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礼忏部
-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法轮宝忏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法轮宝忏
一心奉请法华三昧忏仪(拜观同上) 瓦官寺沙门释智顗。辄采法华普贤观经。及诸大乘经意。撰此法门。流行后代。
劝修第一 方便第二 正入道场方法第三 正修行方法第四。一严净道场。二净身。三三业供养。四奉请三宝。五赞叹三宝。六礼佛。七忏悔。八行道旋绕。九诵法华经。十思惟一实境界 略明修证相第五。
一心奉请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拜观同上) 唐国清沙门湛然撰。
撰香华礼佛等偈。以便运想。及逆顺十心略忏文等。
一心奉请金光明忏法补助仪(拜观同上) 宋天台东掖山沙门遵式集。
缘起第一 按文开章以定诠次第二 别明礼请洒散二法第三 略明能请及所求离过第四 总示事理观慧所依第五 补助正修十科事义第六。一严净道场。二清净三业。三香华供养。四召请诵咒。五赞叹述意。六称名散洒。七礼敬三宝。八修行五悔。九旋绕自归。十唱诵金光明典。
一心奉请金光明最胜忏仪(拜观同上) 宋四明沙门知礼集。
大段与前仪同。而观慧文略。
一心奉请往生净土忏愿仪(拜观同上) 沙门遵式。辙采大本无量寿经。及称赞净土等诸大乘经。集此方法流布诸后。普结净缘。
一严净道场。二明方便法。三明正修意。四烧香散华。五礼请法。六赞叹法。七礼佛法。八忏愿法。九旋诵法。十坐禅法。
一心奉请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拜观同上) 东山沙门遵式。始於天台国清集。於四明大雷山兰若再治。
叙缘起第一 明正意第二。一庄严道场。二作礼。三烧香散华。四系念数息。五召请。六具杨枝净水。七诵三咒。八披陈忏悔。九礼佛旋绕。十诵经。
一心奉请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拜观同上) 宋四明沙门知礼集。
一严道场。二净三业。三结果。四修供养。五请三宝诸天。六赞叹申诚。七作礼。八发愿持咒。九忏悔。十修观行。
一心奉请炽盛光道场念诵仪(拜观同上) 宋天竺寺沙门遵式撰。
第一设坛场供养 第 二示方法 第三拣众清净 第四诵咒法 第五三业供养礼请陈意自为七。一供养。二奉请。三赞叹。四作法持咒。五礼佛。六忏悔。七行道旋绕 第六疑释 第七诫劝檀越。
一心奉请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拜观同上) 宋霅川沙门仁岳撰。
一法式 二观想 三礼赞 四持诵 五忏愿 六证验 七释疑。
一心奉请礼法华经仪式(拜观同上)
宋四明沙门知礼集。
一心奉请释迦如来涅盘礼赞文(拜观同上)
沙门仁岳撰。
一心奉请集诸经礼忏文(拜观同上) 唐西崇福寺释智升撰。
上卷共有六段。下卷约求生西方。明六时礼法。
一心奉请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拜观同上) 宋耆山沙门遵式撰。
第一决疑门。一疑师。二疑法。三疑自。今并决之 第二行愿门。一礼忏门。即世称小净土忏。二十念门。三系缘门。四众福行。
一心奉请净土境观要门(拜观同上) 元虎溪沙门怀则述。
深明约心观佛。境观不二法门。
一心奉请莲宗宝鉴(拜观同上) 元庐山东林寺善法堂主优昙普度集。
念佛正因第一。九十四章 念佛正教第二。凡十九章。 念佛正宗第三。凡八章 念佛正派第四。凡二十二章 念佛正信第五。凡六章 念佛正行第六。凡十四章 念佛正愿第七。凡七章 念佛往生正诀第八。凡十二章 念佛正报第九。凡五章 念佛正论第十。凡二十五章 附楚山示众念佛警语。晓山劝修净业箴。
一心奉请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拜观同上)
附隋录。未详作者。
一心奉请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拜观同上)
一心奉请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拜观同上)
门人灌顶撰。
一心奉请天台八教大意(拜观同上) 门人灌顶撰。
前佛后佛。自行化他。究其旨归。咸宗一妙。佛之知见。但机缘差品。应物现行。为实施权。故分乎入。顿。渐。秘密。不定。化之仪式。譬如药方。藏。通。别。圆。所化之法。譬如药味。
一心奉请国清百录(拜观同上) 纂人同上。
