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礼忏部
- 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
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
入室而悟水因。既宣明於妙触。澡身而去尘秽。载谨肃於外仪。繇亲承佛力之加。俾悉反人形之旧。同然一相。会彼千差。将亲近於尊容。必庄严於盛服。宣之以真言秘密。照之以妙观幽微。发起净缘。资成等施。天衣自然被体。不待意求。法药普与熏心。何论念感。以我志蕴利人之愿。故他修有益己之功。即类而推。无事不可。
我佛如来有治衣真言。谨当宣诵。
唵 旖暮伽 [宁*立][名*也](并身切)缚塞窒[口*(匕/示)*(入/米)] 主噜主噜莎缚诃
(诵咒三徧毕。动铙钹)。
(法师想六道群生无央数众。承法力故。同作人形。颜貌端正。自然衣服庄严其身。威仪济济。欣怿无量。表白振铃召入。白言)。
不洗尘。不洗体。既妙悟於圆通。必振衣。必弹冠。复善修其容止。斯可预无遮之会。是为登大觉之门。宿学深者。於兹焕发性灵。自障重者。至此顿忘业习。愿承师教。当於今夕而知归。甚适我怀。应以此身而得度。幸闻善诱。宜即欢趋。
(大众动钹。奉迎净道至道场外当中安设。及番华之属。仍先列一牌於净道外。牌上刻字云。六道以下一切群生。并受荐神众。次第立於此。参礼三宝)。
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卷第三
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卷第四
宋四明东湖沙门 志盘 谨撰
明古杭云栖后学 袾宏 重订
(道场外设大黑牌。上刻字云。六道群生。受荐亡灵。并序立於此。又作小牌。上刻下堂并随筵共十四位。今以一牌为式云。四空四禅。六欲诸天。日月星天。天曹圣众。余仿此。并作十六字。此小牌列於大牌前 奉迎净道安设於小牌前)。
(法师大众施主就东面侧立)。
(表白设几案就西面立。振铃白言)。
咨尔六凡。同然一会。孰分彼此。何间亲怨。以繇资法力之提持。故得体施怀之平等。将趋盛席。必习真仪。所谓净相对之根尘。以至禀无作之归戒。当繇正辙。可蹈大方。宜端列於后先。咸竦闻於诫饬。
(法师想六道。及亡灵等。次第斑列於净道之上。犹如云海)。
(表白振铃宣偈咒。为六道清净三业)。
维尔群灵俱集会 将亲三宝作归依 身仪俱已获庄严 或曰未能清口意 载假如来方便道 为除三业众愆尤 祇於当念了真空 六用一时俱寂静
我今奉为法界六道一切群生。普令清净六根三业。佛有真言。谨当宣诵。
唵 萨网婆缚 萨婆达磨 萨网婆缚 述摩含
(网。缚。并亡可切。述。输律切)。
(诵咒三徧毕。动铙钹。)。
(法师想六道群生。三业六根。各获清净。无有染碍法师施主为六道代上香)。
(表白振铃宣偈。为六道然香致敬)。
维尔群灵无始劫 飘零六道未知归 幸哉今夕以何缘 罄法界中蒙普度 此际将亲三宝众 先须虔爇一炉香 以兹清供寓真诚 愿赐慈悲为纳受
我今奉为法界六道一切群生然香达信。佛有真言。谨当宣诵。
唵什筏栗多(上)末你(平)阿钵罗句咤(竹驾切)苏(上)破(上)(二合)啰(上)尼(上)毗迦知(上)虎[合*牛](呼今切)(二合)
(诵咒三徧毕。动钹。)。
(法师想香云海普熏三宝圣贤之前。为六道群生通达信心。无不周徧表白振铃宣偈。为六道奉请三宝)。
维尔群灵咸在列 肃清三业莹无尘 从兹欲入大乘门 是必先投三宝境 夙世已修须发习 今身初学可为因 将行胜法作归依 故此最初勤奉请
至心归命请。尽虚空。徧法界。十方常住佛陀耶。(众和)并诸眷属(法师大众施主。率六道群生同时作礼。下并例此)。 至心归命请。尽虚空。徧法界。十方常住达磨耶。(众和)并诸眷属。 至心归命请。尽虚空。徧法界。十方常住僧伽耶。(众和)并诸眷属(表白白言)。
我今奉为法界六道一切群生召请三宝。佛有真言。讲当宣诵。
南无三满多 母陀南 唵乌佐钵啰谛 贺多谛 萨缚怛多孽多 俱舍冒地 唵娑哩野 没哩 布罗迦也 萨诃
(诵咒三徧。动钹)。
(法师想三宝圣贤云集座筵。证明作法。六道群生翘跪合掌。乞受归戒。是时法师设一高座。面外而坐)。
(表白同大众两旁而坐。施主诸人於大众两旁之后)。
(法师趺坐。为六道说法起信)。
