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十要
净土十要
如来金口言 赞叹西方土 如入长安城 无别天子都 普贤佛长子 文殊七佛师 授记及回向 是果位往生 释种得法忍 善财证佛果 面奉阿弥陀 是菩萨往生 龙树破有无 祈婆最胜根 皆得佛授记 是禅师往生 闻佛心信乐 诵念与持讽 大石置船上 是下劣往生 阿难世多闻 佛子中第一 不如念一佛 顿了诸经法 云何义解家 得轻易念佛 诸正念法门 经中皆悉载 但一大乘法 无二亦无三 奉劝悟达士 趂时歇狂解 一心念阿弥 莲华念念生 此是常寂光 非报非方便 作是观为正 勿妄生分别 禅教律三乘 同归净土海 一切法皆入 是无上普门 教海义无量 瓮观拾少许 一脔徧鼎味 是中有全藏
第四教相门
夫一大藏教如器衔空。空无相体。器有方圆。器尽空除。教忘教灭。是故随缘普应则涅盘真如一器也。称智自在则名相专持一空也。药无定方。定方以病。岂玉屑珊瑚槩治四百四病哉。病除药贵。便溺即是醍醐。异证同方。参苓化为酖毒。何况无上医王治三乘出世之药。疗人天凡小等疮者哉。先德约教。或一或多。名相虽别理趣是同。道人不揣固陋。窃附先哲。分别诸句。用彰一乘。使知净土法门摄一代时教。毋为儱侗禅宗轻狂义学诳惑云尔。
一假有教(原名纯有) 二趋寂教 三有余教 四无余教 五顿悟教 六圆极教
(纯有即人天乘。趋寂等五即小.始.终.顿.圆也。若论判教。须约化仪四教.化法四教.通别五时方可全收一代所说法门。今仅依五教尚可商惜。中郎四十余岁已弃世。未入台宗之室也。又纯有不能出世。不得立教。秪可附在三藏教耳)。
一假有教者
凡夫耽爱。染造黑业。如来悲悯。为说地狱苦.饿鬼苦.畜生苦.无福德着我所苦。欲生人天。当修善根。佛初为提胃说世间因果。五百贾人同受五戒。先忏五逆十恶谤法等罪。是为有教。观经修三福。首言孝父母.奉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无量寿经极言五恶.五痛.五烧之苦。教化群生令持五善。二经为求往生遮诸不善。非忻人天小果。修持同证果别。楞严.华严诸方等经亦兼带之。不名为有。观经钞曰。圆顿行者岂违小乘出家之式三皈众戒威仪等事。又曰。得前前不得后后。得后后必得前前。何故。诸佛无不以十善得度故。华严经。十不善业道是地狱.畜生.饿鬼受生因。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又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怖三界。阙大悲。从他闻声而了解。故成声闻乘。若修治清净。不从他教。大悲方便不具足。悟解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若修治清净。心广无量。具足悲愍。方便所摄。发生大愿。不舍众生。希求诸佛大智。净治菩萨诸地。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又上上品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乃至证十力无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善。应令一切具足清净。乃至菩萨如是积集善根。成就善根。增长善根。思惟善根。系念善根。分别善根。爱乐善根。修习善根。安住善根。以此善根所得依果修菩萨行。於念念中见无量佛。如其所应承事供养。又云。虽无所作而恒住善根。又虽知诸法无所依。而说依善法出离。奉劝悟达之士。猛省永嘉豁达之言。早寻白社不请之友。勿轻戒律。无作业之佛。勿贪虚名。有对证之鬼。莲邦不远。请即加鞭。
二趋寂教者
小乘寂灭趋向涅盘。严土利他不生喜乐。与净土大乘之教正反。然无量寿及观经皆有须陀洹乃至阿罗汉。先德谓。小乘定性不生。若先发大心熏成种子。退心小乘。垂终回小向大则得生。以退大既久。习小功深。彼佛称习说小。且令证果。然不住小位。还起大心进行弥速。或五劫或十劫得成初地。如是阶级犹是殊胜。是故不同。
