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自下第二明位果中。有调柔摄报愿智等三果科。释同前。能练中云。既出家已。又更闻法。得陀罗尼。为闻持法师者。此障非得义持。对后显劣也。教智净中云。以车渠摩莹金器等者。喻依净教增长智慧光明转胜前地也。以方便慧思惟观察。故慧转胜。以方便智成就功德。故福转胜。方便之言。皆是真俗合观。而修行故。即是不住道行胜报中。所作自在等者。由善五明故也。余皆准前。
  第三重颂分中。二十二颂分五。初五颂半颂前胜慢对治。於中初一颂颂前十平等。次一颂颂前道品。次一颂颂胜行为严喻。次一定等功德为身说法为师子吼。后一颂前初住地同念不退心。论名如道行。第二佛力所加下七颂。颂不住道行胜。於中。初二颂半颂所知中智清净。后四颂半颂教化众生勤方便。於中初三句颂总观虚伪生慈悲二心。次一颂三句颂前悲中观缘集苦。次一颂半颂观深重苦。后半颂颂大悲观。第三名为有念下五颂颂不住道修行胜果。於中初一颂颂摄功德胜。次一颂颂修行胜。次一颂颂教化众生胜。后二颂颂起世智胜。第四如以下三颂半颂地果。初一颂半调柔。二次半颂颂摄报果。三后一颂半颂愿智果。第五末后一颂结说究竟。难胜地了。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十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十一(本末合)(尽第十地)

  第六现前地中二。先料简。后释文。
  前中略显二门。一释名。二次第。
  初释名者。摄论云。由缘起智。能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前故。名现前地。世亲释云。谓此地中。住缘起智。由此智力。令无分别智而得现前。悟一切法。无染无净。无性论师亦同此释。谓由加行智。观察缘起。引根本智。证无染净法界现在前故。解深密云。现前观察诸行流转。又於无相。多修作意。方得现前地名现前。庄严论云。不住生死涅盘。观慧现前。名现前地。十住论云。除魔事已。菩萨道法。皆现在前。成唯识论同摄大乘。瑜伽同深密。
  二次第者。有三义。一前地寄声闻。此地寄缘觉。约寄超前故。二四地虽显出世。不能随世。五地能随。而不能破染净见。此地观察无染净法界。破见故。三无相观者。成唯识云。前五地中。有为观多。无相观少。第六地中。无相观多。有相观少。第七已去。纯无相。令此地中於无相观进少入多故。诸门分别。广如别章。
  后释文中三分同前。
  初赞请分中有九颂分五。初一颂。菩萨闻法欢喜雨华等供佛。二次有一颂。天众欢喜散宝等□□。□□□□。□□天王等。以宝云供佛。四次五颂。天女歌乐赞佛说法益。初一颂除惑。次一颂半显法性。后二颂半明说法所为。五末后一颂。结前请后。
  第二正说分中。论说三分。一胜慢对治。二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已下。明不住道行胜。三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十种下。明彼果胜。此与四地何别者。四地以趣地方便及初住地。同名胜慢对治。此中初住地入不住道行胜摄。以渐胜故。论云四地中说众生我慢解法慢对治。五地中说身净分别慢对治。此六地说所染净法分别慢对治。初胜慢对治者。以前五地观四谛法染净相故名取染得障。是故十平等通一切法平等。
  文中三。初牒前起后。二何等唯正显十门行。三菩萨如是下。结行入地。
  就正显中三。初八句约无破有。次一句约有破无。后一句有无双破。又初一句总。后九句别。总云一切法无相者。论云。一切法谓十二入。释曰。入是识所依缘。今但言入。即已摄界及蕴。下皆准此。
  言无相者。一切法自性无相平等故。谓相是妄想所作。无别自性。由此十二入差别之相即是无相故。云平等。后中九句。论主立九种相对治。以显无相故。说相无。然既想能现相想应是有。论破云。十二入自相想故。谓十二入之相。从自相起。无别自体故。
  二无生者。外转立云。想从相起。可夫无体念别追忆。岂非有生。破云。展转行相故。谓念因前想。后方得记。但是想之展转行相。无别有生故。
  三无成去。外转云。既念因前想后起非有亦可者。因集起之应不成。何故现见成就。论破云。生展转行相故。谓苦是集果。集从念念从想。如是展转行相成故。
  四本来清净者。外转救云。若由展转等乃至无成者。世俗因果。岂断坏耶。论破云。净相故。谓彼因果相。本来性净。非待断怀说为不成故。此文准论经。是第六句。
  五无戏论者。外转立者。杂染因果可从相想等无体。本来清净因果应是实有。论破云。分别相故。谓清净因果非分别相。由分别心取之为有。还非实有故。
