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第二明回向行中二。先明随相回向。后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不着下。明离相回向。前中二。先明自以善根回向众生。后又劝众生下。明令他以善根回向众生。
前中二。先正明回向。后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发欢喜下。明回向所为。
前中二。先牒前中二先牒前起后。可知。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句。皆约前所施内外物等流回向。一约前施财货及宝。二约前施善根所感依正果报。悉施众生。及以善根回向。乃至六种无限施。是无尽功德藏。三约前施床座。准梵本中。具卧具床数。四约前施行皆为众生。是顺菩萨道业。五约前施物皆殊胜皆离相。六约前施象马宝。七约前施象马迅速巡游四天下故。八约前施伎女及男女。翻显染情及恩爱故。九约前施心平等无简择故。十约前施身头眼血肉骨髓奴婢作使等难处。有苦不自在。施身肉忍苦。奴等不自在。愿众生得生无苦之处。自在无碍故。
后明回向所为中二。先正显所为。后佛子菩萨如是悲愍下结前所为。前中二。先牒前起后。谓牒前回向时智所回善根众生定得故发生欢喜。后为令下正显。显中有一百一十句。依本疏。科分为六段。一从初有二十三句。为令修善趣贤首位行。於中第十一句。云无悔者。施已庆喜故。无恼者。自乐施故。第十三云住随顺施心者。随乞者所须。满其意故。第十四云住摄取施心者。以施摄生故。第十九云住如金刚极大力施心者。施心坚固不可破坏故。第二十云住如日光明施心者。慧光破悭蔽障故。二十一净三轮智成佛智故。二十二有二义。一以众多善根为眷属故。二以具多善根者为眷属故。二十三巧能生长善根之智慧。相续现行故。余文易了。二从得不可坏净心圆满下。有八句。令成种性中修行。初句约令得信究竟故。三从成满菩萨无量清净神通。下有十。句令成解行位中修行。第十句无量心者。四无量也。广大心者。无限量也。最胜心者。无加过也。悉清净者。皆与无我相应也。余文可知。四从成就清净等施心下。有八句。令成十地位中修行十度等行。第七句令得成就纯净无漏无边体事。此是理事理事无[得-彳]法界。余文可知。五从住平等行积集善法悉圆满下。有十句。令於等觉位修行。第九句令证得巧生功德之智。第十句令成同体大悲所生善根。乘萨婆若。来化有情。是一切智乘。余文易了。六从严净一切诸佛国土普圆满下。有五十一句。令成佛果行。第四句云。令得六十种音声。发言诚谛皆可信受。百千种法而以庄严。如来无量功德妙音悉圆满者。下文佛不思议品云一切诸佛皆悉具足六十种音声。一一音有五百分。一一分有无量百千清净之音。以为严好。是也。大庄严论第六云。如来有六十种不可思议音声。如佛秘密经中说云。寂静慧如来具足六十种声语。所谓润泽柔软可言言乐清净等。如是广说。此中润泽者。众生善根能摄持故。乃至第六十名宣诸德音。释曰。秘密经者。即密迹力士经也。论文但五十八种。经中数足。具显如章。第六句明佛无尽辨逗机说法。第八句众生一闻说法。不堕二乘中故。第十句应时佛物修利他行故。第十一句中等字是皆义。第十二句云於一庄严无量庄严者。佛依正二果中一一皆尔严故。第十三句等入等者。皆令入三世佛境界尽故。第十七句云行不动业得无[得-彳]果者。其因有四。一就机法施。二无障碍愿。三悲心亡已。为物受生。四修法性镕融行。感三业无功用。尽众生界。同时普应。无所障碍。第十八句诸根者眼等根也。第十九句云一相者谓无相也。知一切法皆无相故。第二十五句云大力田者如出现品说。於如来所。种少善根。能坏一切有为烦恼。乃至究竟如来涅盘智慧故。第二十六句云坚固第一等者。悲愿决定不可破坏故。第三十二句以一行愿。普满一切行愿。三十八云以一心知一切心。四十三云於一处出兴。一切处出兴。四十四云严净一众会。一切众会皆严净。四十五云於一佛土。普见一切佛土等者。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也。四十九云得非一等者。此有二义。一修因。谓观有为无为非一异故。修诸善根。二得果。谓由前因得法性相应神通转变一切染净体事相即相作等非一非异自在无碍。此依业用门说。上来且约一相分。此六段。理实不然。所以者何。第六段令成佛果位中。第三十一四五六等句内。方说令得修菩萨行遇善知识等故。故知诸句一一各别回向所为。不必依位排次而说故。不可科段配位也。后结前所为中二十句。初一句总牒前能为心。后咸令下正结前所为。将此一十九句。属前一百一十句。流类可知。恐繁不述。
