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通论

  (主法振铃。少时。白云)凡圣体同。悟迷心异。今此修斋而致请。或云赴感之不齐。谓三宝诸天之居。固一念而可格。若杂趣旁生之类。有屡呼而不闻。盖恶业重者。正苦留难。而邪见多者。自为障碍。非赖使人之敏捷。曷通施者之勤劬。必须空灵一际。十方不隔於毫端。能使妙用通神。万化全周於法界。上上品善法光明。俱时融会。下下根业感拘系。应念开舒。悉使奔趋。毋令退缩。如是则天人修罗之类。鬼畜泥犁之伦。借一时津济之功。解亿劫轮回之苦。丕崇至化。妙遇良缘。冀善用其聪明。能圆成所付讫。不踰顷刻。徧达缄封。知礼者。运寸心感之而必来。迷文者。命上首呼之而即至。佛国天宫之异处。各谨攸司。人寰地府之殊途。分当其任。昏沈无断者。劝之以理道。顽钝不醒者。摄之以威神。尽数而来。无一不至。所有微意。具在疏文。别命披宣。试垂采听(鸣磬振铃)。
  (正表宣上堂疏。助表宣下堂疏。正表宣空行牒。助表宣天行等牒。次第毕)。
  论曰。下堂十四。人类亦在请中。人何以请乎。人以何请乎。果能请。何不见其来。果不来。何用空请。以例十剎。一剎然。剎剎皆然。以例七趣。一趣尔。趣趣亦尔。若明此机。可以无憾。不然。空负道场也。
  (正表云)恭惟使者。内修菩萨行。外现神王身。披金甲而驿路增辉。乘宝马而鸾铃振响。不速而疾。有感斯通。威容俨日出之光。神足拟天行之健。幸无废命。须善为辞。事有烦劳。理当攀送。我佛如来。有奉送真言。谨当宣诵。
  唵 么讶罗 穆羯叉 目(鸣磬振铃)
  (正表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法僧三宝已竟。上来遣使礼毕。炼疏化财。用助使者云程。遍周沙界。和南圣众(鸣磬振铃)○(焚疏牒牌位。宝定纸缎)。
  (法师想。使者受命即行。十方世界无不通达)○(对旛处。另设一案。香烛供品全)。
  (主法至旛案前。一问讯。云)前来遣使礼毕。兹当升扬宝旛。先迎四圣以光临。次召六凡而赴会(悬旛竟)。
  (表白云)上来悬旛已竟。无限良因。恩周沙界。和南圣众。
  (主法一问讯。转身至使案前。一问讯。回内坛)。
  (主法拈香。表白鸣磬。主法三拜)。
  (表白云)遣使事毕。水陆扬旛。恩周沙界。和南圣众(问讯。出坛)。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通论卷第二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通论卷第三

    净业行人 咫观 郑应房

  请圣 浴圣

  (浴有坛。扶旛架而徃。两人护一架。先一人领路。次灯。次旛。次炉。次表白。次架。次主法。行至坛前。案上供旛架。设六供。浴毕。扶架还净道。再安位也。坛前后二浴池。池外垂帐。有钩须。池盛温水。以潮脑郁金栴檀末和之。池中再安一盆。盛热水。亦以三物和之。盆中白巾十条。盆外青巾十条。两池皆如是。巾长尺余。盆径数寸。池径一尺余。池以木为之。形正方。有飞来椅。帐另有架。罩於池外。每池一大几阁之。其净道。用新布三匹为之。在内坛阶下栅内。两头横木缚定。横木两头有柱。埋於地。旛架置布上。恐不稳。布下以几承之。使勿摇动。陪位无灯盘奉送之仪。而不妨有旛迎奉浴之事。为其中一类有缘。从此光明熏炼成熟。必不可少也)。
  第二日四更。五更。
  论曰。浴池分二。判男女也。身有光明(诸天男女。初生即伶俐。光明覆身。不露形也。自徃衣树取衣。彼此相见。仪表具足。如此胜妙。不及三宝万分之一)。体无障碍。悲心示现。有威有仪。合凡圣之通途。作古今之令则。固如是矣。丹霞劈佛。南泉斩猫。既入大同。何妨破见。然奇特非奇特。而平常亦非平常也。噫。知者几人。
  (法师入。表白同声唱云)至心归命。十方法界。佛法僧宝。(一拜。鸣磬。振铃)。
  (正表执炉述偈曰)妙香起处无所起。本来无物即真空。太虚周遍成香云。不离真空现妙假。非有非空双绝待。全遮全照不言中(不言中极佳)。惟凭一念信心香。如法殷勤成供养。
  论曰。三观甚鲜。而不宜多用。屡见之。则佛华委矣。即此留一二则。亦必荡尽言语中之烟火气。当知宗是教之宗。教是宗之教。勿使留一丝气味。方能感格真灵矣。
  (正表云)我佛如来。有然香真言。谨当宣诵。
