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云栖净土汇语
云栖净土汇语
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闭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重者。亏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剎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
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然高声觉太费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於唇齿之间。乃谓金刚持。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则不妨默持。或觉昏沉。则不妨高声。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鱼子。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摄心。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轻视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不同小可因缘。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却多少人。不要说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无一个。其有自负修行者。秪是不失人身而已。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门。功过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不足为报。
幼时尚不知念佛。见邻家一老妪。每日课佛数千。间云。为何如此。彼云。先夫往时念佛。去得甚好。故我如此念。先夫去时。并无他病。只与人一请而别。出家人奈何不念佛。
书
答江西谢青莲孝廉广珍
提话头。是宗门发悟最紧切工夫。修净土人。即以一声佛号做个话头。此妙法也。但心粗气浮。则未能相应。须是沉潜反照。至於力极势穷。乃有因地一声消息。
答湖州董浔阳宗伯
心本不生。缘合而生。心本不死。缘散而死。似有生死。原无去来。於斯会得。生顺死安。常寂常照。如或未能。便当全身放下。密密持念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假使诸缘未尽。寿命未终。倍应念佛。有大利益。古云。念佛法门。此是金仙氏之长生也。
答余姚孙居士大珩
若净土起信。则看教宜专本经疏钞。而他经次之。其看疏钞。莫作一气读毕。宜少看而以多日毕之。盖细细玩味。然后深信净土。为修行至要之门。古人谓生死海中。念佛第一。非虚言也。
又
既高声默念。金刚持。皆无益而反损。今当於妄想纷飞时。只轻轻举佛一声。即住了。看他是谁念佛。久之念起又如是举。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着。其举业文字等俱歇下。歇下亦於举业无妨。
答德清许廓如居士广钺
来问摄心用。观坐立想像等。此俱随时无定。但常观无常。非尘缘未了者所能为。虽不能常观。亦是工夫。毋用为虑。又尘缘中。观法难成。不如直以学业家业得暇之时。即便默默执持名号。只贵字字分明。句句亲切。心则自摄。若久之不退。三昧成就。即此是观。
答湖广刘守复居士广曙
凡夫放心。初学摄心。后乃得心。摄心非止一法。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古云。余门学道。如蚁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行於顺水。想起时不须别作除灭。但举阿弥陀佛四字。尽力挨拶。便是摄心工夫。忽然悟去。名曰得心。
答苏州远心远居士广绶
畏死者。以未悟本来无生故也。本自无生。焉得有死。何畏之有。然无生未易卒悟。今惟当专诚念佛。久久念至一心不乱。必得开悟。就令不悟。而一生念力。临终自知。死去必生净土。则如流落他乡。得归故里。阿弥陀佛。垂手接引往生。欢喜无量何畏之有。
答绍兴张居士
营静室。同修净业。此世间最上事也。然室不必全美足供佛。及行坐礼拜即已。亦不必候家事俱了。日出事生。欲了固无了日也。随即下手。已迟迟矣。生死海中。念佛法门。最为第一。宜尽心焉。
答休宁吴伯阳居士广安
