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礼忏部
-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无量贤圣(一拜)。
孝祥状元 序引法门
(状元张待制。作龙舒净土文序云。阿弥陀佛如来。以大愿力。摄受群品。系念甚简。证果甚速。或者疑之余。尝为之言。阿弥陀佛即汝性是。极乐国土即汝心是。众生背觉合尘。沦於七趣。立我与佛。天地悬隔。佛为是故。慈悲方便。开示悟入。现诸无量如幼三昧。庄严其国。备极华好。后以辩智而为演说。令诸众生欢喜爱乐。於日用中能发一念。念彼如来。欲生其国。即此一念清净坚固。还性所有。与佛无异。当念是时。不起於坐。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皆悉现前。如是修习。乃至纯熟。幻身坏时。此性不坏。金莲华台由性种生。徃生其中。如归吾庐。诸佛菩萨即我眷属。性无异故。自相亲爱。友人龙舒王虚中。端静简洁。博通群书。训传六经诸子数十万言。一旦指之曰。是皆业习。非究竟法。吾其惟西方之归。自是精进。唯佛是念。年且六十。布衣蔬茹。重趼千里。以是教人。风雨寒暑。弗遑暇恤。间居曰课。千拜夜分。乃寝面目。奕奕有光。望之者言。其净土文。凡修习法门。与感验章。着具有颠。末将求信道者。锓木传焉。委余序其书。故为之题其端云。虚中名日休。十月旦历阳张孝祥序)。
龙舒虚中 净土法门 店邸雨具 劝预求生
(龙舒净土文略云。譬如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柢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谓也。又如春月远行。先备雨具。骤雨忽至。则无淋滴狼狈之患。先备雨具者。修净土之谓也。骤雨忽至者。大命将尽之谓也。无淋滴狼狈之患者。不至沈论恶趣受诸苦恼之谓也。且先觅安下处者。不害其干事。先备雨具者。不害其行远涂。是修净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务人。何为而不修乎。予一相识。平生多杀鱼之罪。晚年得疾。有似中风。予怜其罪恶疾苦。乃徃见之。劝念弥陀。坚不肯念。但与予说杂话。岂非为恶业所障疾病所昏。已不能回。心念。善闭眼之后。将奈之何。故修此者。宜急早回首也。世间昼必有夜。寒必有暑。人所共知。不可隐者。若曰生必有死。人乃讳之。不肯说出。何大蔽也。盖不知所谓我者初不曾死。唯业缘尽而去年。故不可不修净土以求莲华中生。而受清虚之身无极之寿。以脱一切生死苦恼也)。
佛示阿难 劝凡求生
(龙舒云。大阿弥陀经。释迦佛。一日容颜异常。侍者阿难怪而问之。佛言。善哉所问者。胜於供养一天下声闻缘觉及布施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虽至累劫。犹百千万倍。不可以及。所以者何。以诸天帝王人民乃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因汝所问。而得度脱之道。以此观之。是释迦佛初欲说阿弥陀佛之时。其存於心。而形於色者。已异於平日。则阿弥陀佛所以感诸佛者。固以非常。况於感一切众生者乎。及阿难问而告之。则为诸天帝王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因汝所问而得度脱之道。是上自诸天。下至蠕动。皆同在三界之内。故不出轮回。是以未为得度脱者。阿弥陀大愿力无所不度。故皆度脱之也。观其初发愿偈云。我至成佛时。名声超十方。人天忻得闻。俱来生我剎。地狱鬼畜生。亦生我剎中。是则凡在三界。六道轮回之内者。无所不度。是以此经云。阿弥陀佛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又在十方世界。教化无央数。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大+而]动之数。莫不得过度解脱者。蜎飞谓微细飞虫也。[蠕-大+而]动谓微细蛆虫也。若此者佛尚化度。况於人乎。是其所以广度众生。无有穷极。而人一念归依。遂生其国。无足疑也)。
现禾俱益 劝俗求生
(净土之说。多见於日用之间。而其余功。乃见於身后。不知者止。以为身后之事而已。殊不知大有益於生前也何则佛之所以训人者。无非善。与儒教之所以训人。何以异哉。唯其名有不同耳。故其以净土为心。则见於日用之间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为。无适而非善。善则为君子为大贤。现世则人敬之神佑之。福禄可增。寿命可延。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於生前乎。其次为业缘所夺。而不能专心志。於此苟有志焉者。亦恶缘自此而省。善缘可以自此而增。恶缘省而不已。终必至於绝其恶。善缘增而不已。终必至於纯乎。善恶既绝矣。善既纯矣。非为君子而何。非为大贤而何。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於生前乎。又其次不知礼义之所在。不知刑罚之可畏。唯气力之为尚。唯势利之为趋。苟知以净土为心。则亦必知省己而自咎。所谓虽不能皆合於礼义。亦必近於礼义矣。虽不能尽超乎刑罚。亦必远於刑罚矣。渐可以脱小人之域。而终为君子之归。庸人称知佛理者。世人目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於生前乎。或曰。从孔子之言。而以儒教为心。岂不益於生前。何必净土哉。曰此世间法耳。非出世间法。世间法则不出於轮回。出世间法则直脱轮回之外。净土既益於生前。又益於身后者。以其兼出世间法故也)。