法界六道一切群灵。当知此时所以得至法会者。繇今施主为能开建普度大斋之故也。然而问津此道。须发信心。心未能信。於道何有。言信心者。如四明法师之言曰。信一切法唯心本具。全心发生。此即指事理二造为所信也。生无别理。并繇本具。信此事造繇理具也。具无别具。皆是缘生。信此理具即事造也。则知世间相常。缘起理一。既已了知事理不二。更复当知色心互融。是以法法周徧。念念具足。十方三世不杂剎那。诸佛众生皆名法界。是为圆信互具互造之义也。既能信一切法心具心造。又复当知实无能造所造。能具所具。以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所造。能具所具。皆悉当处唯是一心。皆悉当处唯是一色。唯心唯色。对待斯亡。妙观照之。无非三谛。若其然者。当处皆空。一空一切空。全体即假。一假一切假。二边叵得。一中一切中。一心三观。照不纵横。三谛一境。体非并别。惟斯妙理。谁不具之。三世诸佛已证此。一切众生正迷此。虽终日迷。而终日不离乎此也。诚能信此三谛之理。圣凡体一。便可信今日法施之会。正以一体三宝为归依处。从初发心。至於究竟。皆此日信心之所成就也。愿六道含灵。深信此言。永为依据。
(法师即席为六道说法。归依一体三宝)。
法界六道含灵。已能圆发大心。得决定信。今当为汝仰依圣教。委释一体三宝之相。俾知圣凡同具。次当正示观心三宝之法。俾知修性互融。言三宝者。如天台圣师之言曰。佛未出世。但有轮王十善之化而已。自大圣初成正觉。首为提谓长者开授三归。使之翻邪归正。为入圣之根本者也。此三归者。通发一切戒品。及诸出世善法。故不同十善之旧法也。言归依者。归以反还为义。反邪师而还事正师。此归於佛也。反邪法而还修正法。此归於法也。反九十五种外道。而还从於三乘正行之侣者。此归於僧也。依以凭为义。凭心灵觉。得出三界。是依於佛也。凭佛所说法。得出三界。是依於法也。凭三乘之侣。得出三界。是依於僧也。言三宝者。此佛法僧可尊可重。故名宝也。而有事有理。事者。住持三宝也。理者。一体三宝也。言住持者。佛在世时。树王得道为佛宝。说四谛法为法宝。度五比丘为僧宝。佛灭度后。范金合土。纸素丹青为佛宝。黄卷赤牍。三藏圣教为法宝。剃发染衣。绍隆佛化为僧宝。此三住世不绝。故曰住持三宝。然一切像即是真身。经典所在是佛舍利。今时凡僧。亦能荷负正法。为世福田。是亦所归之处也。言一体者。以实相慧觉了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双亡双照。三智圆觉。名为佛宝。所觉法性之理。三谛具足。名为法宝。如此觉慧。与理事和合。名为僧宝。如上依於教法。委释一体三宝之相。以为汝辈六道一切群灵开发妙解。今更为汝依於行法。以正示观心三宝之法。故天台四明二师之言曰。谛观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是三宝。如汝六道群灵现前一念。本具三谛。在迷不觉。是为法宝。能觉三谛之智。是为佛宝。谛智相合。是为僧宝。谛理是性。余二是修。汝辈本具性中三法。虽迷不觉。理本谛当。名为法宝。全性起修。成三谛智。则能觉悟。名为佛宝。此智与性。相应和合。名为僧宝。更细推之。三九开合。恐繁不举。如是归依三宝。一切道法任运而生。上至等觉。尚须归依。何况地向以下。二乘圣人尚须归依。何况六道凡夫。我今为此专为汝等奉行归依。俾宿世善根之人繇此成熟。都未发心之人於此投种。当知汝辈本具一体三宝。是能感之因。诸佛已证一体三宝。是能应之缘。惟其感应之道不忒。是以授受之义方成。我今将唱归依。惟汝辈六道群灵。肃清三业。翘跪座前。一念勤求。听我言说。
我弟子某甲。从於今身。直至佛身。
归依佛 归依法 归依僧(现前大众。斋主。与六道群灵。随法师教。同音三唱法师白言)
上来授汝三归已竟。更加三结。令法圆满。
我弟子某甲。
归依佛竟 归依法竟 归依僧竟(如前三唱)
从今以往。称佛为师。唯愿三宝哀怜摄受。
(如前三唱 众和南无十方常住佛法僧法师为六道行大乘忏法。白言)。
汝等六道一切群灵。已能归依三宝。为佛弟子。当更进求菩萨大乘戒法。永为成佛之本。但以汝辈无始而来。经历诸趣。罪业重积。能为遮障。今为汝辈依大乘门。行忏悔法。俾身心光洁。方堪纳戒。言忏悔者。如天台圣师之言。要须知忏悔名。知忏悔处。知忏悔法。知忏悔位。忏悔名者。梵语忏摩。此云悔过。若般诚三宝。悔过首罪。是为知忏悔名也。忏悔处者。普贤观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依此观心。知罪实相。是忏悔处也。忏悔法者。有事有理。理者正观。事者助道。正观者。即观法性。法性者。诸法实相也。助道者。身旋礼。口读诵。心策观。正助合行。是忏悔法也。忏悔位者。