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三论宗
- 注肇论疏
注肇论疏
故非虚无体即用也。不变即随缘义。
照不失虚。
故非实有用即体也。随缘即不变义也。
斯则无名之法。故非言所能言也。
斯则者。牒归上也。由体用不二故非实非虚。由非虚实故非有无性。非有无不可以名召。故曰无名之法。名既不立。如何言也。前难者以名求体。殊未达名所不能召也。经义如此。故当信之。
△二释妨述意。
言虽不能言。然非言无以传。
妨云。既言般若义者无名无说等。何以云言所不能言也。故今上句领前也。然者。踌躇经旨也。理非诠表。无以传达於后人。故当藉言也。故曰般若义者等文也。故知为物有说。理实无言。
是以圣人终日言而未尝言也。
圣人言教。终日说般若非有非无等。但为破惑。毕竟於般若。未尝有言说可及。涅盘云。始从鹿野苑。终至跋提河。如是二中间。未曾说一字。何谓经有可言也。此上释妨。下述意。
今试为子狂言辨之。
狂言者。不定之语也。且为难者。以不定之语诠辨之。非谓般若可说也。
△三正显玄旨三。初显体用玄微。
夫圣心者。
标圣人所证一心。具权实体用故。
微妙无相。不可为有。
妙者。不可思议也。妙之至妙。故曰微妙。妙体无相为是也。不是有故。此明心体也。
用之弥勤。不可为无。
弥勤之用。照理达事。不是无也。此明全心之用。
不可为无。故圣智存焉。
智用双存。故非无。
不可为有。故名教绝焉。
不可思议绝名教诠表。故非有也。前经所谓无名无说非有非无。盖体用同时。不在二边也。
△二释知无知之意。
是以。
牒上体用二言。释言下之意。
言知不为知。欲以通其鉴。
前言无所不知。非谓智是有知。盖欲通般若有鉴照异於木石。所以言知也。
不知非不知。欲以辨其相。
前云寂怕无知。非谓智属无知。盖欲辨般若之体相异於妄心。所以言无知也。
辨相不为无。通鉴不为有。
正破难者执前知无知之言也。辨体相故说无。不是定无。通鉴照故说有。不是定有。前何以将知无知定名。取定圣心耶。
非有故知而无知。
此下正示非有非无之义。非有故牒上通鉴不为有也。谓灵知即无知。故所以有非有也。
非无故无知而知。
非无故。牒上辨相不为无也。谓无知之体。本自灵明。所以无非无也。良由体用知无知。虽有二言。定无二相。
△三结不二深旨。
是以知即无知。无知即知。
全用是体。全体是用。如波即水。全水即波也。
无以言异。而异於圣心也。
无以者劝不可也。不可见前知无知言异。而谓圣心体用有异也。
△三境智问答二。初以境求知难。文三。初泛叙难端。
难曰。夫真谛深玄。非智不测。
前云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真谛。蹑前先叙境智。反难无知也。真谛无相。唯般若实智能照。自余不可测度。故曰深玄。
圣智之能。在兹而显。
兹此也。由见真谛。故名圣智。般若功能在此真谛。而表显之也。故前曰真谛无兔马之遗。般若无不穷之鉴也。
△二引经成立。
故经云。不得般若。不见真谛。真谛则般若之缘也。
经文语反。由般若故见真谛也。下成立经意云。真谛为发智之缘。故圣智之能。在兹而显也。
△三结难有知。
以缘求智。智则知矣。
若以所知发智之缘。推求於智。既有照理之能。智必有知。何谓无知般若耶。
△二心境同无答三。初以理正答。文三。初正答。
答曰。以缘求智。智非知也。
此明境智体同用异。且夫真境无相。真智无知。今上句约用纵之。以真境求真智。义分能所。下句就体夺之。真智无知。即真境无相。理实无二。故清凉曰。智体无自。即是证如。
△二推释。
何者。
推也。以缘求智。何以智无知耶。下释。
放光云。不缘色生识。是名不见色。
缘虑也。识以了别为义。经是简妄反显也。般若不缘虑色境。而生分别妄识。是名般若不见色。若妄心则缘境生分别。故有知见。则知难者以智为知。乃是认妄为真也。
又云。五阴清净故。般若清净。
