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全书
净土全书
大弥陀经云。【解】阿弥陀佛剎中。皆自然七宝相间为地。或纯以一宝为地。光色照耀。奇妙清净。超越十方一切世界。其国恢廓旷荡。不可穷尽。地皆平正。无须弥山及金刚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及坑坎井谷。亦无幽暗之所。无地狱饿鬼畜生。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无诸龙鬼神。亦无雨露。惟有自然流泉。亦无寒暑。气象常春。清快明丽。不可具言。
阿弥陀佛。讲堂精舍。皆自然七宝相间而成。复有七宝。以为楼观栏楯。复以七宝。为之璎珞。悬饰其侧。复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为之交络。徧覆其上。殊特妙好。不可胜言。其余菩萨声闻所居宫宇。亦复如是。
彼诸天及世人。衣服饮食。华香璎珞。伞盖幢幡。微妙音乐。随意而现。
所居宫宇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以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悉化现而成。然宫宇有随意高大。浮于空中。若云气者。有不能随意高大。止在地上。如世间者。其故非他。能随意者。乃前世求道时。慈心精进。益作诸善。德厚所致。不能随意者。乃求道时。不慈心精进。德薄所致。所以别进有勤惰。德有大小。示众见之。
其内外复有自然流泉及诸池沼。与自然七宝俱生。有纯一宝池者。其底沙亦以一宝。若黄金池者。底白银沙。水晶池者。底琉璃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二宝为一池者。底沙亦以二宝。若三宝四宝。以至七宝。共为一池者。其底亦如是。
此诸宝池。有方四十里者。有方五六十里者。展转渐大。以至方二万四百八十里。皆菩萨声闻诸上善人生长之所。若彼佛池。其方倍此。
是诸池者。皆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往生阿弥陀佛剎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自然长大。亦无乳养。皆食自然之食。
诸菩萨声闻诸上善人。有时浴于其中。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至腰。以至於颈。水亦如是。欲令其水如初。即亦如初。调和冷暖。无不顺适。开神悦体。涤荡情虑。清明澄洁。莹若无形。
既出浴已。各坐一莲华上。自然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或作音乐。或作法音。吹诸宝华。皆成异香。散诸菩萨声闻之上。诸菩萨声闻。有欲闻法音者。有欲闻乐音者。有欲闻华香者。有皆不欲闻者。其欲闻者。輙独闻之。不欲闻者。寂无所闻。各适其意。自然快乐。
随往进修。有在地讲经者。诵经者。自说经者。口授经者。听经者。念经者。思道者。坐禅一心者。经行者。仍有在虚空中讲经者。诵经者。自说经者。口授经者。听经者。念经者。思道者。坐禅一心者。经行者。其间有未得须陀洹者。因是得须陀洹。未得斯陀含者。因得斯陀含。未得阿那含者。因得阿那含。未得不退转地菩萨者。乃得不退转地菩萨。各随其质而有所得。
诸宝池中。其水转相灌注。不疾不徐。波扬无量自然妙声。或作说佛声。或作说法声。或作说僧声。或作说寂静声。说空无我声。说大慈悲声。说波罗蜜声。说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说诸通慧声。说无所作声。说不起灭声。说无生忍声。乃至说甘露灌顶一切妙法等声。闻者喜悦无量。发清净心。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永不退于无上菩提。
于彼世界。不复闻于地狱饿鬼畜生夜叉。杀生偷盗斗诤恶口两舌。如是等一切恶声。闻且绝无。况有其实。但有自然清净之音。自然快乐之事。是故其剎名曰极乐。
池岸上有无数栴檀香树。吉祥果树。华果恒芳。异香流布。又有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芬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解】复有七种宝树。其纯一宝树者。根茎枝叶花果。皆以一宝。若二宝三宝。乃至七宝为一树者。根茎枝叶花果亦复如是。是诸宝树。种种各自异行。行行相植。列数百千重。间以宝池亦复如是。乃至周徧世界。荣色光耀。不可胜视。清风时发。自成微妙音声。无可比者。
复有种种自然妙乐。而其音声无非妙法。清畅嘹喨。微妙和雅。
诸往生者。其饭食时。有欲金钵银钵者。有欲水晶琉璃珊瑚玛瑙。或明月珠摩尼珠白玉紫金等钵者。皆随其意。化现在前。百味饮食。充满其中。多亦不余。少亦不缺。食已自然化去。再欲食时。复现如前。
所欲衣服。随念即至。不假裁缝捣染浣濯。
