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答能施有二人。一者的知乞人得所施物拟损众生。则菩萨不施。亦无违犯。若不的知。菩萨但作利安之心。施亦无咎。况此采女等。皆是菩萨同行主伴。施彼。定知有益无损。或先顺后化。誓愿力故。问菩萨持戒不恼众生。如何自为行檀。乃将男女等施他。
  答此所施男女等。通有二类。一者先与菩萨同结志佛。互为主伴。今得将施。乃遂本期。喜得行成。岂复忧恼。设说悲苦。皆示现尔。二者延发誓愿。志力尚微。虽将施地。再三本问。故瑜伽四十九云。施妻子时。先当晓喻令喜。然后将施。终不强逼令其忧恼。又不施与怨家恶人药叉罗剎凶暴业者。释曰。此教即是为初根设也。
  后约五类田。别明施等行中。即分为五。
  一施佛及塔庙回向。於中四。初牒前。二以此下正显。三是为下总结。四为令下明回向意。
  初中三。一牒前施物。二田。三善根因。辨应起塔人及塔表位。次长阿含云。四种人应起塔。一佛。二辟支佛。三阿罗汉。四轮王。依真谛三藏。引十二因缘经云。八种人应起塔。一者佛。其露盘八层已上。二菩萨。露盘七层。三缘觉六盘。四阿罗汉五盘。五阿那含四盘。六斯陀含三盘。七须陀洹二盘。八轮王一盘。若人见一盘塔。不应礼拜。非圣人塔故。依僧祇律。有四种比丘。得起塔。然不得安露盘。一持律。二法师。三营事。四望德。异诸道俗。有为先已师僧起塔。应审寻此所引圣教。
  二正回向中有二十愿。初中二义。一解修因。二信福。广如般涅盘。一说施不退菩萨及最后身乃至世尊得福无量无边不可称计不可思议。二中二义。一专向佛。二过净田。三中二义。一是离世间品中十种清净施果故。彼云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清净广大施。二是彼后文十种舍无量果故。彼云若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清净舍。四中三义。一非劣愿。二得佛解脱。三得正后二智。或唯后得。五中三义。一能无尽施。二入佛福智。六证佛智有二义。一超劣。二自在。七得佛通。八得无限智契实教理。九中利物与作生佛智缘二堪为胜田。十中。一爱佛。二勤善。三乐佛智。十一中。一无功用游剎。二违疾游剎。十二中。一分身通。二事佛。十三中。一得胜身。二遍游无倦。十四中。一得大身。二速至。三任意往。四无退。十五中。一得佛威。二速通现化。十六中。行安乐行。顺菩萨道。如法华安乐行品说。安乐行有四种。一者菩萨行处亲近处。行处谓住忍辱柔和善顺不卒卒暴。亦不惊。於法无所行观法实相等。於亲近处。谓不近国王大臣等外道文笔凶戏不律仪求声闻四众。不问讯。不与小女等语。不近五不男。不畜年少弟子等。二者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乃至云。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三者於末法中。欲说是经。住安乐行。不说人乃经过。不轻余法师。不说他长短。不赞毁声闻人。不生怨嫌。有问难不以小乘答。但以大乘令得一切种智。受持读诵此经。莫怀嫉妬谄诳。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勿恼令疑悔。於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四者於末世持是经者。於在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念言是人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乃至不解是经。我得阿耨菩提时。随在何地。引之令住是法。具说如彼。十七中。一得普贤行。少功力疾得菩提故。二十力圆。三智慧满。四神通具。十八证平等法乘。十九中。一普行究竟。二成佛。二十证佛所证法性。法性是所乘。智能乘故。
  三结。
  四意。并可知。
  二施菩萨知识中四。一牒前。二以诸下释。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回向意。
  初中三同前可知。