卷第一二。立制法第一。敬礼法第二。乃至王重请书第五十。卷第三四。王谢义疏书第五十一。乃至论放生书第一百 后有戒应题。有严序。及新添智者大禅师年谱事迹。
一心奉请永嘉集(拜观同上) 唐慎水沙门玄觉述。
旧分十门。慕道志仪第一。戒憍奢意第二。净修三业第三。奢摩他颂第四。毗婆舍那颂第五。优毕叉颂第六。三乘渐次第七。事理不二第八。劝友人书第九。发愿文第十 幽溪法师新定十门。归敬三宝第一。发宏誓愿第二。亲近师友第三。衣食警戒第四。净修三业第五。三乘渐次第六。事理不二第七。简示偏圆第八。正修止观第九。观心十门第十。幽溪有注二册。可作四卷。尚未入藏。甚妙。南北两藏皆无禅宗二字。流通作禅宗永嘉集。幽溪作永嘉禅宗集。
一心奉请金刚錍(拜观同上) 唐荆溪尊者述。
序曰。圆伊金錍。以抉四眼无明之膜。令一切处。悉见遮那佛性之指。偏权疑碎。加之以刚。假梦寄客。立以宾主。观者恕之。
一心奉请始终心要(拜观同上)
唐荆溪尊者述。
一心奉请十不二门(拜观同上) 唐荆溪尊者述。
一色心。二内外。三修性。四因果。五染净。六依正。七自他。八三业。九权实。十受润。即释签中结释十妙文也。以是妙观大体。故后人录出别行。
一心奉请十不二门指要钞(拜观同上)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叙曰。十不二门者。本出释签。岂须钞解。但斯宗讲者。或示或注。着述云云。而事理未明。解行无托。荆溪妙解。翻隐於时。天台圆宗。罔益於物。爰因讲次。对彼释之。命为指要钞焉。盖指介尔之心。为事理解行之要也。
一心奉请修忏要旨(拜观同上)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初通叙四行。二正明法华。三结归止观。
一心奉请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拜观同上) 法孙继忠集。
四明沙门。谨用为法之心。问义於浙阳讲主昭上人。
一心奉请天台传佛心印记(拜观同上) 元传天台宗教兴教大师怀则述。
深明性具圆宗。直至人心见性成佛。不同余宗缘理断九。
一心奉请天台四教仪(拜观同上) 宋高丽沙门谛观录。
本宗八教大意。而详於名相。略於前三教之十乘。
一心奉请天台四教仪集注(拜观同上)
元南天竺沙门蒙润集。
一心奉请宗镜录(拜观同上)
宋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
一心奉请景德传灯录(拜观同上) 宋景德东吴沙门道原纂。
先叙七佛并偈 始自摩诃迦叶。终於南岳第九世。青原第十一世。共祖师一千七百十二人。内九百五十四人。有语见录。余七百五十八人。但存名字。尽二十六卷 宝志。善慧。南岳。天台。僧伽。万回。丰干。寒山。拾得。布袋。十人。及诸方杂举征拈代别语一卷 南阳大寂。乃至法眼等十二人广语一卷 赞。颂。偈。诗。一卷 铭记箴歌一卷。
一心奉请续传灯录(拜观同上) 不出编录人名。
汇目义门云。灵谷寺沙门居顶编。始自汾阳昭。终至天童礼。及诺庵肇。共三千一百一十八人。内一千二百零三人。有语见录。一千九百零七人。但存名字。
一心奉请传法正宗记(拜观同上) 宋明教禅师契嵩编修。
前有上皇帝书。及许收入藏中书。札子。并题跋等 始祖释迦如来表一卷 迦叶至六祖传。共五卷 正宗分家列传。一千三百零四人。共二卷 旁出略传二百五人。宗证略传十一。共一卷 定祖图一卷。
一心奉请传法正宗论(拜观同上) 宋明教禅师契嵩编修。
共有四篇。广明达磨大师。的有师承。以破唐沙门神机之妄讥毁。兼破付法藏因缘传。
一心奉请宗门统要续集(拜观同上) 宋建康沙门宗永集。
元保宁寺沙门清茂续集。
释迦文佛 西竺应化圣贤 二十八祖 东土六祖 四祖旁出。凡八世 五祖旁出。凡三世 六祖下旁出。凡二世 应化圣贤 未详嗣法 亡名古宿 南岳下凡十一世。共二百四十八人。五百五十三则机缘 青原下凡十世。共二百六十四人。五百五十四则机缘 续南狱下至十八世。共二百一十二则机缘 续青原下至十四世。共四十七则机缘。
一心奉请禅宗正脉(拜观同上) 明弘治真如寺沙门如卺集。
於五宗机缘中。取其显明简直者集出。使人易晓。
一心奉请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拜观同上) 嗣祖比丘宗宝编。灵谷住持净戒重校。
韶州韦刺史。请师於大梵寺说法。师先说得法行由。次说摩诃般若波罗蜜义。并无相颂 次答实无功德之疑。次答愿生西方之问。要人净心则生净土。不是说无西方也 次示定慧一体不二 次示一行三昧 次示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次示教无顿渐。人有利钝 次示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 次示坐禅实义 次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授无相忏悔。发四弘誓愿。授无相三归依戒。又说一体三身及颂。