  唵 室伐[口*栗] 多末泥 阿钵啰句咤 苏破啰尼毗迦知 虎[合*牛](鸣磬振铃)
  (法师想香云遍满十方佛剎。一切圣贤。咸共护念)。
  论曰。此处着人用心。真有死活之别。不止巧拙而已。呜呼。知音若遇。忍死待之。
  (正表云)观心融法水。一念净诸尘。依正悉光严。十方无障碍。
  (助表云)我佛如来。有洒净真言。谨当宣诵。
  唵 什伐啰 赊咩耶 [合*牛]癹 悉哩摩呬 娑诃(鸣磬振铃)
  (表白散华净道上。复以水洒净道。法师想水所到处。即成结界。广博严净。出生光明楼阁云。重重无尽)。
  (正表云)稽首十方无上觉。空尘卷轴法音声。菩萨罗汉祖师僧。净土莲华九品众。世主仙儒通法界。明王八部圣威灵。天女神王入佛流。大士慈光同降监。
  (正表云)伏以非如非异。是为以佛眼观。何圣何凡。此则与法界一。境与智寂。体兼用冥。函与盖以相成。水共波而不别。至若随时启教。为实施权。虽示现乎多门。皆发明乎此事。是以低头合掌。酌水献华。帝网中一一珠衔。佛镜中层层灯现。本来无作。不妨有为。权实圣贤。空尘法脉。灿然星罗於法界。纯乎云集於净邦。如此天然。悉成海会。不於其中起分别。是故此处最吉祥。冀凝睟以端居。即兴慈而克享。
  (助表同念)施心乍启。觉慧全通。恭事奉迎。愿求早降(鸣磬。振铃)○(此时法师表白案。皆移而向外)。
  (主法向外立。正表云)一心奉请。清净庄严。毗卢遮那。映现十方。莲华剎海。重重无尽。尽虚空遍法界。三世一切。十身灵相。诸佛世尊。各及眷属。(法师移步向中间。随坐具一拜。施者一人随后拜。四众虽多。酌派一人拜。须诚洁者)惟愿不违本誓。哀愍有情。此日今时。光临法会(鸣磬振铃)。
  (法师想。十方诸佛。各乘莲座。云集而来。逼塞虚空。无少空处。应由乎感。感出於心。心心映现。非是别有)(每请一位。表白即散华於此一位小旛净道前)。
  (主法向外立。助表云)一心奉请。大方广佛。华严尊经。文殊本智。映现十方。一乘共教。及不共教。(共教即同。异教即别。不用别字。故改称共不共)大小乘教。人天乘教。依正说法。空尘出经。律论咒愿。权实妙门。重重无尽。尽虚空徧法界。三世一切。正法轮海。各及眷属。(仪同初位)惟愿不违本誓。哀愍有情。此日今时。光临法会(鸣磬振铃)○(法师随机运想。表白散华。如初位)。
  (主法向外立。正表云)一心奉请。华藏庄严。世界海中。普贤行相。映现十方。圆顿一乘。中渐大乘。羊鹿小乘。位位互具。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藏十地。十愿十定。十通十顶。三乘交互。九轮不淆。重重无尽。尽虚空遍法界。三世一切。贤圣僧宝。各及眷属。(仪同初位)惟愿不违本誓。哀愍有情。此日今时。光临法会(鸣磬振铃)○(法师随机运想。表白散华。同初位)。
  论曰。三乘交互。谓菩萨中。有菩萨声闻缘觉三人。声闻中缘觉中。亦各具三。此涅盘义也。或疑后四中。无小教罗汉等名字。噫。名字虽无。心光涵现。现则全有。名字非无。一不是多。多恰是一。无是非是。无非不非也。
  (主法向外立。助表云)一心奉请。华严性海。映现十方。重重无尽。尽虚空遍法界。译宗律宗。忏宗密宗。相宗性宗。法华华严。禅宗净土。三世一切。承先启后。宏法度生。诸祖诸师。大善知识。各及眷属。(仪同初位)惟愿不违本誓。哀愍有情。此日今时。光临法会(鸣磬振铃)○(法师随机运想。表白散华。同初位)。
  论曰。或谓华严法华非宗名。答。借教表宗耳。既台贤二字。不能通该一切剎之曲直两宗。而三观十[纟-八]等。又繁而不备。故即以所宏之法称之也。若备言之。则曰法华宗。华严宗。宜也。今随文气。故略其词。又且十宗。或有兼列兜率宗。瑜伽宗。般舟行。头陀行。而无密译性忏四宗者。今以密即瑜伽。律该头陀。净该般舟。华严宗该兜率也。
  (主法向外立。正表云)一心奉请。华藏海中。大莲华内。第十三重。正中尘剎。安乐世界。三辈九品。地及虚空。中边一切。阿惟越致。重重无尽。尽虚空徧法界。十方三世。依教往生。诸上善人。各及眷属。(仪同初位)惟愿不违本誓。哀愍有情。此日今时。光临法会(鸣磬振铃)○(主法随机运想。表白散华。同初位)。
  论曰。何不依宗而依教也。以顺文故。以教即是宗之教故。
  (主法向外立。助表云)一心奉请。华严性海。映现十方。重重无尽。尽虚空徧法界。入佛知见。诸天上首。诸神上首。神化自在。种种妙严。三世一切。世间之主。各及眷属。(仪同初位)惟愿不违本誓。哀愍有情。此日今时。光临法会(鸣磬振铃)○(主法随机运想。表白散华。同初位)。