楞严分别真妄处。曾不谈及。观想西方。执持名号等事。何为全没干涉。而无风起浪。贬他是妄。若言妄则坐禅亦妄。持戒亦妄。讲经亦妄。乃至得菩提入涅盘亦妄。可自一心念佛。莫生疑也。
答通州孙居士广谅
来问出世真谛。夫世即出世。则不须求出。真非妄外。则何用觅真。此意未会。则莫若一心念佛。念极而悟。悟则无论。纵不大悟。而离此娑婆。生彼净土。即是出世。消灭杂念。纯一正念。即是真谛。今亦不管出不出真不真。但工夫做到一心。自然了当矣。
答吴居士大澈
念佛即是持咒。念佛得力后。对境自如。作厌离想。即是解脱初门。但目前如何。便得自在。久持不退。自有相应时也。
答张杏苑居士广经
所问云门语。不须究。他说教外别传。只看他说。须退步向自己脚跟下。推寻是个甚么道理。其推寻今亦不难。既信念佛。但内看念佛的是谁。便是脚跟下推寻也。久之则正讹中所云。最后穷元极微一假事。不患其不得矣。
答金居土广聚
来问曰末后紧关。曰甚深之旨。曰本地相应。曰直提指斯事。紧也。深也。本也。直也。皆切问也。然只在近思而已。除此灵知炯炯外。皆缓耳。浅耳。末耳。曲耳。诚即此念佛一念所起。觑得破。管取大事了毕。又不可见如是说。便作思惟卜度。穿凿求通。则反失之矣。但念念体究。真积力久。而自得之。方是证悟。
答檀林广元
耆宿未见了了。不足恐怖。盖彼心力。实不曾用尽耳。今既有疾。亦不必以勉强勇作。但依经中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一味省缘。可省便省。不得已者。然后应之。自然工夫得力矣。
答余姚韩清泰居士广梵
来问一门深入之旨。彼盖为门庭各别者言。今念佛者。即在念佛上参。依旧是一门。非二事也。若参究不便。则蓦直念去。亦得复说一喻。如习举业者。易与诗等二门也。则诚不可兼。以无双经入试故。只易一经。或读文或解理。可云二门否。未闻解理之悖於读文。而不可兼也。
答嘉兴孙无高居士广抑
日课就帖上略注。以今尚有举业。其净修。惟贵简约直捷。未可繁多。如观音文。金刚经。无暇诵持。则一味念佛。亦自功德不少耳。
答张百户广湉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此谓真积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针。炼铁作钢者。定不诬也。入道多门。惟此一门最为捷径。不可忽不可忽。
答徽州吴季立居士大州
不必忧罪业深。不必疑根性钝。经云。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万亿劫生死重罪。何疑乎业深。又古圣云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何忧乎根钝。见方友。即以此告之。
与苏州刘罗阳居士
曩启专以念佛。求生净土奉劝。然此道至元至妙。亦复至简至易。以简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离一念。乃至世出世间万法。皆不离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实。若觑破此念起处。即是自性弥陀。即是祖师西来意。纵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极乐。且横截生死。不受轮回。终当大悟耳。愿翁放下万缘。十二时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
与江阴冯筠居居士
七十古稀。百年能几。今此暮景。正宜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但以一声阿弥陀佛。消遣光阴。但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后当生西方。何幸如之。发大欢喜。莫生烦恼。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拨转心头。这一声佛。急急提念。却回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奈何与世人一般见识。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解脱法门也。
与嘉兴朱西宗居士广振
人之处世。遇顺境者。其情愉以安。遇逆境者。其情忧以危。然而顺未足为幸。逆未足为不幸也。溺於意之所便。则出世之心不生。戚戚乎不得志。夫然后厌身世之桎梏。而求以出世。是故万苦交於前。但以正智观察。苦从何生。从身生。身从何生。从业生。业从何生。从惑生。因惑造业。因业成身。因身受苦。但能破惑。一切空寂。敢问所以破惑之方。只须就本参话头上。理会念佛的是谁。捉败此疑。诸惑皆破。思之毋忽。
又
