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法轮宝忏

  前后皆有偈。持者亦得生极乐。

一心奉请七佛赞呗伽陀(拜观同上)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
  七佛及弥勒。并回向结赞。皆梵语。

一心奉请曼殊室利菩萨吉祥伽陀二种(拜观同上)  二种皆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
  纯梵语。

一心奉请佛说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拜观同上)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
  先有偈。次梵赞十九节。

一心奉请圣金刚手菩萨一百八名梵赞(拜观同上)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
  共二十会纯是梵语。

一心奉请佛说圣观自在菩萨梵赞(拜观同上)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
  八赞皆梵语。

一心奉请圣多罗菩萨梵赞(拜观同上)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一心奉请犍椎梵赞(拜观同上)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

一心奉请八大灵塔梵赞(拜观同上)
  西天戒日王制。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

一心奉请三身梵赞(拜观同上)  法贤译。
  此赞皆纯梵语。

一心奉请受菩提心戒仪(拜观同上)  普贤瑜伽金刚阿阇黎集。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先归命。次供养次忏悔。次三归。次受菩提心戒。共五法。有偈颂长行两番明之。偈颂中五法各有咒。长行后列五佛名 以大菩提心受普贤金刚职。为秉密教者受持之本。

一心奉请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起教阿难陀缘由(拜观同上)
  无结集人名。

一心奉请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轨(拜观同上)
  无结集人名。

一心奉请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仪轨(拜观同上)
  无结集人名。

一心奉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拜观同上)  唐玉华寺沙门释玄奘译。
  初分缘起品第一。佛住鹫峰。四众菩萨俱於师子座上。佛自敷尼坛。结加趺坐。入等持王妙三摩地。起定。观十方。一切毛孔。出无数光。照大千界。乃及十方一切佛剎。遇斯光者。必得菩提。又演常光。出广长舌。杂色光现宝莲华。有化佛演般若。闻者必得菩提。复入师子游戏等持。令此大千及十方剎。六种动。恶道离苦。生人天。同来佛会。佛现本色身。令此界有情。悉皆睹见。诸天散华成华台。量等大千。此土庄严犹如极乐。又从面目放光照十方土。令彼此有情。互得相见。十方诸剎大菩萨各奉佛命。寄千茎金色莲华。佛受诸华。还散名土。华台诸佛。说大般若。必得菩提。此界犹如众。莲华世界普华如来净土。
  学观品第二。佛告舍利子。菩萨欲於一切法等觉一切相。当学般若波罗蜜。谓以无所得而为力便。能满六度。以要言之。世出世法。皆但有名。实不可得。菩萨於名所名。俱无所得。以不观见。无执着故。如是智慧。胜声闻智慧不可比。以能成胜事故。声闻如萤。菩萨如日。从初发心乃至菩提。常与二乘。作真福田。已报诸施主恩。
  相应品第三。谓与一切蕴处界乃至无上菩提空相应故。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亦不见若相应若不相应。善立有情於涅盘界。魔不得便。烦恼伏灭。佛菩萨护念。设有罪业。转现轻受。不见诸法与空相应。不见空与诸法相应。毕竟不起悭贪犯戒忿恚懈怠散乱恶慧障碍之心。六度任运现前。无有间断也。
  转生品第四。舍利弗问。般若菩萨。没何处生此。没此生何处。佛答之。比丘新净衣献佛。发无上心。佛为授记。有无量有情。愿生十方净土。亦记之。
  赞胜德品第五。舍利目连迦叶善现等。同赞菩萨般若。佛印成之。
