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第五佛子复置下。明知他诸根喻中四。初喻广。二佛子此下明发心超彼。三何以故征。四菩萨下释。释中反显顺释同前。顺释中总别准前。别中据三业等多分同前。故云广说乃至等。
第六佛子复置下。明知他欲乐喻。文四同前。
第七佛子复置下。明知他方便喻。文四同前。方便有二种。一造业加行名为方便。二所作善巧。今此并通。余意准前。
第八佛子复置下。明知他心王喻。亦兼心所。除此文中前深心所文四及意。并准前释。
第九佛子复置下。明知他业喻。谓善不善漏无漏等。文。四及意同前。
第十佛子复置下。明知他烦恼喻。文中四。初明喻广百人准前。二佛子此下明发心超彼。三何以故征。征意同前。四佛子下释。释中二。初反显。后为尽下顺释。顺释中先总。后所谓下别。别中二。先以六门别释。后发大悲下总结兼别。前中第一门内文有二。先知。后治知中有三喻。一轻重一对。略辨十种。一五住地烦恼中。前四为轻。障见修道故。后一为重。障大菩提故。二分别为轻。少时顿断故。俱生为重。多时渐断故。三诸断品内。下品道断者为轻。中上品道断者为重。中品道断者为轻。上品道断者为重。同等分者为轻。称境起故。多分者为重。通境起故。五随惑为轻。大惑为重。小随为轻。中大为重。中随为轻。大随为重。六迷事为轻。后智亦断故。迷理为重。正体智断故。七习气为轻。正使为重。八暂起起羸劣起者为轻。多起常起猛利起者为重。九不与邪边见相应起者为轻。反上为重。十现行为轻。种子为重。见修二执皆后断故。约识分别。如理应思。二眠起一对。眠谓随眠即诸种子。起谓现起。彼种现行。三一一众生下觉观一对。谓恶觉观与惑相。一一众生。种种觉观无量烦恼。涅盘说有八种觉观。一欲觉。求可意事。二嗔觉。念欲嗔他。三恼觉。念欲恼他。四亲里觉。忆念亲缘。五国土觉念世安危。六不死觉。积财资养。七族姓觉。念族高下。八轻侮觉。是慢自恃欺人。后治中。谓菩萨於诸烦恼悉欲知者。意在对治。不欲但知而已。第二门中文二同前。前中无明与爱一对。谓发业无明润生爱等。后断中。为断众生结生相续故。须知此。第三门中文二。准前。前中等分非等分一对。非等分。谓於贪等劣境起增上贪等故。等分者。称境起故。后断中。为断惑根故。须知此。第四门中文二准前。前中利钝一对。我我所是利。慢是钝。或我及我所一对。慢通二故。后断中。为觉悟我我所空。故而知也。第五门中文二同前。前中有三对。一颠倒分别与余一切为一对。二根本随惑一对。三身见与六十二见为一对。后断中可知。第六门中文二同前。前中盖障一对。谓五盖。即贪。恚。疑。恶作。睡眠。惛沉。掉举也。障谓二障三障。或二三中但烦恼障。后断中。兼於总别。於中二。先明发心所为。后发阿耨下明能发心。前中四。一非救。二慈护。三令断惑。四令智净。后能发心可知。
第十一佛子复置下。明供佛功德喻。文中三。一喻据量。二何以下征。三佛子释。初中二。先广说一人喻。后佛子复置下略说九人喻。前中二。先明供广。后佛子於汝下问答显胜。前中二。先广说东方。后南西下略准九方。前中五。一供具广。谓种种上味等。二供田广。谓东方多剎中佛及众生。三供时广。谓念念如是。乃至经无数劫。四剎行广。谓令彼众生如己供养。五显彼佛灭后供广。於中有六。一造多佛塔。二高广。三多严。四塔各像。五像各光照多剎。六经多劫。后九方略准中一一同前。后问答显胜中二。先问答显供福皆多。后佛子此人下。明前供福比后发心不可为拟。并可知。
后略说九人中二。先显供福甚多。后佛子此前下。将供福比发心福不可为拟。前中九人展转递望。无数多劫。数量复增。同阿僧祇品内。从无数至不可说不可说中间虽有超然。大方依比。此中如第一人。一念以无数供。供十方各无数佛及无数剎各无数众生。如是念念经无数劫。佛灭度后。造塔供时等。亦各无数。此中无数之言。至第二人。皆增至无量。第三增至无边。第四无等。第五不可数。第六不可称。第七不可思。第八不可量。第九不可说。第十不可说不可说。如第二人。一念中作第一人无数劫供事。第三人一念中作第二无量劫供事。乃至第十人一念中作第九人不可说劫供事。余佛数等准知。又皆以后位一念。望前位极时。则以如是之念。相续至自位极时也。后约供福比发心福不可拟中。乃至少分比前极数。亦不相及。