  六无取舍者。外转立云。若染净名义皆空。何故菩萨舍染求净。论破云。出没相故。谓净法可取名出。染法可舍名没。妄法即空。无可舍却。真性离念。不可取得。无舍求但约出没相尔。理实无取舍故。摄论云。於生死非舍非不舍。於涅盘非得非不得。维摩云。若达生死性即是涅盘。於其中不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中。皆此义也。
  七寂静者。此文准义次第。及论经应在第四句。谓外转立云。苦是所生可说为空。集是能生。岂非是有。论破云。染相故。谓惑业与苦。皆是妄法缘起。无性本寂。非实有故。
  八如幻等者。前来於真妄法起有见故。以无破之。今於二谛见并非有。应无过失。论破云。我非有相故。谓二谛因果离有。众生之我离无。我体亦尔。如幻梦。若一向无。便是断也。问此非有我。岂不正理。何故以为所治相耶。答此我非有相。若即是我非无相。不一不异。则非所治。由执一向非有。便为断见故。是所谓。
  九有无不二者。外转立云。前既有无各别。不得今有无并立。应无过失。论破云。成坏相故谓成之与坏。是相违法。不得同时。有无亦尔。谓有是无之有。无是有之无。有无无有非一非异故。名不二平等。问法非一异。今云不二。非异何在。
  答但解非一。即解非异。以将非一作非异非异作非一故。又有与无非一异。无与有。非一异。相望无别故。云无二平等。
  三结行入地中二。先总结入位。后自性下别结。前总中。牒前所观十平等法观。后别中五。一自性净者。远离障垢故。二随顺平等真如法故。三无违等者。不生分别想违无生故。四得明利者。微细慢对治故。前四五二地同。此地得顺忍。除障未细。不名明利。以四地解法慢最粗故。得耎品忍。五地除身净慢障中庸故。得中品忍。此地取染净所分别慢故。得上品忍。故名明利。下品能治对上品所治。乃至上品能治对下品所治。障治相翻。理必然故。五随顺忍者。耎中忍故。顺者随顺无生法忍故。未得无生忍者。以七地已上是无生忍位。此非彼地故。云未得。然此顺彼名为随顺。理实初地即得无生。为寄五忍配诸地故。分满异故。谓仁王经说。三贤法中名伏忍。初二三地名信忍。七八九地故名无生忍。十地及佛地名寂灭忍。若璎珞经。寂灭忍位。亦有三圣。谓别前二加等觉故。又於初地。分得非满。七地已上圆满得故。胜幔对治竟。
  第二大段。不住道行胜中二。先约初住地。明不住行。二作是念下。就正住地。以明不住。前地劣故。唯正住地。方名不住。此地胜故。初住地时。即明不住。
  就初住中二。初牒前起后。二大悲等正显不住。於中四句。初三明能观之心。后一明观所观生灭。然此三以作六重释。一辨相者。愍心创起故云悲首。论意释以殊胜大悲摄三世众生故。二求果殷至称为增上。又上求佛果故。论意释於所知缘起令知净智。为佛果本故。三厌离有为心。论意释观一切种微细因缘。以生厌离。缘观细极故云满足。二次第者。我前观空。须念众生虚妄所缠故。先起悲。以悲念故。求佛果智。以益众生。以起增上。佛智必由离果而成。是故末后起观缘生过患终极。三约二利者。初一利他。后二自利。四约二护者。前二护小乘。一护狭心。二护小心。后一护烦恼。五约因果者。初后摄因中一求果。六约不住者。初一不住涅盘。后一不住生死。中一俱无所住。就所观生灭中。十二缘生顺生逆灭故。云观世间生灭。此是总观。亦以十门。别观彼法。
  二就正住地。明不住中。广显缘起。於中有二。先以义分别。后依文正释。
  前中总有二十八门。於中。前一十八门。引余教别说。后之十门。随当部文便释前一十八门义。具如别章。
  后依文正释中二先。料简其文。后正释文。
  前中有三。一就经本。二依释论。三经论相对。
  初中。本经内二重。先别明十观。后显名重结。前中十观者。一有支相续。二一心所摄。三自业差别。四不相舍离。五三道不断。六分别三际。七三苦分别。八因缘起。九生灭。十随无所有尽观。於中各有顺逆观。以为不住行故。
  二依释论者。论以三门。一就有为门中。释此十番。此即是前大悲满足观。二就深念众生心中。释此十番。名大悲随顺观。此即是前大悲为首观。三约求佛心中。释此十番。名一切相智分别观。此即是前大悲增上观。此与前三。次第少异者。谓前约生心次第。今据正行次第。谓先自利过。次念众生。后求大果。故与前别。於此三门。各观十番。成三十门。复各有逆顺。成六十门分别缘起观。
