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前中三。初一念等明二行发现无碍故。论云一念中奢摩他毗婆舍那二行现前故。二行位等明二行无间常起。论云一切行中彼修行时无间不断不息行故。不断者不全停绝故。不息者不暂休癈故。三乃至睡梦等。明离恶住善。
  二信胜者。始起信心。於上决定名胜。论云。彼无量智中殊异义庄严相现前专念故。谓於随佛所现应机境。专注故。云常不舍於如是想念。
  三能作大义者。依信起行。行有义利。义利胜名大修称作故。於中二。先总标。后何以故下别释。别释中先释能具之智。后所有下释所具十度。前中二。先征。意云十度行广。何故念念中。能得具足。后释中。以大悲为首者。救众生也。修行等者。求菩提也。后别释所求十度中。一念念舍己善根与生名檀度。即此念中能息烦恼。名戒。悲物不损名忍。进求无厌。不起异念。忍法无生。巧起此行。大愿转增。异论不坏。妙达所宜。是故一念起一施时。即具十度。余念相续皆尔。虽前诸地皆欲修此。要到此地。最胜成就。论释后四度。释方便中。云起无量智事者。释方便体相。以是下释方便功能。谓以方便。能起施等无量行时。能以愿力具足摄故。二起上上智者。释愿体相。以是下释愿功能。谓以愿功能。能起上上智。以此智。能起彼施等。令上上行生。皆摄取殊胜故。三魔等不坏。显力体相。以是能离施等障者。是力功能。四如实前法者。显智体相。以是下明智功能。谓由智力。显施等差别。以化众生故也。
  四菩提分差别中四。一依大乘行。谓十度自利故。二依他众生者。谓四摄摄生故。上二明摄善行。下二明离过行。三依烦恼障净。谓住菩提分法。以般若观。修三解脱门。照於障理。净烦恼障。净障苦果。此净烦恼障因缘。都名四家。亦名四持。四别名者。谓般若二谛舍烦恼苦清净家者。各住分位义故。亦名持。住持自分不相离故。四依智障清净。谓依一切菩提分法。於念中。具足修故。
  第四明前上地胜差别分中二。初明六地。后明胜三地。
  就前中二。先问。后答。答中先总。后别。总中先标。次何以故下释。谓既诸地齐具菩提分法。何故此地独名为胜。下释中以此地中功用行满故。云功行具足能入第八无功用道。论经云得入智慧神通行。旧经入智慧神通道。今此经云得入智慧自在行。行与道俱是因义。自在与神通名用有殊皆无违也。智慧是八地证智因行等名即是此地也。下别释胜相中。论主先总问起云。何此地中方便行满足者。方便行是功用行。彼余下更起殊胜行。举此第七。是故下结胜劣。初地愿力缘遍满真如。名为大法。二地戒除以恶。三地求於佛慧。以益生。名转增得。四地智光名得法明。四地入出世道。五地还能随世。六地入深缘起。上六各是一行中具一切。今此地中一切中具一切故。过别也。论中下地上等。是结前也。云何下生起后。彼修行下略显智方便。是前方便慧。菩提分是前所起菩提分行。於此地中。功用行满。总结满也。
  二何以故下正显胜。后地前中二。先明此胜过。后解脱月下因辨诸地染净之义。前中先征。意云既言此地菩提分胜。故得名胜此胜前。后有何业用下释中。先法。次喻。后合。初中慧所行道是发行之道。以此力下正显胜相。谓以此势力。令八地已上任运之行自然成。更无加行。二世界者。无功用位。如净世界有功用位。如染世界隔位难超故。以此喻。又前六地喻染界。后三地喻净剎。喻第七地。名染净位。以能超染。到此净处。既染由此越。净由此到。是故此地极为安胜。合中云行杂道者。是染净道故。论经名染净世界也。
  后因辨诸地染净义中。先问。后金刚藏言下答。答中二。先通明诸染净之相。后佛子此第七地无超下。别明此地染净相。前中有法喻合。法中先总标。次征责。云前言是流。今复云净。此有何义。下释。以回向菩提。名离烦恼业。论中二句释一向菩提大心故名离染业。二随道行。如是深心故。名离烦恼。喻中二。先举轮王。喻於七地未名纯净。后举梵王。喻后三地乃名为净。合轮王中五句。一菩萨亦如是。以合轮王。二始从等合乘象。三知法等合知贫者。四不为等合而不为等。五然未名超烦恼行等。合然未名超过人等。合梵王喻。准释可知。后别明此地染净相中二。初明此地离障胜前故。云过多贫等。后住此地下明此形前望后。得名不定。以不能常在纯无漏观。是故出观求佛。以为烦恼故。
  第五彼果分。亦名发行果。於中二。先明彼果分。后佛子菩萨成就如是智慧下。明位果。