此明真心真境。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清净者。本来寂灭也。色心既本自清净。故般若体性清净无知。故曰以缘求智。智非知也。
△三结显。
般若即能知也。五阴即所知也。所知即缘也。
此三也字。前二即结上经旨。后一生起后文。以前段就体。推释同虚。此中约用结显。义分能所境智。经云般若清净。即灵智无知。以为能觉也。五阴清净。即真境无相。以为所觉也。此乃以无知心觉心无知。义分能所耳。下句生后。此所知无相境。即发般若之缘。由了无相。方曰般若故。
△二简辨真妄。此下论文。由前难者以缘求智。以智为知。执妄为真。故今简辨令了真妄。文四。初总标境智。
夫知与所知。
总标也。真妄二智。俱曰能知。真妄二境。同名所知。
△二真妄对辨。
相与而有。
相者当对也。与者共同也。难者以妄智对境。有知有相故。
相与而无。
主家义分能所。以真智对境。无相无知故。
相与而无。故物莫之有。
物者指心境也。莫之者不能也。真心境则同虚寂。不能令有。
相与而有。故物莫之无。
妄境智则同幻有。故不能令无。
物莫之无。故为缘之所起。
妄境为缘。起妄智之分别。
物莫之有。故则缘所不能生。
生起也。所缘之境本寂。不能起能缘之分别。
缘所不能生。故照缘而非知。
境寂心空。故智照所缘。而无分别。故上答曰。以缘求智。智非知也。此释真境智义也。
为缘之所起。故知缘相因而生。
境为缘而起智。是以能知所缘相因。而生分别。故古者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此即上难者云。以缘求智。智则知矣。
△三结示起由。文二。初正示。
是以知(妄智)与无知(真智)生於所知矣。
迷自心则执境。智起起之则境生。故妄智曰有知。了自心则境寂智虚。虚而不二。故真智曰无知。故前问者答者俱曰。以缘求智而有知无知之异者。盖迷悟之不同耳。
△二征释。
何者。
真妄二智。何故同生於所知。
夫智以知所知。取相故名知。
妄智迷真心外取相。故知妄境也。
真谛自无相。真智何由知。
真境本无相。真智以无知而契之。故曰何由知。
△四释成所以二。初牒所以。
所以然者。
有何所以故。妄境智则知缘相因而生。真境智则缘所不能生耶。故今牒之。
△二释成。文二。初释妄。文二。初正释。
夫所知非所知。所知生於知。
事本空无。妄智不达。执之为有。见有境起。
所知既生知。知亦生所知。
因有境故智有分别。故有知心起。
所知既相生。相生即缘法。
既境智相生。即智为境。缘境为智。缘缘会故。境智同有也。
缘法故非真。非真故非真谛也。
从缘境智。缘会则生。缘离则灭。既有生灭。故非真谛门中乃称为妄也。
△二引证。
故中观云。物从因缘有故不真。
证上可知。然中观文有二句。上句证前。后句标下。故今取义便。隔彼后句。以就次科也。
△二释真三。初标。
不从因缘故即真。
不藉因缘生者。方名真实。标也。
△二释。
今真谛曰真。真则非缘。
今真谛门中无相真境。与无知真智。是一心理智。假分能所。实无二相。既非缘有。故名曰真。
真非缘故。无物从缘而生也。
无物者。境智既不从缘。故无缘生境智之物。所以曰真境真智无相无知也。
△三引经。
故经云。不见有法无缘而生。
真谛门中不见有境智之法。故无缘相生。上明所以竟。故知难者以妄问真也。简辨已毕。
△三结答前问三。初述成无知。
是以真智观真谛。未尝取所知。智不取所知。此智何由知。
述成真境智。显无知义。以真智不取。是观真谛义也。
△二释妨除疑。
然。
领前也。智实无知。如何契理。下释云。
智非无知。但真谛非所知。故真智亦非知。
智非木石之无知。但以照而常寂。故真境无外相。即真智无知尔。
△三结难非真。
而子欲以缘求智。以智为知。
此牒彼执妄也。
缘自非缘。於何而求知哉。
责迷真也。缘自非缘者。真境非外缘。如何发智有所知耶。
△四两关问答二。初不取违知难。文二。初牒论叙难。
难曰。论云不取者。
牒上云智不取所知者。下叙难。