因少果多 劝众求生
(修持法门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虽罪恶之人。佛亦不弃。回心向善则为善矣。故此十念法门。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为暗室。一灯照之。则明矣。故虽杀牛屠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者不难。亦不妨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职业。在士不妨修读。在商贾不妨贩卖。在农人不妨耕种。在公门不妨干事。在僧不妨禅诵。凡一切所为。皆不相妨。故曰其修持功夫见於早辰一茶之顷耳。遂可以为万万劫不坏之资人。何为而不修乎。今有贩物者。一钱而得两钱之息。则必自喜。以为得息之多矣。行路者一日而及。两日之程亦必自喜。以为及程之多矣。是於外物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两钱而得一钱之价。必忧之。以为丧本。两日而及一日之程。亦必忧之。以为费日。是於外物小有所失。而知其忧也。何於吾身之光阴有限。则泪没以过其失大矣。而不以为忧。於净土之因缘难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为喜。是徒见小得小失。而知其忧喜。及得失之大者。则不能知。何不思之甚也。况不费时刻。用力甚少。而收切有不可尽言者。何为而不修乎。此而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比校优劣 劝迷求生
(人骤闻净土之景像。多不信之无足怪也。盖拘於目前所见遂。可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粪壤之居者。安知有广夏之清净。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箧锱铢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故处娑婆浊世。不信有清净佛土。所以生长於胞胎。不知彼有莲华之化生。寿不过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於营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於忧恼。不知彼有纯一之快乐。然则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也。况佛切诫。人以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世人妄语者。非以规利则避害。佛无所求於世。何规利之有。佛视生死。如刀斫虚。空何避害之有。是佛无所用其妄语也。世间中人已上者。犹不肯妄语。以丧其行。止况佛乎。其言可信。无足疑也)。
双明十戒 劝儒求生
(儒者或以释氏之徒无戒行。故轻其教。而因以不信净土。是不然。岂可以道士不肖而轻老子。士人不肖而轻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废言。况可以其徒而轻其教乎。释氏之教。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其世间法与吾儒同者。不可以缕数。姑举其大者言之。释氏可以考考训世人者。无非诫恶劝善。而吾儒何尝不诫恶劝善哉。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杀生偷盗邪淫为身三业。而孔子言。胜残去杀。诗人言。文王德及鸟兽昆虫。是岂不诫杀哉。盗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诗人刺不好德而悦美色。是岂不诫邪淫哉。佛以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口四业孔子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岂不诫妄言也。谓巧言令色鲜矣仁。岂不诫绮语也。书称。尔无面从。退有后言。岂不诫两舌也。恶口谓之。恶怒之声尚未至於秽语。荀子谓。伤人之言深於矛戟。见未尝不诫恶怒之口也。佛又以贪嗔痴为意三业。孔子谓。见得思义。是则诫贪矣。谓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则诫嗔矣。谓困而不学民斯为下。是则诫痴矣。由此言之。儒释未尝不同也。其不同者。唯儒家止於世间法。释氏又有出世间法。儒家止於世间法。故独言一世。而归之於天。释氏又有出世间法。故知累世而见众生业缘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欲知释氏之所长。须看楞严楞伽圆觉无盖障菩萨所问经。及晓金刚经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则孔子所谓不知而作之者。可不诫哉。诚如是则释氏为可信矣。其言净土。乌可以不信哉。所谓出世间法。净土尤其要者。不可以不剋也)。
