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全书

  净土或问云。今禅者见修净土。鄙之为愚夫愚妇。此非鄙愚夫愚妇也。乃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何以故。【解】观佛三昧经文殊菩萨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剎。华严行愿品普贤菩萨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起信论。马鸣菩萨。示最胜方便。谓专意念佛。即得往生。终无有退。楞伽经。佛告大慧。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初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以上略举四大菩萨。其余菩萨修净土者。不可胜纪。【解】下劣凡夫。焉得忽净土而不修。
  参禅一法。固为了悟生死。而设修净土一法。亦是令众生了悟生死也。参禅有省。则现世了悟生死。得生净土。则见阿弥陀佛。而后了悟生死。况即证无生忍。居不退转地。直至成佛而后已。大善知识。未尝不以此教人。初机参学人。何为薄净土而不修乎。
  莲宗宝鉴云。世人稍利根。便轻视念佛。谓是愚夫愚妇勾当。彼徒见愚夫愚妇。口诵佛名。心游千里。不知此等。是名读佛。非念佛也。念从心心思忆而不忘。故名曰念。然人之一心。不思正则思邪。不思理则思欲。今人念念思忆五欲。不觉其非。反以念佛为非。不亦惑之甚哉。
  人有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夫因果乌可以不信乎。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信此语。何不以目前之事观之。人生所以有富贵贫贱。有苦乐劳逸。有荣辱寿夭。其祸福种种不同。虽曰天命。天岂私于人哉。盖以其人前生所为有善恶故。今生受报有祸福。是以此身谓之报身。报身者。报我前生所为故。生此身也。以其前生所为不能纯乎善故。今生亦不得纯受其福报。有富贵而苦夭者。有贫贱而寿乐者。有荣宠而悴辱者。如影随形。如响应声。纤毫不差。故云种桃得桃。种李得李。惟种时少。收获时多。故作善恶时甚小。受祸福之报甚大。故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盖造化自然之理也。此理可信。则净土之说必可信。何则。二者皆佛言也。佛诚言于因果。必不妄言于净土。故因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此可以解其惑矣。
  或者疑云。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如何便生莲华一朵。曰此不难知也。譬如大明镜。凡有物来。便现其影。镜何尝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弥陀佛顶中光明。清净圆满。自然照见十方世界。是故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自然生莲华一朵。无足疑也。或又疑念往生真言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若无量世界众生。念此真言。阿弥陀佛岂能一一徧住其顶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月。普现一切水中。岂不自然哉。
  人生时。父母妻子。屋宅田园。牛羊车马。以至台凳。器皿衣服。及细微带索等物。不问大小色色。认为己物。仓库既盈。心犹未足。金珠已多。营犹未止。举眼动步。无非爱着。一宿在外。已念其家。一仆未归。已忧其失。种种事务。无非挂怀。一旦大限到来。尽皆抛去。虽我此身。犹是弃物。况身外者乎。静心思之。恍如一梦。古人有言。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妙哉此言也。予故用其后二句。续成一偈云。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但念阿弥陀。定生极乐国。盖业者。谓善业恶业。此皆将得去者。岂可不以净土为业乎。