二征意云。彼第十人所供生福数虽不至不可说不可说转。然得供养之福。岂不比於发心少分福邪。
三释中二。先反显。后为供下顺释。释意。供福虽多。心经有限。发心纵少。少即无限。无限有二种。一事。二理。事谓心境。心为能限。境为所限。心於供具供田。不以数量时劫为限。而以无限为限。由此少福亦无有限。从无限心之所生故。理谓彼福。若多若少。皆是法性相应所起。是故少分亦称性无限也。故反显中云不齐限但为等。顺释中。为供尽法界虚空界等。
第三直就法说中二。初牒前所校量心。后能知下明所摄功德。前中云发是心已者。简未发时。故云已也后摄功德中四。一摄佛功德。二以发心故下明得果法。三才发心下约时化用。四此初发下显所作无着。初中四。一标三世佛功德能信能知。过现世法已从缘应故可得知。未来法未有故但可信。二彼诸下正明摄德。谓此菩萨闻三世佛功德汝能信受等。文中八句。勒为三位。初四句三贤。谓信受两句同是十住。此中信者。即十住之信。不应劫发十信信故。谓於三世佛所有功德。起深胜解故。受谓於彼领纳心无逆故。次修一句是十行。谓於信受随顺行故。次得一句是十回向。谓以所顺行回向不失能获证故。次知证成就三句。是同十地。知谓加行智解了如故。证谓正体智冥契如故。或正体如前后得名。知成就者。谓因行圆满故。后一句与诸佛平等一性者。能同佛果故。三何以下征。征意云。以何义故。此菩萨於三世佛功德。即能信受。乃至能与佛果一体。同此菩萨下释。释中十一句。初一总。余十别。文并同前。不烦更述。
二得果法中二。先显当得。复应知下明即得。然当得者果佛故。即得者因佛故。摄法同等。因果不离。若因不摄果法尽。则非法性果之因。若果法不全即是因。则非法性因之果。因果之相不一。因果之体不异。如是因果果因。非即非离。镕融无碍。方为法界因果。也前中文二。初四字明能得所由。后常为下明所得果法。就所得法中三。初正显所得。二何以下征。三以是下释。初中八句。一得果护念令增善不退。二由不退当必得果。三感佛授与自所得法。四与三世同一体性。五修成诸佛助道行。六三世佛力无畏皆成就。七以三世佛不共法为严。八得尽法界佛说法无[得-彳]解智。二征意云何不说由三贤十地万行圆满得佛果法。但云由初心得。三释中意云。以此初心是万行本故。二即得果法中五句。初一总。余四别。初总云与佛同等。未显所因并别之状故。别说同事一境界者。如问明品及出现品说。二功德者。谓摄度悲定力无畏等诸功德海。三与佛随应现身一多无[得-彳]同等同得法界大智与佛同等。或此后两句合为一事。谓得随机现身一多无[得-彳]智故。
三约时作用者。谓才发心时。即得此应用故。文中十一句。一得诸佛同赞。二能调化。三能同多剎。四能光照多剎。五灭恶道苦。六严净多剎。七示成多佛。八摄机令喜。九能证法性。十能继佛种。十一得佛智因。
四明所缘无着中二。初总标无能所着。次所谓下别列无所着境。后唯求下双结无能所着。初中云不於三世业者。即后所列三宝现世世所摄故。了知不离自心性故。离此无少别物为所得。无别少心为能得。次别列中七对十四句。前四后一五对约人法。五六两对约名义。或总约名义。后总结中二。先一句明无所着意意等一切智。后於谓下正双结无所着行。诸法界是差别事境。余可知。问前列中。既云於佛及佛法无所得。后结中。云唯求一切智常不相违。答正前佛无所得。则是唯求一切智也。上来第二解释分竟第三现瑞分中二。初标现瑞所因。谓佛神力故。后十方下明所现瑞。於中。先明动剎瑞。后雨众下明雨物瑞。前中二。初标动远近。后所谓下显震动相。略显如前。广辨如章。雨物瑞中十事音声谓歌赞。