勤修须断 劝执求生
(世有专於执着者云。唯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弥陀。不必更见弥陀。此言似之而非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诚为唯心净土矣。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佛叮咛详复言之。岂妄语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弥陀者。固不妄矣。然卒未能至此。譬如哀材可以雕刻物象。极其华丽。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不可。遽指良材。而遂谓物象之华丽也。是所谓唯心净土而无复更有净土。自性弥陀不必更见弥陀者。非也。又或信有净土。而泥唯心之说。乃谓西方不足生者。皆失之矣何则此言甚高。且恐不易到。古人云。见道方修道。又云。单轮不运。只翼不飞。又解行相应。名之曰祖。圭峰云。佛本是而勤。修惑元无。而须断祖。师云若有纤毫习漏不尽。未免衔铁负鞍。偿他去在。然吾心可以为净土。而卒未能为净土。吾性可以为阿弥。而卒未能为阿弥。乌得忽净土。而不修舍阿弥。而不欲见乎。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量菩萨徃生阿弥陀国。彼菩萨尚欲徃生。我何人哉。不欲生彼。是果胜於诸菩萨乎)。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自白居易。至王虚中。先世名儒。皆有赞叹西方法门。我辈应当相与志心。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教主释迦牟尼佛 南无西方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弥勒佛 南无莲华尊丰佛 南无净宝兴丰佛 南无电灯幡王佛 南无法空灯佛 南无一切众德成佛 南无贤幡幢王佛 南无一切宝致色持佛 南无断疑拔欲除冥佛 南无意无恐惧威毛不竖佛 南无师子佛 南无名称远闻佛 南无法名号佛 南无奉法佛 南无法幢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无量贤圣(一拜)。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色身难保。趁康徤时。办此大事。应常作念云。吾曹自无始以来。轮回六道。不曾知此法门。故不得出离。今日知之。岂可不即时下手。年高者固当勉力。年少者不可因循。三教同修。九流共往。命终往生极乐世界。回视死入阴府。受恐怖者。不可同年而语矣。以大慈悲。救护六道一切众生。从今已去。至於往生。愿弟子(某甲)等。承是忏悔贪嗔痴等一切烦恼。深识三界。犹如牢狱。四大毒蛇。五阴怨贼。拔疑惑根。断无明源。正向涅盘。不休不息。十波罗蜜。常得现前。忏悔已。志心敬礼。常住三宝。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卷第三
粹
(虽遂切)。
泮
(音判)。
愠
(於问切)。
八分
(下上)。
舶
(音白)。
耄
(音冒)。
抵
(音底)。
谪
(音摘)。
轼
(音式)。
槖
(音托)。
裓
(古德切)。
馗
(音逵)。
庐
(音闾)。
茹
(音汝)。
趼
(音茧)。
恤
(音戌)。
奕
(音亦)。
锓
(音侵)。
邸
(音底)。
干
(古案切)。
骤
(锄佑切)。
漓
(吕支切)。
狈
(音贝)。
蜎
(音渊)。
蠕
(音软)。
壤
(如两切)。
锱
(音之)。
铢
(音殊)。
孜
(音兹)。
戟
(居逆切)。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卷第四
○往生传录第四
(夫徃生传录者。伏为三灾劫。近五浊时。临入地狱者如牛毛。生莲池者若麟角。是以释迦调御遗圣教於阎浮。弥陀世尊度众生於末法。故得慈光愿摄佛力难思。有愿必迎。无机不被。我等宿生何幸得遇斯门欲报佛恩。輙集忏法。援引徃生事迹。非敢攻乎异端。依凭传记明文。寔谓述而不作。欲知安养路。先看徃生人)。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前已引教比证。次明往生传录。是以博来教典。该括古今。开释疑情。径超信地。若登彼岸。舟固可忘。来者问津。斯言勿忽。无輙悔堕。悞认疑城。欲求往生。先应礼忏。救拔我等。无始至今。罪障消灭。相与志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教主释迦牟尼佛 南无世自在王佛 南无西方阿弥陀佛 南无三十六俱胝佛 南无西方现在一切诸佛 南无无量寿佛 南无无量蕴佛 南无无量光佛 南无无量幢佛 南无大自在佛 南无大光佛 南无光焰佛 南无大宝幢佛 南无放光佛
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西方。广长舌赞佛土功德摄受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