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三论宗
- 三论略章
三论略章
金刚三昧义
金刚是譬喻。亦名三昧。直心行处。或云调直定。或喻喻三昧。名金刚三昧。或喻心。金刚心。或喻般若名金刚般若。或喻法身名金刚身。但金刚是世间之宝。体坚用利。一切物不能寝体坚也。而能权一切物。用利也。又此宝世间第一。此三昧亦尔。又此宝世人不能评价。三昧亦尔。又此宝色。是即不定。此三昧亦尔。或名三昧。或名般若。照靖为三昧。靖照名般若。但三昧之智。极细之惑。此心能断。云金刚三昧也。然一往借此为喻。而实非喻金刚。世间之宝。得之即憙。失之即忧。三昧不尔。不憙不忧。一得不失。又世间金刚即破坏。三昧不尔。毕竟不坏也。
生法二空义
五阴中。求众生不可得。名众生空。求法不可得。名为法空。亦名众生忍也。得众生空。堪忍无我相。故名众生忍。法忍例然。大论云。行众生忍。生诸福德。行诸法忍。生诸智慧。此义将生法二空并难之。生法二忍既分福慧。生法二空亦应然也。生法二空。既名智慧。生法二忍亦应并皆称德。解云。此则通例。但二空是自行解心。故皆是智慧。二忍自他两对。生忍忍他。法忍自行。故济也。
涅盘义
外国应云摩诃般涅盘那。摩诃此翻名大。大论具三义。大。胜。多。以大为正。大有六义。一常故。大经云。所言大者。名之为常。二者广故。大经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也。三者多义故。大经云。胜如大城。多诸珍宝。涅盘亦尔。多妙法珍宝。故名大也。四者深义为大。渊深难测。故名为深。经云。大名不可思议。一切人天二乘所不能测。五者高义为大。一切圣人所不能甲经云。胜如大山。一切世人不能得上。二乘菩萨不能得上。故名为大也。六者胜义为大。世间中上胜之人。名为大人。涅盘亦尔。诸胜故名为大也。又大有二义。一体大。谓甚深法性。二用大。应化无方。故经云。住大涅盘。能建大义。又有二种大。一待大。二绝待大。一往相待名大。再往绝待。乃是好大。非但无小。亦复无大。非大非小。叹美为大。故经云。无苦无乐。强名大乐也。般者翻入。涅盘者翻灭。正翻入灭。亦云灭度。肇师云。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故秤灭度。若翻解脱不生。此并义训。非正翻也。若翻解脱不生。物应不生非物。又今悉同名涅盘。问名为成也。但今昔涅盘异。昔日有余解脱。不具无余。复阙身智。今日涅盘。法解般若三德。具足圆备。涅盘有德。法身般若。各有三德。如是伊字。伊字如今草下字也。如自在天面上三目也。云有余无余者。小乘烦恼灭缚尽名有余。身智果累灭即无余。大乘五住因有名为有余。无常法灭为无余。摄大乘论具四义云。今所明者。有二烦恼。一客。二旧。生灭为客旧。皆尽无余。又云。但为解脱观名有余。解观但净名无余也。
真应二身义
经云。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故虚空喻法身。以遍无碍义故也。水中月喻应身。如月升天。水皆现诸身照鉴。物感便显形。又水浊不见月。水清便见月。众生心水不净。不见佛身。心若清净。即见如来也。又有三佛义。地论像法决疑经。明三佛。谓法报应身。如本有为法身佛。法身显酬因义为报佛。以应机化物为化佛。金光明经三佛。谓法应化也。法身如前。应佛有三义。一与理相应。故名应佛。此犹报佛也。然三皆秤佛。三皆名觉。觉义云何。别解法佛如理。报佛知行也。应佛具知理行故也。又云。三佛俱知三法。既秤佛。岂有不知者耶。又法报应三佛。即合应开真。开真为法报二佛也。金光明经三佛即合真应。真应为应化二佛也。然二佛更无别体。只真如正法为体。真如本有为法佛。酬因名报佛。化物为化佛。又此三佛皆常。皆是常者。法身本有故常。报佛修因显常。应佛常说法化缘故常。有时云法报常。应佛无常。三佛说法。有时云法佛说法。应佛不说。应佛说法。报佛不说等耳知。又三佛因者。有时明因唯二种。谓了因生因。法佛了因现也。报应生因生也。又云。法佛了因现。报因具二因。亲辨起为生因。疎而助为了因。如大经云。六度为生因。佛性为了因。应佛无别因。既显时法报自然应物。又云。大悲誓愿是应身因。只大悲誓愿般若身了因。能了法身也。
