨亦如是。修净世界愿然后得之。以是故知因愿受胜果。复次庄严佛界事甚大。独行功德不能成。要须愿力。如牛能挽车。要须御者。净世界愿亦如是。福德如牛。愿如御者。问。不作愿不得福耶。答。无愿得。不如有愿得。愿能助福。常念所行福德增长。以是义故。净佛国土当发大愿。一不为福田故愿。愿为一切众生荫生净土故。二不为眷属故愿。愿治一切如来家生净土故。三不为病苦故愿。愿医一切世间无明等疮生净土故。四不为转轮王故愿。愿转诸佛法轮作大法王生净土故。五不为欲界故愿。愿离一切微妙五欲生净土故。六不为色界故愿。愿离一切禅着生净土故。七不为无色界故愿。愿尽种种微细流注证无量相好身生净土故。八不为声闻.辟支故愿。愿以福智饶益一切生净土故。九不为若干世界众生故愿。愿代无央数世界众生苦拔一切世界众生生净土故。十不为若干阿僧祗劫众生故愿。愿代无数阿僧祇劫众生苦拔一切劫众生生净土故。如是发大愿。最后剎那定如普贤愿中所说。当知愿为截苦海之舟航。导极乐之明师故。

  七净戒者

  一切净法以戒为址。如作舍求平地。画先治素。练戒亦如是。为诸善法首。入净国之初门。若不持戒。决定障生净土。如恶露敝女欲事帝释。无有是处。一悭贪戒。行财命二施及与法施无爱惜。二毁禁戒。五戒律仪戒乃至无漏戒满足持。三瞋恚戒。以忍调心调身口。遇恶口刀杖但自思惟业因缘法。作偿负想。导师想。风寒冷热想。四放逸戒。谓生死险道无放身处。如人持满钵油行悬缆上。不得左右顾视及生第二念。五散乱戒。摄诸根。息诸缘影。如护风灯。如防生鸟。六愚痴戒。以智慧破诸迷闷。如作务常借日光。若长夜诸作皆废。如登览当开目。若盲及睡眠。山河大地与无等。七憍慢戒。不以才辩贡高。以悟解贡高。以诤论贡高。乃至一切所得如镜面垢。不以此垢骄彼垢。八覆藏戒。我心中一切处。诸佛一切处。菩萨一切处。神明无可覆。如日中逃影无可逃。九无益戒。远离一切戏事。一切诗文。一切尘缘。一切口解脱等。十不住戒。谓持戒为生净土。饶益众生。不求闻誉及人天二乘果。菩萨如是行於净戒。则能摄诸众生生於净土。众生虽至冥顽。莫不钦仰戒德故。

  八净处者

  有志出尘。当舍恶处。若不舍者。是厌离未极。厌未极。是忻净土未极。龙树曰。菩萨心不贵转轮圣王人天福乐。但念诸佛。是故随心所重而生佛土。今小适意处尚不能舍。何况轮王。是缚足欲行。系翅求飞也。一繁华喧阗处当远。二歌楼酒肆处当远。三热焰熏约处当远。四论除目及朝事处当远。五恩爱缠缚及熟历处当远。六诗坛文社斗章摘句处当远。七讥刺古今较长竞短处当远。八讲无义味道学处当远。九义解斗名相矜小智处当远。十宗乘狂解妄谈顿悟轻视戒律处当远。是等挠道。与魔不异。若离是处。道业当办。

  九净侣者

  真机非友不发。恶法非友不止。如车二轮去一则蹶。世间文字诸戏论法。尚须同心印正。何况无上大道。因缘经曰。风由栴檀薝卜林来有妙香。若经粪秽死尸其风便臭。如净衣当置香箧。若处臭衣亦臭。友亦如是。当严别净秽。一山林闲适之友当近。能止躁心。二严持戒律之友当近。能淡诸欲。三智慧广大之友当近。能出迷津。四总持文字之友当近。能决疑难。五寂寞枯槁之友当近。能恬进取。六谦卑忍辱之友当近。能消我慢。七直心忠告之友当近。能抑诸过。八勇猛精进之友当近。能速道果。九轻财好施之友当近。能破大悭。十仁慈覆物不惜身命之友当近。能摧人我等执。反上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像设为师。经论为侣。其他游戏之徒宁绝勿通。园无佳花莫植。臭草无益赏心。徒增厌秽。

  十不定净者

  众生根器利钝不同。如上诸法。上根利器方得具足。如来有异方便。开九品之门。分上中下修习。今略开十种。一解义谛未全伏惑。或不深解但能诵读诸经。二但依语生信。或因他生信。或遇贫穷折辱生信。三或观金像。或随意观一相。四晨朝十念乃至百念千念。五但忏粗重习气及十不善业。六为怖生死发愿往生。或遇苦难发愿往生。但不得作人天及诸福德愿。七但持八戒五戒。乃至但戒杀盗淫妄。八一切喧场不能卒离。但时时生厌离心。九诸世法中人不能即断。但不随顺。十或但临终十念。如上诸法能至心受一法者。皆得往生。唯不得疑信相参。若有疑者。诸行悉不成就。如人夜中独趋道路。不得生疑。闻法疑者不如不闻。彼无闻者但不闻法。非有障难。此则自作障难故。