第四证成分中内四。初十方佛现身证成。於中四。一来更剎量。二有万下佛数量。三显佛名表所说法同说法表名故。四各现下正明现身。二作如是下赞说证成。三我等下引同说证。四汝说此下举益证成。举益证成中二。先明益现世。复有二种。一发心益。二授记益。后我等下益未来。可知。上来明此世界中说竟。后结通十方无尽世界说法中二。先明结通普遍尽空剎内同说此法。后悉以下释遍所由。前中二。初明说处。十二重数内。前十略同阿僧祇品中。从第一百四数后十个数内。后二显无限量。后亦说下明所说所作。能说者名并同。后释遍所由中十句。一由此界他方诸佛威神令十方同说。二由毗卢宿愿。三由为显佛自得法。四由为以佛智照。五由为开实义。六由为令众生证法性。七由为会众闻称根法。八由为开佛所得法本因。九由为得诸佛无[得-彳]用。互望无异法。十由为令众生了事法界无二。上来第一大段长行竟第二大段。偈颂中二。先辨说偈意。后为利下正显偈词。前中十句。一普观十方同说此法之集会显法界法门。法尔如是。不谋而应故。二欲普成就故。三欲普令绝恶业不受苦故。四欲普令客尘敛。显本自清净性故。五普欲令拔去无明住地惑故。六普欲令增普门信证信故。七普欲令知众生三乘根器及信等诸根故。八普欲令知三世一相故。九普欲令观生死即涅盘故。十法慧自欲增长无漏善根故。故说此偈也第二正显偈词中。总有一百二十一颂。古来诸德不判此文。唯本疏有科。然望前长行解释分中三段次第。此乃翻彼。从后向前。谓初八十二颂。颂前第三直就法说文。次十方国下一十五颂。颂前第二诸喻广说文。后发心无[得-彳]下二十四颂。颂前第一叹问深难之。初中四。初五十一颂。颂自分行满。次欲得下二颂。结归初心。次无量下二十八颂。明胜进行满。后菩萨下一颂结属初心。就初自分行满中。分为十二节。初三颂。颂前发心充满十方界。第二颂。梵本云。尽虚空界如法界。充满世间如佛法。一切遍行。如诸佛剎世不退故。随入十方国土下三颂。颂前知一切世界成坏等。按梵本云。菩萨常修最胜行。依细无依不可说。於诸佛智见无厌。彼能随入法海流。三哀愍五趣下三颂。颂前为不断如来种性。四诸趣差下五颂。颂前知众生心行诸根及大愿供佛等。五其心清净下三颂。颂前知法甚深智。六菩萨始发下四颂。颂前发心即能说法调伏十方众生智。七菩萨具足下三颂。颂前得三世佛智慧光明。八为令众生下五颂。明忍苦说法体用行。九十方世界下六颂。显供佛请法证理起用。亦即颂颂前现成佛等。十菩萨所得下七颂。颂圆满成果用。於中第四颂。按梵本云。身满诸剎勇猛土。放胜光网遍世间。普照众生阴暗冥。如龙王雨演大法。十一一身示现下四颂。明身心广大。亦颂前一身无量身等。十二能所分别下五颂明绝妄契真。颂前等真法界等。二欲得最胜下二颂明结归初心者。前深广大功德海。皆此初心之德。是故勤令修学。结结己所说。三明胜进行满二十八颂中分八。初二颂。明三种世间无染行。二其心广大下两颂。明悲智深广行。三无量难思下四颂。明请法严土知根说法。四无量无数下四颂。明定慧自在知劫修短。五众生是严下六颂。明知佛十力自在德。六菩萨於一毛孔下四颂。明见三种世间如因陀罗网。七如是大智下三颂。明顺佛普供闻供欢喜。按梵本云。如是无畏诸菩萨。次二句同汉本。第四句。梵云。於如来所获大喜。次一颂。梵本云。变身种种无量亿。现前供养十方佛。示现最胜神通力。佛所行处皆随往。八己护如来下三颂。明定慧信悲无着深胜。於中第三颂。梵本云。彼得广大哀愍竟。於诸众生同己相。见己除妄倍精勤。行空无相等虚空。四菩萨发心下一颂结上诸德。皆发心功德量无齐限故。赞述难尽。上辨前直就法说竟。第二大段颂诸喻广说一十五偈中。文显可知。然第十颂。梵本。世间种种惑业转。由此三业恒相续。彼诸边际有尽穷。胜菩提心无限极。第十一颂。梵本云。云何解脱业烦恼。发心供养如来故。烦恼既离业亦除。哀愍三世皆令孔。
第三大段颂叹问深难二十四偈中分二。前二十三颂正颂长行。末后一颂举益劝修。前中分十。初三颂明发心深广。颂前甚深及难趣入。於中初颂。梵本云。菩提心谓无着际。一切有量此无量。到众生性菩提岸。一切智智最胜力。次颂。梵本云。菩提心等虚空界。生诸功德如法界。所行普遍同真如。一切性离犹善逝。二一切能舍下二颂明行广大。颂难知。三三世一切下二颂明德门普。颂前难知。四菩提心下二颂明初心成佛。颂前难信解。於中。第二颂内后两句云智慧等者。梵本云。智慧无着应供尊。根本皆由发心得。五一切独觉下三颂。明能出生世出世乐。颂前难证。六往佛无[得-彳]下二颂。明智日行月德海净空无不圆满。颂前难行。七普发下二颂明行愿圆备。颂前难通达。八了法自性下二颂明深广同佛。颂前难思惟。九如众生数六二颂。明以住佛家必得佛智设经多劫说德无尽。颂前难说。十众生心行下三颂。颂以能出生三世界及世间乐是故心尘虚空不可比量。颂难度量。二末后一颂举益劝修。初发心功德品释竟。