三有余教者
了二空真理。修万行。趣大乘佛果。唯不许阐提二乘成佛。谓阐提无性。二乘定性。决不可成。未尽大乘真理。故名有余。此经五逆二乘种不生。教义似同。然五逆不生。以谤法故。是无信心。非无性。观经。毁戒众生临终恶现。闻赞佛功德。地狱猛火化清凉风。五逆十恶具足十。念见金莲如日轮。剎那顷得往生。此自性不思议功德。仗不思议佛力显现。若不具佛力。如顽石岂能透月。当知念能显性。如是往生是性力。故如日能显空。空非因日。是故一切众生皆成佛。不同有余之教。
四无余教者
一切众生平等一性。悉当成佛。为大乘极则之教。唯一自心为教体。故云无余。净土法门依正信愿等法。究极皆归一心。故言一心不乱即得往生。又大本。三辈生者皆云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佛性是。华严曰。菩提心如种子。生一切佛法故。如良田长众生白净法故。如大地持一切世间故。如净水洗一切烦恼垢故。如大风普於世间无所碍故。如盛火烧一切诸见薪故。广在彼经。当知菩提心是铁炮中利药。念佛是药线。华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即是此义。菩萨五位加行亦药中引线耳。无量妙行讵有加一行三昧者哉。
五顿悟教者
长者论。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从地位渐次。故为顿教。思益经。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一地。楞伽经。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乃至无所有。何次。当知顿者谓阶级。即非阶级。如空中鸟迹。速而无痕。由此出生一切阶级而俱非阶级。故顿教者教之纲领。亦名教外别传。本不可名别传。尤不可别立一教。若可别名别立。早已落阶级矣。然名别传立顿教者。如棋谱中谱活眼法耳。观经钞曰。经於化法。以圆为顿。何故。无生忍位别在初地。圆在初住。别教凡夫经无数劫方至此位。唯有圆教即生可入。韦提及侍女并是凡夫。即身得忍。判为顿者是圆顿故。此经五逆十恶持名即生。皆得不退。正合顿义。所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心宗更无迂回。且如阿弥一声是非俱刬。何等直截。古人谓之头则公案。镬汤波底岂贮寒冰。烈火焰中讵容寸草。达磨复起不易吾言。更或踟蹰万年千里。
六圆极教者
慈恩谓先德判经论有四宗。第四显实宗。涅盘.法华.华严等显真实中道义。舍化城而归宝所。故知弥陀经乃第四宗也。又谓以教准宗。宗有其八。一我法俱有宗。此乃外道。列於正宗为不可晓。乃至八应理圆实宗。如华严及弥陀经是第八宗收。真歇了禅师等以帝网千珠发明净土圆融之义。诸书具载。近有以华严配此经。谓圆全摄此。此分摄圆。得圆少分。但圆义无全无分。如月在川。川川皆有全月。乃至瓶池寸水亦是全月。无分月故。如风在树。树树皆有全风。乃至寸叶茎草亦是全风。无分风故。若圆有分。圆即有段。若分非全。圆即不徧。分全双乖。圆义不成。今约莲宗圆极。分五种义。一剎海相含义。一切诸佛报化国土互相摄入。全他全此而无留碍。若计不相入者。此即情见。情见非实。如室中含空。其中若人若畜若鬼若虫若几若瓶若架之类。皆依空建立。空属人时。则鬼畜虫几瓶架所依之空一切摄入人中。空属畜时。则人鬼虫几瓶架所依之空一切摄入畜中。乃至鬼虫几瓶架等一一皆然。参而不杂。离亦不分。非入非不入。是故经云。国土光净徧无与等。彻照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世界。如明镜中现其形像。当知一切净方浊土交光相入。如千灯一室。故二三世一时义。众生情见执有时分。过见未来等事。