  二释中二十愿。一忆持所闻教。二中。一同善善友义利。谓现当益。世出世益。离恶摄善。福德智慧。或此四对并同善友。或除世益。由菩萨於唯世益或不作故。如瑜伽菩萨地说。二摄取众生共同善根。三中。於善友四事。一亲近。二尊重。三供养。四凡所为皆随发心。四中。一得乐欲善。二身不离善友。五中。一常值善友。二顺善友教。六中。於善友心有四事。一爱乐不离。二相续。三不更乐恶友。四不曾错误妄失。七中二种。一舍身事。二顺命事。亦忘已见事。八中三。一为友摄。二修慈。三离恶。九中听闻善友正法。十中三种。一与友同善行果。二与诸菩萨同行愿。三成佛十力。十一中二种。一受持友说。二得友定用智通。十二中二种。一受持正法。二修说行满。十三中一愿令乘二乘人及乘权大乘者同乘实教大乘故。由三权是积渐行无别实果。实果唯在实乘有故。言无障碍者。愿彼假名菩萨等。速同乘一无[得-彳]乘。而离行布趣寂等稽滞之碍故。一切智道者。梵本云钵也缚娑囊。此云究竟成就一切智性。其两个乘字。梵本中。前云阿[鞥-合+(白-日+田)]鲁啰。后云衍那。准此方语法。前是平声。后是去声。昔来以两字俱用平声呼者。由所乘理从能乘显故。上下文中同此者。并准知之。二愿令成满果。梵本云钵也嚩娑(上)囊。此云究竟成就一切智性。性即是体。谓成佛智体。经本云道者。译家谬也。十四中。一乘佛所乘。二至佛所佛。三无有中退。十五中。一解称理行。二随闻永记。十六中。一诸佛摄受。二得佛智。三达法源。十七中。一通用不失。二随乘处速到。十八中。一化物自在。二化令住大。十九中。一令得不空三乘。二乘昔所乘。三至佛令所至。二十令得果乘。如仁王云。佛乘萨婆若乘。来化三界故。
  三结。
  四意。并可知。
  三施僧回向中四。一明施行。二以诸下回向行。三是为下双结。四为令下显回向意。
  初中二。先牒前施物及田可知。后起学下明施行之行。於中起十种心。起字通下诸句。一无余施心。十种施中一切施行。如十藏品说。二无漏施心。三除障施心。四顺无贪思。五贵重田。六至信田。七依教行施。八生难遭欲。九无限大心。十於檀教坚信。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可知。后所谓下正显。显中。约物田。田通大小。有十九愿。勘梵本。二十愿足。所欠者是第十五。后如次显。一约入车坐者。为车住持故。二约升车免灾。三约升车巡游适性。四车是尊贵者所乘。尊贵者言。人多信服。五约田和合了法一性无差别故。六约田无乖一切同证一法生证法性互为主伴故。七约田圣众离染故。八约菩萨僧田故。九同菩萨僧具智福故。十约车运转不住着义。轴在众辐之中转动无[得-彳]。是自在义故。云如王在众中自在也。十一法轮如车轮转动义故。十二乘者不履而至所诣处故。十三以车中虚得受用故。此愿初准梵本。有得字。谓令众生得神通之身。此显伐灾等流故。智无[得-彳]者。车迅疾故。十四车中虚得入坐为二义。一入遍空佛会。二成真空行。十五。梵本云。愿一切众生得大神通自在波罗蜜。不移本处。其身普现一切世界。此约乘车者不起而遍至一切处故。十六车载彼身。彼身安隐故。愿令得十智身。或八地已上无功用智身。谓变易轻举故。十七车既令人不动而往故。愿得无功用神足。如水中月。不往遍应。欲懃心慧变现所依。如身依足故。十八车以不住。转动为能故。愿得无依住身。有感则应。如镜中影。有质斯现故。十九施车之心无限。乘之者随所欲往皆至故。愿得多自在通。随化即应故。二十入车虚无[得-彳]故。愿证入亦然。乘车不倦而游故。愿得速至十方。
  三结。
  四回向意。并可知。
  四施声闻独觉宝车中四。初明施行。二以此施车下。明回向行。三是为下结前二行。四为令下明回向意。
  初中二。先牒前施物及田。可知。后所谓福田下。明施之心。理实无量。说十表多十句。皆带起字。后九句皆依初句。第五句显二乘为无为德皆从佛生。第六句显修此行无厌足时。八九十句。皆显不与悭及有所得相应。前二句变显。后一句顺释。余并可知。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可知。后所谓下正显。显中。有二十愿。多分翻劣就胜。及用共名行不共行。於中。一劣信劣田行故。二中三。一翻不传教但遮无益语。二处喧常寂。三普观一性。后二用共名行不共行故。三翻田及劣利他。四翻识智及利物少故。五翻劣行田故。六用共名行不共行。及翻於法见有体用故。七翻劣田及少福故。八翻共化业名成不共化业。及摄物多故。九翻劣田劣益物故。十有二义。一先标能为胜田。后释胜田所生二。先明利他胜田。后明自利胜果。皆亦翻劣就胜。十一愿得灭罪法等者。此翻声闻不勘堪闻受大乘难思消殃灭障之教。又彼教中未曾闻故。如佛名经说。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又涅盘第六云。我涅盘后。若有得闻如是大乘微妙经典。生信敬心。当知是等於未来世百千亿劫。不堕恶道。又云。若有众生。成就具足无量功德。乃能信是大乘经典。信已受持。其余亦生有乐法者。若能广为解说此经。其人闻已。