  前中理实此果通前诸分。以彼发行是正地体故。名彼果。於中。论分为四。一业清净。是前彼障对谓果。二佛子菩萨住此地入下。明得胜三昧。是发行果。三是菩萨得此三昧善治下。明过地。是前上地胜果。四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从何地来下。明得胜行。是前乐无作作对治果。以彼方便。及起胜行。满足在此故。初中四。一戒净有二种。一就具明戒故。言以深净心等。二待行明戒。谓断恶修善故。云所有一切不善等。二世间所有下明世间智清净胜。三於三千下明自身胜。论云心行二平等无与等者者。谓深心及妙行为二也。四诸禅下明得胜力得禅等。现前胜者。略释。谓等取神通等。禅是四禅。定是灭定故。云寂灭等行。故云灭定。三摩钵底此云等至。谓作意专注唯在定。心。不同等持通於五识。谓定位身心安和平等名等。此由定力。令身心至此等位。又等义如前。由於加行。伏沉掉力。令身心至此等位故。名等至。神通依根本定起故。云等至神通也。
  二明得胜三昧中二。先别列十门。后总结多类。前中。先五起解分别。后五成行分别。前五中。一依未之义伏心令观。二依己之义。重更审思上二知理法。三依义持力。一句无量义进益心慧。四由文持力。依一义。说无量名故。能分别义也。上二知教法。五依通一切五明处智。此知事法故。云如实分别。后五中。初一烦恼障净显其行深。后四智障净显其行广。初中以真如观坚固不坏故。治惑障。后四谓智障中。一胜功德障者。谓不能发起智通胜德故。以为障。对治可知。二不能具起无碍法界自在业行故。以为障。依定起此故。以为治。三前深上佛法怯弱障者。谓如来所说深玄之法。情碍不入故。以为障。对治可知。四不住行障者。不能寂用无碍俱行故。以为障。对治中皆二种生死向无住涅盘故。结可知。
  三明过地中三。初行修善巧过。二佛子菩萨住此地善净无量下。明作业广大过。二佛子菩萨住此第七地得甚深下。明行修胜业过。初中四句。一巧智。二深悲。三过声闻等。对下彰出。四趣佛智对上彰入。谓能入八地已上法流水中。止观俱现。任运流注。入佛果海故。二作业广大中二。先正显过相。后解脱月下彰过分齐。前中亦二。先对下彰出过二业故。后得无生下对上明入。前中。论云无量三业无相行。论云入定远离相无量。声闻缘觉亦有净业远离相。然无量不能利益一切众生故。此释过二乘。后次此无量胜余下地者。此显过於六地等。后对下明入。云得无生忍等者。得八地无生忍光明相故。能照明也。后彰过分齐中。先问。后答。问中脱月将后同前难。刚藏简后异前答。答中法喻合。法中二。先彼超过是纵也。后然但下夺也。夺中先简非。后今第下显是。论云方便行尽念观住故者。方便慧及殊胜行满足名尽。於上境界。念观相应。名为位。合中。求大法者。求佛身所得法。二乘无心求。此故超也。三行修胜入过中。云甚深名远入故者。能上入故远离。名彼障灭者离前障故。无行者。彼余出世间地。不能行故。言身口等者。论云。声闻辟支佛虽离彼。相业不如是。得少为足。不求上行故。谓二乘虽亦离相业用。不如菩萨。以少为足。不求上故。虽行实际等是双行果过二乘地也。
  四明得胜行中二。先明三摩钵底胜行。谓在空不住故。后佛子此菩萨得如是下。明发起胜行。谓起殊胜行故。前中先问。后答。答中。从六地等。明得法分齐。生住此地等。辨胜过劣。於中有法喻合。法中。先总明得而不证。后此菩萨下别显。以不舍众生。即寂起用故。云成就不思心等。喻合知。具释灭定。如后十通品第十通中。
  后发起胜行中。十句分二。初一句明能发起缘。为后九行所依。亦名为总。后九行是所发起行。为其能依。亦名为别。谓由定慧力。而得善巧。於生死涅盘等真俗界。俱无住着故。皆言虽。虽者即是非一向义。亦名权实发行义。以此言之。十句共是一向一义也。然论中。摄此十句为八者。以后三句。合为一故。八种行共对治摄者。谓此八行皆共所治俱而不污。又障能治俱而常立。如示现生死而恒住涅盘等。以能所治俱故。名共对治。二门互收故。后云摄初中三昧智力是能发起。虽现下是所发起行。二既现世间。以何等身。谓上首之身。方摄生故。三既处世间。何得不染。谓以愿力取有故。四处世不染者。与世逈异。作不染耶。释云。不尔示有妻子。名家不断。在斯炽然。而不为烧。五不唯同凡而行摄化。亦得能转二乘上入佛智。故名入行。六示资生行。谓饮食资身睡眠长养皆顺生是魔境界。七示有衰退老病死三是魔所行。上二转魔行。八转行者。转诸凡夫烦恼之行。所转烦恼。不出三种。谓见爱无明故。有三句。初化转见。谓外道着见名为见贪化。离名转。转亦灭义。二化转无明。谓智不能达世及出世。名障碍化。三令离为转。三化转贪结。菩萨现受胜妙乐具。过天龙等。受而不着。为令觉之生尊重。以即便令彼舍贪五欲故。名摄取。转彼贪心。又此三亦是菩萨自行。常正欲明菩萨处邪恒正。居碍不碍。在贪不贪。俱名转也。