实相中无时体可得。何故。若计晦明是时。晦明是业相。如病眼见眚非定相故。若计老少是时。老少是幻质。如敝网裹风非定质故。云何是中而有实义。今约延促相入以明时体。一促中有延。如人假寐。梦经城邑聚落及见故人。悲笑分明经历时月。醒问几时数千钱耳。其人自思。假寐无几。云何经历许事。了了记忆。非病非醉。展转追惟终不可解。二延中有促。如人暴死数日忽起语人曰。门外罗剎捉我欲啖。裂袖得脱。家人曰。为汝烧银烛已数十枝了也。其人异曰。适从门外一掣臂耳。何遽越几昼夜耶。以是二喻进退互观。毕竟无有三世可得。是故经云。观彼久远犹若今日。经须臾间历事诸佛徧十方界。是谓三世无间。三世无间者时体不可得故。三无情作佛义。权教中有情有佛性。无情无佛性。一切草木器界不能成道转法轮。此执情强计。属意即有。属物即无。不了诸法皆住法位。何以故。意是色故。是空根故。是往古来今故。是无情故。一无一切无故。青黄是意故。风鸣谷响是意故。草木瓦砾是意故。是有情故。一有一切有故。故知情可说自亦可说物。不应言谁无谁有。夫筋骨血肉亦无情虑。是众生耶非众生耶。梦中见山见水见木见石亦是无情。是情想摄耶非情想摄耶。是中尚无是我非我。云何更计有情无情。是故经中道场宝树能净诸根。风枝水响咸宣妙法。无一物非佛身。无一物不转法轮。岂情见妄知所能计度。四依正无碍义。依是器界。正是身根。凡情横计有依有正。是义非实。何以故。若言虚空是依者。如人张口则虚空入。乃至毛孔骨节心腹之内皆有虚空。是依耶是正耶。若言地水火风是依者。如涎液入器为水。发焦为土。两手相触成火。嘘气为风。是依耶是正耶。是故经中无量宝华。一一华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光明。一一光明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佛。普为十方说一切法。以佛力故现有宝华。以宝华故复现诸佛。是故当知尽一剎是佛身。剎剎皆然。无一身非佛剎。身身皆然。非佛神力变现。唯一真法界智为依正故。五充徧不动义。众生妄计佛身即有去来。而实佛身无去无来亦无不去不来。辟如鸟飞空中一日千里。空非随鸟。鸟不离空。是故经言。阿弥陀佛常在西方。又言至一切行人之所。涅盘经。佛言。波罗柰城有优婆夷。割髀肉为[腕-夗+隹]送病比丘。优婆夷患疮苦恼。即发声言南无佛陀南无佛陀。我在舍卫城闻其音声。起大慈心。是女寻见我持良药涂其疮上还合如本。我即为说种种法。闻法欢喜。发菩提心。我实不往波罗柰持药涂优婆夷疮。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见如是事。调达多服酥头痛腹满受大苦恼。发如是言。南无佛陀南无佛陀。我在优禅尼城闻其音声即生慈心。调达寻见我至其所摩盐汤令服。服已平复。我实不往调达所摩头腹授汤令服。慈善根力令调达见如是事。憍萨罗国有五百贼。王捕挑目逐着黑林受大苦恼。各作是言。南无佛陀南无佛陀。啼哭号咷。我在祇桓精舍闻其音声即生慈心。时凉风吹香山。种种香药满其眼眶。寻还得眼。诸贼开眼即见如来立其前而为说法。贼闻法已发菩提心。我实不作风吹香山药住其人前而为说法。慈善根力令彼群贼见如是事。如上之法岂容思议。皆是一真法界。不得言自心感见。亦不得言心佛和合。以佛地中离自离他离和合故。是故入此门者莫同凡夫情见分别计度。如清凉云。阿弥陀佛即本师卢舍那。犹属情量。何以故。十方世界惟一智境。无别佛故。
(奇问。慈善根力者。法性无人我。众生受苦。皆如来性中境相耶。答。此说止得正因佛性。正因宁独如来。众生亦尔。教中言。十地以上菩萨。一呼其名即蒙利益。以分别业尽故。杜顺和尚一履悬门。十年无人窃去。自云多生不作盗业。宋郑槖驼者人一见其面辄得祸近。时某妃子贫甚。凡手所触物寻即废去。不能自存。非多生业力之故欤。佛善根力。合得如是报)。
第五理谛门
夫即性即相。非有非空。理事之门。不妨遮表之诠互用。言无者。水月镜花不同龟毛兔角。言有者。风行云起不同石碍金坚。是故若滞名着相即有漏凡夫。若拨果排因即空见外道。梦中佛国咸愿往生。泡影圣贤誓同瞻仰。说真说相似完肤加疮。道有道无类洪垆点雪。爰约真谛。分别四门。
