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若解

  问者乃为陈西方之事。使修念佛三昧。一空有之说。於是圣人怜之。接而致之。极乐之境而得以去群恶。集万行。居圣者之地。同佛知见矣。
  此明念佛之利也。梵语三昧。此云正受。谓正念现前不受诸受故。得此三昧者。现前当来决定见佛。一空有者。谓无念而念。无生而生也。问。空则一法不立。有则万法纷然。二者乖角。云何名一。答昔天衣怀禅师开示净土。其言曰。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此一空有之旨也。夫生则决定生。有也。去则实不去。空也。言虽有二。意未尝二也。师又曰。譬如雁过长空。影沈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此自释上文之辞也。请以此喻分解之意自明矣。夫行人五阴。名之为雁。现前念佛之心。本自竖穷横徧。故喻之以长空。一期之身。不久即灭。故称为过。幻质虽有生灭。念性元无生灭。故名雁过长空也。清凉国土。离诸热恼。故名寒水。此方念佛。彼土华开。勤惰才分。荣枯顿异。故曰影沈也。又此土阴灭名雁过。彼土阴生名影沈。此灭彼生。曾无前后。故得以喻之。此二句。释上生则决定生也。雁绝遗踪之意。此明众生不往。水无留影之心。此明诸佛不来。何以故。若有去者。即有程途。有程途。即有时分。云何此灭。彼生。间不容发。若有来者。即有足迹。有足迹。则此有彼无。不能周徧。云何十方应现。接引同时。当知法性如是。非有非无。岂容思议於其间哉。此二句。释上云则实不去也。但法中单明不去。喻中兼显不来。是带说耳。问。既云众生不往。又云诸佛不来。则生西方者。为复即在此处。为复本无方所。得非如梦所见。非真实邪。答。不观上影沈寒水之句乎。言影沈寒水。则显西方实有化生之身。但以求其往来之相本不可得。故言不去不来。子何迷闷之甚邪。去群恶是断德。集万行。是智德居圣地。是四十一位真因。同佛知见。是开示悟入之理。
  向之一人者。终与十二类同而不变也。
  此明不念佛之害。言十二类者。谓卵胎湿化。有色。无色。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如楞严所明。此之十二皆众生数摄。若证四果。出三界。则非十二类所能摄矣。问。参禅念佛。均之为了生死。吾人祗患心性未明。心性苟明。则孰非净土。三界本空。何出之有。十二类非实。何同之有。佛尚不可得。何况众生。答。如汝所言皆有名无义。但取一时快论。并不知利害也。吾试问子。汝证四果邪。曰。未也。曰。既未证四果。则是凡夫。尽此一生。必受后有。若受后有。不在人天。则在三途。终不出十二类。汝尚不能超欲界。何况能出色无色界。尚不能超三途。况能超佛问。声闻证四果。此身尚在。岂非十二类摄。答。声闻证四果。身虽未灭。不久即灭。灭则受法性身。居方便土。出三界外。譬如旅舍寄客。不久出门。其家眷属不得以家人目之。声闻暂寄三界。亦复如是。问诸佛菩萨有时化度众生。示现世间。必假胞胎父母。岂非亦是胎生。当何所摄。答。诸佛度生。示理胞胎父母。既云示现。则虽有非实。岂得实判众生。收归十二类邪。其寂光实报二土。是佛菩萨本所住处。此乃暂现耳。间若尔。何故经论中。十法界。总名众生。答此乃通论。盖三乘人出三界。尚有变易生死。佛亦有常住五阴。故得名焉。今乃舍通从别。祇论分投主死。不论变易及以常住。故不可以彼难此问。西方净土亦有化生。岂非十二类摄。答。净土虽有化生。然身非分段。纯一化生。故无十二类。(分是分限段是形段以彼土寿命无量故无分限形体无方变化不一若有若无故非形段)况生彼土。便入圣流。直至成佛更不受身。岂得名为十二类邪。问禅宗悟达之士。见性已彻。其于三界。不出不入。于十二类。不舍不受。随缘寄寓方便度生。有何不可。答。悟达之士。虽有见地。不断惑业。若生三界。一入胞胎。便成隔阴。从前所悟寻复忘失。毕世工夫。一朝唐丧。可不惜哉。更有业焉。牵入异类。汝又安能自主。而不被恶报之所障邪。若生彼土。亲近导师。一入圣阶。便登佛地。较之浮沈三界。出入胞胎。孰得孰失。宜自思之。故知不悟则已。悟则求生西方。当愈急焉。如人得宝。须觅善地藏之。方得受用。否则终致散失。悟达往生。亦复如是。当知欲超生死。无过净土一门。若在此土而能出离。断无是处。愿无争口舌。幸平气而思之。
  夫二人之相违也。不若二瓠之水哉。今不知去一而取一。甚矣(按下文当有其惑也三字)。
  此总结前文以明去取也。夫像季之世。岂唯宗教之士宗趣相违。如二瓠之水。即同一法门。同一师学。知见不同。其类非一。盖正见之难遇。邪徒之易亲。亦已久矣。今论去取。宜知利害。如上所陈。信毁得失。利害皎然。何有智者。而不知去取。呜呼。今人莫不求利。而常失利。亦莫不避害。而常遇害。何哉。大抵心不虚。行不实。知见不正故也。是故。修心之士。务虚其心。实其行。端其知见。以圣教为明镜。以师友为鞭策。自始至终。战兢惕励。庶几无大害矣。否则终身受害。恬然不知。及其将死。尚不自悟。以至空过一生。遗恨千古者多矣。是皆不知去取也。甚矣。是责辞。言智不如归海葫芦之水也。可胜叹哉。

  东海若解(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