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三论宗
- 肇论新疏游刃
肇论新疏游刃
疏。初二句等者。如法华第二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谓闻四谛之教。悟生空之理。修无常等道。证预流等果。此中正要无常等行。若广释甚繁。缘谓下。智论第十八云。辟支佛有二种。一名独觉。二名因缘觉。独觉是今世成道。自觉不从他闻故。因缘觉者。是人先世因缘故。独出智慧不从他闻。等如一国王出在园中游戏。清朝见林树华果蔚茂甚可爱乐。王食已而卧。王诸夫人婇女皆共取华毁折林树。王觉已见林毁坏而自觉悟一切世间无常变坏皆亦如是。思惟是已无漏道心生。断诸结使。得辟支佛道。具六神通等。释曰。论中觉缘离以即真。谓觉缘起诸法无常。离诸结使。得无漏智。名即真也。与智度因缘少殊。修无常是同。广释如别。
疏。通前等者。前亦潜妨。此亦潜通。研。穷也。复。审也。言权旨实者。如谈无常密显常义等。以常无常亦相待起。不相离故。偏见之士如言生解。闻东迷西。圆见之流闻一知二。涅盘下。经第九略云。先陀婆。西域呼先陀婆。一名四实。如是盐器水马皆名先陀婆。
疏。此理等者。可以神妙之智以会其理。不可随识守名言事相之情求也。楞伽下。唐译第五略云。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如经中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如恒河沙。此当云何。为如言而受。为别有义。佛告大慧。勿如言而受乃至广说。生公即竺法汰之资。亦学於什公。初法显三藏出六卷泥洹经。彼第六卷除阐提不得成佛。生公讲至於此。评曰。夫禀质二仪皆涅盘正因。阐提含生之类。何独不得成佛。应此经度未尽尔。是时智公守文。生公执理。往复移时僧多从智。竟为宋文帝黜。生虎丘后至庐山。得新译大经。生公且讲且解。每至阐提有佛性之言。诸师俛首扼腕而惭。初生公被黜。含垢忍死以待圣经。此经既至。证白不谬。说经才了。即嘱累众曰。生为此经未至。忍死来久(云云)。可善流布。见麈尾纷然坠地而化。时号忍死菩萨也。希声者。老氏云。大音希声。今谓生公违经谈理千古绝唱。准式者。可为标准轨式也。然唯等者。却戒之也。世有好名之流。狂简僭儗妄生穿凿斐然成章者。是诚厉女效颦。枭慕鹦语。古人云。离经一字便同魔说。
疏。既贵等者。蹑前以明也。防。堤防也。此之二说等者。准略钞。会涅盘经意。倒有二种。一凡夫本四倒。谓凡夫於身无常计常等。故佛初成道说无常等以破之。二二乘末四倒。二乘之人修前无常等行以出三界。然未识法身常乐之理。故此经中佛性妙有涅盘四德以破之。广如彼经说。第二卷说非迁等者。第一义谛一切叵说。
疏。双引下。引成具经乃义引之。智论五十一云。一切诸法不动相故。是法无来处无去处无处住等。疏中分之。各证前义太晓然也。皆对治等者。即大论。彼有四种。疏略示二。若经中说中道佛性之理。名第一义谛悉檀也。
疏。若经等者。经论但破执常非常之情。诸法之实不必随言去留也。故经论之言虽各一偏。其旨未尝不圆也。
疏。初二句等者。此一段疏节释论文。显非重繁。各有义意。然旨不殊前。所以下。前举二乘禀非常之教以证小果。今此但会所禀之教含有权实。更不会人修之所以。故疏示之云尔。然以论意酌之。教含权实。二乘见权而昧实故。但住化城未及宝所。及至法华与开方便之门而示真实之相。
疏。此会等者。内篇太宗师名也。彼有三藏。藏舟於壑。藏山於泽。藏天下於天下。文多不引。固。牢也。疏中直解。贵令易省。寓言者。谓假寓其辞。非实事也。彼书寓言者多。不能广示。四梵志如常闻。新新下。亦全用朱文公熹注释。
疏。二典等者。方便善巧引摄他宗。令信内法也。
疏。孔子等者。顺世教说。智出人表。即名圣人。非如内宗。智与理冥为圣也。故孟子云。麒麟之於走兽。凤凰之於飞鸟。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类也。圣人之於民亦类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者也。庄周着书三十二篇。祖黄老。述自然。以毁仁义蔑礼乐故。儒者斥其不经。而为诸子之冠。人难尽之者。圣人之所到。圣典之妙趣。而凡情未尽识也。古人云。以小视大则不尽。