  (主法向外立。正表云)一心奉请。华严性海。映现十方。重重无尽。尽虚空遍法界。入佛知见。助佛威灵。神通仙众。鸡园震旦。上上禅仙。三世一切了事仙人。性命诸宗。各及眷属。(仪同初位)惟愿不违本誓。哀愍有情。此日今时。光临法会(鸣磬振铃)○(主法随机运想。表白散华。皆同初位)。
  论曰。仙有三品五品九品之分。天仙上乘。其初心本。是以虚空为量。度众生为心。不思议为境界。但颟顸笼统。有佛之愿。无佛之智。才现心境。便不合宗。去一切种智。及无尽身无碍土。失之远矣。仙佛合宗。妄人所说。则不可以训。是故彼之性宗尚非宗。况彼之命宗乎。性不尽落十种邪修。然多分通三乘空。少分入邪。今之飞仙降笔。平视佛仙。多是此病也。然出格大人。随机利导。竟有直通一乘顿教禅宗者。若命宗。则断非佛知见也。或曰。果尔於了事下双系两宗。列之上堂。无乃妄语。答曰。断非佛知见之品。而有佛知见之人。且彼既仙宗。则性必带命。非但着意。即任意专修性宗。命必至也。虽学出格。而心迹亦单亦双。如宝网珠。光影互在。不列之则已。列则必兼。彼宗云。异路上得之。正路上守之。盖命宗修。则带性而起者又多矣。但得了事。何妨性命。
  (主法向外立。助表云)一心奉请。华严性海。映现十方。重重无尽。尽虚空遍法界。冥通道脉。三世一切。极品儒宗。理事专家。各及眷属。(仪同初位)惟愿不违本誓。哀愍有情。此日今时。光临法会(鸣磬振铃)○(主法随机运想。表白散华。同初位)。
  论曰。道脉即道统乎。曰。非也。道统乃理家一人之说。后世已不行。既落去事。即非全相。今称冥通。谓事亦通也。实事求是。不敢望文生义。抱残守缺。上溯尼山。虽不中不远矣。如马步箭。废一不可。竞趋空宗而废相。即非圆顿法门。佛之无碍且然。况儒家有规矩乎。
  论曰。或疑三宝中人。不能拜俗。应之曰。小教必拘。一乘无碍。
  论曰。或疑佛有毗卢文殊普贤字样。今吕张周孔。何弗标名。答。佛标即一即多全性全相之名。仙儒两家。无此规矩。今若挂一漏万。则全非。若多列之。上堂必有滥。下堂必有屈。姑浑举而两处皆涵。乃为无缝衣也。且笔墨难穷。何人更仆。森罗海印。可悉数乎。彼台贤两字。所以不用者。以不能通彼十方剎土也。何独於仙儒而疑之。或曰。浑融可尔。性命理事。岂圆极之谈乎。答曰。道家上乘仙。奋发初机。何殊学佛。入路错耳。命之单修。彼宗判作小乘。但能入上品天仙不滞之机。一遇佛乘。必能迅转。外道闻法。如良马见鞭影而行。即其验也。吕张透西来大意。熏发已多。推之十方。犹如雨点。一真法界。变化无穷。一切如来。多有方便之身。内秘而外现。以引发彼。更不可测也。儒之一宗。本为佛老二氏之前茅。人类既安。六道分而教化渐备。人天两乘。通三乘而为五。如来说法。有此名目也。但儒道两家。为天上人间所滞。故往往不见本来。说法殊不快。佛说两家语。略而未畅。后代之僧。任意尊卑。不识阿含罗汉光明诸天华严知识之妙境。高则空而荒。低则着而堕。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未见其人也。虽或已通於本释宗。明畅发挥。一说仙儒。心口支离。令二家不服。开口便错。不接两家机。故五乘之教。名存而用不现。空执五戒十善之板相。大不鲜也。天人与佛(天即道家。人即儒家)。本一贯也。落二落三。不知同异。昏昏然死於知见。而不知所见之同异全非。良堪惋惜。水陆之会。实通此机。愿内坛主伴。发真光明。照见一切众生悲苦根由。劫劫生生。誓同解脱。乃不虚有今日事也。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拈起来一根草。亦能杀人。亦能活人。噫。
  论曰。或问。皆不用名矣。而鸡园之仙。隐而一现。水陆诸师。一一全露。何不一例耶。答曰。鸡园之仙。优者入上。劣者入下。於上则呼之。下则否。盖不能现身等座。还以小种待之矣。至於水陆前贤。因与此土此会。因缘最切。非徧十方剎而举此名也。一一呼之。庶感格从心。道场冥益耳。
  论曰。儒之理数。本出一家。宣圣不分。后人乃异。禅五教三。佛难一例。又何怪乎圣人之徒也。通者自通。塞者自塞。为上堂。为下堂。咫观何所用心焉。孺子歌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