为无知故不取。为知然后不取耶。
开两关也。
△二两关正难。
若无知故不取。圣人则冥若夜游。不辨缁素之异。
夜游者。暗中游方也。缁素者黑白也。智若无知故不取。则圣心冥昧。如人夜行。岂辨境之黑白。何以云真智观真谛也。
若知然后不取。知则异於不取矣。
若先有知。后不取者知。即是取与不取有异也。
△二知即不取答二。初双非有无。
答曰。非无知故不取。又非知然后不取。
不同木石无知。不同妄想有知。木石绝灵照。妄想居攀缘。般若离二边。故非此二。而说不取也。
△二正答不二。
知则不取。故能不取而知。
当灵鉴时。本无取着。故能无取着。而长鉴知。如摩尼珠现色。而本无色。无色而常现色。此乃全用即体。全体即用。知与不取。说虽前后。义实同时。
△五是当问答二。初无当违有难。文二。初牒论叙难。
难曰。论云不取者。
牒上知即不取故能不取而知。正难下句也。
诚以圣心不物於物。故无惑取也。
诚实也。不物於物者。不执着於物也。既无惑取之心。故曰不取。
无取则无是。无是则无当。
是当之言。诸教少有。此论多说。凡两物不别曰相是。敌对曰相当。亦犹彼此是非。盖诸法相望之通名也。今明境智相当相是。故曰是当。今且以智曰是。境曰当。释之。真心真境同虚。故无惑取。则无心是於境。亦无境当於心。此即难者解不取之义如是也。
△二以无难有。
谁当圣心。而云圣心无所不知耶。
谁何也。心无是境无当。但可云无知。以何当对於圣心。而云有知耶。无所不知者。有知也。此则难者但解其体。未达其用。故为此难也。
△二有无双融答三。初领问。
答曰。然无是无当者。
前难者虽解境智同真。未了即真心境。故以无难有。今先领彼所解。后示体用双融之正义也。
△二正答。
夫无当则物无不当。
境则全理之事。无相即相。
无是则物无不是。
智亦全体之用。无知即知。
物无不是。故是而无是。
知即无知。照而常寂也。
物无不当。故当而无当。
相即无相。触事而真也。若达此知无知不二。相无相无殊。则何疑前云知即不取。故能不取而知也。
△三引证。
故经云。尽见诸法(境智历然)而无所见者也。
智无知。境无相故也。
△六取舍问答二。初舍有滞无难。文三。初呈解立难。
难曰。圣心非不能是。诚以无是可是。
此因上是而无是。故立此问。遣后人之余疑。非不能是者。即上云是也。显有照鉴故。诚以无是可是者。意谓由境无所是之相可是。故曰无是。此以有知之智。对无相之境。故曰是而无是也。
虽无是可是。
境虽无相可是。
故当是於无是矣。
圣心必须对於无相境也。
△二引经成立。
是以经云。真谛无相故般若无知者。
经是正义。真谛无有无相。般若无有无知也。今难者解意不同。意谓般若是有知。由真谛无相可得故。般若无知也。者之一字牒经。不自领经意云。
诚以般若无有有相之知。
信经所说。则知般若定无照有之知。以显唯照无也。
△三正难滞无。
若以无相为无相。有何累於真谛也。
为是也。累滞也。圣心若以无相真境。是无相者。有何所以。滞累此真谛。而取於无相耶。虽不取有。少异於妄心。若取於无。何殊於断见。故此疑问也。
△二取舍俱离答二。初直非所难。文二。初正破。
答曰。圣人无无相也。
般若无此取无相之心也。
△二推释。
何者。
推上也。
若以无相为无相(牒问)无相即为相。舍有而之无。
若以无相是无相。无相即是相。虽舍有相而着无相。岂为智照也。
譬犹逃峰而赴壑。俱不免於患矣。
逃避也。峰者山之高处也。壑者溪也。逃避峰之危峻。而赴于溪壑。俱不免害身之患。舍有取无。俱不免乎取相。般若圣智。故非如是也。
△二显示正义。文二。初示正义。
是以至人(约人显智也)处有不有。居无不无。
居处者。智之所诣故。即事造理。故处有不有。理不异事。故居无不无。又处有居无。照理事故。即前是当也。不有不无。泯理事故。则无是无当也。
虽不取於有无。
明不取也。非唯不取有。亦不取无也。又即前无当无是义也。
然亦不舍於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