  昔佛问阿难云。汝欲见地狱人否。阿难云欲见。佛云。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此地狱人也。盖谓人生善恶。不过身口意三业。若三业俱恶。是为纯黑业。所以入地狱。若三业俱善。则为纯白业。乃生天堂。若三业中。有一业善。则为杂业。亦不入地狱。故身意虽恶。而口念佛名。亦一业善。远胜于三业俱恶。况口念佛时。又能心想佛像。则意业善。端正其身。而手提数珠。则身业善。常能善此三业。以修净土。必上品生。或曰。人诵佛名。连称不绝。正如呼一人。频呼不止。其人必怒。则是专诵佛名者。未足为善也。是不然。众生自无始以来。口业过恶。积如山海。多诵佛名。以涤荡之。犹惧不足。岂可以称呼常人之名为比也。况佛自开此念诵法门。所以诱掖众生。善其口业。以渐善其身意者。至矣。其谓专诵佛名。未足为善者。世俗愚昧之说。非诸佛诱掖众生之言。何足齿焉。
  据佛所言。口业果报多于身意二业。以发意则未必形于外。出口则遂见矣。举身为恶。犹有时艰阻。不若口之易发也。且如人有一言称人或劝人。其人终身受赐。有福及子孙者。一言陷人或唆人。其人终身受害。有累及子孙者。口业岂不重哉。
  全持斋戒。又礼佛念佛。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以此回向。愿生西方。必上品上生。所谓斋者何哉。不食肉。不饮酒。不淫欲。不食五辛。所谓戒者何哉。杀生偷盗邪淫。是谓身三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是谓口四业。贪欲瞋恨邪见。是谓意三业。总为十戒。若修净土者。全持十戒。加以如上文所言功德。固上品上生矣。若止持五戒。而修净土。亦不失中品下生。或下品上生也。若又不能持五戒。岂可以不戒杀生乎。杀生为五戒之首。亦为十戒之首。亦为比丘二百五十戒之首。是不杀则为大善。杀则为大恶。故杀生不可不戒也。凡杀生以资口腹。则口腹之欲何厌。放箸之后。滋味已空。而杀业具在。若杀生以待宾。宾则以平日不杀。亦无过责。况其罪己自当之。经云。来而独自来。去而独自去。轮回独自行。果报独自受。观此则岂可为人而杀生也。若杀生以祭先祖。岂无素食清羞。孔子虽蔬食菜羹瓜。祭必斋如也。如是何有不可哉。若然香诵经。仗佛力。以为荐拔。自得超生。故亦不在杀生也。若止能持此不杀之一戒。以修净土。已不在下品生矣。
  楞伽经云。有无量因缘。不当食肉。众生肉本非所宜食。以耳闻目见。惯熟不知其非。如能断去。固为上也。如不能断。且食三净肉而减省。所谓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是也。如食兼味。且去其一。如两餐皆肉。且一餐以素。人生禄料有数。若此自可延寿。更当为此。众生念诵资荐。庶可释冤灭罪。据阎罗王告郑邻之言。则至诚为彼念佛。必得超度往生(观音感应记云。饶州军典郑邻。误追至阴府。放还。阎王告云。汝还人间。勉力为善。汝见人杀生。但念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彼得受生。汝亦得福。由此推之。足以见念阿弥陀佛。诚可荐拔亡者。增延福寿。不独身后生西方也)。
  【解】下品下生者。乃临终地狱形相已现。能至心十念南无阿弥陀佛。则变地狱为莲华。亦生净土。良由我佛慈悲至深。威力至大。故能如此。然所谓十念者。乃生前自己十声。念阿弥陀佛。非身后倩人念也。生前自念者。临命终时。佛与菩萨。自来迎接故。亦必生净土。或云平生杀害众生。苦虐人民。临死念佛。便得往生。其所杀所苦之众生。怀冤负枉。何时而可解乎。答云。生净土得道之后。然后度脱一切冤亲。岂不胜于冤冤相报彼此无出期者乎。
  莲宗宝鉴云。恶人必不回心念佛。其有念佛者伪也非真念也。若真能一心念佛。即取给於临终之十念。亦必往生。况善人一心念佛。而有不生西方者乎。我辈既修净土。止愁不到一心不乱田地。若一心不乱。任他千讥万谤。当巍巍不动如泰山矣。更何疑哉。
  净土指归云。欲了生死。修行净业。当发十种信心。念念不忘。决生净土。一信佛所说法。金口诚言。真实不虚。二信凡夫在迷识神不灭。六趣循环不息。三信此土修行未得道果不免轮回。四信未出轮回虽生天上不免堕落。五信极乐世界众生生者永无退转。六信众生发愿愿生净土决定往生。七信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八信念佛之人阿弥陀佛神通光明摄取不舍。九信念佛之人十方世界恒沙诸佛同以神力时常护念。十信既生净土寿命无量一生当得无上菩提。于此十种。不能深信。生疑惑者。虽念佛不得往生。【解】又有一种常情。谓念佛乃老年事。方当少壮未暇。及此一旦无常。措手弗及咦。莫待老来方念佛。孤坟多是少年人。今为再设方便。当少壮时。即须信向。每日早晨盥[口*敕]毕。虔心面西。止用十念工夫。专精念佛十声。即回向云。愿我临命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持至半老。加功精进。亦必往生。
  是书乃原本龙舒。推广至教。以补法宝之所未备。凡我善信得是书者。切宜仰体。
  佛祖弘慈。公诸同志。转相劝谕。万弗束之高阁。及等闲委弃。沉埋法宝。慢亵圣贤。罪莫可逭。戒之戒之。如有远方善信。欲广其传。捐赀重刻。流播十方。功德无量。决定往生。勉之勉之。