  现舌相品第六。佛现广长舌放光照诸剎。菩萨诸天云集供养。化成台盖。徧覆佛土。遂有悟无生忍授记成佛者。
  教诫教授品第七。菩萨但有名。般若但有名。如是假名不生灭。不在内外中间。菩萨於一切法。名假法假教授假。应正修学。菩萨於一切法。住无分别能修六度。乃至三智。善达实相。复次於名假施设。法假施设。如实觉。不着色乃至不着方便善巧。以一切法无所有。能着所着着处着时不可得故。佛问即色等是菩萨否。离色等是菩萨否。善现答之。诸法不见法界。法界不见诸法。诸法不见诸法法界不见法界。非离有为施设无为。非离无为施设有为。心不惊不恐不怖。亦不沈没。亦不忧悔。
  劝学品第八。舍利弗问顶堕。答言。无方便善巧。住三解脱而起想着。是为顺道法爱。如宿食为患。善现又言。菩萨若学般若。则为遍学三乘。亦於三乘法皆得善巧。
  无住品第九。菩萨应以本性空。观一切法。作此观时。於一切法。心无行处。是名无所摄受三摩地。
  般若行相品第十。何者是般若自性。乃至自性相亦离相自性。相自性亦离自性相。菩萨应如是学便近一切相智得身语意清净。得相清净。不堕胎生。不生恶趣。乃至菩提。常不离佛。若於色住想胜解。便於色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及当来苦。
  譬喻品第十一。善友之相。虽说一切法不可得。而劝依此法。勤修善根。不令回向二乘。唯令证得一切智智。
  菩萨品第十二。菩提不生。萨埵非有。故无句义。是菩萨句义。如空中鸟迹句义。幻事等句义。
  摩诃萨品第十三。於大有情众而为上首。
  大乘铠品第十四。不擐功德铠。是为擐大乘铠。以一切法自相空故。
  辩大乘品第十五
  赞大乘品第十六。菩萨住此三世平等相中。精勤修学一切智智。无取着故。速得圆满。
  随顺品第十七。若大乘。若般若。其性无二。无分别故。
  无所得品第十八
  观行品第十九。色等皆入不二无妄法数。
  无生品第二十。非於无生法中。见有六趣受生差别。非於无生法中。见有诸佛证无上菩提。转妙法轮。度无量众。但随世间言说施设。乃至於不生法起不生言。此不生言亦不生。
  学道品第二十一。以有所得而为方便。着三轮而行施者。名为世间三轮清净。以大悲为上首。所修施等。普施有情。於诸有情。都无所得。虽於一切有情。同共回向无上菩提。而於其中不见少相。由都无所执而行施等。名出世间波罗蜜多。若菩萨闻说般若。心无疑惑。亦不迷闷。当知住如是住。不离大悲着意。以有情等非有故。作意亦非有。
  天帝品第二十二。如来之心。於一切法都无所住。亦非不住。
  诸天子品第二十三。有诸天子。窃作是念。诸药叉等。言辞咒句。虽复隐密。而尚可知。尊者於此般若。虽以种种言词显示。而我等辈竟不能解。善现告言。我曾於此。不说一字。汝亦不闻。当何所解。
  受教品第二十四。能信受人。终不以空不空分别色等。亦不以色等分别空不空。
  散华品第二十五
  学般若品第二十六。若菩萨於一切法不见若生若灭等而学般若。则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求般若品第二十七 叹众德品第二十八
  摄受品第二十九
  较量功德品第三十。不以获相好身。说名如来。但以一切智智。说名如来。一切智智及相好身并设利罗。皆以般若为根本故。是故书经福多。以一切善法。皆从般若而出生故。又十方有情。发心定趣无上菩提。而由远离甚深般若方便善巧。多分退堕二乘地中。依因般若大咒王故。一切胜因胜果。出现世间。
  随喜回向品第三十一。若菩萨久修行六度。曾供养佛。宿植善根。久发大愿为诸善友所摄受。善学诸法自相空义。能於所缘事。及一切法皆不取相。而能发起随喜回向无上菩提。复次。不应为新学菩萨宣说般若。乃至一切法自相空义。以虽有少分信敬爱乐。而闻已寻皆忘失。惊疑恐慑。生毁谤故。
  赞般若品第三十二。若菩萨起如是想。般若与一切法合。般若与一切法不合。是俱弃舍般若。远离般若。
  谤般若品第三十三
  难信解品第三十四。此品共一百三卷。明一切法互摄互融。
  赞清净品第三十五
  着不着相品第三十六。於此般若。取名取相。耽着般若。或恃此般若而生憍慢。不能证得实相般若 若人住如所说甚深般若。即为守护。一切求便欲害。终不能得。若欲守护。无异欲护虚空。
  说般若相品第三十七。於六斋日。读说般若。诸天来听。获胜功德 尔时诸天散华庆慰。唱言。今见第二转妙法轮。佛告善现。如是法轮。非第一转。非第二转。
  波罗蜜多品第三十八
  难闻功德品第三十九
  魔事品第四十
  佛母品第四十一。由不缘色等故而生於识。是为不见色等故。
  不思议等品第四十二
  办事品第四十三 众喻品第四十四
  真善友品第四十五 趣智品第四十六