一心奉请古尊宿语录(拜观同上) 赜藏主集。灵谷寺住持净戒重校。
南岳让 马祖一 百丈海 黄蘖运 临济玄 兴化奖 睦州踪 南院颙 风穴沼 首山念 石门聪 汾阳昭 唐明嵩 慈明圆 南泉愿 子湖神力踪 赵州谂 云门偃 杨岐会 道吾真 白云端 佛照光 北磵简 物初观 晦机熙 笑隐欣 仲方伦 觉源昙。有宋濂藏衣塔铭 五祖演 叶县省 神鼎諲 翠岩芝 法华举 佛眼远 大隋真 投子同 鼓山晏 洞山初。嗣云门 智门祈。嗣香林 雪峰悦。嗣大愚 云庵文。嗣黄龙南 琅琊觉。嗣汾阳 佛照禅师奏对录。宋孝宗时嗣大慧杲。
一心奉请黄蘖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并宛陵录(拜观同上) 唐河东裴休集并序。
即古尊宿语录中重出而稍略。
一心奉请万善同归集(拜观同上) 宋永明智觉禅师延寿述。
明众善所归皆宗实相。
一心奉请唯心诀(拜观同上) 宋永明智觉禅师延寿述。
於中略标百二十种邪宗见解。
一心奉请定慧相资歌(拜观同上)
一心奉请警世(拜观同上)
二并永明寿禅师作。
一心奉请明觉禅师语录(拜观同上) 明灵谷寺沙门净戒重校。
上堂举古。勘辨拈古。偈。颂。赞等共六卷。
一心奉请圆悟佛果禅师语录(拜观同上) 学徒若平集。净戒重校。
上堂语六卷 开示法语三卷 小参四众四卷 颂古一卷 拈古三卷 偈。颂。赞。一卷。
一心奉请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拜观同上)
宋乾道门人蕴闻集。
一心奉请中峰和尚广录(拜观同上)
元治至门人慈寂集。
一心奉请真心直说(拜观同上) 元曹溪山老纳知讷述。
凡十五章。明正信。异名。妙体妙用。乃至所往。以释疑问 后附诫初心学人文。又附皖山正疑禅师示蒙山法语 东山崇藏主送子行脚法语 蒙山示众 蒙堂跋。
一心奉请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拜观同上)
直指心性。本来同佛。既悟心已。或习轻。则用自性定慧门。或习重。则用随相对治门。皆与先修后悟者不同。
一心奉请禅宗决疑集(拜观同上) 元西蜀智彻述。
示提话头工夫次第。
一心奉请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拜观同上) 唐终南山释杜顺集。
略有三重。真空第一。理事无碍第二。周徧含容第三。三中又各辨十门。
一心奉请华严法界玄镜(拜观同上) 唐清凉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注。
即释前法界观门。
一心奉请注华严法界观门(拜观同上)
唐圭峰兰若沙门宗密注。
一心奉请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拜观同上) 唐沙门法藏述。
一显一体。谓自性清净圆明体。二起二用。谓海印森罗常住用。法界圆明自在用。三示三徧。谓一尘普周法界徧。一尘出生无尽徧。一尘含容空有徧。四行四德。谓随缘妙用无方德。威仪住持有则德。柔和质直摄生德。普代众生受苦德。五入五止。谓照法清虚离缘止。观人寂怕绝欲止。性起繁兴法尔止。定光显现无念止。事理玄通非相止。六起六观。谓摄境归心真空观。从心现境妙有观。心境秘密圆融观。智身影现众缘观。多身入一镜像观。主伴互现帝网观 后有净源序。
一心奉请华严金师子章(拜观同上) 唐沙门法藏述。
因对武后问。借庭前金师子为喻。初明缘起。二辨色空。三约三性。四显无相。五说无生。六论五教。七勒十玄。八括六相。九成菩提。十入涅盘。以显华严教观。
一心奉请金师子章云间类解(拜观同上)
宋沙门净源述。
一心奉请禅源诸诠集都序(拜观同上) 亦名禅那理行诸诠集。圭峰山沙门宗密述。
今但存序。大意先判三宗三教。然后会为一味以息斗诤。
此书用藕书为蓝本。其中次序议论。十依七八。故有於台详悉别宗略说之迹。然台明则诸宗普明。详悉於台。亦不妨也。至禅源一书。稍涉指摘。故引发藕之议论。今虽不存藕说。读者当知。一切着作。不必偏於一。
至贤宗内之加顿教以补台。莲池之论甚公。其诠佛法之妙微。别具神通。共一手眼也。
贤宗外。如长者主张无心定之说。利益何限。且李之说。以诸祖说经。引例征文。日益不足。学者寻文之不暇。何暇修行。此痛切之论也。
相宗微细。不可执长者之旨而废之。
一心奉请原人论(拜观同上)
斥迷执第一。习儒道者。斥偏浅第二。习佛不了义教者。直显真源第三。佛了义实相教。会通本末第四。会前所斥。同一真源。皆为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