  第十释异门

  夫西方大旨经中自明。净土要门诸论具释。如天亲.智者.海东.越溪等皆抉发幽微。举扬宗趣。近则云栖和尚小本疏钞条分类析。诸师所发已无余蕴。但诸经随时立教。逗根说义。时有差别。致生学者疑畏。今略拈出。博采诸论。附以管见。会归一处。以便参考。
  一剎土远近释  二身城大小释  三寿量多少释  四花轮大小释  五日月有无释  六二乘有无释  七妇女有无释  八发心大小释  九疑城胎生释  十五逆往生释

  一剎土远近者

  大小弥陀经。西方去此十万亿剎。观经。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二说谁正。释以远近无定。故凡言某方者。某方至某方几城几剎。是从色身建立。身相虚故。所计方向道里亦皆不实。滇人言燕远。是从滇计。燕实无远。齐人言燕近。是从齐计。燕实无近。如十步之地。蚁即远。象即近。不应言远。是实是地不当从蚁计故。亦不应言近。是实是地不当从象计故。又十步亦非实。是地既不从蚁象。亦不当从人计故。蚁象人响。三根可知。智度论。随世俗故说有方。方实不可得。问。经说日初出处是东方。答。不然。须弥山在四洲之中。日绕须弥照四天下。北俱芦日中即东胜神日出。俱芦於胜神则是东方。东胜神日中即南赡部日出。胜神於赡部则是东方。如是展转。一切方皆东皆南皆西皆北。而方实无初始之处。问。且说此国中方相非无初东。答。若此国中日初东出。必北有断处乃可为初。断则无常不能徧运。是故但有方名而无实。是则方所尚不可得。岂有程途。然亦不废方所程途。何故。以但有名。亦可随情说故。

  二身城大小者

  声王经。阿弥陀佛与声闻俱。其城纵广十千由旬。观经。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如五须弥山。眼如四大海水。不应身城悬绝如是。海东疏释。彼佛有众多城。随众大小。城亦大小。大城示大身。小城现小身。十千由旬是与声闻俱住之城。佛身相当而住。观经身高大。其城亦随广大。先德云。净光庄严土唯演顿众。香土纯菩萨。故二土佛但现高大之身。若安养土。顿渐俱谈。声闻菩萨共为僧故。佛示生身法身。三十二相通乎生法。大小共见。若八万相局在法身。大乘贤圣得见也。是故应以藏尘尊特相得四悉檀益者。应以八万尊特相得四益者。应以三十二尊特相得四益者。佛各为现三种尊特身。如毗卢遮那。声闻视听隔於对颜。不妨菩萨更见大身。何故。佛身随所被机大小。如日光随隙大小。而是日光无大小故。

  三寿量多少者

  经云。彼佛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又云彼佛般泥洹。观世音菩萨作佛。既当入灭即是有量。释。阿弥寿量元是有量之无量。故曰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是举其数也。先德云。藏通补处。彰佛有量。别圆补处。显佛无量。以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同一法身一智慧。菩萨机忘。如来应息。名补佛处。实异藏通。前佛定灭后佛定生。故金光明四佛降室疏云。若见四佛同尊特身。一身一智慧即是常身。弟子唯一乘众。若见四佛佛身不同。即是应化。弟子三乘众多。故知全法界身非生非灭。岂得竖分当现。横论彼此。既非生灭。无量义成。且净佛剎中。尘剎水树皆是佛身。经云。是诸众鸟皆阿弥变化所作。若佛寿量有尽者。道场国土及诸水鸟音声亦应有尽。若有尽者不应有补。若无尽者不广言灭。如虚空分齐。非有分齐非无分齐。以不思议智照之可得。

  四花轮大小者

  小本。池中莲华大如车轮。观经。一一池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大本。池中莲华或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夫人世车轮大不逾丈。轮王千辐纵广不过一由旬。何得相悬乃尔。释。花轮大小亦如身城。以众生机有大小。故身城水树现有大小。莲华亦然。如初地见佛百叶花。二地见千叶。三地万叶。四地亿叶等。以自受用身有大小故。见花亦尔。如此方阿育王舍利塔。众生见者有无大小颜色处所动定光明及与异相无量差别。同一肉眼所见尚异。何况菩萨.声闻.人天等功用悬绝。所感花轮焉得不殊。如剎利贵种。飞楼杰阁徧满城邑。寒微茕子敝茅土窟。乃至不得。是自福德所招故。宝池花相应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