疏。此出下。且一年为一变尔。细而求之。如楞严第二。波斯匿王云。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剎那剎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等。形亦下。亦随年月乃至剎那新新而变。少壮下。且约百年为论。实亦念念异也。若此则念念体异。执之为一故成倍迷。楞严云。迷中倍迷。谓迷相一倍之多也。若知下。出不迁之义。亦前后剎那随变随异。分分各住复何相到。故法华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以诸法缘生体用俱离。即有即空有之分位。即实相性空之位也。所以即迁而不迁。问明品偈云。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又云。譬如河中水。湍流竟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以体用俱空故不相知也。
疏。此以等者。显示论文善巧也。如前引内教以声闻等内事明之。此引外典乃以梵志外事证之。不善作者之妙奇。何能知此论之巧辩哉。余文可知。纳婚曰娶。贵续其后也。似昔人诸法无分。不善於俗也。若是昔人则异位通同。不善於真也。故白首梵志特今日之新吾。朱颜梵志元在昔之故物矣。梵志一也。然朱白体殊。故似是而非真是也。庄子田子房略云。仲尼告颜回曰。汝虽忘乎故吾。吾有不忘之者存等。
疏。源师下。负。载也。荷也。无常大化之力。负天地而趋。载万法而走。实有力之大者也。
疏。初至等者。此意谓圆器受法。览之殊文。解其同理。与夫守株待兔执迹求象者天壤隔矣。根行下。根谓根器。即上中下。行谓信行。乐谓好乐。欲谓希欲。故起信云。以诸众生根行不等。受解缘别。依一真等者。梁摄论意盖无不从此法界流。诸宗多引。此不疣赘。八万下。且约对治八万四千烦恼举数。其实恒沙。俱舍等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起信云。如是具足恒沙不思议佛法等。梵网下。彼经略云。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其旨下。教虽差别。皆为中道实相尔。如法华说。三世诸佛种种譬喻言词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故人之学教不应偏解。以教望机若常非常皆防情之说。以圣人望。教唯宜舍权入实。以於凡有益故。原佛下。亦法华第一云。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一事谓一乘知见也。而为众生演说诸法。以此量之。说非常教本为常也。若以理推之。则一切诸法必二义兼之。如娑罗娑鸟等。若反迷之悟。则唯示不迁。故题云物不迁也。
疏。随声等者。责守文滞理之士也。声。名言也。然随声取义有五过失。如十地论说圆音者。略示云。谓如来一音之中具一切音。说种种法。徧投诸类。如出现广示。今此取义。令於一法圆解多义。多义归於一实。不可闻迁只悟无常等。
疏。古今下。谓不可指古是今等。
疏。初有等者。谓依不动不来各陈三句也。甚易。
疏。初二句等者。众典万殊故曰群籍。千门异说故曰百家。然上等者。通指向上论文。例诸者。谓苦空无我等。或说苦下多在小乘。或说常下多在大乘。然大乘中亦有一经而双彰者。如涅盘说药分千品。喻教差。愈病无殊。喻旨一也。教海等者。以悟心为主也。封。守也。昔有江行而失剑者。刻舟以记之。随行殊方犹指刻舟处失之。迷之甚矣。刻舟喻守文。失剑譬迷旨。刻舟弗获于剑。守文焉能悟真。疮疣者。谓不能忘言求旨。反成文字之病。役心焦思徒致功力尔。
疏。自此等者。分科也。上论虽谈今古三世之时。仍对物明之。故成异也。
疏。谓凡下。迷悟对辨可了。云泥者。儒者以高低相悬谓云泥也。
疏。言似相反者。谓互相违反。亦老氏文。如前指去住虽殊其致一也。
疏。执迁等者。求。推求也。谓於今日寻古日也。下但反此。
疏。文通等者。疏以古今二相双释之。然执者下。迷人常情但计今去古为迁。如古诗云。昨见春条绿。那知秋叶黄。蝉声犹未断。寒雁已成行。又云。屈指千万世。过如霹雳忙。皆谓世态迅速迁去也。迁之渐久以成古。且以理求之。但积时以成古。终不迁时而成於古。况时者剎那堕灭。性亦无在。特妄想分别计有三世。故维摩经云。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论智者解达也。疏中括而示之。
疏。四象即四时下易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等。解云。四象。木火金水也。今谓四时者。以论云风驰。故曰时也。盖依四象转取之。木王於春。火王於夏。金王於秋。水王於冬也。璇玑等者。瑶疏云。一天枢。二璇。三玑。四权。五衡。六开阳。七瑶光。辰谓辰星一点。此方观之在北。即论语云。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是也。谓三台七星等皆绕此而行。一昼夜一周天。如电而卷。言疾迁也。源师下。以所解理正。故名而取之。远公即庐山远法师。答什公之偈略云。本端竟何从。起灭有无际。一毫涉动境。成此颓山势。释曰。生死二法。穷之无本端也。如中论说。生在前邪。不死何生。死在前也。不生何死。如是推之无端首也。起灭即生死。有无际者。谓此二法缘会而有。有非真有缘离则无。如论初说。一毫等者。谓迷此性空之理。迷情一毫初起。即涉生死纷动之境。山崩曰颓。谓生死一起。势难可止。如山一颓落也。此约迷说。悟可例知。