一即相即心门 二即心即相门 三非心非相门 四离即离非门
一即相即心门者
净土境观要门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故极乐国土宝树宝地宝池。弥陀海众正报之身三十二相等。皆我心本具。皆我心造作。不从他得。不向外来。了此方可论即心观佛。观经。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天台作二释。一约感应道交释。二约解入相应释。若无初释则观非观佛。若无次释则心外有佛。至释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从修观边为心作。从本具边为心是。又曰。观心观佛皆属妄境。意在了妄即真。不须破妄显真。故荆溪云。唯心之言岂惟真心。烦恼心徧。不知烦恼心徧安知生死色徧。色何以徧。色即心故。若尔。不须摄佛归心方名约心。观佛如此。非但深得佛意。亦乃逈出常情。宗镜录曰。自心徧一切处。若见他佛即是自佛。不坏自他之境。惟是一心。众生如像上之模。若除模。既见自佛亦见他佛。何者。见他佛即是自佛。以自铸出故。亦不坏他佛。以於彼本质上变起他佛之形。是自相分故。又曰。自心感现佛身来迎。佛身常寂无有去来。众生识心托本佛功德胜力。有来有去。如面镜像。似梦施为。镜中之形非内非外。梦里之质非有非无。但是自心。非关佛化。故知净业纯熟目睹佛身。恶果将成心现地狱。如福德执砾成金。贫人变金成砾。砾非金而金现。金非砾而砾生。金生但是心生。砾现唯从心现。转变是我。金砾何从。正法念处经。善巧画师取种种彩色。取白作白。取赤作赤。取黄作黄。取鸽作鸽。取黑作黑。心业画师缘白取白於天人成白色。欲等漏垢所不染污。取赤彩色於天人作赤色。所谓爱声味触香色。取黄彩色於畜生道作黄色。递互饮血啖肉贪欲嗔痴更相害故。取鸽彩色攀缘观察。於饿鬼道作鸽色。身犹火烧林树饥渴所恼种种苦逼。取黑彩色於地狱作黑色。以黑业故有黑铁壁被燃被缚得黑色身。乃至心业画师善治禅彩攀缘明净。如彼画师善治彩色画作好色。皆是自心非他所作。心业画师以纯净色画作净土亦复如是。般舟三昧。菩萨得是三昧。便於是间坐见阿弥陀佛。如毗耶有淫女名婆利。舍卫淫女名曼那。王舍淫女名盘那。有三人各闻。昼夜专念心着不舍。梦与从事。觉已心念。彼不来我不往而事得办。一切法皆如是耶。往告跋陀和菩萨。答言。诸法实尔。皆从念生。如是种种为三人说。得不退转地。菩萨於是间闻阿弥陀佛。数数念。用是念故见阿弥陀佛。如人念乡里。梦归故乡。见家室亲属共语。觉为知识说之。菩萨如所向方闻佛名。常念所向方。欲见佛。菩萨一切见。如比丘观死人骨着前。有观青时。观白时。观赤时。观黑时。其骨无持来者。亦无骨。亦无所从来。是意所作。菩萨如是。欲见何方佛即见。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佛功德力。用是三事得见佛。如年少人端正姝好。以净器盛好麻油及净水。或新磨镜。或无瑕水精自照。以明净故自见其影。影不从中出。不从外入。菩萨以善清净心随意即见诸佛。见已欢喜。作是念。佛从何来。我身不去。即时便知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去。复作是念。三界所有皆心所作。何以故。随心所念悉皆得见。以心见佛。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心即我身。心不自知亦不自见。若取心相悉皆无智。心亦虚诳从无明出。因是心相即入诸法实相。当知心外见佛即成魔境。以心外无一法可得故(以心性无外故。以一切十方三世诸法皆不在心外故。若达心外无法则魔界即佛界。以一如无二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