诸菩萨声闻众。其面目。皆端正静好。其材性。皆智慧勇健。其所欲言。皆豫相知意。心所存念。无非道德。形于谈说。无非正事。动合礼义。穆若弟兄。转相教令。钦悦承受。意皆洁清。无所贪染。淫泆嗔怒愚痴之态。尽绝无余。乐从经道。启迪慧性。通其宿命。又有道场树。高一千六百由旬。四布枝叶。八百由旬。根入宝地。五百由旬。及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作无量百千殊丽之色。于其树上。或时微风徐动。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徧诸佛剎。众生闻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地。无其耳病。以至成就无上菩提。若有众生。见此树者。乃至成佛。于其中间。不生眼病。闻树香者。不生鼻病。食树果者。舌亦无病。树光照者。身亦无病。观想树者。心得清凉。远离贪等烦恼之病。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地。
【解】复有无量宝网弥覆其剎。又有自然德风徐动。不寒不暑。温柔和软。不疾不迟。吹诸宝网。及诸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清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息。自然不生。风触其身。自然快乐。其间欲作佛者。即令修菩萨行。以至成佛。既成佛已。其有宿愿度生。则以弘誓功德。入他方生死界中。作狮子吼。说法度脱。尔时阿弥陀佛。以威神力。令彼教化一切众生。度脱十方无央数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往生其剎者。不可胜数。作声闻得泥洹道者。亦不可胜数。作菩萨以至成佛者。亦不可胜数。如是宝剎。皆阿弥陀佛愿力无边。威神广大。功德圆满。自然化现。无穷无极。不可思议。昼夜一劫。说不能尽。今为汝等。略言之耳。
十方世界诸天人民。有至心欲生阿弥陀佛剎者。别有三辈。其上辈生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心无贪慕。持守经戒。行六波罗蜜。修菩萨业。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是人则于梦中。见佛及诸菩萨声闻。其命欲终时。佛与圣众。悉来迎致。即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为不退转地菩萨。所居七宝宫宇。在于空中。去佛所为近。
其中辈生者。虽不能往作沙门。大修功德。常信受佛语。发无上菩提之心。专向念佛。随力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其剎。命欲终时。佛亦化现其身。与诸大众。在其人前。即随往生。亦住不退转地。次于上辈生者。
其下辈生者。不能作诸功德。不发无上菩提之心。每日十声念佛。愿生其剎。命欲终时。亦梦见佛。遂得往生。所居七宝宫宇。惟在于地。去佛所为远。
若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必修十善。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调欺。五不饮酒。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妄语。九不嫉妬。十不贪欲。不靳吝。不嗔恨。不邪见。笃于孝顺。谨于诚信。信受佛语。昼夜思维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永不退于无上菩提。
【解】其次斋戒清净。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欲生其剎。十昼夜不断绝者。命终。必得往生。纵不能十昼夜。当绝虑去忧。勿与家事。勿近妇人。端身正心。断除爱欲。斋戒清净。至心忆念彼佛。诵持名号。止一昼夜。不断绝者。胜于阿弥陀剎中为善百岁。所以者何。以彼剎中人悉为善。无毫发之恶。若此世界中。为恶极多。为善极少。能自修治。其功胜彼。命终亦得往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众生。所作善缘。悉以施与。令得安乐。常忆念佛及彼剎境界。是人命终往生。贤圣围绕。速闻无上妙法。
【解】诸往生者。皆具足三十二相。究竟深入妙法要义。诸根明利。其初钝根者。成就二忍。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忍。皆当一生遂补佛处。
复无三种过失。一者心无虚妄。二者住不退转。三者善无唐捐。所以生于彼者。有进无退。直至成佛。
【解】若有众生。修诸功德。愿生彼剎。后有悔心。亦复疑惑。不信有彼佛剎。不信有往生者。其人虽尔。续有念心。暂信暂不信。志意犹豫。无所专据。临命终时。佛乃化现其身。令彼目见。口虽不能言。其心即喜。乃悔不勉作诸善。以悔过故。亦生彼剎。惟不能前至佛所。方入其剎边地。见七宝城。即入其中。于莲华中受身。自然长大。饮食亦皆自然。其快乐如忉利天人。惟于城中。经五百岁。不得见佛。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以此为苦。示其小谪。是故彼剎名为胎生。当知生疑惑者。失大利益。
世间人民。前世为善。常行佛道者。乃得闻阿弥陀佛名号。固非凡人。若不生信心。亦不信佛语者。乃恶道中来。余殃未尽。愚痴不解。未当解脱。