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所作恶业。皆悉除灭。第九云。譬如日出众雾悉除。此大涅盘微妙经典亦复如是。若有众生。一经耳者。悉能除灭一切诸恶无间罪业。又第十云。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外道。有能受持如是经典。读诵通利。后为他人分别广说。若自书写。令他书写。斯等皆为菩提因缘。若犯四禁及五逆罪。若为邪鬼毒恶所持。闻是经典。所有诸恶悉皆消灭。又三十一文云。见有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之者。恭敬乃至四事供养。赞叹尊重。称说其善不说其短。乃至云。是人能令地狱重报现世轻受。释曰。准经受持读诵等。皆依解心中作。然能供赞者。当转重苦。况所供者自有重苦。极重尚转况轻苦耶。如是等文。大乘经中处处皆有。不可繁引。
  问受持小乘经律。得灭罪不。
  答非不能灭。但其力微。大乘教中。有毁无赞也。十二翻独觉不听受教。声闻虽在法界会不闻不受。虽闻不解无益空过故。十三翻二乘不广利物。余多同前。十四翻二乘外道。外道无正信等。二乘无深信等故。十五翻劣善根。十六以共名。取不共信乐。十七以共见闻之名。取不共见闻之业。十八翻二乘不能以[竺-二+别]别实护实人。十九翻独觉不依闻教持诵思演故。二十翻二乘於实教不能生解故。亦不能敬养故。
  三结。
  四回向意。并可知。
  五施贫等诸田回向中四。初明施行。二以此下明回向行。三是为下总结前二。四为令下明回向意。
  初中二。先牒前田物。可知。后随其下正显施行。於中三。初明行施时安布三业。语业中云。仍向彼人白悔责言。勘梵本云。於彼人所。愧谢而言也。余并同。次或时下重标施物。此中有少异。前都列故。更别显。后佛子下总结。并易了。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可知。后所谓下正显。显中。有二十一愿。一贫难成功。多诸障碍。为事狭劣故。翻彼为愿。二施童女故。愿彼以白净法智。修行无退。或翻一切女施。三贫无所有。於愿彼了诸法无所有故。贫无物可执捉故。无分别执着也。智道道字。梵本性字。四女人多分谄诳。不正直。及不自在故。翻彼为愿。五施车。愿彼得住佛智所乘法界。施伎女。得佛法相娱乐。六翻所施女人故乘净行。乘车有运出自境至他境故。愿得十到彼岸出离之因。乘车身安乐故。愿得定乐。七唯就施物故。愿彼乘四轮乘第一好国土者。四事易求故。国主善治。无诸障疠故。有同或见故。无喧闹故。第二依善人者。有多闻者故。有见谛者故。有巧说法者故。有为慈说非为利说故。说无退倦故。第三集胜福德者。善法为缘故。善聚福智故。善修心观故。巧说法不求利故。善敬法修行故。第四发大誓愿者。可乐故。无难故。无病三昧故。智慧故。具显如章。八翻贫田。愿彼得富法财十力智。九由乘车者。达所住处故。十中藏乘也。翻施贫田愿令得难思众福。又乘车处处。巡游於平正之路故。十一中。大施者。檀度具故。无悭相应故。心等故。普遍故。舍於难舍男女等故。称法性故。故名大也。十二或度由前檀度。或得净故。十三忍度。由行施时。彼与男女妻妾。既无嫌恨。唯生欢喜故。十四勤度。谓施心常坚。无暂懈退。十五禅度。谓施净三轮。专注不散。十六智度。由慧择力。施成净故。十七车载灌顶王子施故。车是人王车故。法王车类愿故。十八车行不住。终不离地。智乘遍化亦然。十九中而不失等者。梵本云。而於大乘无有失坏。其道字无。谓法乘类车。所施男女是同愿行伴。非恼众生失坏大乘悲行。二十法王乘类人王车最上。满因行类满乞者意。
  三结。
  四回向意。并可知。
  第十七施象马中四。初明施行。二以此下明回向行。三是为下总结。四为令下明回向意。施中四。
  初别列施物。二菩萨以此下双牒象马。三或奉下通显施田。四其心下通辨施心。初中二。先明象德及相。於中云犹如莲华者。梵本云如钵特怔华。此云赤莲华。今译人真白莲华。华有多色。是何华也。后或复下明马德相。及余文并可知。
  二回向行中亦通象马。於中二。先牒前起后可知。后所谓下正显。显中。依象等十义。起於调顺性象马十愿。一施得无漏调顺智。二象马有慧性。能择路故。得巧智。三象马调柔。知主意信住使令。四乘者由象马得有所进趣故。五由施心平等故。六象马是王七宝数。亦以宝严故。无漏智可贵故名宝。七三昧华类。乘此宝象马。令身心调畅适悦。行严类宝严。八多劫精勤。由施迅疾乘故。九契性无违智名调顺类。性调顺乘。十实教大乘。望余最高。但含识者运载。类所施大象马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