后明令他以善根回向众生中三。一略明回向之善根。二为令一切众生悉得安住下。明回向所为。三又以诸下正显回向。问何故明菩萨自以善根回向中。则先明回向。后辨所为。今此令他以善根回向中。则先明所为。后回向。
答理实不别。为异自他。故作是说。言不别者。如言为此事故回向。或云回向为此事故。此但语言异势义无别也。就初略明善根中三。又劝下八字。标简前文教他非自。次普为下明修善根。后方便下八字。显所修善。为将回向。初后可知。修善根中有二。先八字是大悲伐苦行。后以大下是大智观察行。可知。二明所为中有六句。初句令住佛果果位德海。皆是殊胜纯无漏故。二中性体也义用也。功能也。余文易了。三正显回向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愿。初云安隐者。非相迁故。三云安乐者。适悦故。余文可知。
后明离相回向中二。先正明回向。后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以此下。明以回向善根复将回向。前中二。先牒前随相。后不着下正明离相。前中何故牒前者。以正随相时有此离相故。后正离相中十句。一离施因。二离施果。三离内施。四离外施。五於起行处离。六於起行方所离。七於足者离常。八於乞者离断。九於所施物及行等离有见。十於前句境离无见。后明以离相回向善根复将回向中二。先明牒前善根将施。后愿一切下明以施善根回向众生。於中六。一果智圆。二惑障尽。三智明。四定心。五离缘缚。六成佛种。
第三明行成利益中二。先正显利益。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修习下校量显胜。前中二。先牒前。后超出下正显。显中十一种。一超世间。二普修下修下修普行。三悉能下见多剎无障。於中二。先诣后见。四又能下见多剎菩萨修行。五以善下巧说深法。於中二。先义辨。后得陀罗下无断辨。六念念於下供多剎佛。七念念严下严多剎。於中二。先果严。后修行下因严。八念念令下清净成就多剎众生。九於彼下。多剎中勤修诸度。摄众生。成净业。十得无碍耳下。闻多剎佛转法轮。不生厌心。十一住无所得下住菩萨无所得神通。於中二。先辨名。后於下显用。言与诸菩萨等同一见者。因一无所得无依无作着见故。后校量显胜中二。先正显校量。后一切佛剎下逐难重释。前中二。先举劣。后况复下显胜可知。后逐难重释者。谓前举劣中。云尚能成就无量不可说清净功德之言。恐余未解故重别显。文中分三。一明得法门。二如是回向时众生不违下。明成就行。三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得业下。明观利益。初中二。先别说。后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得一切下。总结。前中十句。各约同类法互望一性无差别故。皆云清净平等。余文及结可知。二成观行中有十五对。分三。初六对明异类事事互望无[得-彳]。次法性下两对。明同类理事互望无[得-彳]。后剎平等下七对。明异类事理四句无[得-彳]。初中。一依正。二二业果。约引业说。三王所。四二能所缘。五满业果。六业道是业所依因。即五六识中造引满相应思。由思能造业。业依思故。晋本云业不违迹迹今道也。本疏云。决定思是身口业所游履处。名为业迹。又初剎那思为道。引发第二剎那思。为业体。道即迹也。又思体为业。熏在本识。成种子。为业迹。又思为业。业有感诸道果报功能为业道。道即迹也。隋远法师云。解惑等心起业所依。名为业迹。辨法师云。方便造作名业。根本业道名迹。次两对理事无[得-彳]中。前一性相互融。后一生无生互融。后七对事理四句互融者。谓如初对中。一剎望众生。为两事相对。二两事各有平等。为一理相对。三剎望剎平等。为理事相对。四众生望众生平等。亦为理事相对。分相虽此句四。互融观中。一一句即具余句。无所障碍。其离欲际句。亦是单理事无[得-彳]中摄。余文准可知。三明观剎益中二十句文易可知。
第三依释结名可知。
后明位中果中二先。牒前回向行成。可知。后则能下正显。显中一十九句。一以胜解力摧四魔。一摧伏烦恼。二慈心增上摧天魔。三了蕴实性不能为障道。四深解不生非死能系。二贪欲为刺。欲伤戒足无漏菩提路。三得成初地欢喜因故。四住中道实性故。五敬福渐增故。六悲心深厚故。七摄福自在故。八现通自在故。九游剎无碍故。十胜解契入即事理故。十一以一切身修行故。十二随愿所修皆成故。十三了教法。十四为供事佛至一切佛土。勘梵本中。虽但云悉能遍一切佛剎。然其遍字之下往至之义。十五十六可知。十七凡所缘皆生善根。十八心常平等。十九得一性体。此与第四。体同。方便异行。总结可知。