  三经论对摄者。有二门。一相对。二相摄。前中。论但取经初住地处三心分别十门缘起。各各具逆顺。成六十门。若将下文。彼果分中三解脱门观因缘集。历前六十门。乃有一百八十门。显缘生观。论主更依初住地三心。一一各通。有此十观。是故经论合举。物为四重释。此缘生一一各十。即为四十门。又各有逆顺。即为八十门。以三空观之。总成二百四十门分别缘生法。二相摄者。论初门内。开为三段。一名成答相差别。此摄经中初一有支相续观。二名第一义差别。此摄经中第二一心所摄中半门观。三名世谛差别。此摄经中后八门半。於此三中。初一显於妄我非有。二真俗非无义理圆修。第二大悲随顺观中。摄十为四。一名观众生愚痴颠倒。摄十中第一门。二名余处求解脱。摄第二门。三名异道求解脱。摄次后四门。四名求异解脱。摄后四门。第三一切相智分别中。摄十为九。一名染净分别观。摄初半门。二名依止观。摄初中后半门及第二门。三名方便观。摄第三门。四名因缘相观。摄第四门。五入谛观摄第五门。六力无力入依观。摄第六门。七增上慢非增上慢信入观。摄第七门。八无始观。摄第八第九门。九种种观。摄第十门。释相可知。
  后释文中。释此十门。即为十段。一一段中。皆四门释。一依经别释。二约论厌离有为释。三约大悲随顺释。四约一切相起分别释。如是四重。依经及论。收摄方尽了。
  就第一段中四门之内。先约经文。名有支相续观者。此中正显有支无我观。於中二。初明倒执有我妄起缘分。后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下。约迷诸谛理起缘次第。前中三。一明无我。二复作是念下成缘起。三菩萨如是结依位行。初中二。先云世间受生皆由着我者。反举惑情执我非理。若理有我。则起我者。应得出世。既生世间。明知执我非理。复云若离着我。则无生处者。此顺举。若理有我。则离我。理应生世间。既得出世。明理无我。二迷谛起缘者。迷於无我胜义。起彼有我。於中二。先顺观缘起。后此因缘故集下逆观缘起。前中。初云凡夫无知等者。此无明支体用。谓无知即是无明体。余是业用。求有无。爱断常故。二不正思下明行支。谓不正思者。示无明因故。起妄行者。於解脱处不正行故。行邪道者。示菩萨胜义故。菩萨虽行於有。不名妄行。由迷随无明故。起罪行。由迷真实义无明故。起福不动行。谓感三恶道业及人天别报苦业皆是恶行。感欲界人天业名福行。感色无色界业名不动行。三积集下明识支。余论说此识支。有二种。一是所引。本识中异熟识种子。二是能引。谓五果种所依。本识名为识支。即现行第八。今此说后。不论其前。以行支。为能引。引起识中五果种子令至有故。云积集增长。乃至复起后有顺义。此文应云。於诸行中。植心种子。积集增长有漏有取。复起后有。谓随三行种植识中。五果种子积集渐增。乃至令熟至有故。此是能引所引一对言有漏有取复起后有有生老死者。谓由爱取有故。生生老死。此是能生所生一对。以五果是名言种子通无漏位。今行所引。明非无漏故云有漏也。无爱字者略故。四所谓下明识生名色等。然有六缘。如世福田种植。一业为田者。望所生根。为增上缘故。二识为种者。五果种子。为彼亲因故。如种子。但以能依种子不离所依之识故。云识如种子。此举所依。通取能依故也。三无明暗覆者。谓受生时无明迷父母。如世种植。地中虽有种子。要上有土覆。四爱水润者。於父母。起染爱心。润其受生。如种植虽有土要须湿润。五我慢溉灌者。计有己身能有所依。如虽湿润须人溉灌。六见网增长者。以我我所及慢我生不生等种种见网盖覆。夫无漏法不能侵损。如种子入土以网覆护不令众鸟侵夺。五生名色身者。次上六缘了。自下明识缘名色。此即显所生果随识入胎时。五果种子。为无明业引爱水润故。并熟生果。虽同润同熟。然现起则有前后。皆前引后起故。云名色增长生五根等。此但增上。非谓名色是诸根亲因。余亦如是。后六缘起。及忧悲等。文易可知。后逆观中。以因缘集即无集故显无我。此非对治性自灭故。三结位所行相显。后约迷谛理起缘次第中二。先顺观。后如是但有下逆观。前中。云於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者。此有二义。一通举。第一义谛是十二有支所依之本。明依真起妄。显有支无体。以无明最初故。无明依起。余支类皆依真起。二别显。此是无明所迷。谓此无明。由二谛。造於三行。是故论经名诸谛第一义。前段明所造三行。此中显所迷二谛。文绮互尔。由各为增上缘力。所前起后。令相续成立故生。四取蕴者。能引所引诸教四说。一此经以二支为能引。四蕴名色等五种为所引。此约识支。有二义故。一若赖耶为识支。余识即属名色支中。名支者摄也。若通第六识。亦入识支者。即色受想行四蕴为名色支。今依后义。或同集论。故作是说。二依成唯识说。能引二支。谓无明行。所引五支。谓五果种者。以本识内亲生五果。名言种子是因缘性。为曾业种是增上缘故。三集论所说。三支能引。五支所引者。依本识中有二种说。一以业种为识支故。二异熟识种是名色摄故。四缘起经上卷云。於诸分中。无明与行。及识一分。名为能引。后一分识及名色六处触受。名所引者。此异所说。通取二种。为识支。非如集论偏取。问彼经亦用业种为识。如何种非名色摄。论主为通此难故。出彼经意说。识是名色依。非名色摄故。后逆观中。无作者。是人空。无作事。是法空。依经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