疏。初句利他者。且依法相宗说。二利之行经三阿僧祇劫方满因位。论言万世百劫。且属对以举数。修炼者。谓修进炼磨也。问者。假问以起下文。
疏。初句下。论语之义。劝人进学。具云。譬如为山。虽覆一篑。进。吾进也。解云。为山九仞。功始一篑。进之不已。九仞遂成。进之在我。故云吾进也。老氏亦云。九层之台起於累土。积土下。就喻以明。运行下。约法以明。谓果自因招。非因不果。果既昭然。知因不化。后句下。彼六十四篇中文。仗亦托也。由初下。亦喻显也。千谓千里。就其句法但云千。由行下。亦就法显理不异前。通喻二行者。行虽有二果。法唯一故。通证也。但举下。中间之行例同初因。皆不灭也。大疏者。即华严大疏。说佛身十种无碍。此即因果无碍也。彼宗以因果交彻互不相碍为玄门无碍之义。今取果中见因一分之义以证因行不化。云云者。经云。一切功用犹如一念。即不迁也。圭峰释云。今一念备知。炳然齐现。犹琉璃瓶盛多芥子。义甚同前。前问下。指疏谓三世互因互待而起。念若不生三世相泯。则一性显矣。论约下。若因若时皆名为事。事法体虚即同真也。
疏。真流等者。亦悬谈文。彼云。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为此宗中先悟毗卢法界。后修普贤行海。悟理起行名为真流。此行无相无住。一一契真。以契真故所以不迁。若住下。意用永嘉禅师证道歌。彼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等。
疏。三灾等者。准劫章颂。一增一减为一劫。经八十增减火灾方起坏三千界。乃至初禅八火之后水灾乃起。七水灾后风灾乃动。如彼广说。酷。虐也。沦。灭也。余可省。
疏。初句中等者。佛性论以佛性因中名应得。果中名至得。二位相远者。因不至果故。因若至果。果应是因。亦因果同位。有无穷过。因因而果者。显果自因招也。果非因招。应是自然。亦无穷过。又果不俱因。显因非常。因因而果。知因不断。虽举果下。恐人悞解。唯依因果事上谈不迁之义。故会归性空之理。问者。假此以辨论旨也。前者。如前论云。诸法无所从来等。当知因行诸法之一也。何劳再辨。答义可知。故知论之义脉始终有在。唐捐者。唐。虚也。捐。弃也。童子下。约喻辨因。读书喻因。至熟喻果。若云书功随灭。应不至熟。既至於熟。知前功不化。随相等者。如童子读书之相。意识心思与眼识等俱。前念熏后。后念引前。尚至於熟。此法相义也。但约熏引剎那相续连至后位。其实前灭后生。因化果起。不同性宗称理之行。与理终始。理不违事。因相历然。事不违理。即因不化。所以下。前论虽有如来之称。但举果显因。因理既明。果性自显。疏引佛果亦清凉义。报身有为也。法身无为也。由非一异即迁不迁。吾今下。涅盘文。此身即化身也。常身即法身也。
疏。无谓等者。此中二义。一假设之辞。假令天崩地陷亦无谓不静等。二据实而说。天地亦缘生之法。有成有坏。当天地倒覆之时亦变之大者。苟识性空即无变。洪流如水灾者。至二禅是也。列子汤问篇云。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缺断鳌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百川水潦归焉。此亦言有坏。未知所以大坏之理也。又天瑞篇略云。杞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人晓之曰。天积气而成。地积块而成。终日於中行止。柰何忧崩坠乎。长卢子闻而笑之曰。虹霓云雾风雨四时积气以成天。山岳河海金石水火积形以成地。既积之矣。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一细物有中之巨者。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亦未是也。然论亦潜用庄子意。彼逍遥篇云。夫大寖稽天而不溺。稽。犹至也。旨不别前。疏词可了。清宁者。老氏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等。今以清宁目不迁也。千门下。以宗中会缘性空但一义尔。论词风云变化霞彩交张。百态千状乍现乍隐。但以宗义求之无不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