第二偈颂中二。先经家长行标举。后菩萨所作下正显。显中二十一颂分三。初一颂通显一切善根悉以回向。末后一颂通结上来回向之意。中间十九得正颂前文。於中分三。初三颂。颂前施行。二菩萨为度下四颂。颂前回向行。三菩萨回向到彼下十二颂。颂前行成利益。
第八真如相回向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二。先明位行。后菩萨摩诃萨住此下明位果。前中三。初征起名字。二佛子此菩萨下依征广释。三佛子是为下依释结名。
初中云真如相回向者。谓以所回善根。愿同真如体相业用。多分说相故偏为名。此即真如之相。真如相之回向。依主释。勘梵本中。名真如相自在性回向。谓相是德相。性即体性。然性与相非即非离。故双举也。本业经释云。常照有无二谛。一切法一合相。故名如相回向。
第二依征广释中二。先明随相回向。后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此善根下。明离相回向。
前中二。先明观察先修善根回向。后佛子菩萨摩诃萨见可乐下。明观现境发愿善根回向。
前中三初明善根成就本末。二以诸善根下正明回向。三佛子菩萨摩诃萨恒以下。明回向所为。
初中二。先明善根行相。后菩萨尔时下明观察善根。前中有十四对。一念坚明。二无染修。三无功用业迹。四坚趣佛果。五勇求大法。六二利行。七超凡小。八悲智行。九忆持佛法。十坚信乐十行。十一成多无漏善。十二对行福慧。十三调物生善。十四功巧能回向。后观察善根中三。初总辨。次其诸下别显。后其中下总结。别显中二。先明修时众生缘。后如是下明众缘中复各多种。可知。后总结中三。一皆依向佛乘心成。二皆已回向佛果。三皆悉一性。
二正明回向中二。先明回向自身。后如为己身下明回向众生。前中三。初总标。次所谓别显。后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下总结。别显中二十愿。初身业应机无[得-彳]。二语业随乐无[得-彳]。三意业住无我我所。四不与四惑相应故无[得-彳]。六得教法明智演说无[得-彳]。七达智境照悲境是菩提心。八常念法界性唯心现前。十二厚悲化物。久而不疲。恶而不厌。十三有二义。一三慧性中无量善巧思慧方便以修菩萨道。二得寻何体性思慧体性为说法方便。虽有两说。前释为胜。十六智契诸法本净性。见世相即常住。十七得见利平等智一多无[得-彳]。十九诸剎各同示即理之事法界。此上或有约德相。或有约业用。详之可见。余文可知。后总结中略举三愿。摄前二十愿。谓初一严剎愿。摄前第十一十二二十。次一遍剎愿。摄前第十五十八十九。后一智慧愿。摄余十四愿。其身口二愿。以随智转。云清净也。后回向众生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问此文既云先回向自身。后回向众生者。与此经上下文及涅盘经说如何会通。故第八难得行云。我於众生。无所适莫。乃至云。尽未来劫修菩萨行。未曾一念自为於己。欲度脱一切众生。第一回向中云。我所修行。欲令众生皆悉得成一切智王。不为自身而求解脱。又云我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不为自身求无上道。涅盘二十一云。佛告瑠璃光言。若闻法已当生敬信。乃至云亦莫生念。我听法已。先自度身。然后度人。乃至云应生常乐我净之想。先为他人。然后为身。
答此中先回向己身。后以回向一切众生者。此亦无违。所以者何。回向自身亦为众生回向。亦为众生。既俱为众生。何先何后。后正显中八愿除八难业。五得佛无垢智光照机。六三慧中得了如思慧。八展转示智断果处。余文可解。
三明回向所为中二。先结前可知。后为令下正显。显中十句。初二逢佛。三心即是藏。藏即名坚。入此坚菩提心藏。自护不退故。六得水月镜像身。应现无[得-彳]。故云自在。八不起分别。名无动摇。余文易了。
第二观现境发愿善根回向中三。一观现境随应发愿。二菩萨尔时下正明回向。三佛子菩萨摩诃萨修习下。明回向利益。
初中二。先明观现见种种境界。后见是事已下明随应发愿。前中见种种境者。如净行品说。后发愿中二。先牒前起后。后为诸下正显。前中牒前可知。起后中以方便等。即如净行品中随境发等流愿出生胜妙功德。亦如彼品云。能得一切胜妙功德。是也。后正显中十句。一勤求善。二不造罪。三广集善。四以善覆生。五作生善依。六离相回向。七示善令修。八智观机。九心境生善境。十常修等如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