【解】又于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无贵贱贫富。无少长男女。皆忧财物。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时安息。有田忧田。有宅忧宅。有牛马六畜奴婢衣食什物。悉共忧之。尊贵豪富。既有斯患。婴结于心。若贫穷下劣。常苦困乏。无田宅。亦忧欲其有田宅。无牛马六畜等物。亦忧欲其皆有。适有一物。复缺一物。适有是事。复缺是事。勤苦若此。休息无时。不达于道德。迷没于嗔怒。贪恨于货色。坐斯不得道。当入苦恶趣。展转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极可哀愍。
今语汝等。世间之事。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生老病死痛苦。恶露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既得自度。转相拯济。虽现世勤苦。亦须臾之间。后生净土。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吾哀世人教诲切至。正法难闻。当勤精进。超生净剎。永离五趣。若不信悟。无益其人。大命将至。悔亦何及。
又云。无量无数劫以前。有世自在王佛出。化度众生。是时有大国王。往听说法。遂有觉悟。乃舍国王之位。而往修行。号曰法藏比丘。即阿弥陀佛也。对世自在王。发四十八愿。愿愿度人。【解】中一愿云。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声念我名号。而不生者。我不作佛。是我佛自有誓愿度人。惟假人之十念。以表归依之心。故人至心信向。念其名号者。现世必蒙福佑。消除灾障。身后必往生极乐世界。若念名号时。一心观想阿弥陀佛之形像。临命终时。必见佛之真身。前来接引。又一愿云。十方无央数世界女人。闻我名号。喜悦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来生我剎。其身不复为女。以我佛威神广大。无所不在。而人心念。与佛纯熟。则自然感通。故佛现其身也。
又云。阿弥陀佛。历大阿僧祇劫。行菩萨行。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常以和颜爱语。饶益众生。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口中常出栴檀之香。身诸毛孔。出优钵罗华香。无量众生。闻此香者。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手中常出一切衣服。一切饮食。一切幢旛宝盖。一切音乐。及一切最上所需之物。以此施惠众生。令生欢悦。以行教化。故致无量无数众生。发无上菩提之心。如是善行。无量无边。说不能尽。历无量无数百千万亿劫。功德圆满。威神炽盛。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是以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无所不度。所以一念归依。遂生其国。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皆受自然清虚之身。无极之寿。徧彼剎中。皆诸上善人。无有妇女。皆寿命无央数劫。皆洞视彻听。遥相瞻见。遥相闻语声。皆求善道者。无复异人也。
又云。释迦佛一日容颜异常。侍者阿难。怪而问之。佛言善哉。汝所问者。胜于供养一天下声闻缘觉。及布施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虽至累劫。犹百千万倍。不可以及。所以者何。以诸天帝王人民。乃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因汝所问。而得度脱之道。以此观之。是释迦佛。初欲说阿弥陀佛之时。其存于心而形于色者。已异于平日。则阿弥陀佛。所以感诸佛者。固已非常。况于感一切众生者乎。观其初发愿偈云。我至成佛时。名声超十方。人天欣得闻。俱来生我剎。地狱鬼畜生。亦生我剎中。是则凡在三界六道轮回之内者。无所不度可知已。是以此经云。阿弥陀佛。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又在十方世界。教化无央数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莫不过度解脱者。是其所以广度众生。无有穷极。而人一念归依。遂生其国。无足疑也。
又云。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于此世界。有几何不退转地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剎。佛言。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不退转地菩萨。往生彼剎。及诸小菩萨。修习少功德者。不可胜计。不但我剎。他方佛剎。乃至十方无量佛剎中。其往生者甚多。不可复计。
又云。佛言。天地之间。五道昭明。恢廓浩渺。业报相生。转相承受。美恶惨毒。皆自当之。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暗入暗。世人昧此。恶道不绝。故有自然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展转其中。累劫无由出离。惟修净土。直得超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