  自下第二明位果中三果科释同前。练行中云护持正法。论云。於三千界得为大师。故能护法。次二句释师义。方便行满者。功用行终自行胜故。守护上首利他行胜。故堪为师。所练净中。云利益众生法忍清净者。法忍转显也。此地释名应知者。谓利生是有中殊胜行。法忍是空中方便起。此二发行。名善修无相行。言善根胜者。修行功用尽至故名远行。言尽至者。是功用毕极故。喻中众宝严金者。亦显一切菩提分法方便行功用满足故。释教起净中。日光如前地说者。前地取日光胜月轮。今取日光。不取轮义。同前地月光故。指彼也。此地胜者。日胜月故。余文准释。
  第三大段。重颂分中。此一颂分七。初四颂颂十妙行乐无作行对治。於中。第二颂虽等如来者。梵本云。虽行平等勤供佛。次云虽观等者。梵本云。虽了法空福无厌。二次二颂颂彼障对治分中无量行。略不颂无功用行。三次三颂颂发行无间分。於中。第二颂内斯字。梵本是为字。即字是是字。四次五颂颂上地胜分。於中。初颂云攀缘者。梵本云缘念。五次三颂半颂发行果。於中。第二颂。云菩萨等者。准梵本。应云智者住。於第七地。超过声闻缘觉行昔愿利物。今智成辨。如王子力具足。次颂云成就等者。梵本云得甚深法又进行。六次二颂半颂住果。七末后一颂叹胜结说。第七地释竟。
  第八地中二。先义料简。后正释文。
  前中。略以二门分别。一释名。二来意。
  前中二。先得名。后释名。得名中三。一摄论云。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动故。名不动地。无性释云。第七地中。行动相不动。今此地中行相俱不动。世亲同此。金光明云。无相正思惟修得自在。诸烦恼行不能令动。故名不动。成唯识云。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解深密云。由於无相。得无功用。於诸相中。不为现行烦恼所动故。名不动。十住论云。若天魔梵沙门婆罗门。无能动其愿。故名不动。后释者。摄论有二义。一无他受摄无彼功用故。二有财释。谓功用是所有。不为彼动故。余多同此。
  二来意者有三。一寄世出世。谓初三地直寄显世间。四五六地寄出世间。从彼此已去寄出出世间故。二行用差别。谓前地虽纯无相观。然有功用作意现前。此地任运不待加行故。三分段变易有差别故。若广分别。如别行章。
  后正释文中有三分。
  初赞请分中。有十二颂分二。初三颂天王天众庆法兴供。次九颂天女歌乐赞德供养。於中分四。初一颂经家标能所供赞。次一颂佛力令乐音说法。次六正显法词。於中。一小处有多佛。二小中有多剎。三小处有多众生。四於前第二颂多剎中有佛为能化。五於前多剎中有生为所化。六神力化。末后一颂经家述众闻乐音法已嘿住欲听后地。后一颂上首赞众请法。
  第二正说分中二。先明地行。论分为七。后佛子菩萨住此不动已下。明位果。前中七者。一总明作集地分。二入一切法本来无生下净忍分。三佛子菩萨成就此忍下得胜行分。四佛子界住此第八地以大下。明净佛国土三世间自在行分。五佛子菩萨成就如是身智已得命下明自在分。六此菩萨如是入已下明大胜分。七佛子此菩萨智地名下明释名分。就七分中。初二是趣地方便。谓前是远方便。总前七地。作起此地集成方便故。彼是近方便。前地所得无生忍光明至此。修熟令深净故。第三是初住地行。依前净忍发起胜修故。第四是正住地。初依前胜行。更起净修佛国土行。第五是正住地满。由净土行。成德无碍。第六是地满行。此地望前。通皆是胜。今复地满足。胜中之胜。故云大胜。第七约德显名。德通始终。释在地满。就初分中。总摄七以为二相。诸地通行名为同相。诸地异修名为别相。同中三句。妙行慧者。是证道。谓二无我上上证故。从初地来。证二无我。转胜至此。故云上上。二方便道净者。是不住道清净。谓悲智俱游。无偏住着。三善集助道法者。彼方便智行摄满足助菩提分法。谓行是前证方便。智是前不住。彼二所摄助道之法。下明别相有七。一初地十大愿能令心住。二地中行十善等行。是佛力护也。三地中厌得不退禅定等者。等取神通无量等。名自善根力也。得通达故。名得力也。四地中所说十种法起教化众生前者。论中名智障净胜也。念通达佛法者。释此同彼。谓彼十法智此名佛法。五地中十种深净心平等。名直深心。六地中前大悲为首。及大悲增上也。观因缘集。是大悲满足。亦是举成观法成就福智。释此同彼。七地二句。初是前空中方便智。有中殊胜行。言不舍众生者。释彼同此。谓大悲等。二以无量众生界故。入无量智道。是前十种无量也。何故前六各唯一句。此第七地有二句耶。释云。以是近方便。或可但求於理。语言多少。不烦问答。问何故於此。总集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