  净土定式

  (每日早中晚三时。焚香合掌。向西顶礼。两目上视。俨睹慈颜。先念)。
  【解】南谟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
  南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拜)
  南谟大悲观世音菩萨(一拜)
  南谟大势至菩萨(一拜)
  南谟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一拜)
  (拜毕。复合掌顶礼。观想己身。在莲华内。仰对阿弥陀佛丈六金身。在大莲华金台上。两眉中间。向上有白毫一条八棱中空之像。随念)。
  南谟阿弥陀佛(十声)
  (又观想观世音菩萨丈六金身。在大莲华内。垂手接引。随念)。
  南谟观世音菩萨(十声)
  (又观想大势至菩萨丈六金身。在大莲华内。随念)。
  南谟大势至菩萨(十声)
  (又观想徧界菩萨众俱在莲华内。随念)。
  南谟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十声)
  (复顶礼念大悲菩萨赞佛忏罪回向发愿偈一徧)。
  十方三世佛  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  威德无穷极  我今大归依  忏悔三业罪  凡有诸福善  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  感应随时现  临终西方境  分明在目前  见闻皆精进  共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  如佛度一切
  (念毕回向云。弟子某虔诵圣号。专求临命终时。仗佛菩萨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一拜。随观想。己身。在莲华内。直达西方。亲见我佛菩萨。良久又念)
  【解】南谟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七徧毕)。
  (回向云。弟子某虔诵圣号。专为超度。此南阎浮提。今生宿世。祖宗父母。伯叔兄弟。子孙妻女。宗亲外戚。仆从使女。师徒朋友。恩主冤家。已相识未相识。乃至所杀所食。为丝为绵之众生。尽生极乐世界。一拜 又念)。
  大悲咒(七徧) 往生咒(七徧毕)。
  回向云。愿我今生临命终时。仗此二神咒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随观想己身。在莲华内。直达西方。亲见我佛菩萨。良久功毕。余功诵弥陀经一卷。念佛千声。或五百声。或三百声。随力念之。不拘多寡。每日如此。专志修持。其往生品地必高。
  旧法。早中晚三时修习者。为通缁素而定也。若出家者。无事扰心。应当六时礼诵。若在家者。世事稍暇。亦须三时礼诵。再或冗忙。只早晚亦可。如万难脱身。早晨一时断不可缺。
  凡念佛者。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然高声觉太费力。默念又恐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乃谓之金刚持。三者随其意之所之。不必执定。久久自有利益。今之念佛者。只是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则自有得力处矣。
  若有女人及愚钝人。不能多记者。只用前段十念工夫亦可。不能诵大悲咒。只诵往生咒。或二十一徧。或四十九徧亦可。不能诵弥陀经。只随力念佛亦可。总之用工不拘多寡。只在信向不辍。亦必往生。

  修持要约

  平时斋戒洁已。清心静虑。面西安坐。闭目默然。观想阿弥陀佛真色金身。在西方七宝池中。大莲华上座。其身长丈六。两眉中间。向上有白毫一条。八棱中空。光明照耀。金色面与金色身。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当令闭眼开眼。悉皆见之。如此久久念心纯熟。自然感应。见佛金身。此法最为上等。盖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佛。又胜于口念也。身后必上品上生。
  更于行住坐卧。着衣吃饭。一切时中。默然举念南无阿弥陀佛。即返观自照。这念佛求生净土的是谁。良久。又念如是参究工夫。勿令间断。忽然亲见弥陀。尽大地是个西方净土。
  【解】莲宗宝鉴云。修净土人。凡欲入观正念。西向一心。观想阿弥陀佛而坐。或欲行时。一心观想阿弥陀佛而行。或欲睡时。一心观想阿弥陀佛而卧。功深力久。或于正观念时。即得见之。或于睡梦中见之。但办至诚。必如所愿。
  观经云。观想阿弥陀佛身相光明。如百千万亿阎浮檀金色。(阎浮檀金者。极大极美之金也)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那由他者。万亿也。由旬者。十六里也)眉间白毫。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以无缘慈。摄取众生。兼观想观世音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以此宝手。接引众生。次观想大势至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举身光明。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得悉见。随想己身亦在七宝池莲华内。结跏趺坐。见佛菩萨。并见诸佛。莲华满虚空界。如此观想。善根愈大。倘或未能。且想丈六小像亦可。
  大悲忏文云。观世音菩萨常白佛言。若诸众生受持大悲神咒。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是菩萨全以悲愿度人。大势至菩萨以念佛证无生忍。究其因地。纯于念佛上用工。念念无间。打成一片。盖佛者心也。念佛念心。心心不二。佛佛皆然。一念贯通。是真净土。念佛之旨。大略如斯。远公祖师得是三昧。以示百二十二人及十八大贤。同修同证。思专想寂。以至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