  真如品第四十七。诸天言。经作是说。色等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色等。若色等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菩萨住品第四十八
  不退转品第四十九。菩萨如是实知异生地。二乘地。菩萨地。佛地。於诸法真如无所分别。以无所得为方便。若无利义。终不发言。不观视他好恶长短。平等怜愍而为说法 得无生忍。名不退转。远离二乘地。决定退舍。以退转故。名不退转。
  巧方便品第五十。如然灯。为初焰能燋炷。为后焰能燋炷 昼时入三三摩地。若有增益。彼梦中入亦有增益。
  愿行品第五十一
  殑伽天品第五十二。授天女菩提记。
  善学品第五十三。如坚翅鸟飞腾虚空。自在翱翔。久不堕地。虽依空戏。而不住空。亦不为空之所拘碍。
  断分别品第五十四 巧便学品第五十五
  愿喻品第五十六 坚等赞品第五十七
  嘱累品第五十八 无尽品第五十九
  相引摄品第六十
  多问不二品第六十一。若时菩萨不思惟色等。是时便能增长所种善根。便能圆满波罗蜜多。便能证得一切智智。是菩萨。不见有法可於其中而起执着及安住故 般若是一切种白法根本。若退般若则为退失一切白法 甚深般若。随所行处。余善皆从。随所至处。余善皆至 般若如善御者。御余善法。行於正道。至一切智智 诸无生道。声闻道。独觉道。非菩萨道。自利利他道。一切智智道。不住生死及涅盘道。是菩萨道。甚深般若能为大事。示现道非道相令菩萨知。速证一切智智 善寂慧佛留化半劫。作诸佛事。应信诸法皆如变化 善现问。若一切法但有名相。菩萨为何事故。发菩提心。勤苦修行。佛言以一切法但有名相。假施设。名相性空。诸有情类。颠倒执着。生死不脱。是故菩萨发心行行。证得一切相智。以三乘法。度脱令出生死。入涅盘界。而诸名相无生无灭。亦无住异施设可得 一切智。共二乘。道相智。共菩萨。一切相智。是如来不共妙智 佛言。我依世俗。言说显示。不依胜义。非胜义中。有语言路。
  实说品第六十二。佛言。譬如良田种树。是人虽复不见此树根茎枝叶华果受者。而种树已。溉灌守护。渐得生长。众人受用。愈疾获安。菩萨亦复如是。虽不见有有情佛果。而为有情求趣菩提修满证入。令诸有情。受用佛树。叶饶益者。脱恶趣苦。华饶益者。生人天中。果饶益者住三乘果。是诸有情。得成佛已。复用佛树枝叶华果。饶益有情。虽作如是大饶益事。而都不见真实有情得涅盘者。唯见妄想众苦寂灭。
  巧便行品第六十三 遍学道品第六十四
  三渐次品第六十五
  无相无得品第六十六。何故无所得者皆无差别。佛言。不得布施。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不得所施。而行布施。乃至不得一切佛法。而得无上菩提。菩萨行是无所得般若。魔及眷属。所不能坏。
  无杂法义品第六十七
  诸功德相品第六十八。譬如化佛。教所化众。虽不分别破坏法相。而能如实安立有情。住所应住。虽於有情及法。俱无所得。而令有情。解脱妄想颠倒执着 依世俗谛安立。不依胜义。胜义谛中。不可说有因果差别。问。若依世俗安立因果。不依胜义者。愚夫异生。有三乘果。佛言。愚夫异生。不如实知世俗谛及胜义谛。无圣道。无修。焉有圣果。圣者如实知二谛。得有圣果差别。菩萨自於诸法无所执着。亦能教他於法无所执着。无执着故。於一切法皆得无碍。
  诸法平等品第六十九。云何於一切法善达实相。如佛所变化者。不行於贪等。乃至不行於道果。於一切法皆无所行。是谓善达诸法实相。谓於法性都无分别 若一切法如梦幻等。所化有情住在何处拔济令出。佛言。住在名相虚妄分别。拔济令出。是客。是假 虽教安住无相界中。而不令其堕二边执。谓此是相。此是无相以诸法中无少实事。是故以无相为方便。能圆满般若等诸善法。亦令他满。
  不可动品第七十。善现言。若有情及施设皆不可得。为谁修般若。佛言。以实际为量。故修般若。安住有情於实际中。
  成熟有情品第七十一。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相常住。终无改转。尚无我等。况有色等。诸法诸趣。生死解脱。唯依世俗。假说为有。
  严净佛土品第七十二。十恶是粗重。五分不清净。六蔽离三十七品等。小乘果证。起色等想。皆名粗重。远离是已。自行施等。教他亦尔。持此善果。与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所求。严净佛土。
  净土方便品第七十三。如来聚正定聚。为利乐有情。由故思愿受傍生身。不为傍生过失所染。又引发神通。由遍观空方便善巧。若离神通。如鸟无翅。
  无住自性品第七十四。有情不尽空理。造诸业。堕三涂。生人天。不动生上二界。无漏得二乘果。若自法性。自相皆空。或入菩萨地。或证佛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