闻病。今开三法。一曰对治。病既生於劳郁。当以逸治劳。以舒治郁。逸非懒惰不简之谓也。万缘尽废。如初生孩子。六识不行。是之谓逸。舒非散放无忌之谓也。知身世如幻梦。随缘顺受。不被境瞒。和即今病之愈否。身之生死。一并放下。是之谓舒。二曰调摄。调摄在节饮食。慎药饵。饮食不待论矣。药饵不宜多服。知栢芩连等苦寒之剂。使金寒水冷。阴未能滋。火未能降。而胃气先败。食不下咽。或洞泄危矣。宣与高明议之。三曰正念。即前所告。苦从身生。身从业生等。病即苦中之一。其展转相因。亦复如是。应孜孜密密。日夕体究。究之不得。只消提一句本参。念佛话头。回光自看。识得此念下落。则惑自破。惑破。则展转消灭。亦复如是。只此三事。宜力行之。
又
须信万事是宿缘。不但顺逆穷通。乃至死生。都抛却大海。莫起忧怖。收拾身心。返观内照。本参话头。切记切记。
又
念佛非止明心。亦无病不治。倘有劝进道术者。不必信受。恐失正知见。特预陈之。
又
尊恙至是。亦甚危矣。宜以所欲言事。尽底书付令郎及尊堂。令胸中都无牵挂。一心正念。若平日於念佛法门信得及。便可心目内照。四字佛名。历历明明。无间无断。从其今日明日去亦可。说或不去。活到一百二十岁亦可。此为要紧语。朋友平生相交。正在此处。他皆小事不暇及也。切不可贪生怕死。而悞大事。
与王居士大琸
贵恙宜将身外事。并此身四肢百骸。尽情放下。使空无一物。若必不可歇者。权且歇下。待后处之。妄想炽不能制。当念佛数声压伏之。世间荣华富贵。亦不过片时间事。厄难苦恼。亦不过片时间事。倐忽便无。且万般皆属前缘。非人力所能奈何者也。尽情放下。一心念佛。至嘱至嘱。
与秦明中居士
法门无量。要在明心。明心要门。无如念佛读作之暇。或心烦时。静坐念佛。甚有利益。一念在佛。杂念退休。心空境寂。妙当何如。愿无易而忽之。
与吴江秦任南居士广俍
所云开幽暗。解业缚。若会则幽暗即是光明。业缚无非解脱。如不会。但时时摄心念佛。久久静定。自能发慧。
与南城吴念慈居士广翊
入道多门。直捷简要。无如念佛。念佛一门。上度最胜利根。下至极愚极钝。盖是彻上彻下之道。勿以俗见摇惑。古来尊宿教人看话头。起疑情以期大悟。或看无字。或看万法等。不一而足。今试比例。假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与念佛是谁。极相似。若於是谁处倒断。一归何处不着问人。自豁然矣。古人谓念佛人欲参禅。不须别举话头。正此意也。念佛数声。回光自看。这念佛的是谁。如此用心。勿忘勿助。久之当自有省。如或不能。直念亦可。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念极心空。感应道交。现前见佛。理必然矣。
与太仓王子颙孝廉智第
贵宅世修盛德。何为尊体构斯剧疾。得无宿业使之然乎。疾病之由。多从杀生中来。故偏重放生也。今更有所陈。良以外僧代忏。与内心自忏。功德悬殊。愿空其心。尽罢一切诸缘。於空心中。单念一声阿弥陀佛。所云念者。不必启口动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心心靡间。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顾念。经云。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万亿劫生死重罪。故功德悬殊也。
答问
答闻谷广印
问。古人已禀单传直指。后修净业而欲往生者。为是悟后随愿起行耶。为是未悟二行兼修耶。若兼修者。堕偷心。岐路心。工夫那得成片耶。若已悟。则尘尘华藏。在在莲邦。十方无不可者。何独乐生西方耶。
答真信净土。决志往生者。不论已悟未悟。其从事单传直指。而未悟者。虽目以参禅为务。不妨发愿往生。以未能不受后有。毕竟有生处故。不是偷心岐路心也。其已悟者。古人云。汝将谓一悟便可上齐诸佛乎。故普贤为华严长子。虽尘尘华藏。在在莲邦。而行愿品。必拳拳乎以往生安乐为言也。已悟尚然。未悟可知矣。
问。参禅贵一心不生。念佛贵净念相继。兹参究念佛一门。意在妙悟而得往生也。今念时虽心佛分明。参时即二俱坐断。断故参功渐胜。念力渐微。则他时焉得亦悟亦生耶。
答。一念不生是禅非参。起念下疑。乃名曰参。楞严云。又以此心。反覆研究等是也。念时参时。俱属有念。亦不相悖。
答钱养淳州守广沾
问。此心放逸来久。虽以念佛摄持。暂得还失。如何保任。
答。久反之地。非一战所可收功。惟在坚勇不退。直待心地开明。自然一得永得。
问。猿方着销。渐即昏沉。惺惺策发。随复散乱。云何降伏。
答。寂寂治散乱。散去。则生昏沉。惺惺治昏沉昏去。则生散乱。止观双持。昏散皆退。今只须精明念佛。念无二念曰精。念而返照曰明。精即止。明即观。一念佛而止观备矣。
问。七处征心。心不在内外中间。二祖问安心。心不可得。云安心竟。此非凡夫境界。今欲住对面念如何。
答。莫管七处八处。亦莫管安与不安。亦莫管对面不对面。但只一心念佛。古云。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