常无常二鸟义
故经云。云何共圣行。如娑罗鸟。迦邻提日月。大伯与岁星。但二鸟有前后飞义。前说苦无常。后说常乐我也。二鸟有并飞义。明涅盘之法。非常非无常。常无常也。又说涅盘能建大义。具常无常二种方便。名为并飞。二鸟有上下飞。即常无常胜劣义。我今为汝说胜三修法。苦无常无我三法为前为下。常乐我为胜为上。此即三修六修义。昔日名三修。今昔合明之六修也。
半满义
经云。云何解满字。及以半字义。还成常无常义耳。一者无常为半字。常为满字。何尔。昔日为破外道横计生死中有常乐我净。故说苦无我。破外道邪见。为起小乘。名为半字。明常之病既消。无常之患废。又经文云。其后不久须得病。须用常乐。为发菩提。故名满字。若今昔治病。并得名满字。今昔相望。昔小今大。昔半今满也。但行始之徒。不知说此常乐为息无常之病。而复但为至极。故次明常无常并为息。俱非究竟。悉名半字也。非常非无常不二。乃名满字也。为破二病故明不二为满。此未具足。亦未是满。前明常无常二皆是用满。次明非常非无常不二皆是体满。又若单明体。亦非好满。若能非常非无常常无常具足。二鸟双游。体用具足。乃名满字也。
佛性义
夫如如至道。非迷非悟。荡荡玄津。无缚无解。特由虚妄众生。抚执成惑。金扬雕叶。刀似莲华。乳色不分。象形莫了。随其流处。六味不同。竞捉瓦砾。谓为真宝。故种智灵觉。世雄调御。示金錍之旨。眼瘼即除。处良医之方。眉珠便显。言佛性者。以觉了名佛。不改名性。十方诸佛以此为性。故言佛性也。佛性有五种。他释不同。开善云。一正因。二缘因。三了因。四果。五果果。正因者心也。凡有心者。皆当作佛。故心为正因。缘因者。即十二因缘。了因即所生智慧。了出菩提也。果性即菩提。果果即大涅盘也。庄严云。众生为正性。经云。正因者。谓诸众生。缘因谓六波罗蜜。余同开善也。山门明中道为佛性。大经云。何故失意。我先不言中道为佛性耶。又云。第一义空名为佛性。第一义即中道也。更无有多。但有时为众生故。开之为二。谓正性与缘性。缘性名傍性。就缘性中。复开因果。因中二因。因与因因。果中亦二。果与果果。因中有境智。境为因。智为因因。果智菩提智为果。涅盘为果果。故今五性。一因。二因因。三果。四果果。五正性。非因非果也。但经文有两四句。初四句云。因与因因。果与果果。此并缘缘性。十二因缘名因。所生智是因因故。是因因从因故。所以名因因。菩提是果。涅盘是果果者。涅盘是果德果。故果果也。后四句谓是因非果。是果非因。是因果。非因非果。他云。此四句但明三性。今明此四句具足。明缘正五性。是因非果。即十二缘境性也。是果非因。即涅盘果果性也。是因是果。具於二性。观智与菩提。此二同是果。智性又是因是果。观智是境果果。是菩提因因。菩提由观智果。是涅盘因。故是因是果具二性也。非因非果名佛性。即正性。但正性非因因名帖。强名正性。非果果名帖。强名正果。若尔此有三。足前四句。便成七种。解云。不然。正性虽三名。只是一法。若作正性名。即没正因正果名。若作正因名。即没正性正果名。故唯是一法。足前四句五句。问正性帖缘性。亦帖不。解云。正性非因非果。故帖名因果。缘性是因是果。更令帖作何物。又并正性帖。缘性不帖。正性中。缘性非中。皆中皆帖。经云。十二因缘不生不灭。非因非果。既双非。何故不名帖。解云。即通例。今明义涅盘十二缘。非因非果。非生死因果。如是佛性因义。正性非因非果。即非佛性因果。故不例也。复有四句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有。善根人无。二人俱有。二人俱无。释者不同。一云。善根人有。有观智性。阐提人无此也。阐提人有。有即境界性。善根人无。无恶境界性。二人俱有。有正因性。正因是心故。二人俱无。无果性也。山门释佛性非善非恶。善恶方便。及理内外义。理内阐提有佛性。理外善根无佛性也。理内善根有。理外阐提无也。二人俱有并是理内。二人俱无并是理外也。人有五性。凡夫如杂血乳。须斯二理如纯乳。那含如酪。罗汉如生苏。辟支如熟苏。佛如醍醐。复有七种六种五种佛性。如迦叶品三十二广释也。
三论略章造 道藏为七世父母现在父母及一切六道四生众生。
卍云。此书恐邦人所摘录。而所抄出者。则系嘉祥大师制作。故姑收藏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