其义最长。汝辈六道群灵。若造五逆十恶诸恶律仪。念念作恶。亲近恶侣者。是为地狱业因。当得地狱趣报。受极重苦。旷劫莫脱。若有深着五欲。不义取财。利己枉人。痴呆无知者。是为畜生业因。当得畜生趣报。更相残害。无能止息。若有悭贪不施。邪见谄曲。破斋犯戒。不信因果者。是为饿鬼业因。当得饿鬼趣报。常时饥渴。无繇一饱。若有薄修福业。常怀胜他。我慢陵人。多好争讼。是为修罗业因。当得修罗趣报。一日三时。苦具自至。此辈应须忏悔。灭除业障。若失慎守纲常。竖持五戒。是为人业因。当得人趣报。然人中有八苦。而复多造种种不善。死堕恶道。如是等罪。应须忏悔。灭除业障。至於行十善道。修世禅定。是为天业因。当得天趣报。然天中有五衰。耽着欲乐而不修行。福尽还堕。甚有直从上界入地狱者。应须忏悔。灭除业障。此外更有六道往来。受中阴身。随业迁转者。更有值遇恶缘。不尽天年。遂至横亡者。更有强暴之鬼。伺人之便。兴祸求食。或复加害。如是等类。皆应共行忏悔。灭除业障。是为识忏悔位也。如上且就六凡以论。今明圣位当忏悔者。藏通二教。三乘圣人。虽有析色体色入空之殊。界内界外巧拙之异。然同除四住。同证偏空。但离断常中。未闻佛性中。是故应须忏悔。灭除业障。别教虽臻十向。尚修中。未能证中。虽历十地。犹证中。未免后障。乃至等觉。尚或未得无学。是故应须忏悔。灭除业障。即如圆教十住。至於等觉。法身智断犹未究尽。喻同十四夜月。是故亦须忏悔。灭除业障。从无间业。上至圆教等觉。位位皆有三障。烦恼头数。结业流类。苦报等差。该互凡圣。故五十校计经云。齐至等觉。皆令忏悔。正此义也。夫二死已亡。三惑永断。唯佛一人。自余圣贤。尚须忏悔。况六道乎。我今奉为六道一切群灵。依大乘经忏悔之法。对三宝前。发露忏悔。行忏悔者。身心清净。念念之中。得见普贤菩萨。及十方佛。宜各至心。随我所说 我某甲。至心忏悔。
一切业障海 皆从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 端坐念实相 众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是故宜至心 忏悔六情根
(法师三唱。大众同音。率六道三和法师劝六道群灵发菩提心)。
汝辈六道群灵。无始至今中间。於先佛世时。得逢知识。教令发心。求菩提道者。固亦多矣。但以宿世烦恼障厚。愿行力微。志不决定。稍值恶缘。随即退失。或生未闻佛法之处。随顺世间种种恶法。何繇能发菩提之心。今兹何幸。得逢施主开建普度大斋胜会。已依大乘行忏悔法。便当於此猛发菩提大心。然菩提心当云何发。何名菩提。如天台圣师之言曰。佛菩提心者。从大悲起。佛正行中。此心为先。欲求佛道。先以大悲熏心。乃至得果之后。欲行化他者。亦必以此大悲为之本也。言菩提者。如光明玄义言。梵语菩提。此翻为道。菩提有三。一曰真性菩提。此以理为道也。二曰实智菩提。此以智慧为道也。三曰方便菩提。此以逗机会理为道也。於是观於不思议境。依无作四谛。立四弘誓。起大悲心。依苦谛。誓度无边之众生。依集谛。誓断无尽之烦恼。此两誓愿。下化众生也。起大慈心。依道谛。誓学无量法门。依灭谛。誓成无上佛道。此两誓愿。上求佛果也。我今奉为六道群灵。依此妙义。发四弘誓。宜各至心。随我所说。
我某甲。至心发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法师三唱。大众同音。率六道三和)。
(法师为六道说戒)。
汝辈六道群灵。已能依大乘门忏悔发愿。今当至心进求戒法。夫大乘三聚无作妙戒者。度生死海之巨筏。起重恶病之良医。证涅盘道之要门。入诸佛位之正轨也。诸佛出兴。志在敷化。数化之方曰戒定慧。然圆人所修。一成一切成。是故学戒即学定慧。一心中学。学无不徧矣。言戒者。禁止之义也。言戒相者。大乘三聚戒。名出地持。曰摄律仪者。无恶不断也。曰摄善法者。无善不修也。曰摄众生者。无有情不度也。今当更为汝辈。克论所发戒体以为禀受。故天台圣师之言曰。戒体者。不起而已。起则性无作假色。谓此戒体不起则已。起则全性。而性修交成。心有无作假色。假色者。性必假色法以为表见也。无作一发。任运止恶。任运行善。不俟再作。故云无作。自非退菩提心。更学邪法。起上恶心。造十重业。未来他世。虽在三恶道。终不失戒。若於后更受菩萨戒时。不名新得。名为开示莹净。盖谓重为开示其已闻之义。莹净其已得之体而已。至矣哉。戒法之胜有如此者。我今奉为汝辈六道。奉行羯磨。宜各至心谛听作法。法界六道一切群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